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以学定教”,切实有效地推进新的课程改革,必须正确地处理以下四个关系。
一、在教学目标上,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应当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学情的变化,改变和修订预设目标,加紧生成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目标上,要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方面课前必须预设定好相对稳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要灵活机动、相机行事,不能死死的固守原来的预设目标。
要处理好这对关系必须做到:一是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以质疑单的形式交给老师,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充实到教学目标中来。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情分析,大致评估出原定预设目标的落实程度,临时调高或调低目标。三是通过师生共同备课,将其中的一些亮点和感悟融入到原有的教学目标中来,这样可兼顾到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四是在教完一节课后,了解学生对授课的评价情况、建议和要求,写好教后感,并形成补救目标,在下节课授课前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方式,完成上节课的生成目标。五是根据不同班级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态度、师生之间业已形成的情感因素等,在保持基本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制定出新的适合不同班级学生口味的教学目标等,使教学目标更加切合不同学生口味的教学目标,确保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在教学内容上,妥善处理理论与常识的关系
新课改强调语文教学要淡化体系,不必拘泥于理论体系的构造而寻求其内容的完整和严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常识的关系。一方面要尊重教材内容,尊重理论观点本身的表述;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
要处理好这对关系必须做到:一是坚持常识生活化,即让常识教学回归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把对理论常识的认识转移到对生活经验的认识上来,再通过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去深化对理论常识的理解。二是坚持生活情景化,既可保留教材中一些能体现时代气息并与学生发展需求相符合的生活情景,又可从城里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生活范围出发,重新创设并替换教材中的一些生活情景,使教材更好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三是坚持情境问题大众化,即设置的情景问题要与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对课文中有的问题探究活动可以重新设计,可以减少或增加一些探究性问题,或者调换一些探究性问题,保证探究性问题或活动能在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中能够开展下去。
三、在教学方法上,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启发式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启发式原则。启发式教学不是对传统教法的全盘否定,恰恰相反,对传统的好教法则需要继承和发展。但我们不能裹足不前,必须大胆创新。
要处理好这对关系必须做到:一是提倡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而又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和重要环节,指导学生主动寻找答案、领会知识的含义,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于活动性情景、反思性情景、艺术情景和问题情景等,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增进自己的情感体验;三是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求异、发散型思维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四是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师生与媒体、资源与信息互动起来,相互作用、相互启发,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在教学评价上,妥善处理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对学生能力给予肯定性评价,提倡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评价上妥善处理学生与教师评价的关系。一方面要保留并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使之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更加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
要处理好这对关系必须做到:一是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培养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的能力,帮助老师改进教学。二是关注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即时、动态地实施形成性评价。三是坚持思想评价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综合评价,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及时发现和放大学生身上的亮点,以自身的亮点去克服自身的缺点。
总之,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让教学目标真正转化成为学生的自助大餐,让教学方法真正转化成为学生的学习方法,让教学评价真正转化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在教学目标上,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应当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学情的变化,改变和修订预设目标,加紧生成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目标上,要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方面课前必须预设定好相对稳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要灵活机动、相机行事,不能死死的固守原来的预设目标。
要处理好这对关系必须做到:一是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以质疑单的形式交给老师,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充实到教学目标中来。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情分析,大致评估出原定预设目标的落实程度,临时调高或调低目标。三是通过师生共同备课,将其中的一些亮点和感悟融入到原有的教学目标中来,这样可兼顾到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四是在教完一节课后,了解学生对授课的评价情况、建议和要求,写好教后感,并形成补救目标,在下节课授课前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方式,完成上节课的生成目标。五是根据不同班级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态度、师生之间业已形成的情感因素等,在保持基本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制定出新的适合不同班级学生口味的教学目标等,使教学目标更加切合不同学生口味的教学目标,确保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在教学内容上,妥善处理理论与常识的关系
新课改强调语文教学要淡化体系,不必拘泥于理论体系的构造而寻求其内容的完整和严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常识的关系。一方面要尊重教材内容,尊重理论观点本身的表述;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
要处理好这对关系必须做到:一是坚持常识生活化,即让常识教学回归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把对理论常识的认识转移到对生活经验的认识上来,再通过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去深化对理论常识的理解。二是坚持生活情景化,既可保留教材中一些能体现时代气息并与学生发展需求相符合的生活情景,又可从城里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生活范围出发,重新创设并替换教材中的一些生活情景,使教材更好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三是坚持情境问题大众化,即设置的情景问题要与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对课文中有的问题探究活动可以重新设计,可以减少或增加一些探究性问题,或者调换一些探究性问题,保证探究性问题或活动能在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中能够开展下去。
三、在教学方法上,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启发式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启发式原则。启发式教学不是对传统教法的全盘否定,恰恰相反,对传统的好教法则需要继承和发展。但我们不能裹足不前,必须大胆创新。
要处理好这对关系必须做到:一是提倡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而又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和重要环节,指导学生主动寻找答案、领会知识的含义,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于活动性情景、反思性情景、艺术情景和问题情景等,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增进自己的情感体验;三是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求异、发散型思维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四是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师生与媒体、资源与信息互动起来,相互作用、相互启发,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在教学评价上,妥善处理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对学生能力给予肯定性评价,提倡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评价上妥善处理学生与教师评价的关系。一方面要保留并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使之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更加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
要处理好这对关系必须做到:一是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培养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的能力,帮助老师改进教学。二是关注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即时、动态地实施形成性评价。三是坚持思想评价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综合评价,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及时发现和放大学生身上的亮点,以自身的亮点去克服自身的缺点。
总之,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让教学目标真正转化成为学生的自助大餐,让教学方法真正转化成为学生的学习方法,让教学评价真正转化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