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地区活动地幔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译文)

来源 :内陆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zi8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烈地震源(M≥6)位于厚度大于10km的活动地幔层下伏的造山带范围内,天山和高加索地下输送的热柱通道位置不一,这种因素和固结地壳构造的区域差别都影响地震活动的最大能量水平。
其他文献
结合新疆防震减灾中心的实际,论述了系统集成项目的建设概况、集成设计与实施内容,以及集成实施后集成成果和其发挥的效益。系统集成建设满足了各台网部的工程设计要求,同时达到了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化,大大提高了整个防震减灾中心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通过对宁夏银川市和石嘴山市的房屋结构和数量的调查,计算了在遭遇不同烈度地震时两城市震害预测数据,为今后灾害快速评估提供了基础技术资料和科学依据,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参考。
依据震前资料,对2002年7月23日南黄海北部MS4.9地震的年度预测过程进行简要回顾,对关键预测依据进行初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南黄海地区,地震活动图像在同一区域的集中演化
研究了钻孔应变年变畸变型异常及指数型异常对地震震级的估计问题,认为年变畸变型异常对大震有较高的映震性能。研究了异常幅度和震中距、时间分布和震级关联问题,结果表明,在时间小于45天时,震级和发震时间呈反比,在时间大于45天时,震级和发震时间呈正比。
采用多台多地震联合反演的方法,首先得到了新疆天山中东段地区2001年以来MS≥2.5的105次中小地震的震源谱,进而测定了地震矩、拐角频率与应力降等震源参数,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该研究区应力降时空变化的动态跟踪工作,最后对研究区2004年6月以前的应力降时空演化特征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分析表明,该地区的地震矩、拐角频率与应力降等震源参数与震级有一定的相关性,应力降的时空演化
介绍了大气压、气温、月球和太阳引潮力、太阳活动性等外部综合因素影响地壳流体动态的基本研究成果。
使用大陆内部强震活动与周缘地震带强震活动相关性研究,初步估计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后未来的地震趋势,认为8.1级大震后我国大陆第5个地震活跃期已经结束。同时,对华东地区今后几年的地震趋势进行了估计,认为今后几年华东地区中等地震可能比较活跃,活动水平为5—6级。
考虑到新疆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尝试利用单台的宽频带波形资料进行辐射能量的测定。选用新疆喀什地震台记录的南天山西段中小地震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地震波形横向分量上的SH波及其后续震相,对每个地震进行辐射花样因子的校正。品质因子Q采用Brune的ω-2衰减模型,用补偿谱的方法试错得到,最后所得结果与新疆地震目录ML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