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改变教师观念,使学生能问
当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以解题训练为纲,注重“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学习方式,以教师讲述为主,这成为学生提出问题的最大障碍。教学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没有思考,哪来问题呢?
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在备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较为宽松环境中自主思考;教学中,把时间大量留给学生实践、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放学后,各学科的教师都要尽可能减少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从而在实践活动中结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并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一个发现: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问题,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缺乏思考的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产生提问的欲望。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学生在课堂上不敢问主要表现出三个心理:一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二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
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摆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学生们提的问题不管如何幼稚可笑,那都是提问的萌芽、思维的火花。我们讲鼓励提问,关键在于呵护提问的火花,尊重每一个提问。这就是说,只有赞赏每一个提问,认真回答每一个提问,恰当地评价每一个问题,才能真正的鼓励提问,养成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问的好习惯,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上,我提倡七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保留意见;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课堂允许插嘴,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四、积极引导,提供思路,使学生会问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渗透问问题的一般模式。如:1.“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可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2.“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求异思维)3.“你有更简单的方法吗?”(联想、发散、创造)4.“你自己认为哪点正确,哪点有问题?”(自我调节,自我纠正)5.“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对比与联系)6.“如果要这样的话,要怎样改呢?”(假设想象)7.“你能说说像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吗?”(抽象概括)。我想我们平时假如都能这样提问。学生自然而然能被潜移默化,学会向老师发问,而在向老師发问和同学发问的同时,自然能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并从中学会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会提问技巧,让学生善问
1.在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
生活中的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稍作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
2.到实验中找问题
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索性实验,并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和之后都要学生想一想:(1)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惟一的吗?能否换一换?(2)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能改进吗?(3)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4)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能解决吗?
3.到想象中找问题
世人误以为只有艺术家才需要想象,事实上科学家也需要想象。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使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能一下子准确把握。因此,不妨通过想象提出某种理论,这种尚未证实的理论称为科学的假说,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利用其他学科与所学教材有联系的事实和资料,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掌握提问技巧,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总之,教师要善于从多层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2~114.
[2]张文艺.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J].地理教学.2005(9):101~103.
[3]唐江根.新课标下鼓励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策略[J].人教期刊义务教育.2007(2).72~76.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当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以解题训练为纲,注重“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学习方式,以教师讲述为主,这成为学生提出问题的最大障碍。教学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没有思考,哪来问题呢?
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在备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较为宽松环境中自主思考;教学中,把时间大量留给学生实践、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放学后,各学科的教师都要尽可能减少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从而在实践活动中结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并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一个发现: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问题,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缺乏思考的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产生提问的欲望。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学生在课堂上不敢问主要表现出三个心理:一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二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
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摆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学生们提的问题不管如何幼稚可笑,那都是提问的萌芽、思维的火花。我们讲鼓励提问,关键在于呵护提问的火花,尊重每一个提问。这就是说,只有赞赏每一个提问,认真回答每一个提问,恰当地评价每一个问题,才能真正的鼓励提问,养成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问的好习惯,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上,我提倡七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保留意见;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课堂允许插嘴,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四、积极引导,提供思路,使学生会问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渗透问问题的一般模式。如:1.“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可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2.“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求异思维)3.“你有更简单的方法吗?”(联想、发散、创造)4.“你自己认为哪点正确,哪点有问题?”(自我调节,自我纠正)5.“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对比与联系)6.“如果要这样的话,要怎样改呢?”(假设想象)7.“你能说说像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吗?”(抽象概括)。我想我们平时假如都能这样提问。学生自然而然能被潜移默化,学会向老师发问,而在向老師发问和同学发问的同时,自然能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并从中学会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会提问技巧,让学生善问
1.在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
生活中的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稍作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
2.到实验中找问题
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索性实验,并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和之后都要学生想一想:(1)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惟一的吗?能否换一换?(2)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能改进吗?(3)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4)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能解决吗?
3.到想象中找问题
世人误以为只有艺术家才需要想象,事实上科学家也需要想象。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使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能一下子准确把握。因此,不妨通过想象提出某种理论,这种尚未证实的理论称为科学的假说,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利用其他学科与所学教材有联系的事实和资料,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掌握提问技巧,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总之,教师要善于从多层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2~114.
[2]张文艺.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J].地理教学.2005(9):101~103.
[3]唐江根.新课标下鼓励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策略[J].人教期刊义务教育.2007(2).72~76.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