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贫困女大学生则是就业队伍中更为复杂的弱势群体。面临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她们的就业处境更显艰难,如何更好的帮助贫困女大学生顺利求职、就业,也成为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难题。
【关键字】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性别歧视;就业心理障碍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3年我國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2013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由此可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但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却没得到足够的关注。
随着我国高校女生比例迅速上升,贫困女大学毕业生已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象中一个重要的群体,贫困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面临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就业处境更显艰难,如何更好的帮助贫困女大学生顺利求职、就业,也成为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难题。
1 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1 社会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更不容乐观。除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外,就业市场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而供大于求的现实,也为用人单位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2011年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有56.7%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的就业机会少”,更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女性生育、养育孩子时会无法工作;认为女性要承担照顾家庭的重任,无法“以事业为重”; 另外,按照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有“竞争意识差”等偏见。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上注明:“限男性”、“男士优先”等字眼,许多用人单位则存在“隐形歧视”,表面上一视同仁,但录取时却拒绝女性。还有一些银行、私企在面对同等水平的应聘者时,更倾向于选择城市籍、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社会关系多,人脉广,能给单位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1.2 学校因素
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不完善,工作人员往往只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信息的发布、档案派发等工作,就业指导流于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对贫困女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的关注,未能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特殊性,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帮助她们进行心理调适的指导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疏导,及时帮助贫困女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制定职业规划,调整就业心态,最后顺利实现求职、就业。
1.3 贫困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问题,在校园生活里,往往比较自卑,不善于与同学交往,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在学习中,狭小的交际圈使得她们在找工作时的信息渠道较之男生和其他女大学生要少得多。同时由于缺少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选择机会也较少。受性格、家庭经济条件等影响,贫困女大学生往往对参加校园活动、担任班级干部上不太热衷,在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上有所欠缺。一些贫困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成熟,就业期望值过高,把眼光仅仅局限于大城市,不愿意下基层,或者把就业局限于政府单位或其他稳定性较强的工作,无形中缩小了自己的就业面。
2 应对策略
2.1 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制度
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是在女性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消除性别歧视不仅需要转变观念,还需要深层次的制度变革。尽管我国一些法律涉及到就业平等问题,但没有相关法律对就业性别歧视问题进行制裁,也没有相关机构对这种行为进行监督。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制约着贫困女大学生的求职和就业。国家应出台一套反就业性别歧视方面的法律。比如,规定企业在招聘中女性员工要达到一定比例;另外,在女性生育成本上,国家也承担一部分,减轻用人单位负担,消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提高单位招聘女性员工的积极性,并完善相关保障及监督制度,为贫困女大学生求职和就业保驾护航。
2.2 转变就业指导模式,关注就业心理障碍
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针对贫困女大学生就业进行技巧、心理、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关注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建立就业指导专职队伍,加入专职指导教师和就业心理咨询师。如在高校中成立就业心理咨询小组,由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院系辅导员+就业心理咨询师组成,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支持协助毕业班辅导员完成对贫困女大学生及其他学生就业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同时,为保持咨询指导工作的专业、时效性,要对小组成员的就业指导、就业心理咨询工作进行定期培训和交流,研究讨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情况、新对策,提高就业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还应注意加强对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引导。就业心理咨询小组可以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自卑、怯懦、优柔寡断等心理进行专项训练,培养她们的抗打击能力、决断性以及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同时,教给她们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她们就业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2.3 贫困女大学生应自立自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贫困女大学生要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转变择业观念,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新形势。贫困女大学生更要自立自强,认清自身的优势,确立自信,在职业选择中选择那些与自身个性及能力相适应的工作;针对自身的劣势,主动提高综合素质,可针对自己的弱项,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与互助训练,锻炼自身的交流能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理论课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贫困女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克服自卑、怯懦、焦虑等心理障碍,在求职时敢于展现自己,敢于参加竞争,找到理想中的工作,顺利求职就业。
参考文献:
[1]唐旭丹.论当前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当代教育论坛,2007.
[2]谢丽萍.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
[3]周素娟.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其产生的影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关键字】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性别歧视;就业心理障碍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3年我國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2013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由此可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但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却没得到足够的关注。
随着我国高校女生比例迅速上升,贫困女大学毕业生已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象中一个重要的群体,贫困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面临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就业处境更显艰难,如何更好的帮助贫困女大学生顺利求职、就业,也成为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难题。
1 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1 社会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更不容乐观。除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外,就业市场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而供大于求的现实,也为用人单位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2011年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有56.7%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的就业机会少”,更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女性生育、养育孩子时会无法工作;认为女性要承担照顾家庭的重任,无法“以事业为重”; 另外,按照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有“竞争意识差”等偏见。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上注明:“限男性”、“男士优先”等字眼,许多用人单位则存在“隐形歧视”,表面上一视同仁,但录取时却拒绝女性。还有一些银行、私企在面对同等水平的应聘者时,更倾向于选择城市籍、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社会关系多,人脉广,能给单位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1.2 学校因素
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不完善,工作人员往往只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信息的发布、档案派发等工作,就业指导流于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对贫困女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的关注,未能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特殊性,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帮助她们进行心理调适的指导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疏导,及时帮助贫困女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制定职业规划,调整就业心态,最后顺利实现求职、就业。
1.3 贫困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问题,在校园生活里,往往比较自卑,不善于与同学交往,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在学习中,狭小的交际圈使得她们在找工作时的信息渠道较之男生和其他女大学生要少得多。同时由于缺少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选择机会也较少。受性格、家庭经济条件等影响,贫困女大学生往往对参加校园活动、担任班级干部上不太热衷,在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上有所欠缺。一些贫困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成熟,就业期望值过高,把眼光仅仅局限于大城市,不愿意下基层,或者把就业局限于政府单位或其他稳定性较强的工作,无形中缩小了自己的就业面。
2 应对策略
2.1 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制度
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是在女性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消除性别歧视不仅需要转变观念,还需要深层次的制度变革。尽管我国一些法律涉及到就业平等问题,但没有相关法律对就业性别歧视问题进行制裁,也没有相关机构对这种行为进行监督。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制约着贫困女大学生的求职和就业。国家应出台一套反就业性别歧视方面的法律。比如,规定企业在招聘中女性员工要达到一定比例;另外,在女性生育成本上,国家也承担一部分,减轻用人单位负担,消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提高单位招聘女性员工的积极性,并完善相关保障及监督制度,为贫困女大学生求职和就业保驾护航。
2.2 转变就业指导模式,关注就业心理障碍
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针对贫困女大学生就业进行技巧、心理、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关注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建立就业指导专职队伍,加入专职指导教师和就业心理咨询师。如在高校中成立就业心理咨询小组,由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院系辅导员+就业心理咨询师组成,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支持协助毕业班辅导员完成对贫困女大学生及其他学生就业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同时,为保持咨询指导工作的专业、时效性,要对小组成员的就业指导、就业心理咨询工作进行定期培训和交流,研究讨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情况、新对策,提高就业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还应注意加强对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引导。就业心理咨询小组可以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自卑、怯懦、优柔寡断等心理进行专项训练,培养她们的抗打击能力、决断性以及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同时,教给她们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她们就业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2.3 贫困女大学生应自立自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贫困女大学生要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转变择业观念,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新形势。贫困女大学生更要自立自强,认清自身的优势,确立自信,在职业选择中选择那些与自身个性及能力相适应的工作;针对自身的劣势,主动提高综合素质,可针对自己的弱项,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与互助训练,锻炼自身的交流能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理论课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贫困女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克服自卑、怯懦、焦虑等心理障碍,在求职时敢于展现自己,敢于参加竞争,找到理想中的工作,顺利求职就业。
参考文献:
[1]唐旭丹.论当前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当代教育论坛,2007.
[2]谢丽萍.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
[3]周素娟.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其产生的影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