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高职院校《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进行了学情分析,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对课程进行了教学自我诊断,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并对课程的成效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09-01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相关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针对工程施工的复杂性,本门课程着重研究了工程项目建设统筹安排与系统管理客观规律,指导建筑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过程的全面管理。实践中,相关技术人员通过学科知识,对施工过程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继而完整实施该设计,控制施工过程,力争高质量、高效率、安全和经济的完成项目。施工组织管理具有很高的实践性、综合性和社会性,学科内容与前期基本知识联系较大,与实践实操关系紧密,学科知识更新很快,这些特点都是由学科特性决定的。实践中,建筑施工组织的编制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编制和决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这些专业特点,特对我校本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做出如下诊断和对策,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程基本情况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定位属于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本课程开设以来,教学所传授给学生的技能知识,主要涵盖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两个大项,每一项的内容,都涉及到建工、造价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施工技术、房屋建筑知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图识图制图、工程概预算、建筑法规和管理等知识。本门课程所传授的技术技能知识,在施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任何项目在实施之前,都需要专业人员编制施工组织,以指导和控制施工过程,进而达到高效率、高质量、高经济效益完成项目的目的。反观现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教师为主教材为中心的方式是传授本门课程的常态;教师细致讲解,学生却只会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由于本门课程高实践性的特点,诸如施工工艺选择、施工机械选用、流水施工组织方法选用等问题,根本很难完全用书本知识体现出来。长久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灌输知识,不督促,就不学习;他们的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内化的积极性很低,知识技能的内化程度很低。很多高职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感觉理论联系实际难度很大,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同时因为缺乏实践,他们毫无学习热情,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平时不翻书、临时抱佛脚”现象比比皆是,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课程教学诊断
1.自我诊断。
诊断一:课程支撑不足: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缺点。
本门课程属于实践型综合课程,而课堂教学方式长久以来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建筑行业内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很快,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导致新知识新技能并未及时传达到课堂,理论反复讲述让学生常感枯燥乏味,对课程学习不重视、甚至抗拒学习的现象很普遍。同时,很多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来源大部分为书本,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屈指可数。
诊断二:重理论轻实践:对课程实训的轻视。
纵观多年教学方法,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施缺乏有效实践环节,教师也好学生也好,总将实践基地等同于工地,现在不懂没关系,去工地一段时间总会学懂。这种思想普遍存在却是偏差十分大,在学校就缺乏主动学习内化知识的自主思考,去工地也是不问不学,机械完成任务,走马观花,对实际工作中纷繁复杂种类繁多的知识系统失去了判别能力,根本不知该看什么。一直以来,我们将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寄托在工地、企业,而施工企业往往对实习生缺乏热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企业又往往需要能独立工作的毕业生,不愿花时间精力训练。
诊断三:教师课程认识: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施工组织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实践中需求量大、应用面广。但在学校教学中,这门课程很难与实践联系,又是一门操作型、技能型的课程。同时,对教师来说,该领域的科研不容易出成果,不愿花太多精力去研究。而学习带来的长远益处(如建造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考试涉及内容),学生也看不到,不会给予足够重视。从目前招生情况来看,学院目前对本门课程任课教师数量配备不足,从课程在建筑专业领域的重要性来说,应加大配置,增加有实践经验的本科以上教师任课。
2.对策和改进。
针对以上存在的情况,提出一些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
第一,应积极探索,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变教师为主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更改满堂灌的课堂常态,变“传授”为“引导”,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知识内化,这样学习效率会远比机械接受效率高。
第二,应重视实训基地建设,现状是我们寄希望于学生到工地学习,而施工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抗拒这种学习。基地建设,是加强实践技能的基础,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基地实训才是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终极法宝,我们应重视建筑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如仿真实训室、实操基地,在实操基地上设置建筑施工过程的模型,让学生到基地上,真实的观察一个建筑的建成,甚至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构件,明确建筑经由哪些步骤才得以完成,清楚所有建筑构件,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的;而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顺应时代的需求,可以尝试,让学生带着理论走出去,跟实际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第三,提升课程的重视程度是学院、师生应共同努力的方向,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既然重要,既然必要,为何不重视起来,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教师配置,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联系,关注行业发展,更新知识体系,照本宣科只是机械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毫无益处。对学生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在院内开办竞赛,提升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关注程度。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用为主。从教师角度来说,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课程实施方法,注重实践,注意自身知识更新,行业日新月异,不要做一个照本宣科的“念书人”,同时加大教师进修培训力度,如积极开展教师进修活动,以获得知识的实时更新;我们应加强“理论讲解、实训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建设实训基地,培养上手就可用的、有探索精神的职业人,而不能将培养技能的部分责任推给企业,他们并没有义务为我们买单,同时尽快尝试和推广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我们在教学中应与时俱进,精选教材,选择一些有效知识更新较快、实操技能较强的教材来教学;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理想,加大对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跳出“不想学、不重视”的怪圈;我们还应该丰富课程考核的方式,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死板评价模式,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多元考核学生,综合评定成绩,给学生真正准确的评价。
三、成效和展望
本门课程自开展以來,还是取得了许多有目共睹的成绩,我们的专业在成长,教学质量在提高,每年获得的学院、省市奖励都在增加,毕业生就业率也相对可观。每年都有数以几百计的毕业生从我们学院走出,走向工作岗位,其中大部分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在实习单位或就业单位综合评价反馈也较好,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方法、管理方法有一定基础,成长也较快,如从事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一到两年之内基本可上手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未来,建筑行业发展会越来越快,知识技能日新月异。行业只需要专职专业的综合型技能人才,应加大力度培养。本门课程在专业内属于必备技能之一,必须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建工相关专业,也属于行业内永不落伍的专业之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09-01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相关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针对工程施工的复杂性,本门课程着重研究了工程项目建设统筹安排与系统管理客观规律,指导建筑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过程的全面管理。实践中,相关技术人员通过学科知识,对施工过程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继而完整实施该设计,控制施工过程,力争高质量、高效率、安全和经济的完成项目。施工组织管理具有很高的实践性、综合性和社会性,学科内容与前期基本知识联系较大,与实践实操关系紧密,学科知识更新很快,这些特点都是由学科特性决定的。实践中,建筑施工组织的编制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编制和决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这些专业特点,特对我校本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做出如下诊断和对策,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程基本情况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定位属于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本课程开设以来,教学所传授给学生的技能知识,主要涵盖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两个大项,每一项的内容,都涉及到建工、造价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施工技术、房屋建筑知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图识图制图、工程概预算、建筑法规和管理等知识。本门课程所传授的技术技能知识,在施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任何项目在实施之前,都需要专业人员编制施工组织,以指导和控制施工过程,进而达到高效率、高质量、高经济效益完成项目的目的。反观现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教师为主教材为中心的方式是传授本门课程的常态;教师细致讲解,学生却只会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由于本门课程高实践性的特点,诸如施工工艺选择、施工机械选用、流水施工组织方法选用等问题,根本很难完全用书本知识体现出来。长久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灌输知识,不督促,就不学习;他们的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内化的积极性很低,知识技能的内化程度很低。很多高职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感觉理论联系实际难度很大,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同时因为缺乏实践,他们毫无学习热情,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平时不翻书、临时抱佛脚”现象比比皆是,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课程教学诊断
1.自我诊断。
诊断一:课程支撑不足: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缺点。
本门课程属于实践型综合课程,而课堂教学方式长久以来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建筑行业内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很快,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导致新知识新技能并未及时传达到课堂,理论反复讲述让学生常感枯燥乏味,对课程学习不重视、甚至抗拒学习的现象很普遍。同时,很多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来源大部分为书本,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屈指可数。
诊断二:重理论轻实践:对课程实训的轻视。
纵观多年教学方法,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施缺乏有效实践环节,教师也好学生也好,总将实践基地等同于工地,现在不懂没关系,去工地一段时间总会学懂。这种思想普遍存在却是偏差十分大,在学校就缺乏主动学习内化知识的自主思考,去工地也是不问不学,机械完成任务,走马观花,对实际工作中纷繁复杂种类繁多的知识系统失去了判别能力,根本不知该看什么。一直以来,我们将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寄托在工地、企业,而施工企业往往对实习生缺乏热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企业又往往需要能独立工作的毕业生,不愿花时间精力训练。
诊断三:教师课程认识: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施工组织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实践中需求量大、应用面广。但在学校教学中,这门课程很难与实践联系,又是一门操作型、技能型的课程。同时,对教师来说,该领域的科研不容易出成果,不愿花太多精力去研究。而学习带来的长远益处(如建造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考试涉及内容),学生也看不到,不会给予足够重视。从目前招生情况来看,学院目前对本门课程任课教师数量配备不足,从课程在建筑专业领域的重要性来说,应加大配置,增加有实践经验的本科以上教师任课。
2.对策和改进。
针对以上存在的情况,提出一些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
第一,应积极探索,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变教师为主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更改满堂灌的课堂常态,变“传授”为“引导”,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知识内化,这样学习效率会远比机械接受效率高。
第二,应重视实训基地建设,现状是我们寄希望于学生到工地学习,而施工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抗拒这种学习。基地建设,是加强实践技能的基础,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基地实训才是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终极法宝,我们应重视建筑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如仿真实训室、实操基地,在实操基地上设置建筑施工过程的模型,让学生到基地上,真实的观察一个建筑的建成,甚至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构件,明确建筑经由哪些步骤才得以完成,清楚所有建筑构件,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的;而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顺应时代的需求,可以尝试,让学生带着理论走出去,跟实际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第三,提升课程的重视程度是学院、师生应共同努力的方向,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既然重要,既然必要,为何不重视起来,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教师配置,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联系,关注行业发展,更新知识体系,照本宣科只是机械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毫无益处。对学生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在院内开办竞赛,提升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关注程度。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用为主。从教师角度来说,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课程实施方法,注重实践,注意自身知识更新,行业日新月异,不要做一个照本宣科的“念书人”,同时加大教师进修培训力度,如积极开展教师进修活动,以获得知识的实时更新;我们应加强“理论讲解、实训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建设实训基地,培养上手就可用的、有探索精神的职业人,而不能将培养技能的部分责任推给企业,他们并没有义务为我们买单,同时尽快尝试和推广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我们在教学中应与时俱进,精选教材,选择一些有效知识更新较快、实操技能较强的教材来教学;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理想,加大对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跳出“不想学、不重视”的怪圈;我们还应该丰富课程考核的方式,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死板评价模式,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多元考核学生,综合评定成绩,给学生真正准确的评价。
三、成效和展望
本门课程自开展以來,还是取得了许多有目共睹的成绩,我们的专业在成长,教学质量在提高,每年获得的学院、省市奖励都在增加,毕业生就业率也相对可观。每年都有数以几百计的毕业生从我们学院走出,走向工作岗位,其中大部分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在实习单位或就业单位综合评价反馈也较好,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方法、管理方法有一定基础,成长也较快,如从事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一到两年之内基本可上手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未来,建筑行业发展会越来越快,知识技能日新月异。行业只需要专职专业的综合型技能人才,应加大力度培养。本门课程在专业内属于必备技能之一,必须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建工相关专业,也属于行业内永不落伍的专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