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入性室早伴不同程度心室预激1例

来源 :临床心电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2ka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68岁.2019年12月17日因“高血压病”复诊.入院时患者无明显头晕、胸痛等不适,有时胸闷、心悸.患者神志清,血压140/82mmHg,心率75次/分,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肌钙蛋白、D-二聚体、钾离子和血常规均正常范围.临床诊断: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当日常规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逆钟向转位,频发室性早搏(成对出现),A型心室预激,ST-T改变.
其他文献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现代医学病因学研究仍无定论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呈慢性、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以肌肉关节处的疼痛、酸楚、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也称“历节”或“痹病”.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房间阻滞(Interatrial Block,IAB)对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并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248例PAF患者连续随访2年,根据是否复发分成2组.术前窦性节律下采集并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时限、高度IAB发生率(P波时限>120ms,且下壁导联P波正负双向).多元Logistics分析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生存分析评价I
目的 分析变异型心绞痛(VAP)患者心电图QT间期(QTc)改变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VAP患者临床资料.统计VAP患者治疗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纳入发生组,将未发生患者纳入未发生组.记录两组患者心电图参数[QTc、QT间期离散度(QTd)、ST段抬高度(STE)],并分析VAP患者QTc改变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共120例,其中发生31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5.
目的 探讨心电图缺血分级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罪犯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Bienbaum心电图缺血分级结果,分为Ⅱ级组(n=45)与Ⅲ级组(n=28),比较两组AMI罪犯冠脉狭窄情况,并分析心电图缺血分级与AMI罪犯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Ⅱ级组管腔狭窄程度、罪犯冠脉病变数目、心肌梗死面积均低于Ⅲ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得到方程:Y=-51.737+2.13
随着对多形性室速/室颤临床及电生理特点的深入探讨,目前对多形性室速的概念、分类、发生机制及相应的治疗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多形性室速是一种速度快(通常频率>200次/分)、QRS波形态不同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少数可以自发终止,而当其持续数秒以上时就有可能导致患者晕厥,甚至恶化为室颤致心脏骤停,这种情况属于临床上的急危重症.本文介绍近期提出的一种多形性室速/室颤的诊断流程,一些相关概念及治疗方法,提醒临床医生预警多形性室速/室颤的发生,以便更有效地对其进行治疗.
目的 探究依据传统标准和新标准诊断的左束支阻滞,及其与超声心动图评价的心脏机械失同步指标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植入CRT-P/D装置的患者39例,依据不同标准分为“真性”LBBB组(真LBBB)和“假性”LBBB组(假LBBB),采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两组患者心脏同步性指标.结果 M型超声、组织多普勒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结果均显示,“真性”LBBB组左心室收缩失同步显著大于“假性”LBB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真性”LBBB组左心室收缩失同步显著大于“假性”LBBB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周围组织的一种感染性微生物疾病,包括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1],影响全世界约4%~12%的年轻女性,其中育龄期妇女较为多见[2].随着现代社会压力和反复流产率的增加,该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相关资料显示,每年发生的PID病例超过75万例[3],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其病情迁延可发展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
目的 探讨多巴胺联合左卡尼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酶谱、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6例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多巴胺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心功能的变化;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随访期间预后不良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
患者男性,38岁,因“晕厥1次”入院;患者8天前运动(跳绳)后突发头晕、心悸不适,随后晕厥,伴胸闷、气促,约半分钟左右症状自行缓解,未采集到发作时心电图.随后患者至我院就诊,查体:T:36.2℃,P:104次/分,R:20次/分,BP:128/86mmHg.神志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额外心音,腹软,全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1).追问病史,既往无类似发作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
目的 观察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与心功能NYHA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HFpEF患者204例,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3组:心功能Ⅱ级组(n=64)、Ⅲ级组(n=85)、Ⅳ级组(n=55).同期选取心功能正常患者74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时行心电图检查记录平面QRS-T夹角并随访1年.结果 HFpEF组QRS-T夹角(87.48°±23.25°)、血浆BNP水平(348.4±169.03pg/ml)以及发生预后不良比例(36.8%)高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