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池塘混养技术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i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研究了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的池塘混养技术。2011年4月初向池塘内投放80~100 g/尾的大黄鱼,混养池塘投放4 000~5 000尾/hm 2,共投放4 500尾/hm 2,5月下旬投放规格为150~200只/kg的三疣梭子蟹,混养池塘投放30 000只/hm 2,共投放33 000只/hm 2,梭子蟹单养池塘60 000只/hm 2,共投放66 000只/hm 2。大黄鱼单养池塘投放8 000~10 000尾/hm 2,共投放9 000尾/hm 2;当年11月中下旬收获商品大黄鱼,大黄鱼单养池塘平均单产2 118.7~2 238.7 kg/hm 2,混养池塘1 329.6~1 460.3 kg/hm 2,存活率分别为76.2 %和85.3%;9~11月收获商品梭子蟹,梭子蟹单养池塘的平均单产1 701.8~1 747.1 kg/hm 2,混养池塘的平均单产为1 253.5~1 314.3 kg/hm 2,存活率分别为17.8% 和21.3%。混养、大黄鱼单养、梭子蟹单养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83~1∶1.96、1∶ 1.69~1∶ 1.81、1∶1.57~1∶1.76。由此可见,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的混养有助于提高综合效益。
  关键词 大黄鱼;三疣梭子蟹;池塘;混养
  中图分类号 S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26-0073-03
  Abstract The pond mixed culture between P. crocea and P. trituberculatus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In early April of 20180-100 g/ind. of P. crocea was put in the pond, and there were 4 000-5 000 ind./hm 2 of P. crocea in polycultive pond, a total of 4 500 ind./hm 2. In last dekad of May, 150-200 ind./kg of P. trituberculatus was put in the pond, and there were 30 000 ind./hm 2 of P. trituberculatus in polycultive pond, a total of 33 000 ind./hm 2. There were 60 000 ind./hm 2 of P. trituberculatus in monocultive pond, a total of 66 000 ind./hm while there were 8 000-10 000ind./hm 2 of P. crocea in monocultive pond, a total of 9 000 ind./hm 2. In late November of the same year, the adult fish was harvested, the monocultive production reached 2 118.7-2 238.7 kg/hm 2 and the polycultive production was 1 329.6-1 460.3 kg/hm 2 for adult P. crocea. Their survival rates were 76.2% and 85.3% respectively. From September to November, the adult crab was harvested, the monocultive production reached 1 701.8-1 747.1 kg/hm 2 and the polycultive production was 1 253.5-1 314.3 kg/hm 2 for adult P. trituberculatus. Their survival rates were 17.8% and 21.3% respectively. The input-output ratios were 1∶1.83-1∶1.96 of polyculture, 1∶ 1.69-1∶ 1.81of P. crocea monoculture and 1∶1.57-1∶1.76 of P. trituberculatus monoculture. It was clear that polyculture of P. crocea and P. trituberculatus wa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integrated benefit.
  Key words P. crocea; P. trituberculatus; Pond; Polyculture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隶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是我国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之一,因其肉质细嫩鲜美、富含蛋白质而深受人们欢迎。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由于人为地酷渔滥捕,大黄鱼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90 年代,大黄鱼的天然资源已接近枯竭[1-2]。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大黄鱼的人工繁殖及养殖新技术迎合了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展的需要, 福建、浙江以及江苏等地纷纷兴起了大黄鱼人工养殖的热潮[2]。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隶属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大型海产蟹类。但是,由于捕捞过度,世界及我国三疣梭子蟹资源日趋减少,已引起各国对其增殖放流和养殖的重视[3]。目前,我国沿海各地均开展了三疣梭子蟹的人工养殖。然而,随着池塘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制约大黄鱼和三疣梭子蟹养殖发展的因素日益显现,如疾病频繁暴发、蔓延和流行以及违禁药物的大量滥用等。因此,寻求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更为合理高效的养殖模式已势在必行。近年来,蟹鱼混养模式在我国不断取得发展。高志慧等[4]采用蟹鱼混养模式养殖河蟹,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陆阳等[5]通过河蟹与鳜鱼的混养,使投入产出比高达1∶2.731。王晓清等[6]对大黄鱼耐环境因子的试验和王兴强等[7]对三疣梭子蟹的池塘养殖生态学研究都表明,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的混养切实可行。然而,目前国内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的混养模式研究鲜见报道。笔者对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的不同养殖模式进行比较,以期为其混养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试验池塘位于舟山市展茅镇水产养殖基地。选择9口标准池塘,面积均为 3 665 m 2,池塘底部较为平坦,并铺上10 cm 的细沙,池塘内挖环沟,沟宽 1.5 m,沟深0.5m。另外,池底还铺有瓦砾、石块等障碍物。池塘水源充足,清新,无污染,进排水系统完善,进水口用 60目筛绢网滤水,排水口设置铁丝网。试验池设置 A、B、C 3组,每组重复 3 次,分别记为 A1、A2、A3、B1、B2、B3、C1、C2、C3。
  1.2 池塘前期处理
  1.2.1 清整。
  放养前2个月,排干池水,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翻松池底残留淤泥进行曝晒,使池底充分氧化,杀死池底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同时,维修塘堤、堵塞漏洞等。在放养前15 d用含28%~32%有效氯、浓度为30 mg/L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
  1.2.2 施肥。
  在清塘药性消失后,即可注入新鲜海水。为防止敌害生物入池,用 60目筛绢滤水。首期纳水,滩面 40~50 cm,环沟 90~100 cm,便于自然升温。分几次注水后,最终平均水深在2 m 左右。施肥培殖饵料生物并在池塘中移植沙蚕和卤虫等,生产中多施用氮肥22.5 kg/hm 2、磷肥7.5 kg/hm 2,分2~3次投施,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或黄褐色,盐度为16‰~34‰,pH为 7.8~8.6 ,溶解氧含量在5 mL/L 以上,透明度 35~45 cm。一般施肥时间应选在晴天中午,阴雨天或早晚不宜施肥。
  1.3 放苗
  1.3.1 大黄鱼种苗的放养。
  在4月初向池塘内投放 80~100 g/尾(平均值95 g/尾)的大规格鱼种,种苗由象山港湾水产育苗公司培育,体质健壮、体表鳞片完整、无病无伤。A1、A2、A3投放4 000~5 000尾/hm 2,C1、C2、C3投放8 000~10 000尾/hm 2。投放前,用 20 mg/L的高锰酸钾浸浴消毒。同时,在池塘避风向阳的池角围出1个暂养区,并在上方安装1~2 盏白炽灯,对苗种进行集中驯化。待驯化完成后,再拆围放入试验池塘养殖。
  1.3.2 蟹种的放养。
  蟹种采购于舟山市,规格相对整齐、体质健壮、行动敏捷、无病无伤,5月下旬投放,平均规格为150~200只/kg。A1、A2、A3投放30 000只/hm 2,B1、B2、B3投放60 000只/hm 2。蟹种投放时同大黄鱼鱼苗一样,在池塘一角围出暂养区,先将蟹种暂养培育一段时间,再拆围放入试验池塘养殖,以提高存活率。各品种的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1.4 饵料及投喂
  饵料质量符合《饲料卫生标准》[8]和《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9]的规定。以优质配合饲料为主,辅以贝类、杂鱼、虾类等。前期,日投饵量为总质量的10%~12% ,中期日投喂量为总质量的8%~10% ,后期日投喂量为总质量的5%~8%;当水温降至 10 ℃ 以下时,日投饵量为总质量的 1.5%~3.0% ,甚至不投饵。日投饵2次,早晨投饵量占总投饵量的1/3 ,傍晚投饵量占总投饵量的2/3。具体投喂量根据三疣梭子蟹和大黄鱼的生长及摄食状况而定。饵料投喂在池塘浅水区,同时在群体经常活动区域多投。梭子蟹脱壳期间增投适量蟹脱壳素,具体添加量视脱壳情况而定。
  1.5 疾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进行干塘冻晒与消毒清塘,定期换水,泼洒漂白粉、生石灰,每15 d施用 EM 复合菌制剂调节改善水质1次,维持试验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每隔 15~20 d,交替使用聚维酮碘、二溴海因等药物进行疾病预防。
  1.6 日常管理
  早晚巡塘,观察鱼蟹的生长、摄食和活动情况,尤其是梭子蟹脱壳期间容易残食,要防止相互残食。注意水质变化,及时更换新水,一般高温季节换水量为池水的 1/5~1/3 ,低温季节少换或不换,具体视具体变化而定。经常检查池堤及防逃设施,及时修理,防止逃逸。
  1.7 捕捞
  三疣梭子蟹于当年9月将雄蟹全部出池,雌蟹继续喂养,于11月红膏后起捕出售。大黄鱼于当年11月中下旬按市场需求起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黄鱼的收获情况
  由表2可知,A1、A2、A3大黄鱼单产量分别达到 1 460.3、1 329.6和1 398.1 kg/hm 2,养殖存活率达到85.3% ,共收获3 839尾商品大黄鱼,平均重量达到0.4kg/尾(最大0.50 kg/尾,最小0.25 kg/尾),平均增重305 g/尾,日均增重1.35 g/d; C1、C2、C3大黄鱼的平均单产分别为2 118.7、2 238.7和2 191.8 kg/hm 2,养殖存活率76.2%,共收获6 858尾商品大黄鱼,平均重量 0.35 kg/尾(最大0.65 kg/尾,最小0.20 kg/尾),平均增重255 g/尾,日均增重1.13 g/d。A、C组大黄鱼的平均单产分别为1 396和2 183.1 kg/hm 2。
  2.2 梭子蟹的收获情况
  由表2可知,池塘A1、A2、A3三疣梭子蟹的平均单产分别达到1 278.6、1 314.3和1 253.5 kg/hm 2,存活率21.3% ,平均三疣梭子蟹的重量0.2 kg/只;B1、B2、B3单产量分别为1 709.6、1 701.8和1 747.1 kg/hm 2,存活率17.8%,
  三疣梭子蟹的蟹平均重量0.16 kg/只。 A、B组三疣梭子蟹的平均单产分别为1 282.1和1 719.5 kg/hm 2。A组蟹大小较B组均匀,色泽更好。具体收获情况见表2。
  2.3 经济效益   试验过程中成本主要包括苗种、运费、塘租、饵料、水电、药品及人工等费用。由表 3 可知,A组池塘养殖的平均利润为82 216.1~90 424.6元/hm 2,投入产出比为1∶1.83~1∶1.96;B组池塘养殖的平均利润为62 071.5~73 485.7元//hm 2,投入产出比为1∶1.57~1∶1.76;C组池塘养殖的平均利润为34 601.1~40 074.8元//hm 2,投入产出比为1∶1.69~1∶1.81。综上所述,A组养殖的经济效益高于B组和C组。
  3 讨论与结论
  3.1 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池塘混养具有可行性
  就生态习性而言,大黄鱼适应温度为10~32 ℃,最适生长温度为18~25 ℃,适应盐度为24.8‰~34.5‰,最适盐度为30.5‰~32.5‰,pH 一般为7.85~8.35,溶氧量在4 mg/L以上[10];梭子蟹的适宜水温为4~34 ℃,最适温度为22~28 ℃,最适盐度为16‰~35‰,最适盐度为26‰~32‰,pH为7.8~8.6,溶解氧大于5 mg/L[11-12]。因此,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具有近似的养殖生态环境。此外,大黄鱼常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喜欢到水面摄食,其食性广,包括小杂鱼、虾类等;梭子蟹属于底栖肉食性,摄食小杂鱼、贝类、虾类等。大黄鱼与梭子蟹这种栖息水层不同、食性相近的特点,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养殖水体,而且可以减少饵料的浪费。同时,大黄鱼与梭子蟹对不同水层的影响也可起到综合调节水质的作用。该模式在沿海各地均易于推广。
  3.2 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混养有利于提高综合效益
  该试验中B组梭子蟹的平均单产高于A组,C组大黄鱼的平均单产高于A组,这是因为B、C组各单养品种放养密度大于A组,但个体规格较A组小,且个体间差异较A组大,使得A组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的市场价格比B、C组高5~15元/kg。该试验结果表明,梭子蟹与大黄鱼的混养比单养投入产出比更显著。同时,养殖同等数量的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混养成本比单养更低,这主要是因为梭子蟹养殖过程中投喂鲜活饵料,会有大量残饵,大黄鱼可以利用残饵,从而增加经济效益,改善环境。此外,对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水质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混养池塘的水环境较单养池塘稳定,更利于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的生长。因为单养饵料利用率低、环境稳定性差等使药品的使用量增加,也是造成成本增加的因素之一。因此,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的混养有利于提高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忠明,胡石柳.大黄鱼、鮸状黄姑鱼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
  [2]杨万喜.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J].今日科技,1999(11):6-7.
  [3]刘洪军,冯蕾.海水经济蟹类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
  [4]高志慧,吴虑.池塘蟹鱼混养试脸报告[J].内陆水产,1995(5):7-9.
  [5]陆阳,文焕玲,徐固华,等.无公害鱼蟹混养效益好[J].河北渔业,2006(4):31-33.
  [6]王晓清,王志勇,何湘蓉.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耐环境因子试验及其遗传力的估计[J].海洋与湖沼,2009,40(6):781-785.
  [7]王兴强,曹梅,阎斌伦,等.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Miers)生态学及池塘养殖技术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08,23(7):13-16.
  [8]国家质量检验总局.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0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9]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10]缪伏荣,王淡华.大黄鱼池塘养殖技术[J].福建畜牧兽医,1999(5):34.
  [11]王树海,宋传民,朱丰锡,等.三庆梭子蟹养殖技术[J].北京水产,2006(6):14-16.
  [12]黄霞.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2006,23(11):1-2.
其他文献
近年来,黑龙江省八五五农场积极调整精准扶贫思路,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的五个精准为抓手,紧紧瞄准扶贫对象,广泛开展增收活动、致富项目,精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国家对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举措,其能够避免企业重复征税,加快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缓解企业税收负担。本文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营建造不动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
对生态环境予以改善并实现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是我国林业工程造林工作的主要目的,而造林工作的质量则是工作中所必须给予保证的。目前,造林工作主要用于改善一些干旱地区的
地球媒介的非线性的弹性生产之间的数字差别动态并且岩石的静态的模量。动态模量与超声的速度测量被计算,小周期的模量在装载卸掉实验与小周期被计算,静态的模量在大周期从压力
海洋生态设施景观化构建是构建海洋人文景观和渔业生态设施布局景观化的创新工程。本文借鉴主要应用景观生态学和景观艺术设计相关理论,利用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原理,提出了景观
Sujiatun 地震车站是沈阳的城市里的一个本地职业地震观察车站,辽宁省。类型 EMAOS-L,电磁辐射观察仪器在那里被使用。在有 M_s ≥的这篇论文,四个年观察数据和观察地震, 4.0 在
我国公路工程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绿化种植来提高工程的美观性能。在进行绿化种植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做好养护工作才能保证公路绿化种植能够进行更好的发展,
摘要 以建始县国有长岭岗林场为例,选取土地类型、优势树种、海拔、坡度、坡向作为分类因子,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起全场量化的、空间化的物种—环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全场划分为7个具有独立经营意义的森林景观要素类型,生成了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图及属性数据库。各景观要素类型空间格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全场森林景观类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但各森林景观要素类型受干扰和破碎化程度不同,各景观要素
当前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着,城市中的人们都步入了快节奏的生活,这使得他们反而更加向往原始的自然生态。对此,很多城市在建设中,都在要求回归自然,搭建一种生态城市模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