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anhua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主体性缺失是我国高校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而普遍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本文对大学生课堂主体性缺失的现状、表现及原因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重建高校课堂学生的主体性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 高校课堂教学;主体性;缺失;重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3
  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我国已经是教育大国。但是,我国还远不是教育强国,我们的教育事业仍然不能很好适应国家发展的要求,尤其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问题更大,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反映了这一问题,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老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本文仅就高校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探讨,试图从这一侧面探寻钱学森之问。我们发现,中国高校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严重的缺陷:学生课堂主体性缺失。不解决大学生课堂主体性的缺失问题,就不可能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进而就不可能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因为缺乏主体性的人不可能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人。
  一、概念界定:主体性与高校课堂主体性
  何为主体性?为了理解主体性的概念,让我们先来了解它的对立面——客体性的含义。客体性是实践或认识的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特性,除了客体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之外,客体一般还具有以下特性:(1)客体的律他性。律他性就是指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这也是客体性最为显著的特征。(2)在主客关系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客体作为客观存在,只是由于主体的活动才成为主客关系中主体的对象,并在这种关系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3)客体对于主体来说的自在性。[1]与客体性相反,主体性则是作为现实活动主体的人为了达到“为我”的目的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客体的认识、支配、控制、改造等功能特性。它是人的主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主要表现四个方面,即主体从事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通常所说的高校课堂主体性包括两种情况:第一是指以老师为中心的高校课堂,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第二是指以大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高校课堂。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下的课堂。大学生课堂主体性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主体性教学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下的教学,具体而言就是在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大学生课堂主体性缺失及其表现
  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是被众多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认识主体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主动地建构过程。但是,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却与之相反,高校存在一个老大难问题:大学生课堂主体性严重缺失。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淡薄与主体能力的欠缺导致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中国高校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一个悖论。一方面,在课外,广大的大学生的主体性十分张扬,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充分发挥特长爱好;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去做做兼职,还能为自己赚得一份额外的收入;他们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绽放自己青春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当大学生进入课堂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其主体性所剩无几,除了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课作出积极的、主动的反应和互动之外,其他绝大部分学生都十分被动的,他们依然保持着中学应试教育的惯性,继续进行着“听师由命”的学习。若是有老师突然想请几个同学回答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一般都会本能地把头重重的低下去,教师的互动往往因为得不到回应而陷入尴尬的局面,课堂互动很难开展下去。大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缺乏发挥主体性的自觉性。
  大学生还严重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前自主学习或预习,课堂积极思考并适当做笔记,课后及时自主复习,这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可是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根本没有自觉也没有能力按照这个模式学习。据相关调查指出,课前真正能够坚持预习的学生只占7.9%,47.3%的学生课前基本没有预习;在课堂上,基本能够做到“边听边思考”的学生占45.7%,但23.7%的学生基本做不到这一点,27.6%的学生基本抓不住老师所讲授知识的重点。[2]在大学,学生很少主动预习和复习,上课就是出个耳朵听听。沿袭中学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无能力与老师互动。
  (二)大学生的逃课现象比较普遍
  近几年来,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问题在国际国内的各个高校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据报告,为了提高学生的出勤率,美国芝加哥教育部门推出了耗资近40万的奖励计划。只要在出勤率上表现的较好的学生都会得到有相应的奖励。在国内,相关资料显示,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公共课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英语听力等课程的逃课率为50%左右,[3]下午比上午缺勤的现象严重,男生比女生的缺勤的更多,出勤率还与大学生所处的年级呈负相关,年级越低出勤率越高。到了大三大四甚至有部分学生简直视逃课为正常现象。大学生普遍从主观意识上不愿意去上课,这也是大学生课堂主体性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试想,压抑主体性的课堂对学生能有多大的吸引力?逃课现象严重是课堂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三)大学生课堂参与的“前排——中间”效应
  从学生课堂座位分布情况也可以窥见学生主体性缺乏的问题。一般而言,对教师讲课比较喜欢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生,会选择前排和中间的座位,但喜欢捣乱的或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往往坐在后面,而胆怯的学生往往贴墙而坐,这就形成高校课堂学生座位的“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比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动力,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成绩更好,对班级的态度也是更为积极。[4]但是,随便走进高校的一个课堂,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到,学生们坐位分布自发形成一个个“凹”字形,两边最后是“热闹非凡”,中间前排则是空空如也。这充分说明喜欢上课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很少,说明大学生们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其课堂主体性几乎荡然无存。   (四)大学生的上课动机的多样性
  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观动因,是个体发起行动的原因和动力。动机明确的个体,其行动就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自觉性、主动性、良好的注意力以及持久顽强的意志力。当代大学生上课的动机具有多样性,因为兴趣爱好而到课的学生十分罕见,更多的是被迫性的。如为了应付考试,担心未来找不到工作的外在压力,其中最普遍的一个原因还是制度所迫,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害怕老师点名。普通高校的每门课程通常是三次点名不到便会取消那门课的考试资格,进而就会直接的影响到毕业。点名可以说是“吸引”学生到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大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其主体性缺失的重要表现。
  三、大学生课堂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课堂主体性缺失的原因何在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学习兴趣缺乏与学习动机不明
  大学生严重缺乏学习兴趣是出现以上种种表现最根本的内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心理学上讲是指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首先使人对感兴趣的事物予以优先注意。其次,兴趣也使人对感兴趣的事物抱有向往的心情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不但观察变得敏锐,思维和想象活跃,而且情绪也比较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加强。兴趣的品质主要表现为四种的特性:倾向性、广泛性、稳定性以及效能性。一个人若是主观上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动力只能来足够的外在压力,其效果远不如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一个人如果从心底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一定会主动地学习,会“想方设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很强大,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会充分发挥出来。
  动机则是指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动力。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活动的直接动力,是引起行为的一种内在动力,对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起着导向作用。动机还有具有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人对自己的活动不断的进行调节,使得行为持续进行直至达到目标。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不明确,特别是表现在大一大二,许多学生都明显表示不知道是怎么度过的,大一大二是碌碌无为,没有一点明确的规划,甚至大三大四的部分大学生也是对于自己将来要做什么都不明确,在直接就业和继续深造两者的选择中摇摆不定,对以后想要从事什么工作也没有明确的想法。动机不明使得大学生惶惶度日和无所适从,做事缺乏必要的决心和定力。缺乏明确学习动机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也就不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性。
  (二)高校课堂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正确
  随着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的深化,随着素质教育及人文教育的兴起,人们越来越懂得,21世纪的大学教师应该逐渐脱离传统的说教者身份,从而转向了指导者、参与者、帮助者、服务者和评估者的角色。但是,应然不等于实然,现今中国的高校课堂,教师仍然处于中心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建立起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没有发挥出来。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解的,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依然压抑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局面和把握教学进程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心甚少,甚至出现了以教师主体性代替或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
  因为路径依赖的缘故,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不仅老师不可能一下子脱离“权威者”这个角色,学生也会相当不习惯,习惯了“听师由命”的中国学生,无法适应自主性的学习和思考,进行课改的老师常常感叹,学生课堂上发言的习惯、意愿和能力都十分欠缺,更谈不上更深入的自主学习了。因此,扭转高校课堂学生主体性缺乏的顽症,将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
  (三)课堂多媒体使用不合理
  黑板是传统教学的特征,但是高校教学用到黑板的数量已经是少之又少了,这无可否认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是新事物的出现往往是伴随着两面性的。多媒体课堂的盛行以幻灯片教学作为代表,可能对于十年前的幻灯片教学大家都是兴致勃勃的,而当今,幻灯片教学已然是大学的普遍现象。不可否认,幻灯片的教学让教师每节课讲授的东西更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看视频,听音乐等等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且,幻灯片的内容也是很有条理性的。可是另一方面,幻灯片的教学不当也带来许多消极后果。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幻灯片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它抛弃了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将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很直观的放在了屏幕上,内容多而丰富,但是学生能够掌握的却极少,幻灯片上的内容有时在书上还没对应上,笔记也还没来得急做完,教师就很快的切换到了下一页,久而久之,记笔记的习惯也被逐渐消磨掉。第二,许多幻灯片整体颜色常常太暗淡,内容全来自于书本,幻灯片制作太刻板,这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但是幻灯片一旦做得太亮眼,可能学生的注意力就没有在幻灯片的内容上了,切换键的声音,绚丽的色彩定会让学生们浮想联翩。因此,制作幻灯片的适度性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三,虽然很多高校建设了大量的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但是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资源却很缺乏,并且多媒体课件的频繁更替,将过多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会使学生眼花缭乱,不仅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与消化,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幻灯片的教学影响了大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
  (四)互联网加剧了大学生的惰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在现代高校校园的宿舍里,几乎人人都有电脑,大学生只要呆在宿舍里就可以“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事”,大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学科的历史、发展及其前沿,甚至是整个世界发生的各种大小事件,而这也进一步弱化了学生与教师沟通的需要。网络的产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完全不止于对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有影响,更重要的危害性是它弱化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大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急剧降低。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网络社会其实就是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虚拟社会,它与我们当代有约束有规范的现实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尚未完全成形的,具有易变性。意志力比较薄弱,认知水平不高,或者世界观人生观不成熟的学生,在这里就会削弱或者失去自我控制。其次,有些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的时候表现出了无目的性,随意性以及盲目性,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也表现为放纵自我,在面对判断纷繁复杂的信息或者是行为的时候,无法做出理智的判断或选择,一旦长时间这样下去,是及其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的。最后,当代大学生其实已经对网络产生了及其大的依赖性,甚至可以说是离不开网络,网络信息的丰富与获取信息的方便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但对其创造力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很多大学生坐享其成,直接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而不愿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对这些信息进行改造和深化,大学生过分依赖互联网,导致其思维日益怠惰和被动,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将不断退化,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不愿意思考和发言,不愿意提问,不愿意和不敢质疑老师,其课堂毫无主体性可言。   可见,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人们方便,但同时也逐渐造成了大学生人格主体性的沦陷。
  四、问题的解决:重建主体性的思考
  当今课堂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问题愈演愈烈,不能任由其持续发展下去。我们认为,可以下几个方面扭转目前的局面。
  第一.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做到这样几点:首先,应该增强教师讲课的感染力。如果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谈吐不凡,并且不缺乏风趣幽默,必定会有极高的个性魅力,若是教师再能够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创设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和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寓教以情,以情感人,这必定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6]其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努力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老师单一的“说教式”授课模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疲倦,教学案例法是一个不错的补充,案例教学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然后教师与学生相互问答的方式进行,除此之外,例如假期组织学生到各个单位实习也是不错的方法,意义都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自我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灵活设置授课内容,加强教学中热点的引入。教师的授课内容应与现实社会中学生所熟知的热点事件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进而也才能够大大提高大学生听课的兴趣。
  第二,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知识的建构者,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并不是要淡化教师的作用,而是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把学生看做能动性的人,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可控因素向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认知特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认知特征是指学生对待某一具体事物、事件在认识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性,而自主学习则是学生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二者都具有能动性、独立性等的特点。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既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性基础上,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这样既有利于一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又着力使一部分暂时落后的学生有机会得到教师较多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7]在高校课堂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永恒不变的,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了解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要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纳入教学程序。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激励学生,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三,应该着重帮助大学生克服惰性。惰性的养成是长时间的“累积”,想要克服惰性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并且需要坚持、坚强的意志。要使大学生明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性是其基本权利的一种表现,作为一名大学生是不应该再向初高中那样对老师“惟命是从”了,我们应该对事物自觉的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在课堂中,要克服懒惰,懂得主动积极地与老师交流,并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
  第四,学校应积极营造学习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应该着力构建一个学习氛围浓郁的文化校园。例如图书馆、自习室一类的学习场所均应投入的大量资金,图书馆的书籍应多样而充实,自习室的设立也应增多,并且还要设立在安静且显眼的位置。而且有关学习方面的校园活动也应适量的加大开展,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吸纳足够的知识并且形成他自己个人的思想观点,从而才能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大胆发挥。
  第五,要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选择和网络判断。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不成熟的时期,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的生活、娱乐以及学习。要有效的抵御不良文化和各种有害信息进行的侵蚀,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提升大学生网络主体性和能动性。
  大学生课堂主体性缺失的问题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要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是少数人能做到的,这需要各高校,全体师生,甚至是整个社会与国家的共同努力。我坚信,只要大家愿意一起努力,以后大学生的课堂定会是生机勃勃的!
  参考文献
  [1]王国锋.主体性与客体性.中国管理传播网.2006.6.6
  [2]百度文库:《对大学生课堂状态的研究报告》
  [3]王兆洋:《提高大学生出勤率的思考》,《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7)
  [4]张旭:《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胡绪华.多媒体课堂中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及强化.成功(教育版).2008.(9)
  [6]张烨.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浅谈——《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思路.(科技资讯).2008(21)
  [7]任丹丹.“教师中心说”与“学生中心说”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及其整合发展趋势.邢台学院学报.2011.3(1)
其他文献
[摘要] 了解浙江大学医学院留学生归属感现状,以浙江大学医学院大一新生与高年级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对其在校的文化、伙伴、活动、情感、毕业归属感进行调研分析。两类留学生因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在各项调查中表现均有所差异,文化归属上大一新生有所突破,伙伴归属上高年级学生较新生生更理想,活动归属上两类学生都更倾向旅游观光类,情感上高年级学生较新生更易孤单,毕业生归属上高年级评价更低。需要通过留学
期刊
【摘 要】 人文精神培养需要宏观设计,尤其在缺乏历史积淀与传统塑造的高等职业院校,宏观设计已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怎样才能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取向的价值诉求统一在同一纬度,加之人文关怀?这就需要宏观设计发挥主力效能。行文将以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来揭示宏观设计思想在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哲学;宏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01  一、CDIO模式介绍  所谓CDIO,即构思—设计—实现一运行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
期刊
【摘 要】 为了满足酒店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国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餐饮服务与管理”专业课实践性较强,在实施双语教学模式上有优势,从现阶段双语教学实施的实践入手,依据现存困境,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并阐述实施途径。  【关键词】 餐饮服务与管理;双语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02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更多地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坭兴陶食用器皿的开发,很好的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成为是大众最为心仪的收藏及艺术关注点之一。坭兴陶食用器皿的开发前景异常广阔,必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步,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然,在坭兴陶食用器皿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坭兴陶及食用器皿的特点,科学的进行开发,促进坭兴陶食用器皿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社会急需的数控技术人才成为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从科学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等方面着手,使专业建设更具实效性、科学性、发展性。  【关键词】 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2  随着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数控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得到了
期刊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年学生的爱好广泛,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地理课程资源,既是对现有地理教材的有益补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这无疑增强了地理教学的效果。足球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追捧的运动,足球与地理关系密切,本文以学生喜爱的足球为着力点,尝试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世界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课程资源。  【关键词】 兴趣;足球;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
期刊
【摘 要】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在建筑材料及检测课程教学中通过有目的、系统化地组织学生,在行动导向的牵引下进行实践,就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 行为导向教学建筑材料及检测  A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Higher V
期刊
【摘 要】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等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因此,我国开始越来越注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综合国力。本文将会从Auto CAD的角度研究计算机的发展。  【关键词】 Auto CAD;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
期刊
【摘 要】 POCIB作为一个综合的国际贸易实训平台,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参加POCIB项目,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提高实践水平的信心和主动性,对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POCIB;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能力  【Abstract】As a comprehensive 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