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吃相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fy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全国各地的丸子都是圆的,唯独河北保定的南煎丸子是扁平的,因为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官府宴要避讳“袁”字。
  民国是个美食绚烂的时代,吃家们自然也名家迭出,讲吃论吃,蔚为风潮。
  当时,许多宫廷厨师、官宦家厨都流散到民间,或自己开饭店,或到新的富户和权贵家中做厨师。大大推动了美食的繁荣和发展。在此间,作为饱尝宫廷宴席和各地风味的美食家袁世凯,在推动“美食共和”上功不可没。
  袁大总统的“食鸭经”
  袁世凯可算是民国吃家第一人,因为他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饮食上的经历太有代表性了:他是清廷高官,喜好清宫菜;他还是民国大总统,钟爱家乡河南的美食;他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多位都擅做菜,包括蘇菜、天津菜、朝鲜菜等。
  袁奉行“能吃才能干”的信条,常把“要干大事,没有饭量可不行”挂在嘴边,自己饭量奇大:每天早餐除了吃面,还要吃一大盘馒头、鸡蛋,要配上咖啡或茶一大杯,饼干数片。快60岁的时候,他还能吃下整只鸡和鸭。他也号召儿女们多吃,以成大器。
  他在宫廷菜上有个标准:凡是慈禧喜欢的,袁世凯都喜欢。特别是清蒸鸭子,这道菜也是乾隆皇帝的最爱,不过袁大总统的吃法有些区别:鸭子是袁世凯专门饲养的,采用的是填味法,味道鲜美,大补肾元。
  清人徐珂的《清稗类钞》记载:“袁慰亭(袁字)喜食填鸭,而饲之法,以鹿茸捣碎拌以高粱喂食。”鸭子要选取“禽属之善生者,雄鸭是也。烂煮老雄鸭,功效比参芪。诸禽尚雌,唯鸭尚雄;诸禽尚幼,唯鸭尚老。雄鸭为福,滋味如一。”这可能也是我们常说的老鸭汤才是最好的解释。
  袁世凯喜欢的另外一道清宫美食是“清炖肥鸭”,这道菜是由慈禧钟爱的“糯米八宝鸭子”改进而来的。《玉香缥缈录》记载:“清炖肥鸭便是太后所喜欢吃的一道菜,鸭子去毛,去内脏,洗净,然后再加调味品,把它装到一个瓷罐子里,再把瓷罐子装到盛了一半水的坩锅内,文火蒸着,连蒸3天,鸭子便酥了,酥到只需要用筷子轻轻一夹,就分开了。”
  鸭皮是这道菜的精华。袁世凯和慈禧一样,最爱吃清蒸鸭子的皮。用象牙筷子把鸭皮一拉,三卷两卷,整个鸭皮就扒了下来,袁世凯大口嚼着,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据说,慈禧几乎顿顿都有鸭,但袁世凯的做法不同:他的吃法是在清炖肥鸭的基础上,结合糯米八宝鸭的做法,在鸭肚子中酿入糯米、火腿、酒、姜汁、香菌、大头菜、笋丁等;慈禧时代用清水蒸,但袁世凯是用鸡汤来蒸,也是蒸3天,鸡的味道能慢慢地融入。
  这道菜很有些“共和”的味道。从美食的角度,袁世凯的创新很值得肯定。
  袁公好“补”,但不奢侈
  袁世凯每天的饮食,从一碗参汤开始:早上5点钟起床,先喝一碗人参汤,6点多再吃早饭。这可能是袁世凯在朝鲜担任总督时养成的习惯。他爱吃人参、鹿茸一类滋补品,但不像常人那样用水煎服,而是大把嚼着吃,有时候还会吃到自己流鼻血。他每天还要喝两个奶妈挤出来的人奶,认为这样有助于滋补。
  他的早饭,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鸡丝面,这种面是从河南潢川专门运来的“潢川贡面”(也称“光州贡面”),到现在还是河南名吃。据《光州志》载:唐代潢川已生产挂面,当时“风销华夏,夺魁九州”,被称为“光州魁面”。相传到宋朝时,州官令工人将这种面去头尾取中间,用红绿纸卷成半斤圆筒进献给宫廷,宋仁宗食后大赞:“美哉,光州贡面!”
  不过,在吃这一方面,袁和当时的高官相比并不奢侈。袁世凯及其一妻九妾17个子女,加上随从,每天大概有几百人开饭,但全家只有一个膳房。各房在这里统一定制,需要时,专门有一个跑膳房,把菜放到转筒中,分送到各房中,标准都是四菜一汤。
  袁平常不吃山珍海味,他的喜好非常固定,菜品的摆放位置也很固定——清蒸鸭子一定是放中间,韭黄炒肉丝是放东面,红烧肉是放西边,还有蹄髈肘子。
  他最宠爱的五姨太是天津人,烧得一手好菜,还能管家,很有才干。袁世凯爱吃的韭黄炒肉丝以及红烧肉,最开始出自她之手,后来家厨学会,成为袁家的常菜。
  1915年,担任大总统的袁世凯意图恢复帝制,赞成和反对的人都很多,袁世凯也很犹豫。但长子袁克定想做太子,和五姨太联合,怂恿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56岁生日时,他们精心准备了一桌盛宴,每道菜上都有一条用面粉做成的五爪小金龙,袁世凯看了很开心,认为是吉兆。席上,五姨太极尽奉承说:“老寿星吃了这顿金龙宴,很快就会成为先皇了!”在座的人,包括袁世凯本人在内,无不为之色变。
  为了让袁世凯登基称帝,袁克定还专门做了一张假的“顺天日报”,刊登拥护袁世凯称帝的消息,骗袁世凯。最终,袁世凯在1916年元旦登基,但两个多月即宣布取消帝制,本人也病逝。
  五姨太金龙宴上的“先皇”,一语成谶。五姨太虽然最得袁世凯宠爱,但袁世凯死后,她却第一个卷走了袁世凯的金银细软。
  被袁世凯捧红的美食
  一个人的成名,甚至可以推动美食发展。
  在天津练兵的时候,袁世凯特别爱吃狗不理包子,还进献给慈禧,结果太后也爱吃,狗不理包子从此名声大震,成为天津名吃代表。
  袁到河北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当地官员知道他爱吃海参,创出一种新的吃法:以涿州贡米酿入海参腹内,加上葱、姜、胡椒、醋、蛋皮,煨制而成。这道菜袁世凯非常喜欢,命名为直隶海参,成为河北名菜。
  袁世凯也喜欢喝茶,他位高权重,自然有人讨好。1905年前后,河南六安县商人朱某,常以家乡特产讨好袁,不惜工本选取每棵春茶的一两片嫩叶,炒制成茶,因为形状像瓜子片,后来叫做“瓜片”,成为名茶之一,至今盛销。
  北京有个厚德福饭庄,经营正宗河南菜。创始人陈莲堂是河南杞县人,曾在北京同仁堂为厨,精于烹调。袁世凯称帝后,厚德福借袁为河南人制造舆论,一时间成为京城达官显贵聚集之处,成为当时颇有名气的饭庄之一。
  不久,厚德福在上海、天津、成都等地开设了分号,成为跨省经营的企业。为了招揽生意,厚德福还规定饭庄的酒席交款单可在内部使用,即凭北京厚德福开出的收款单,可到各地分号进餐,鉴于当时军阀割据、货币不能通用,收款单还可以按地区间货币比值折算。这类似于现代的储值卡,收款单成了馈赠礼品,厚德福的经营也因此别开生面。
  还有件有趣的事情,全国各地的丸子都是圆形的,唯独河北保定的南煎丸子是扁平棋子状。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位高权重,在直隶官府宴席中为避讳“袁”字,厨师将圆形丸子压扁,采用独特的烹制方法,创制出一道美味佳肴,因出于保定府南奇,故取名南煎丸子。
  元宵也有着类似的故事。1915年底护国运动爆发后,袁世凯渐渐众叛亲离,1916年元宵节时他感到力不从心,便换上便装去北京街上散心,不知不觉来到厚德福附近。他一时心起想去吃河南菜,此时厚德福门前正在热卖元宵,悠长的吆喝声远远地传了过来。
  袁世凯停下脚步,细细倾听。“元——宵”的吆喝声回荡着,那声音随着冷风传来,他听到了“袁——消”的声音,不由得勃然大怒。
  他再没有心思吃饭了,马上返回,接着下令将厚德福卖元宵的人拘捕起来,还将元宵的名字改为“汤圆”,命令所有的人都不准再提“元宵”二字。没多少天之后,袁世凯便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在忧惧中死去。
  于是,一首歌谣在京城流行开来:“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吃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
其他文献
“体态动作”是指通过表情、眼神、体态手势等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无声语言,它对发展幼儿的音乐兴趣、帮助幼儿形象记忆音乐内容以及培养幼儿审美感受与表现力等都有着独特的教
教师在走跑区“捉老鼠”活动中,通过观察儿童年龄特点、兴趣需要、活动情况和个体差异,不断调整所投放的材料,将活动目标和规则巧妙地隐含在材料的使用上,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
新学之初,孩子们对新领来的插接积木、磁性数字黑板、电动小车等爱不释手,可是没过两个星期,就有了“视而不见”的感觉了,反而对我们投放的几套自制玩具却情有独钟。实践证明
入园,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大多数孩子刚去幼儿园时都表现出不适应,不愿上幼儿园。所以,家长应从多方面为孩子入园做好准备,帮助孩子迈出人生当中这关键的一步,使
孙纳新,上海市武宁路小学校长。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孙校长是一位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校长,主张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生活,在学校里形成了“愉
本文用随机函数的统计方法.讨论了按反应谱确定坝体各质点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加速度、坝体最大基底剪力及最大地震动水压力的组合方法,提出了改进现有组合方式的建议。 This a
无数幢红顶白墙的别墅环绕着北戴河海湾,充满了异域风情。高高的院墙上爬满了翠绿色的藤蔓枝条,五颜六色的朵朵小花星星点点地穿插在绿藤之中。一片五彩斑斓的花草树木掩映着
为加快改革力度,适应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抚顺铝厂与美国奥斯卡商务集团公司合资兴办抚顺奥斯卡铝材有限责任公司,并于1995年7月在抚顺经济开发区正式动工兴建.该工程总
幼儿在刚进入小学时常常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有心理焦虑、自理有力差、准备不足等。要帮助幼儿更加平稳、顺利地向小学过渡,需要将幼小衔接的话题贯穿学前教育始终
一、幼儿教育是基础的基础现在的家长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只知溺爱、娇惯,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少父母认为只要吃得好、穿得暖、长得胖、少生病就行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