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终身思考的事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wang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本的责编在决定做一本或一套书的时候,最直接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儿童的思维方式到底与成人相差多少?作为责编,应如何尽可能地体现绘本作为一种很好的答案承载方式的价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文字和图片的理解力断然不同,应该怎么设定适龄读者?与普通的绘本情况类似,回答孩子问题的绘本引进版本远多于国内原创,这算是一个异常的现象吗?引进版本通常要面临着陆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此类绘本的走向会是怎样的?……
  绘本责编的观点,帮我们找到答案。
  尚飞(99读书人编辑,“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系列绘本责编)
  “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把几类重要的生命主题集中到一套书里,并用非常规的方式讲述出来,这样的例子在国内相对少见,而相当一部分读者需要这样的书,这是引进这套书的意义之一。作为一个读者,我受益良多;作为一个编辑,我很幸运出版了这套书。
  这些年国内教育理念也在跟进,这类具有人文关怀,又带强烈孩子本位色彩的童书,读者越来越多,新书也将越来越多。只是国内类似的原创作品确实很少,虽然优秀的作者和画家也一直在努力,但若形成明显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片面地说,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图画书创作,我们和欧美都有很大的差距,但这不仅仅是作者和出版社努力就能做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优势,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不仅可以把欧美积累上百年的教育理念引进并施行,也可以把欧美上百年积累的经典绘本都引进出版。这些书的影响是好的,积极向上的。我们很快地认识到绘本的好处,十年前国内读者还不能接受绘本这类书,但现在很多绘本已经成为了畅销书。我们得为自己良好的接受能力喝彩。
  我们的孩子有理由得到更好的关爱,父母们首先应该先读读此类书,因为我们的童年都缺少了这一课。再者,这些命题本身是需要我们终身思考的。
  陈雨岚(小鲁出版总编辑,“小鲁知识绘本”丛书策划人)
  绘本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直观性,它让孩子可以直接从图中汲取信息,并升华推论出答案。我们在环境教育、认识自己的身体、自然生态、天文星象等知识类面向中挑选书;问题类的绘本往往要求书的呈现方式比较新颖,这也是选书的标准之一。“知识绘本”的适龄读者是比较低幼的,不太需要文字阅读能力,也就是说父母的参与显得更重要。
  在做书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小孩其实有他们自己的偏好,例如《嗯嗯太郎》,如果你不太了解小孩,估计不会去选这样一本书。绘本的有趣有时候在于,也许我们大人看起来没什么好笑的,却很吸引小孩,而且你不知道哪一点吸引了他。作为编辑,就一定要了解一本绘本有哪些地方是会引起孩子兴趣的。
  现在的台湾,多数父母都会就比较知识性的话题与孩子展开开放性的讨论,所以现在的父母通常会比上一代更超前。也许是鉴于我们这一代小时候被搪塞式的教育方式,我们不想把这段不太好的教育经历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现,所以都更正向地向孩子解答问题,哪怕是很严肃的那种话题。这也从侧面说明,这类议题的书将有更多的机会,编辑也到了真正用心发掘的时刻。
  真正到了需要绘本发挥大效用的时候,我们可能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关注它到底是不是本土原创,好的作品都有一贯的优秀特质。如果是引进版本,在内容的审定和校正上势必会重点把关,也即我们所说的“着陆”问题。例如由日本引进《原来星空是这样子啊》的时候,原版的星座图我们不能用,因为日本和台湾的纬度不一样,我们这里看到的星空跟从他们那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求改成在同一时间点上台湾真正可以看到的星空的样子。日方的出版社和作者都有同理心,允许我们这样改动。这是在做这类书的过程中很好的互动和合作方式,否则你直接拿别国的东西进来,会造成水土不服。
  刘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加古里子身体科学绘本”等系列责编)
  做知识性的绘本最重要在于两点:内容的准确性,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未必能解释清楚,例如关于身体的问题,眼睛、血液等,是不好解释的,这是借助一些相对经典和权威的绘本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二是绘本的讲述方式,包括图画的风格及文字叙述方式。科学绘本并不是把成年人看的科普书配上插图就可以了,而是要从儿童的思维入手,让他们爱看,且能看懂。
  孩子开始提出疑问的时候就可以让他接触科学绘本,但必须是在他理解的范围之内,由简单渐渐过渡到相对较难的题。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同一本书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编辑特意设定的年龄范围是很好的参考,同时父母应该更重视孩子接受的过程,如果不合适就要换其他程度的书籍,这样也有利于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
  现在的书多数从国外引进,我们用他们现成的书是很方便,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出版资源受到一定制约,是有限的,不可能随便就找到适合国内市场的畅销书,所以编辑除了要有很高的敏感度和鉴别力,也许还可以充分发掘国内的资源。另外,国内目前更多关注的是智力开发类,但此类绘本也在升温中,市场很大,主题将越来越多元。
  洪奔(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爸妈怎么有了我》责编)
  刚好到了我自己的孩子开始好奇“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们也差不多面临这样的困惑。目前国内相关题材的图书不能说是空白,但也存在较大的缺口。每个成长中的小孩都会经历这一“质问”期,因此每个家长都面临无从解释的困境,但是可供选择的图书却很有限。这也许是诸位出版策划人的初衷。我们与两位母亲合作,作者施欢华和盛诗澜刚好都有一个爱发问的小孩。他们都真正理解孩子,使他们的作品能够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打动他们的心。
  从本质上来说,此类绘本与其他绘本并无太大差别,都是适合幼儿园及小学的年纪儿童阅读的。但是目前国内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对于儿童敏感话题的教育没有经验,甚至有些误解,因此在营销时特意安排作者进行专业授课,让家长和孩子通过讲座了解到这类绘本的价值和意义。
  多数父母都能很好地接受并向孩子讲解这类话题,但部分家长认为过大的尺度难以让人接受,也担心孩子无法接受。在推广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反而是很多大人,对于儿童性心理尚存有不应该的误解,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遮掩回避孩子这方面的好奇心。这实在很令人遗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充分证明了我们做这样选题的非常必要性。
其他文献
南方有光,彼岸有花。  观诸地理文化流变,台湾自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成为日本殖民地之后,便不乏有许多日本人把台湾和野蛮的“蕃人”划上等号,对台湾各地风土民俗也充满了猎奇心态;且随着明治中期到昭和时期“南进论”的形塑,即以台湾作为帝国扩张主义“南进政策”的起点。如是,一处“未开化”需要被征服、被开拓、被启蒙的“南方”形象俨然浮现。至于早期一度盛行书写、描绘台湾的诸多图像与文学作品,则是主要出自
期刊
早在《日本进化:流行文化解毒》中,当汤祯兆以日本杂志《Around Forty》讨论中女/剩女问题时,就试图在书中以日本流行文化作为香港社会问题的参照系。作为知日作家,汤祯兆对日本社会问题的了解并非第一手研究,却旨于以日本社会话题、流行文化甚至文学等作为一个坐标,既让读者了解其中反映的日本社会问题,亦藉此反观香港与日本社会的异同。而汤祯兆最近出版的《人间开眼》,就以日本流行文学反观日本社会的下流现
期刊
谈到孩子,父母都有共同感受,那就是孩子问题特别多,像问题机器人一样,一个问题还没回答完,孩子早就想好了下一个问题;而且问题还特别奇特,父母远不是对手;一些问题让人难以启齿,让父母羞愧难言。开始,家长还很兴奋,乐于回答,后来就变得山穷水尽,无从应对;再后来就开始烦恼,抱怨孩子为什么那么多问题。  其实孩子提问题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他们有问题说明在动脑筋,在渴望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我们给孩子一个答案
期刊
在这个纸书和电书交界的时代,编辑被迫要学习两种媒体的工作模式,其中有个问题对纸书编辑特别困难,那就是“我要全权控制内容在版面上长成什么样子”的执念,大部分纸书编辑都很难放弃。  对纸版面而言,这件事情是天经地义的,我要它长什么样,它就要,而且也就会长成什么样;但在电子屏幕上这却行不通——你不可能精准规划你的内容在屏幕上要长成什么样,也许你有可能针对一个屏幕完成精准规划,但你不可能针对所有屏幕做同样
期刊
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曾经读到绘本的孩子,我相信,都能感受得到绘本的力量。因为绘本是一种艺术,能够直抵孩子的内心。  绘本,文图共奏的艺术  在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的眼里,绘本是一种文图相乘的艺术形式,这正是它区别于其他儿童读物的特质。对于幼儿来说,绘本之所以成为最佳的读物,正是因为这种共奏所带来的体验,其他形式都无法比拟。图画之于幼儿,无疑是认识世界的窗户,文图结合的形式,自然让孩子们在文字之余,
期刊
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人总是有点儿分裂。精神上,我们以一种收拾的心情回头看走过的足迹,整理这一年的日子;但时间不会因此而停止,有时无声无息,有时哗啦啦地流过,新书,也还是一本一本地诞生、流通,抵达某个人手中,或者在仓库里结束一生。  一脚往后退,一脚向前进,就是这种古怪的姿势。  这个时间,说来是出书的尴尬点。博客来网络书店主打年度百大,金石堂、诚品也公布十大畅销书或十大影响力书,《中国时报》开卷版
期刊
不管你信不信,小时候某段时间最让我不解的问题是“大人为什么要吸烟?”当向我爸提出这个疑问后,他建议我先试着吸一下。六岁的我抽完半根烟以后的一整天里,每吸一口空气,胸口都在疼。我试图在这疼痛中找到一丝一毫的快感,以证明大人吸烟是有理由的。但,并没有——这比胸口疼难受多了。我爸爸当然也没有告诉我他为什么继续吸烟,烟味几乎等同于“爸爸的气息”,甚至形象于屡屡磨蹭我的脸的胡茬。也许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法
期刊
随着12月的来临,2013年开始了倒计时。如同深冬时节中的肃杀,此刻的图书零售市场保持着冰冷的面孔,不过在近些年网络渠道日渐主导零售市场的大格局下,电商平台和商铺们纷纷使出杀手锏,“造节”生财。从四年前诞生的“双十一”,再到两年前诞生的“双十二”,电商一步步“造节”,也一步步创造出销量神话。而作为零售市场的一员,图书业也“被迫”卷入其中。  相较于3C和日用品等商品来说,图书因其脆弱的盈利模式(固
期刊
我们的工作室叫Typo_d,是2005年在北京成立的。从开始做到现在八年的时间,一直都是以书籍设计项目为主。  其实大陆的出版设计一直在不断发展。在开始阶段,像吕敬人老师、陆智昌老师之前做过很多优秀的书,大大拓展了社会对“书籍设计”的认知。但完全面对大众市场的书籍设计,在2005年我们参与进去的时候,可以说还是惨不忍睹,基本上没有什么现代设计的概念。如何用理性的设计去介入书籍装帧工作,我们摸索了很
期刊
孩子有多爱问问题?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2~10岁孩子的妈妈平均每天要回答288条问题。大约从早上7:19开始至晚上7:59,妈妈平均每天要面对12.5小时“大问答”。低龄宝宝(例如5岁以下的)的问题最无厘头,“水为什么是湿的?”“火怎么这么烫?”有些问题妈妈知道答案,但在孩子当前的理解和接受范围之内,仅凭口头叙述又似乎太抽象。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问题逐渐减少,但难度却增加,这时82%的妈妈承认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