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城市化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z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的政策限制,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规模低于其最优水平。如果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绝大多数城市应该扩张其规模,而不是小型化
  
  关于是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的辩论,中国已经走过了30年城市化道路,可以用事实来说话。日本曾经通过“首都功能分散计划”来限制东京的发展,这为中国的城市化模式之辩提供了宝贵经验。
  
  集聚度不高,大城市不大
  
  有一种流行看法认为,过去30年来,大量的资源向东部,特别是东部的大城市集聚,所以中国的集聚度太高了。其实,这种看法的前后半句话之间并无理论和事实依据。
  
  经济集聚和城市扩张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正面来说,集聚和城市的长大带来“集聚效应”,城市的规模经济对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但同时,城市发展也会带来城市自身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拥挤、污染、犯罪,这被称为“拥挤效应”。
  
  经济的集聚程度和城市规模,是“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相互权衡的结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最佳的集聚度和城市规模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服务业比重的提高,经济的集聚度和城市最佳规模也逐步上升,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今天的集聚度太高了,大城市太大了吗?人们往往凭直观的感受说“是”,但数据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与同事的研究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之间GDP规模的差距的确在明显扩大。不过,由于劳动力流动仍然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又受到全国规划的制约,中国城市之间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的差距却没有明显的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间人口规模的差距,最近20年来只有微小上升,而如果以2000年的数据与国际比较,中国城市间人口规模差距是远低于国际水平的,与中国同样属于城市间规模差距较小的只是那些中亚的前计划经济国家。
  
  在土地利用方面,虽然国家的规划已经考虑了东部地区有更高的用地需求,但是,评判建设用地配置是否合理,还是要看其配置是否真的已经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了。
  
  我们的研究发现,中西部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张速度要远远大于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与之相伴随的是土地的大量浪费。特别在西部城市,每年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要低于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速度近6个百分点。而在东部,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更高,两个速度的差别仅仅约1.8个百分点。
  
  按照道理来说,城市的扩张应该带来经济的规模效应,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城市的扩张又不断使郊区城市化,将拉低平均的土地利用效率。那么,这两种效应谁更大呢?
  
  根据我们的测算,在离大都市圈核心港口城市上海、香港和天津450公里的范围内,规模经济效应占主导,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这大致就是三大港口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及其所能够辐射到的腹地范围。而在更远的内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有降低平均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
  
  国际上也有不少研究证实,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的集聚程度所处的位置大致相当于其人均GDP所处的位置。也有研究显示,由于受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的政策限制,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规模低于其最优水平。换句话说,如果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绝大多数城市应该扩张其规模,而不是小型化。如果想违背经济规律,走分散发展的道路,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这个代价之重,连日本那样的发达国家都付不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前后,东京曾经历了一段“首都功能分散”的时期,其结果是东京人口规模有所下降,而与之相伴随的是东京的发展速度和国际地位下降。更为重要的是,东京的经济集聚效应的下降还影响到了全日本的经济增长。最近这些年,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在1996年-2006年间,东京的年均人口增长量为8.88万,目前这一增长趋势没有停止的迹象。
  
  治理“城市病”:堵不如疏
  
  现在人们普遍担心的是“城市病”,具体来说,主要就是拥挤、污染和犯罪,但人们往往不去想什么是治理城市病的有效药方。
  
  当然,限制城市规模的扩张可以直接“治病”,问题是,这样做的损失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牺牲的是城市扩张中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收入的积极作用。所以,对于城市病,宜疏不宜堵!打个比方,人的年龄越大,病就越多,那么,我们是应该去找永葆青春的药,还是强身健体?
  
  更易被人们所忽视的是,城市规模和拥挤、污染、犯罪这些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有时,“规模经济”的道理也可以有效地用于治理城市病。比如说,人们在大城市里感觉到拥挤,而在现代城市里,缓解拥挤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公共交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而城市规模增大,恰恰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发展更为密集和便捷的轨道交通。城市越大,轨道交通网络越密集,越有利于发挥其缓解城市拥挤的作用。
  
  对于污染也是一样的道理。人们习惯的说法是,城市在长大,污染也更严重了。但人们往往忽视,如果把人口摊开,在总量上污染更严重。道理就在于,在集聚过程中,排污和治污都有规模效应,总体上,集聚反而有利于环境保护。更容易被忽视的道理是,通常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将更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服务业要比制造业更为“绿色”。
  
  在生活上,当人口集聚更有利于公共交通和轨道线路的发展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会减少对于汽车的依赖,这也有利于环保。尤其是当中国承诺要降低每单位GDP的碳排放时,城市化和大城市的发展更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
  
  人们总是在说,内地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不能再重复沿海曾经走过的高污染道路。这句话作为一种目标是对的,但如果说到实现的途径,就只有进一步地将人口向沿海地区集聚,这样才有利于内地的环境保护。
  
  如果考虑到中国的大城市和人口主要集中在大河流的下游,那么,集聚还能减少污染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如果大量人口仍然被限制在地理条件不利的地方,当地政府又要追求招商引资、GDP增长和解决就业,一定会降低环境保护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不少污染企业也在内迁的原因。
  
  如果相信经济规律,那么,经济集聚的趋势将势不可挡,越早明白,损失越少。对于日本已经失败的分散发展的实验,如果熟视无睹,岂不是浪费?
  
  在经济集聚的过程中,真正的挑战其实主要就两条,一是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犯罪问题,二是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问题。犯罪更是个宜疏不宜堵的问题,与限制人的流动相比,促进城市新移民与原有居民的融合才是正确的方向,越堵,歧视越重,犯罪率越高。而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问题,则需要转变中国的公共服务财政体系,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小规模的城市,其公共服务越是应该由中央和省一级的财政来补贴。■
  
  作者为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
  
  
其他文献
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国人尽可听到一派“经济回暖”之赞。从夏日常在的海南博鳌,到春意盎然的京城,热烈的肯定压倒了冷峻的质疑,“中国率先复苏”的兴奋感浸染着政商学界,仿佛
在伊拉克战场上,增加军力、更新战术曾经发挥过作用,但这些在阿富汗也同样适用吗?近来,美国正向阿富汗战场投入新增兵力2万人,新的战术也在历经数月的高层磋商后得以形成,几星期后
呼吸法追溯空手道源流之时,一直可由冲绳上溯至中国武术(拳法),这是现在众所周知的事实。而中国武术的背景中又有中国自古以来的医学及被称为一种健康法的气功的存在。另外还
选择加拿大作为本次G7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东道主,可谓一个颇具意味的巧合。
国际社会除了向海地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资援助,更需要帮助其政府恢复执政能力    《财经》记者 王宇 钱亦楠      地震后的多国紧急救援阶段逐渐进入尾声,国际社会也转向思考海地重建的理性问题。1月25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在蒙特利尔召开的首次海地震后国际协调大会上称,海地重建需要十年。    海地是整个美洲地区自美国之后第二个独立的国家,却素有“NGO(非政府组织)共和国的称号”。地震前,海地已严重
截拳道,是六十年代李小龙先生融汇古今中外武术文化流派之精华创立的武道哲学。在其体系尚未完全昭示于世人面前之际,李小龙先生却英年早逝,时人无不扼腕痛惜,"艺海星沉"之谈
日本的柔道选手在最初领教泰拳的时候,最感困惑的是泰拳选手的膝击法。在泰国由于膝击法倍受推崇,所以无论哪个泰拳选手都练就一身好的膝击法。如果运用膝击法从对手正面攻击
总有人强调制度有问题。说得多了,动机就变得可疑了,尤其是一些有权力的当事者,我很怀疑他们把制度问题挂在嘴边的目的就是推脱个人的责任。制度是什么?难道不是人的意志的体现吗
然而,也不能像有些从事现代散打运动的人们以"那些招法不实用"一言以蔽之,试想他们是否忘记了在冷兵器时代发展起来的武术是用以御敌防身,讲求的就是攻守、格斗、搏杀;忽略了
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时任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应时任美国总统卡特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2009年1月底.邓小平访美30周年,相关人士忆往、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