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学习的主人

来源 :中国教师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实践数学、思维数学,重视激发兴趣,又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习;数学;探索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觉得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1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 ○ 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 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 个△和比○多2 个合起来的。
  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期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操作,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然后用这个正方形剪出一个圆形;再用这个圆形剪出一个正方形,然后用这个正方形折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第二次,教师让学生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一个长方体、用八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一个正方体;再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拼出一个长方体、拼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长方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学具盒中的图形拼组出一个新的图形。结果,有的学生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了一个正方形;有的学生用一个正方形剪出四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长方体切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等。可以说,在这几番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3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在教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在生活中出现在哪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要学生学会数学,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发挥、发展、创新数学。
  4重教学内容,让学生思维数学
  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做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做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做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做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应用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即重视激发兴趣,又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才能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质的飞跃,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才能走近最理想的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二次函数在初中数学中是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中困难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善于总结,利用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其内涵,充分利用数形结合、图像辅助、分类小结等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悟到知识的技巧和学习二次函数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不断提高二次函数问题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总结;挖掘;提高;能力二次函数是九年级数学的一章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待挖掘的知识较多,特别是它的综合性很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实施,学校布局的不断调整,住校生的不断增加,给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尤其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条件简陋,学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更难管理。但难管理更要想办法管理好。本文从积极争取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完善管理机制;以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根本;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工作责任制五个方面就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作了初步的阐述。  【关键词】寄宿制;管理;农村
期刊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和培养,就能比较容易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将直接影响这些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状况。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起始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低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和培养,就能
期刊
趣味教学是一个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它指的是教师在课上利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不仅要给予理解和尊重,更要鼓励和引导,逐步的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趣味教学不仅仅强调的是语词、语调、语句的教授和训练,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有明显的提
期刊
【摘要】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初步理解、找出并掌握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整十、整百数的除法口算。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作业设计更是注重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关键词】设计;过程;练习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3页例5: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规律进行整十、整
期刊
生物开放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开放实验也就成为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中就编入开放实验10多个,在整个实验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开放实验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中学生物开放实验的教学,其理由如下:  1开放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
期刊
【摘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更应该是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愿望的培养。本文将通过笔者自身对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内在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总结学习经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以后的教学活动有所启发和改进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
期刊
1.1 信息及其特征  1.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即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共设置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信息与信息社会;二是信息的特征。从认识信息的基本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本节通过身边接触到的信息实例,来理解其涵义。通过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方式,进一步认识信息的特征。  2.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对这门课常有很大的好奇。由于多数学生在小学生未学过,基础较差
期刊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满足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具体看是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学过程
期刊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好的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把抽象知识变得更形象生动,直观明了,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定律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所以要求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那么,选用什么器材来做?是否一定要按照课本上的实验器材来完成呢?  下面是我在“空气的力量”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的对比,供同行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