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则学习故事解读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m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推进我市幼儿园数学领域教学研究,提升幼儿教师的数学教学水平,2017年11月21日-24日,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合肥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暨幼儿数学核心经验“学”与“教”专题研讨会。此次年会围绕数学领域核心经验,进行小切口的深挖掘,40所幼儿园老师在年会上进行了展示。年会展示形式多样,有集体教育活动、区域活动、日常活动分享、学习故事分享等等。下面,笔者就年会上看到的、听到的学习故事解读教师的观察视角,以期进一步解读和分析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行为。
  故事一:由游戏“小兔子乖乖”引发的争论
  教师组织“小兔子乖乖”体育游戏,对角色表演进行安排:“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玩‘小兔子乖乖’游戏,请穿白色衣服的小朋友站在圈里扮演小兔子,其他颜色衣服的小朋友在圈外扮演大灰狼。”穿白色衣服的安安和小丽走进圈里,思思和小航站在圈外,小易犹豫了一会,也走进了圈里。安安和小丽马上反对:“穿白色衣服的才能进来,你的衣服不是白色的!”小易指着身上的白色条纹,坚持说:“我的衣服上有白色,我应该站在圈里。”之后,上衣有白色领子的思思也认为自己应该站在圈里。
  解读一:幼儿的分类过程反映出他们哪些方面的学习与发展?
  由这则学习故事可以看出,对于幼儿来说,要理解分类的多样性并不容易,因为这要求他们能够发现一个物体的不同属性。也就是说,在一个集合中,一个图形可能会被看作是黄色的,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被看作是正方形的或大的。幼儿理解了这一现象后,就会开始学习相同和不同的概念,开始进行更抽象的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去感知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解读二:教师采取了哪些支持?效果如何?
  此时实际上出现了一个绝佳的教育时机,那么,教师是如何回应幼儿的呢?教师说:“大家都在动脑筋,我也要注意我的用词。让我再来说一遍,好吗?请衣服上有白色的小朋友站在圈里扮演小兔子,衣服上没有白色的小朋友在圈外扮演大灰狼。”安安、小丽、思思和小易都迅速站在了圈里,只有穿黑色衣服的小航站在圈外。玩了一遍游戏后,老师再次发出指令:“这一次,请纯白衣服的小朋友站在圈里扮演小兔子,不是纯白衣服的小朋友在圈外扮演大灰狼。”安安和小丽迅速站到圈里,小易、小航和思思站到了圈外。
  教师这样的回应策略反映出教师仍是以“教”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表现在教学语言上是:“我也要注意我的用词。让我再来说一遍好吗?”
  反映在教学行为上,更多的是“我说你做”,包办代替孩子进行关于分类的思考,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不利于幼儿自主建构分类活动经验的。
  解读三:如何完成以“教”为核心到以“学”为核心的转变?
  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我发现你们真的很会思考了。我们再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尝试一下。第一次,我们就按刚才小朋友说的,衣服上有一些白色和完全没有白色来站圈;第二次,当我说按纯白衣服和不是纯白衣服来站圈的时候,我们来看看小组会发生什么变化。”以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和游戏,不急于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能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境,引发幼儿的观察、发现与讨论,以“问题”为导引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经验,逐步把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这种支持策略才是适宜有效的。
  故事二:“我叫三角形宝宝,我有三条边,三个角”
  在“小班数学活动:图形王国”认识三角形环节中,教师直接播放PPT,在课件中出现一个拟人化的三角形宝宝,一边从屏幕中跳出来,一边介绍自己:“我叫三角形宝宝,我有三条边,三个角……”
  解读一:小班幼儿究竟是如何学习、认识三角形的?
  小班幼儿究竟是如何学习、认识三角形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的有关小班幼儿感知形状的目标是:“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可见,小班幼儿并不需要认识“抽象化”的图形,教师重点要让幼儿观察真实的物体,了解物体形状是各种各样的,引导幼儿观察这些形状的显著特征,用自己的语言命名或者描述这些形状的特征。在小班,教师要允许幼儿用“像什么”来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述。
  解读二:“我叫三角形宝宝,我有三条边,三个角”的介绍反映出教师怎样的儿童学习观?
  从“我叫三角形宝宝,我有三条边,三个角”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教师显然认为,三角形概念是可以直接灌输给孩子的,只要直接告诉孩子,三角形有三条边,三個角,孩子就掌握、学会了三角形概念,教学目标也就圆满达成。事实上,为认识三角形而反复让幼儿背概念,这是最没意义的。教师一是要让幼儿在操作与探索中学习。操作对幼儿图形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操作的环境,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触摸几何图形的轮廓、自由用积木堆叠建构等,在体验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二是要让幼儿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日常生活是幼儿图形学习的重要途径,要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积累图形经验。例如,让幼儿观察各种物体的形状:在幼儿园、家里找找各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物品,外出参观游览时观察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建筑物,等等。同时,教师要帮助幼儿用有关图形的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故事三:“每块地里最多只能种4颗花生”
  在“大班数学活动:种花生”中,教师在让幼儿体验“种花生”游戏环节中,先让幼儿观察材料,猜测“种花生”游戏的玩法。教师提出问题:“你觉得可以怎么玩“种花生”的游戏?”然后由教师汇总幼儿的方法,宣布‘种花生’的玩法:“请小朋友掷骰子并根据骰子上点子的数量取花生、种花生,但是每块地里最多只能播种4颗花生,种满4颗花生就用“圈”把花生围起来表示完成播种。”
  解读:“每块地里最多只能种4颗花生”的玩法规则为什么一定要由教师提出来?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故事三可以看出,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材料,猜测“种花生”游戏的玩法。从“你觉得可以怎么玩‘种花生’的游戏?”的提问中可以看到该教师给幼儿探究5的分合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笔者深感遗憾的是,“每块地里最多只能种4颗花生”的玩法规则为什么一定要由教师提出来?其实,教师的提问大可以再开放一些:“这里一共有5颗花生,要把花生种在两块地里,小朋友们动动脑筋,看看可以怎么种?”这里,其实隐含了一个规则,即:无论幼儿怎么种,都必须把5颗花生种在两块地里。当幼儿将5颗花生都种在一块地里时,是违反游戏规则的,所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每块地里最多只能种几颗花生?”幼儿自然而然会得出“每块地里最多只能种4颗花生”的游戏规则,并在探究中得出5的4种分合方法,这种分合经验才是幼儿自主建构与积累的。
其他文献
设计思路:  杯子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杯盖又是杯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种类繁多,材质多样。关于杯盖,孩子们有很多的问题——为什么不同杯子要用不同材质的杯盖?为什么有的杯盖有螺纹,有的却没有呢?为什么有的杯盖可以拧,有的却要按呢?关于杯盖有很多值得孩子们探索的地方,本次活动我从杯盖的密封性入手,带孩子们走进杯盖的世界,探索杯盖的秘密。  大班幼儿的求知欲望特别浓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
期刊
活动意图:  中班孩子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已经能乐意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并能初步尝试与同伴合作游戏,有一定的运动意识和能力,但注意力不太稳定。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运动基础,我设计了一系列小铁人的活动。本次“小铁人”就是根据孩子围着磁铁吸来吸去所产生的一个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幼儿健康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要求我们用幼儿
期刊
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指出: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
期刊
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体质,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体育锻炼,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但是当前大多数幼儿园基本保证了幼儿参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但总体而言户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以下是在活动中提炼的四个步骤,让幼儿达到身体全面发展。  一、重暗示——趣味环境浓运动“氛围”  1.改造——让运动氛围富有乐趣  主要关注的是一些玩法比较单一的游戏场地,如沙池乐园、玩
期刊
期刊
我是一名城区幼儿园的老师,长期在一线工作,最近两年被派往偏僻农村幼儿园支教. 农村幼儿没有玩具、没有图书,城区幼儿丢掉的玩具,农村幼儿都玩不到.他们那种苛求知识、需要
期刊
[生成背景]rn一次偶然的机会,“西瓜虫”进入了孩子们的视线,孩子们成群地趴在地上,兴致勃勃地玩、逗西瓜虫,西瓜虫的变化令他们惊喜万分.然而,正当孩子们沉浸在玩西瓜虫的快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要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 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我班的美术区域就是一块可以让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期刊
情境一:  早操活动结束后,一个孩子突然跑过来说:“老师,明天的早操游戏‘贴烧饼’可以让男孩当‘锅’,女孩当‘烧饼’吗?”  情境二:  中午午睡前,值日生像日常一样在走廊上摆放同伴的鞋子,其中一位值日生突然说:“大宝,你摆红色的鞋子,我来摆黑色的鞋子,好吧?”  我们从两个简短的小案例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到处都充满了数学核心经验中提到的“集合和分类”的内容,那什么是“集合与分类”?对于大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