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从常春藤的博士班毕业之后选择做一个流浪的攀岩者?为什么要在不擅长的领域中从零开始?为什么不能像大多数同样优秀的女孩子那样光鲜安稳地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在日晒雨淋中攀爬人迹罕至的险峰?
“舒舒服服地待在家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到外头晒得像黑炭一样?” 妈妈对易思婷的选择不只是不理解,甚至还带了几分愤怒。
跌破眼镜的选择
很久很久之前,我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而现在,我则越来越相信成功才是成功的亲妈。总觉得,爱与鼓舞远比挫折带来的激励更温暖、更持久也更有力量。因为第一次的成功会成为我第二次想要去尝试的动力,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我会抱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笃定而不是对未知和失败的恐惧。
易思婷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她没有选择在熟悉的领域中继续优秀下去。
毫无疑问,她很优秀,而且是我们大家能想像出来的那种优秀。从小到大,父母师长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守规矩、成绩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后来又出国念书,顺利地从常青藤联盟的计算机博士班毕业,然后,能看得见的广阔未来就在眼前。怎么形容呢,这种优秀,温和、明亮却不耀眼。
而另一方面,易思婷也确实如我们所想象的学霸少女那样,非常擅长读书,在运动方面没什么天赋,跑不快也跳不高,属于肢体严重不协调的那类人。“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所以,易思婷接下来的选择有点像这句玩笑话所形容的那样。她放弃了高薪的工作,转而成为一名流浪的攀岩者,就是那种以车为家,需要从垃圾箱中找食物的游民。如果要对她这种行为的感觉用一个词语形容的话,在某一个瞬间,我觉得没有比“不明觉厉”更贴切的了。这不是一种单纯的叛逆,十几年来,一个能够在学习方面做的如此出色的人,有足够的成熟与智慧支持自己做出理智的选择。
2007年夏天,易思婷从博士班毕业。然后她觉得可以了,完成了妈妈的期许,也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与努力,完成了外界给予自己的责任。然后,她可以为自己而活了。从性格上来讲,易思婷并不是妈妈希望的那种“像个女孩子”的性格,她有点大大咧咧,喜欢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东西,希望处于一种有变化的生活中。回想起来,博士班的学习也很有趣,许多问题也非常有挑战性,但是想一想以后呢,可能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与一些非常琐碎的问题较劲。这样的生活状态莫名地让她有一种恐惧,她相信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易思婷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认准了攀岩,滑雪、游泳、长跑、激流泛舟等各种运动都有过尝试与学习。由于从小在运动方面的基础不好,体力明显不够,所以开始的时候易思婷经历了一段相当艰难的时光。她从跑步开始练起,规定自己每隔一天跑五千米,但最开始的时候往往跑四百米就撑不住,死命坚持一段时间后,竟然完成了马拉松长跑的挑战,虽然过程很痛苦,大腿抽筋,脚底也磨起了水泡。坚持下来,她才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攀岩。她喜欢的这些运动都不是竞技类的,享受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在攀岩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很多都市中绝难见到的风景,也发现不同的自己。她选择了放弃高薪的工作,去做一个风尘仆仆的流浪攀岩者,打零工攒积蓄,在各攀岩去内游荡,寻找免费的露营地或者睡在商业营地背后的小路上,或者干脆露宿在登山口;至于吃的,有时甚至需要去垃圾箱中翻找,由于美国的食品监管比较严格,所以经常能在超市旁边的垃圾箱中找到刚刚被丢弃的新鲜食材;洗澡则要仰仗天然湖泊了,或者把水袋里的水晒热……我想,如果任何一位母亲知道自己的女儿曾经过着这样的流浪生活,应该都会难过的吧。
我的快乐
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但是易思婷担心的就是自己对妈妈不够温暖贴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终究是辜负了妈妈的期许。
“母女关系一直是我人生中最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我不能隔断这份血缘,也不想割舍这苦乐参半的联系。”易思婷在自己的书中如是说。
妈妈出身于普通农家,生活艰辛,又身为长女,对家庭负有重要责任。思想传统的长辈一直认为女孩子读书无用,所以勉强读到高中的妈妈一直将教育的缺失视为自己最大的遗憾。于是,这位聪慧而倔强的女性立志不让自己的孩子承受相同的痛苦,她的每一个孩子都要有高学历,都要接受非常好的教育。所以妈妈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他们每个人将来都可以光耀门楣。她不愿意女儿在大学期间打零工,不赞成她把毕业后那么宝贵的时光用来过“间隔年”,也一次次地用泪水断绝了她走上除了读书以外的道路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童年时候的心灵创伤会影响人的一生。也许无论现在的生活多么幸福,儿女如何优秀,妈妈的内心一直都无法走出那个被迫辍学的小女孩儿的痛苦,她倔强地帮女儿参谋着以后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希望女儿走一条不同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易思婷遗传了妈妈的倔强性格。坚持、严格、不放弃,这些妈妈在对子女教育中传达出来的态度,却最终成了她在在攀岩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也正是在这种坚持中,她感受到内心深处的自信与满足,感觉到自己蜕变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人。
最初,易思婷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妈妈。妈妈花费了时间与心血养育教导多年的自己,最终却走上了一条和她的期望截然不同的道路。她不知该如何才能说服倔强的妈妈。无数次,越洋电话打到家里,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挂完电话又暗自后悔……妈妈就像一座艰难但又美丽诱惑的山岩,易思婷想要在不伤害它的完整与美丽的前提下攀上它的顶峰。她不想把这种不融洽的母女关系一股脑推给代沟,想要试着让妈妈理解自己,理解自己想要的快乐。攀岩,让她很快乐。当她攀登上了北美第一高峰、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半穹岩、红岩谷的“绯色蝶蛹”,当她可以作为先锋攀岩,当她克服了对坠落的恐惧,当她从跟攀者变成了领队……每一点进步都让她感受到自我的蜕变,她看到了一个更高的自己。于是在野外低温零下二十度的天气中,身边又没有火堆,易思婷艰难地一字一句给妈妈写信,前前后后写了三封长信寄回家里,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妈妈的任何回应。 想要成为一个真正而完全的自己,你无法不在意周围人的眼光,无法不关心社会价值观对个人的评价,每个人都无法单纯地为自己的快乐而活。更何况,妈妈是这个世界上和自己关系最密切的那个人,也是自己最无法忽略的一个人。但是易思婷又隐隐约约地感觉,如果有能力让自己快乐,才能有能力让周围的人快乐,母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母亲最想要的是自己的儿女在这个社会中能衣食无忧、幸福快乐。所以,妈妈希望思婷能走一条最正统或者说是最传统的道路,然后再走向路途无比坦荡的未来,希望她是一个特别优秀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成功者。或者,妈妈只是单纯地认为,这样的人生路途更能让女儿的幸福更加稳妥。
很好玩的世界
安全感,一个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几乎让孟飞抓狂的词语。无数的女嘉宾拒绝男生的一个共同理由就是,没有安全感。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男嘉宾一上台就声明自己非常重视安全感……看来,无关性别,安全感对任何人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个全民性的问题,不然的话保险也不会越卖越火,房子也不会越来越贵,爱情也就不需要婚姻作为落地点。似乎在生活中的任何一方面,安全感都不可或缺。我们没有谁想要过那种看不清未来的生活,雾里看花是一种特别令人无奈的选择。
易思婷的选择,恰恰是从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出走。丢下高薪的工作去做一个三餐不继的流浪者,抛弃自己擅长的专业转而摸索一个自己一无所知的领域,明明体能基础不好偏要去尝试户外运动,她所做的一切,刀刀都扎在自己的软肋上……她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潜力感到好奇,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生命可以“百无禁忌”,一个最高状态的自己应该是怎样的?“自我实现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东西我把它当成是人生的体验与经历。”甚至,攀岩也不会是自己的终极选择,如果有一天易思婷觉得可以了,在攀岩的领域她已经达到了自己最好的状态,她会继续去尝试新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好玩儿的东西。”或者,这种好奇是她愿意不断尝试新的领域的最初动力。而且,在她看来,这个世界上也许根本就没有绝路一说。不要去相信什么“好马不吃回头草”,如果前方已经无路可走,那么不妨就后退一步吧。人生中,不是每往前一步都有后路可退,所以如果最终还能回到最初的起点,那你的人生就不算太坏。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回到原点。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处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世界中时,必然会有足够的安全感,眼中的世界也会空前的广阔,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在易思婷看来,所有的学问到了最后也自然会殊途同归,万流归宗。以计算机和攀岩举例,其实二者之间有非常大的相似之处。攀岩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种纯体力劳动,在野外活动需要掌握一些专门的技巧并且善于观察,预见自己可能遭遇的危机,需要有非常缜密的思维,这一点与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其实是相同的,或者说在这一点上,生活对每个人的要求都是想相同的,思考永远不可或缺。而思考对于个人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怎样在有局限或者是不完美的状态下,使自己呈现出最佳状态来。就像当攀岩者面对一片天然的岩壁的时候,不要抱怨为什么我的身高不够?为什么我的这片崖壁格外难攀?你所要达到的最完美状态应该是考虑怎样运用技巧与思考攀岩而上,而不是总想着在这片岩壁上凿出几个洞来,破坏它天然的美感。
被科技环绕的我们,舒适、快捷、便利是每天最大的感受。如果有一天我们走出都市,重新与自然坦然相对,“极快就可以理解和大自然闹别扭的无稽,回归到一切尽在其我……”。
世界难以改变,我们唯有成长,不断邂逅一个更高的自己。
如此,生命方展其珍贵。
“舒舒服服地待在家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到外头晒得像黑炭一样?” 妈妈对易思婷的选择不只是不理解,甚至还带了几分愤怒。
跌破眼镜的选择
很久很久之前,我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而现在,我则越来越相信成功才是成功的亲妈。总觉得,爱与鼓舞远比挫折带来的激励更温暖、更持久也更有力量。因为第一次的成功会成为我第二次想要去尝试的动力,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我会抱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笃定而不是对未知和失败的恐惧。
易思婷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她没有选择在熟悉的领域中继续优秀下去。
毫无疑问,她很优秀,而且是我们大家能想像出来的那种优秀。从小到大,父母师长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守规矩、成绩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后来又出国念书,顺利地从常青藤联盟的计算机博士班毕业,然后,能看得见的广阔未来就在眼前。怎么形容呢,这种优秀,温和、明亮却不耀眼。
而另一方面,易思婷也确实如我们所想象的学霸少女那样,非常擅长读书,在运动方面没什么天赋,跑不快也跳不高,属于肢体严重不协调的那类人。“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所以,易思婷接下来的选择有点像这句玩笑话所形容的那样。她放弃了高薪的工作,转而成为一名流浪的攀岩者,就是那种以车为家,需要从垃圾箱中找食物的游民。如果要对她这种行为的感觉用一个词语形容的话,在某一个瞬间,我觉得没有比“不明觉厉”更贴切的了。这不是一种单纯的叛逆,十几年来,一个能够在学习方面做的如此出色的人,有足够的成熟与智慧支持自己做出理智的选择。
2007年夏天,易思婷从博士班毕业。然后她觉得可以了,完成了妈妈的期许,也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与努力,完成了外界给予自己的责任。然后,她可以为自己而活了。从性格上来讲,易思婷并不是妈妈希望的那种“像个女孩子”的性格,她有点大大咧咧,喜欢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东西,希望处于一种有变化的生活中。回想起来,博士班的学习也很有趣,许多问题也非常有挑战性,但是想一想以后呢,可能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与一些非常琐碎的问题较劲。这样的生活状态莫名地让她有一种恐惧,她相信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易思婷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认准了攀岩,滑雪、游泳、长跑、激流泛舟等各种运动都有过尝试与学习。由于从小在运动方面的基础不好,体力明显不够,所以开始的时候易思婷经历了一段相当艰难的时光。她从跑步开始练起,规定自己每隔一天跑五千米,但最开始的时候往往跑四百米就撑不住,死命坚持一段时间后,竟然完成了马拉松长跑的挑战,虽然过程很痛苦,大腿抽筋,脚底也磨起了水泡。坚持下来,她才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攀岩。她喜欢的这些运动都不是竞技类的,享受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在攀岩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很多都市中绝难见到的风景,也发现不同的自己。她选择了放弃高薪的工作,去做一个风尘仆仆的流浪攀岩者,打零工攒积蓄,在各攀岩去内游荡,寻找免费的露营地或者睡在商业营地背后的小路上,或者干脆露宿在登山口;至于吃的,有时甚至需要去垃圾箱中翻找,由于美国的食品监管比较严格,所以经常能在超市旁边的垃圾箱中找到刚刚被丢弃的新鲜食材;洗澡则要仰仗天然湖泊了,或者把水袋里的水晒热……我想,如果任何一位母亲知道自己的女儿曾经过着这样的流浪生活,应该都会难过的吧。
我的快乐
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但是易思婷担心的就是自己对妈妈不够温暖贴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终究是辜负了妈妈的期许。
“母女关系一直是我人生中最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我不能隔断这份血缘,也不想割舍这苦乐参半的联系。”易思婷在自己的书中如是说。
妈妈出身于普通农家,生活艰辛,又身为长女,对家庭负有重要责任。思想传统的长辈一直认为女孩子读书无用,所以勉强读到高中的妈妈一直将教育的缺失视为自己最大的遗憾。于是,这位聪慧而倔强的女性立志不让自己的孩子承受相同的痛苦,她的每一个孩子都要有高学历,都要接受非常好的教育。所以妈妈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他们每个人将来都可以光耀门楣。她不愿意女儿在大学期间打零工,不赞成她把毕业后那么宝贵的时光用来过“间隔年”,也一次次地用泪水断绝了她走上除了读书以外的道路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童年时候的心灵创伤会影响人的一生。也许无论现在的生活多么幸福,儿女如何优秀,妈妈的内心一直都无法走出那个被迫辍学的小女孩儿的痛苦,她倔强地帮女儿参谋着以后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希望女儿走一条不同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易思婷遗传了妈妈的倔强性格。坚持、严格、不放弃,这些妈妈在对子女教育中传达出来的态度,却最终成了她在在攀岩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也正是在这种坚持中,她感受到内心深处的自信与满足,感觉到自己蜕变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人。
最初,易思婷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妈妈。妈妈花费了时间与心血养育教导多年的自己,最终却走上了一条和她的期望截然不同的道路。她不知该如何才能说服倔强的妈妈。无数次,越洋电话打到家里,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挂完电话又暗自后悔……妈妈就像一座艰难但又美丽诱惑的山岩,易思婷想要在不伤害它的完整与美丽的前提下攀上它的顶峰。她不想把这种不融洽的母女关系一股脑推给代沟,想要试着让妈妈理解自己,理解自己想要的快乐。攀岩,让她很快乐。当她攀登上了北美第一高峰、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半穹岩、红岩谷的“绯色蝶蛹”,当她可以作为先锋攀岩,当她克服了对坠落的恐惧,当她从跟攀者变成了领队……每一点进步都让她感受到自我的蜕变,她看到了一个更高的自己。于是在野外低温零下二十度的天气中,身边又没有火堆,易思婷艰难地一字一句给妈妈写信,前前后后写了三封长信寄回家里,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妈妈的任何回应。 想要成为一个真正而完全的自己,你无法不在意周围人的眼光,无法不关心社会价值观对个人的评价,每个人都无法单纯地为自己的快乐而活。更何况,妈妈是这个世界上和自己关系最密切的那个人,也是自己最无法忽略的一个人。但是易思婷又隐隐约约地感觉,如果有能力让自己快乐,才能有能力让周围的人快乐,母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母亲最想要的是自己的儿女在这个社会中能衣食无忧、幸福快乐。所以,妈妈希望思婷能走一条最正统或者说是最传统的道路,然后再走向路途无比坦荡的未来,希望她是一个特别优秀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成功者。或者,妈妈只是单纯地认为,这样的人生路途更能让女儿的幸福更加稳妥。
很好玩的世界
安全感,一个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几乎让孟飞抓狂的词语。无数的女嘉宾拒绝男生的一个共同理由就是,没有安全感。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男嘉宾一上台就声明自己非常重视安全感……看来,无关性别,安全感对任何人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个全民性的问题,不然的话保险也不会越卖越火,房子也不会越来越贵,爱情也就不需要婚姻作为落地点。似乎在生活中的任何一方面,安全感都不可或缺。我们没有谁想要过那种看不清未来的生活,雾里看花是一种特别令人无奈的选择。
易思婷的选择,恰恰是从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出走。丢下高薪的工作去做一个三餐不继的流浪者,抛弃自己擅长的专业转而摸索一个自己一无所知的领域,明明体能基础不好偏要去尝试户外运动,她所做的一切,刀刀都扎在自己的软肋上……她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潜力感到好奇,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生命可以“百无禁忌”,一个最高状态的自己应该是怎样的?“自我实现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东西我把它当成是人生的体验与经历。”甚至,攀岩也不会是自己的终极选择,如果有一天易思婷觉得可以了,在攀岩的领域她已经达到了自己最好的状态,她会继续去尝试新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好玩儿的东西。”或者,这种好奇是她愿意不断尝试新的领域的最初动力。而且,在她看来,这个世界上也许根本就没有绝路一说。不要去相信什么“好马不吃回头草”,如果前方已经无路可走,那么不妨就后退一步吧。人生中,不是每往前一步都有后路可退,所以如果最终还能回到最初的起点,那你的人生就不算太坏。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回到原点。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处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世界中时,必然会有足够的安全感,眼中的世界也会空前的广阔,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在易思婷看来,所有的学问到了最后也自然会殊途同归,万流归宗。以计算机和攀岩举例,其实二者之间有非常大的相似之处。攀岩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种纯体力劳动,在野外活动需要掌握一些专门的技巧并且善于观察,预见自己可能遭遇的危机,需要有非常缜密的思维,这一点与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其实是相同的,或者说在这一点上,生活对每个人的要求都是想相同的,思考永远不可或缺。而思考对于个人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怎样在有局限或者是不完美的状态下,使自己呈现出最佳状态来。就像当攀岩者面对一片天然的岩壁的时候,不要抱怨为什么我的身高不够?为什么我的这片崖壁格外难攀?你所要达到的最完美状态应该是考虑怎样运用技巧与思考攀岩而上,而不是总想着在这片岩壁上凿出几个洞来,破坏它天然的美感。
被科技环绕的我们,舒适、快捷、便利是每天最大的感受。如果有一天我们走出都市,重新与自然坦然相对,“极快就可以理解和大自然闹别扭的无稽,回归到一切尽在其我……”。
世界难以改变,我们唯有成长,不断邂逅一个更高的自己。
如此,生命方展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