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布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新课程改革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重点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因此,如何使学生的作业布置充分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精神,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可以说,只要存在教学活动,就同时伴随着作业的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起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所以说作业布置绝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但很多时候,很多老师在布置作业时,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作业布置重复机械的问题,导致实效性较低。同时不合理的作业也限制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数学整体素养的提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布置作业,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数学教学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作业的布置更需加以仔细思考。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积累的经验,我对此简单谈谈几点看法。
一、数学作业的布置必须讲究层次性
大家都知道布置作业的规则,即既要让学优生“吃得好”,又要让中等生“吃得饱”,更要让学困生“吃得了”。数学学科因为前后知识连贯性非常强,很多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都是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基础之上,因而这个要求便非常重要了。针对优、中、困三个等级的学生应设计出弹性作业,分别是必做题、选做题、延伸题、附加题。要求学困生只完成必做题,适当考虑选做题;中等生完成选做题,考虑延伸题;学优生完成延伸题,考虑附加题。这样,便能够体现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的检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完成不同的作业。
二、数学作业的布置必须讲究实践性
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还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学习的意识。因此我们应该把学生的数学作业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不教会学生如何运用,那么再高的成绩,也只是培养出“两脚书橱”,这样的学生只能是课堂上的佼佼者,社会上的低能儿。
三、数学作业的布置必须讲究趣味性
“我不喜欢数学作业,计算太枯燥乏味了。”“数学作业不是方程就是解答应用题,太枯燥了。”“一看到那一堆挤在一起的阿拉伯数字,我就头晕。”……听着孩子们的怨声一片,真不是滋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试想一下,如果学生都是带着强烈的兴趣来探讨数学,那么老师该是多么欣慰啊!所以我们还要做到的就是数学作业的布置在题型、题目上讲究新意,杜绝烦琐枯燥的练习。
四、数学作业的布置必须讲究代表性
美国教学问题专家哈里斯•库柏的研究表明:作业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学生的自导性和责任心等等方面有正面功效,可是,只注重量而不重视质的作业负面效果更明显,危害更大:它会压跨学生,并使他们感到厌烦,没时间去从事更为主动的追求,并导致学生为按时完成作业而作弊或抄袭。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时候作业成了学生的“包袱”,成了负担。学生为了应付各类作业,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不交、不订正的现象,使教师不能真实地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补救,造成知识的“负积累”。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是非常现实、非常社会和非常重要的。
五、数学作业的布置必须讲究反复性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记忆遗忘规律中明确指出: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在学习识记完某一知识后,遗忘就开始发生,尤其在起始阶段遗忘的速度较快。因此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
如果等所学的内容全忘了之后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 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中,我们不能认为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学生做过一次就过关,因为仅做一次的作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是理解的,但随着实践的推移,学生可能遗忘掉一些知识点,再做同样的题目未必能完成。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记忆遗忘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反复性作业,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前学后忘”的现象。
总之,作业的教育价值不可低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同样还要重视作业的设计布置,把学生从随意、无效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作业科学有效,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7期
可以说,只要存在教学活动,就同时伴随着作业的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起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所以说作业布置绝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但很多时候,很多老师在布置作业时,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作业布置重复机械的问题,导致实效性较低。同时不合理的作业也限制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数学整体素养的提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布置作业,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数学教学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作业的布置更需加以仔细思考。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积累的经验,我对此简单谈谈几点看法。
一、数学作业的布置必须讲究层次性
大家都知道布置作业的规则,即既要让学优生“吃得好”,又要让中等生“吃得饱”,更要让学困生“吃得了”。数学学科因为前后知识连贯性非常强,很多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都是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基础之上,因而这个要求便非常重要了。针对优、中、困三个等级的学生应设计出弹性作业,分别是必做题、选做题、延伸题、附加题。要求学困生只完成必做题,适当考虑选做题;中等生完成选做题,考虑延伸题;学优生完成延伸题,考虑附加题。这样,便能够体现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的检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完成不同的作业。
二、数学作业的布置必须讲究实践性
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还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学习的意识。因此我们应该把学生的数学作业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不教会学生如何运用,那么再高的成绩,也只是培养出“两脚书橱”,这样的学生只能是课堂上的佼佼者,社会上的低能儿。
三、数学作业的布置必须讲究趣味性
“我不喜欢数学作业,计算太枯燥乏味了。”“数学作业不是方程就是解答应用题,太枯燥了。”“一看到那一堆挤在一起的阿拉伯数字,我就头晕。”……听着孩子们的怨声一片,真不是滋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试想一下,如果学生都是带着强烈的兴趣来探讨数学,那么老师该是多么欣慰啊!所以我们还要做到的就是数学作业的布置在题型、题目上讲究新意,杜绝烦琐枯燥的练习。
四、数学作业的布置必须讲究代表性
美国教学问题专家哈里斯•库柏的研究表明:作业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学生的自导性和责任心等等方面有正面功效,可是,只注重量而不重视质的作业负面效果更明显,危害更大:它会压跨学生,并使他们感到厌烦,没时间去从事更为主动的追求,并导致学生为按时完成作业而作弊或抄袭。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时候作业成了学生的“包袱”,成了负担。学生为了应付各类作业,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不交、不订正的现象,使教师不能真实地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补救,造成知识的“负积累”。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是非常现实、非常社会和非常重要的。
五、数学作业的布置必须讲究反复性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记忆遗忘规律中明确指出: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在学习识记完某一知识后,遗忘就开始发生,尤其在起始阶段遗忘的速度较快。因此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
如果等所学的内容全忘了之后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 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中,我们不能认为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学生做过一次就过关,因为仅做一次的作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是理解的,但随着实践的推移,学生可能遗忘掉一些知识点,再做同样的题目未必能完成。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记忆遗忘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反复性作业,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前学后忘”的现象。
总之,作业的教育价值不可低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同样还要重视作业的设计布置,把学生从随意、无效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作业科学有效,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