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保定的剧场及其剧场演剧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bb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保定的戏曲演剧活动大体经过了神庙演剧、会馆演剧、戏园演剧三次大的剧场演变,清末民初达到全盛时期,其形制的变迁、剧场建筑样式的改进,既显示出保定戏曲昔日的辉煌和发展脉络,也反映着保定戏曲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清末民初;戏曲演剧;剧场
  清末民初,戏曲剧场遍布保定的广大城市和乡村,且形态多样。由于一些农村的戏曲演出是节令性而非商业性的,戏台常常是临时搭木而建,不太讲究样式的美观与否,只求坚实,演出结束后又常常挪作他用或拆除。故本文不将此类戏楼(剧场)列入讨论的范围,而是主要着眼于进行经常性演出的商业性的戏曲演出剧场。
  一、保定戏曲剧场的演变
  保定作为畿辅地区的政治中心,其戏曲剧场具有区别于北京、天津等周边大城市的剧场的特殊形制,也深受这两大城市剧场的影响。其中,营业性戏曲剧场大都经历了神庙演剧剧场、会馆演剧剧场、茶园演剧剧场三次大的演出体制的转变。
  (一)寺庙演戏剧场
  有史可查的保定寺庙演戏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宗教性坛场、礼乐台、乐舞百戏场,是来源最古、观众最多、分布最广的戏曲演出样式,随着寺庙坛场的祭祀功能逐渐变淡变轻,演戏的娱乐作用成为其主要功能,寺庙祭祀和戏曲文化逐渐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保定一带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并且几乎贯穿了整个保定戏曲史。
  据保定地方志记载,清末民初,保定尚存历朝兴建的坛观寺庙约五百余座, 但宏观趋势已经开始衰落,香火依稀,其中约有三十座左右处于繁华闹市或者交通要衢,还在每月定期轮流举办庙会,这时的庙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贸集市活动兼以民间娱乐;一种以宗教祭祀活动为主。后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庙会商贸集市功能的增强,“昔日以祀神为目的者,今则视为游逛购物之区”。[1]寺庙的经济依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来靠香客祀神的捐资为主的寺庙,转变为以收取商摊交纳的地租为主。寺庙的主持僧侣为了增加寺庙的收入,不断地向当局提出申请,要求增加开放的日期,开放日期的增加又进一步加强了寺庙的娱乐功能,所以,这一时期成为保定寺庙戏台发扬光大且最为辉煌的时期,戏台成为寺庙建筑中固定且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戏台的建筑格局相对比较统一,一般都是:戏台建在寺庙山门的对面,大多是坐南朝北,且与寺庙正殿相对。戏台的建筑样式由先前的四面观看变为三面观看,戏台的后面部分开始用固定的墙体分割出后台,有了前台和后台的严格划分。戏台建筑结构也从过去的平面方形亭榭式建筑演变成了平面长方形的殿堂式建筑,而且台口愈加宽阔,舞台进深逐渐缩小,这种戏台形制已与现代剧场形制大体相同。以保定关岳庙戏楼为例。保定关岳庙是民国年间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时在保定关公庙的基础上改建的。该庙座北朝南,进入山门迎面即为戏楼。戏楼是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通宽七间,进深九间。台口与关公庙相对,中间为池座。其余两面为上下两层的廊座,庙和戏楼两侧有走廊,廊内有壁画,富丽堂皇。每逢春冬两季庙会,关岳庙一带“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2]各阶层香客成千上万,届时庙会邀请各戏班前来,戏曲名角会萃,或募捐义演,或有偿商演,或京剧、评剧、梆子的传统再现,或老调、大鼓、丝弦的推陈出新,或评书、相声的日臻成熟,种种事像不一而足,成为二、三十年代保定规模最为盛大的民众宗教活动。
  (二)会馆演剧剧场
  会馆是旧中国的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会馆演戏也是清末民初保定的一大特色。作为“翅卫京师”的畿府重镇,保定是南方诸省进京必由之地,加之清末直隶总督权倾朝野的政治地位,京南多省都在保定设有会馆,保定的会馆有十几家,其中最著名的有八家,如中州会馆、三晋会馆、湖广会馆、浙绍会馆等。这些会馆起初是直隶省的官吏们为家乡来京考试的举子而设的馆舍,后来会馆加入了更多的商业成分,出现了纯商馆性质的会馆。到清末,保定的会馆几乎都成了直隶官员谋求公益、同乡集会议事、宴客娱乐的重要场所,成了同乡公人在一起敬神祈福娱乐和联络感情的场所,因此,保定的会馆大多建有戏楼。会馆建筑样式也逐渐演变成酒楼、茶园、戏院式的戏楼建筑,会馆(酒楼)演戏风靡一时。由于酒楼作为演戏剧场过于嘈杂,杯盘瓢盆,山珍海味之下无法欣赏戏剧,戏曲也不可能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而只能是附带性的。这样,顾客欣赏戏曲的趣味就被极大地淡化了,观戏成了一种富贵的点缀,似乎不过是为顾客的豪饮吵闹创造一种气氛的辅助手段而已。因此,酒楼演剧被后来的茶园演剧所取代就成了一种必然。
  由于会馆的经济实力要远比一般性剧场(比如茶园剧场)要强,所以,保定的会馆戏楼规模一般都体量较大、坚实精致、持久耐用,使之得以留存至今。比如:地处保定东大街的湖广会馆戏楼,其始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仿北京的会馆戏楼而建,又独具直隶特色。戏楼正厅可容纳五、六百人,东、西、北三面起楼下覆廊,楼上设包厢可容二百多人,南面正中是戏台,高约一米,宽九米,深八米,舞台不设天幕和边幕,观众可以从东、西、北三面看戏,整个戏园视听效果极好,是传统的伸出式戏曲舞台的典范。
  (三)茶园演戏剧场
  茶园演戏是城市市民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清末逐渐兴盛起来的,因为茶园里备有点心供人消闲,且少了酒楼的喧闹,更加适合观赏戏曲演出,所以它逐步取代了酒楼演戏,成为保定城市平民的主要娱乐场所。
  保定茶园建筑的整体结构大多采用方形或长方形全封闭的大厅,厅中朝里的一面建戏台,厅的中央是空场,周围三面建二层楼廊,有楼梯连通上下。茶园靠灯光来照明,早期采用悬挂灯笼的办法。在建筑设计上,茶园剧场比酒楼剧场的重大进步是把观众席和戏台都包容在了一个整体的封闭的空间里,不仅可容纳的观众人数大大增加了,而且对观众席作了精心的设置。比如,茶园的戏台多靠墙而建,设有一定高度的台基,呈伸出式,呈三面观。台基前部一般都有四根明柱,与后柱一起支撑木制的天花板。茶园观众座位按区域和舒适程度分成几个等级,按等级收取费用。   茶园式剧场只供应果品茶点、瓜子花生之类,相比之会馆式或酒楼式剧场要清净许多,也舒服许多,人们自然乐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欣赏戏曲。从酒楼式剧场发展到茶园式剧场,反映了习惯于在非常杂乱的中国传统戏曲演出场所中观赏戏曲的戏曲观众的欣赏趣味的上升。
  无论是茶园式剧场还是酒楼式剧场,保定的观众消费意识往往不是以观戏而是以社交为中心,观戏经常被淡化为一种陪衬。演出过程中,顾客可以随意地聊天说话,观众席里会不断地、甚至是莫名其妙地传来喝彩声,小贩们可以在剧场里随意叫卖,工作人员向观众乱抛手巾,还经常在演出时向观众索要小费,有时还为小费的事情争吵不休。[3]说明这时的戏曲剧场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雅文化休闲场所。
  二、清末民初保定剧场的建筑特点
  清末民初的保定戏楼与中国大多数戏楼的演变历程几乎是相同的,都经历了从戏台到戏楼,从简陋到精良的发展过程。从早先的露台、舞亭类建筑发展到后来的伸出式三面敞开的舞厅,一直延续至今,标志着典型的中国式戏楼形制的确定,其地域特色并不十分明显,大致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戏楼的观演空间
  清末民初的戏楼多为三面敞开式,一面留作后台。舞台台面空间简单,但外延空间较大,可以三面围观。前台是表演区,除了一桌两椅外,几近一个裸台,什么也没有。后台是在舞台后隔出1/3的空间,用于演员休息、化装及存放戏箱。戏楼的上下场门上挂锦缎绣花门帘,与大帐呼应,上场门绣“出将”,下场门绣“入相”。意思是出则将军,入则丞相,这里借用“将”和“相”,是盼成大器的吉利话。当剧目开始表演、锣鼓声响起的时候,演员从“出将”那扇门出来;剧目表演完毕,演员再从“入相”那扇门回去。有时,上下场门还有时间和空间的意义,随着戏曲剧情的展开,其意义会发生变化。
  这是中国北方大多数戏楼的基本规制。
  中国戏曲是演员的虚拟性的歌舞表演,舞台环境的变化主要靠演员的动作和连续不断的上下场得以实现,所以中国戏曲舞台几乎都是简洁、空灵、通透和开放的,不求真求实,否则就会与演员的虚拟性表演相冲突。保定的戏曲舞台也是如此,但戏台的空间开放程度更高,观众席不仅是开放的,且大多设在露天的空地上。广场、街衢、庭院都可能成为观戏的空间,观众更是随到随看,无门票之说。观众们呼朋引伴、赌博饮茶,“通常都是出现名角或演到精彩处才停下来注意台上,其他时间便都无所顾忌了” [4]保定戏曲的观演空间,显示出纯粹的界定模糊而具有极大的流动性的特点,台上台下互不隔断,观众拥有随时表达感情和干预台上表演的权力,如喝彩、叫倒好等[5]。
  (二)戏楼的方位
  在中国传统的方舆学观念中,北为正位,南为下位,戏楼的建筑都是避开正位而建造,或戏楼与主体相对;或戏楼作为单座建筑,面向主体而建,但在空间上较远;或戏楼坐落在主体院内,且低于主座。无论何种空间处理方式,戏楼都是坐南朝北,面对主体建筑。按说坐北朝南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北为上为尊”的方位观,自古至今都没有多大改变,而保定的戏台建筑却都表现为坐南向北。这大概是由戏曲活动本身的性质、地位决定的。由于中国戏曲是由祭祀神灵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成,具有较强的“酬神性”,因此,中国戏曲本身便隐含着“供奉在神灵面前的祭品”的意义,从这一点上看,戏台便是一座潜在的“祭台”。而相对于神所居住的主体建筑来说,戏台的方位就只能是坐南朝北,反其道而行之了。
  (三)戏楼的装饰
  保定戏楼在建筑上的又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它的细部装饰,建筑上的屋脊、梁枋、门窗、屏风以及其他细小构件,用雷云纹、回锦纹、如意花卉、人物故事等装饰,丰富多彩。建筑上的彩绘多用青绿彩绘和土朱单彩;也有雕刻,浮雕、透雕、浅雕都有,彩绘与雕刻相结合,给整体建筑以鲜艳、灿烂的外观效果。当然,最能显示戏楼魅力的当属戏台前立柱上的对联。如位于保定市府前街中部浙绍会馆戏台楹联,云:“别馆接莲池,谱来杨柳双声,古乐府翻新乐府;故乡忆梅市,听到鹧鸪一曲,燕王台作越王台”。
  清末民初的保定戏曲剧场,经历了一个由室外到室内,由流动到固定的过程,舞台也经过了由中心式的“露台”、“露亭”过渡为伸出式戏台的过程,后随着西风东渐,保定的戏曲剧场也闻风而变,剧场模式大大改观。
  三、保定戏曲剧场的文化意蕴
  保定戏曲剧场起源于“娱神”到“娱人”的演变,其前身有歌舞、杂耍、参军戏、傀儡戏等诸多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多是民间娱乐游艺活动,或者是宫廷、王公贵族家中的娱乐活动,表演的目的均是强调娱人,在乎取悦观众,演出的性质决定了其基本特征。看民间演出场所的更替:从魏晋六朝、隋唐的寺庙,宋元的瓦肆勾栏到明清的酒楼茶馆剧场,无不是民间世俗消遣之所,尽管最初还保留一些宗教场所的外壳,但实质上早已世俗化,后来则更加彻底,演出场所到有强烈的游乐消费特征。从这样一种休闲化、娱乐化、商业化环境中滋养出的剧场文化,其观演关系定然与殿堂型剧场文化中的不同,观众对戏剧演出,对表演者不是仰视的,而是平视甚至是俯视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戏曲地位低下为封建正统文人所不屑,与戏曲在西方的崇高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同的文化土壤滋长出不同的发展结果。西方戏剧观众在剧场文化中处于一种“仰视”、“接受精神洗礼”、被灌输的地位,剧场文化庄重典雅;中国戏曲观众在接受过程中与表演者形成了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剧场文化灵活热烈。保定戏曲剧场则凝聚保定地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剧场的形制和风格。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习五一.近代北京庙会文化演变的轨迹[J].近代史研究,1998.(1)
  [2]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M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3] 钱久元.清末上海剧场演变的轨迹 [J].合肥:合肥学院学报,2006.(2).
  [4] 高琦华.中国戏台[ M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5]池新新.中国戏剧观演空间探析[D]. 杭州: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其他文献
【摘要】: 刘国辉先生在当代水墨人物画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极力丰富自己的表现技法,将山水画常用的积墨法运用到对人物的表现上,使作品变的凝重、丰富、浑厚。本文力求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当下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刘国辉;水墨人物画;积墨法   刘国辉先生,1940年生于江苏苏州,五十多载从艺之路,岐变多舛,所作浩繁。纵观他的作品,主要是运用写实的
期刊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观念的转变,对环境艺术设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里,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贯彻落实人性化观念。本文就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处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处理  0.引言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以“人为
期刊
根据画论和绘画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情况,大约可以将传统的中国画区分为两大范式。文征明在谈到他对绘画史的认识时说:“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用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故上古之画尽于神,中古之画入于逸。均之各有至理,未可以优劣论也。”(见《雪岳楼书画录》)龚贤也说:“自董(指五代董源)以前有图而无画。图者,以人物为主而山水副之;画者,则惟写云山、烟树、泉石、桥亭、扁舟、茆屋而已。”(
期刊
【摘要】: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中篇小说《人生》一经问世便掀起热潮。书中所塑造的三个关键性人物高加林、刘巧珍、德顺老汉从不同角度向我们诠释着人生的内涵。高加林追求理想不可得的悲剧,刘巧珍爱情理想的破碎,德顺老汉淡定从容的人生哲学无一不给予我们极大的思想震动,启迪着我们在人生之旅中直面苦痛,脚踏实地地生活。  【关键词】:人生哲学;悲剧;理想;爱情  一、追求理想的悲剧者  小说中的主
期刊
【摘要】:壁饰设计作品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对于现代人们的文化认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二生肖壁饰设计选择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十二生肖为对象,在理解和把握其生肖文化内涵的基础中:从造型形象上,利用传统邮票造型,进行简化概括,使十二生肖造型形象更加生动具象;在色彩上,利用中国传统色彩丰富多变;在材质运用上,选择较为柔软的不织布作为主要材料,利用专用胶水粘贴,使多种色块的拼接整合,使壁饰作品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日益提高,声乐作为一门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的活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由于我国声乐艺术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究和摸索的阶段,故较之于世界先进声乐艺术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以及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我国声乐艺术在近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为此,本文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了我国声乐艺术
期刊
【摘要】: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同样具有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既有个人情感上的真实,又有这一时期民族性的真实。它的真实虽然与现实世界的表面现象有很大的不同,但依然能够体现出真实的情感和强烈的生命力。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真实;表现  古典写实作品中的真实往往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为大众所接受,因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的表面极为相似,看起来比较真实。然而,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不像古典传统中那
期刊
【摘要】: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不但是审美的形式,而且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它不仅是“装饰性”的,从秩序、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审美愉悦,而且是“文化性”的,从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如今,装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装饰艺术不断改变着我们观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们对艺术的态度。  【关键词】:装饰艺术;装饰艺
期刊
【摘要】:传统看来,张爱玲是一位爱情女作家,她写了许多的关乎于爱情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半生缘》。读完总是有一种悲伤,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为女人的悲剧爱情痛惜、为她们的卑微理想惋惜。而这一切的悲情都来源于她们有一个看似不同,实质相同的家庭,或许是一个颓废没落的父亲,一个狠心贪婪的母亲。一个尔虞我诈,互相利用,自私自利的家庭。幸福美好的爱情因为家庭变得畸形、变态。张爱玲自己也是深
期刊
【摘要】:一个民族的声乐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该民族人民的淳朴、热情、勤劳、勇敢、善良,质朴等美好道德品质。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中华名族有着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并且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地位,优越于别国。当今社会每一件事都需要遵从科学发展的道路,民族声乐艺术也不例外,本文就表演与欣赏两个方面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作出科学的分析,从而让人民更加喜爱我国民族声乐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