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mmttjj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击高考(表1)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图1)
  1.陆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2)
  图形解读: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五大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图2反映出陆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黄河含沙量大,主要是因为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2.“植被破坏”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关联(图3)
  图形解读: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植被。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图3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型(图4)
  图形解读: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东西延伸,南北更替。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③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并不完全吻合,同一种自然带对应不同的气候类型;相同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惟一。
  4.高山雪線与自然带综合应用(图5)
  图形解读: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不断降低,迎风坡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少。同一自然带(如自然带2、3、4)的海拔α坡高于β坡,由其推断α坡水热条件好于β坡,应为阳坡。α坡雪线低于β坡,是因为α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影响垂直分异规律的因素有山地所在纬度和山地海拔高度及相对高度。
  5.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关系(图6)
  图形解读: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目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复杂。由图可知,雪线是指冰雪带的下限,林线是指森林带的上限。
  ★重点剖析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图7、表2)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表3)
  3.自然带和气候类型分布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图8)
  4.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表4)。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图9)。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见表5。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3)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见表6)。
  ★复习策略
  1.深刻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一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人类活动容易影响生物和水文这两种自然因素,从而引起其它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3)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它区域。
  2.分层次认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其中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最为显著。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的差异,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分异规律是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其中在北半球中纬度最为显著。具体表现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形成基础是水分和热量状况,影响因素是海拔高低,分异规律是垂直方向更替,其中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最为显著。
  三、真题透视
  ★试题回放
  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2)阿尔泰山南坡: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教授位于森林与山顶冰川的过渡自然带,且所处自然带的自然特征符合高山草甸带的特征。第(2)题,阿尔泰山由于纬度较高,且森林主要分布于海拔较高处,因此,森林大多为亚寒带针叶林;草场分布于山麓地区和森林与冰川的过渡地带;此时“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应为当地的夏季;阿尔泰山南坡降水主要受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影响。   【答案】(1)B (2)D
  ★方法技巧
  1.分析某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题要领
  (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的组成。答题思路:该地区具体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它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答题思路:当某种自然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后,其它要素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分析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当地乃至其它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答题思路:当某区域要素发生变化时,不仅对该区域自然环境某种地理要素产生影响,而且对其它区域的相关要素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形地貌),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大气),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大气)向东输送,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土壤),极易受流水冲蚀,泥沙随流水汇入黄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水文),由于流速变慢,逐漸淤积,形成“地上河”,造成严重水患(生态环境问题)。颗粒更小的泥沙则注入渤海,致使河口向海延伸。这一系列的过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运动,产生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图10思路进行。
  (2)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图11思路进行。
  3.垂直自然带谱判读技巧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为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训练拓展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芦苇为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
  ■
  (1)分析图12所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人们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
  【解析】第(1)题,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首先,从该处的地理位置去分析,临海容易引发海水入侵;其次,从该处的气候类型去分析,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引发盐类物质向土壤表层集聚;最后,从河流位置去分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地下水位较高,引发盐类物质在地表集聚。第(2)题,放火“炼塘”,使地表温度升高,加大蒸发量,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量减小;降低植被覆盖率,使部分动物失去栖息地;秸秆无法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降低。
  【答案】(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 (2)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
其他文献
一、构思背景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地理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及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要求学生应从地理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及地方综合的角度去分析相关问题和现象。本教学设计旨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达到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学分析  教材简析:“气温的差异”是商务星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中运用12幅图表帮助学生学习气温的测量和时空分布规律,该节运用的图表类型多样。本文逐图介绍每幅图表的设计意图以及教学建议。  一、测量气温高低,体验职业的意义,落实地理实践力  气温的高低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如何观测气温的高低?温度计是测量气温的工具。教材图3.10“日平均气温”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读取气温数值;直观示意日平均气温的计
“一带一路”的由来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活跃的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龙祥岛属闽江下游第三大岛,岛上湿地连片,是福州最自然最生态的城市湿地。2013年2月7日螺洲大桥贯通,龙祥岛面临大开发,土地价值连续上翻。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福州各类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 ②消除固体废弃物污染 ③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④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巴渝民居吊脚楼是重庆先民巴人的伟大创造,是巴渝民居的代表,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吊脚楼是非常适宜山地、丘陵地区的一种建筑形式,体现了人类在与自然相处中的智慧和技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拘一格,皆与山水融为一体。巴渝民居吊脚楼传承了巴渝历史和文化。  一、卢作孚纪念馆的建筑营造价值  1.防震效果好  北碚的吊脚楼以穿斗式木结构为主。首先,木材具有柔性和弹性,木构架中的节点普遍使用榫卯构造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对应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森林资源、气候资源、气象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本节内容是能源资源的开发。按照属性分类,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風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不可再生能源主要为煤、石
摘要:制定弹性导师制有利于促进本科生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角色转换,强化引导学生主动合理选课并指导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框架,更好地实施学分制。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模式;弹性导师制  一、导师制研究的背景  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均实行了学分制管理,该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选课上有一定自主权,也便于学校网络管理。然而,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复杂性,让刚刚经历高中学习方式步入大学的新生无所适从,对学分制管理模式、人才
摘要:探究教学是一种与讲授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地理课堂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兴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与激励性原则是地理课堂探究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探究教学;基本原则;地理课堂  一、兴趣性原则  地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最有效动力,就其内涵而言,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或地理事物
摘要:丰富的素材资源,开阔学生眼界、充实课程内容,但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本文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探讨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经典素材,为一线教师开发与利用新素材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考。  关键词:挖掘;素材资源;中图版  一、由经典图像综合分析人文现象  中图版必修2教材第34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图1)是综合性较强的素材资源,涉及教学内容有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的进程和问题、不同等
摘要: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前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部分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专业化知识结构、专业化能力水平、专业化发展意识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为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中学;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这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