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留学生们为什么要去“危机四伏”的美国上学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交流的中国26岁女生章莹颖,已经失踪两个月。焦虑牵绊跨越了时差,大洋彼岸的安全问题被放大、聚焦。
  留学生也许听到太多类似“父母在,不远游”的逆耳忠告,特别是女生们,还受到社会关于婚恋的期盼和压力。虽又说“游必有方”,父母愿支持孩子实现自我价值,但所谓的安全隐忧,不能用距离二字就简单定义;距离远近,不是评价是否安全的指标。
  那么,女留学生,你为什么选择要去危机四伏的远方?
  
  我们请来几位女留学生,分享她们的故事。
  飘怡,20岁,浙江台州,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与法语
  我在学校里亲历过校园袭击案。
  那是早上10点,我在上一堂法语课,突然手机里跳出学校安全警报:“校园内有活跃枪手,跑、隐蔽、反击。”看着这则警报,我有点反应不过来,在我过去19年的人生中,这种只在新闻或电影中看过的事件,竟然真正发生在离我几分钟路程的大楼旁。
  教授立刻停止上课,与系主任通话后,将全班学生都带到办公室。那里已经聚集一些别班的学生与教授。锁好门之后,大家都坐在了地板上。因为都是学法语的学生,耳边围绕着法国新闻电台的报道,我们教授却开始讲起新闻里的文法,试图活跃紧张的气氛。不安与恐惧来源于不可知,对于事态的了解与集体归属感的存在令我感到放心。
  我不知道远在国内的父母,打开新闻却看到我的学校发生危险事件时,该是怎样的心惊胆战。我给家人留言,第一句便是:“学校发生一件事,但首先,我向你们保证,我很安全,我没事。”然后向他们解释整起事件。父母嘱咐我,与集体呆在一起,听从指挥。
  将近两小时后,枪手被击毙,警报解除。当我走出教学楼,马路、草坪上全是缓缓走过的学生,阳光照下来,我眯起眼睛,竟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我默默想到,“好饿,赶快回家煮顿寿喜烧。”
  说来或许像陈词滥调,我在高一萌生出来美国留学的想法,想开拓一下自己的眼界,感受不同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差异固然存在,但并不是来到美国,就来到完全不同的世界,阿瓦隆的理想乡。
  我参加过保护海洋与环境的志愿者活动,在佛罗里达州的海岛上徒手拔着外来侵入植物。在不通电的岛上,与组员们在细雨里围着篝火说故事。我独自坐过3天52小时的火车,从芝加哥到旧金山,追逐落日,穿过雪原雨林沙漠,跨越全美。
  伴随而来的一次次成长,也是鱼缸外的新体验才能带来的。
  乔易斯,22岁,广州,布兰戴斯大学,政治科学
  “你为什么要到美国读书?”这是大一时,我被美国人问到最多次的问题。连跨州读书都认为是“巨大决定”的美国人,自然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跑到上万里外,每年只能回一次两次家,用不是自己的母语完成整个大学教育。
  很多起安全事件让我感到自己身边危机四伏。在去美国之前南加大有两位留学生遇害,那时候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但大一时发生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大三在荷兰交换的时候德国也出现了难民性侵女性的案件,之后还有布鲁塞尔恐怖袭击。每一次大规模安全问题爆发的时候,自己都在不远的地方,家长自然很担心。一贯不太过问我去哪里旅游的父母都开始要求我每天必须用语音随便说几句话报平安。
  我所在学校的附近,是一个“治安良好”区域,但是平均一个月还是会收到几封来自学校的邮件,内容多是学生报案学校附近有人骚扰女生,呼吁大家结伴出行,不要在天黑以后在外面独自逗留。
  在那么多的恐袭、留学生国外遇难的悲剧接连发生后,我时刻都在担心下一个会不会就是我。整个留学阶段都在安全问题上如履薄冰,在路上看到不讲道理的车不敢按喇叭,怕他们下车掏出枪把我崩了。甚至就在之前,波士顿市区在响大炮庆祝某个节日的时候,听到炮声的我以为是袭击来了,不要命一般躲进地铁站,后来才发现是虚惊一场。
  后来,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美国这么不安全,为什么还要去读书?”
  最现实的答案是,因为已经开始了,就没有退路。但即便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去美国上学。
  在大三观摩海牙国际法庭对战犯审判的时候,我能够做到在期末论文中批判地分析国际法庭的低效造成的资源浪费,而不是一味地歌颂国际法的公平和高大上;在大四跟着议员实习的时候,我能看出极低的立法通过率(每年7000个修正案只有约200个能够写入法律)的背后有民主的弊端,而不是一味笃信民主至上。
  这样的教育给了我从知识和硬技能,到思维和心态的全面培养,让我觉得,我对于未来人生的挑战已经摩拳擦掌。
  在“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找个好人家”和“女博士是个贬义词”的观点仍然盛行的社会下,我很感激父母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女孩子而减少了在教育上对我的投入。他们支持我上法学院的决定,也鼓励我可以在法学院之后再读一个博士。我也很感激父母没有因为国外不安全而选择将我绑在他们的身边来保护我,而是放手让我自己去外面闯,只是叮嘱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熊猫,23岁,四川成都,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
  我生活在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是个人口也就10万过一些的小城,其中三万多还是密苏里大学的学生,我们都叫它哥村。哥村是个典型的美国中部大学城,娱乐活动和场所都相对单一,社会构成也不算复杂,我个人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相对安全。
  我跟很多中国留学生讨论过美国安全的问题,我们都认为枪支问题确实是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美国不同州对于枪支的管理规定都有区别,更多持有枪支的美国人是拿它来自卫。我寒假去佐治亚州的同学家借住时,她提前跟我打好招呼说,“我们家几乎每个房间都放了把枪,你要是刚好看到的话不要被吓到,这很正常。”
  今年三月春假的时候 ,我跟这位老美同学自驾去大峡谷(当然她随身带了把枪),在一個叫做威廉姆斯的小城野营,距离大峡谷一小时的车程。这座小城有一个野生动物园叫做Bearizona,我跟同学本打算某一天早晨去那儿探探风,但后来因为计划改变,我们直接离开了小城开车去了丹佛。在我们去丹佛的路上又一次路过Bearizona附近,发现能通向动物园的几个高速路出口都被警察封住了,每个出口都派了不少警力,加起来总共至少有二三十辆警车。
  当时我同学告诉我,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可能:越狱或枪击。我们搜新闻后发现是一个自由袭击者在对警察开枪后躲进了动物园,动物园当时已被关闭。发现消息以后我们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若不是我们改变了计划,可能我们会离那位嫌疑人更近一些。
  这可能算是我离危险最近的一次。但平时作为大学里的学生,还是很安全的。有任何安全隐患学校都会第一时间发邮件,自己住的小区更是会发邮件提醒大家“小区里的某某车子有疑似被撬的痕迹,请大家锁好车门”。
  其余的某些安全隐患,美国有,国内也有。对于女生来说,喝醉被下药就是个例子,在两个国家都可能会发生。我的几个老美朋友屡次跟我强调,这种时候一定要亲眼看着调酒师调制你要的酒,而且不接陌生人递过来的任何饮料,10个月来我也照做了。
  关于去野营和经常去喝酒,我在美国的时候都没敢跟爸妈提,怕他们过于担心。
  可能因为我曾经在国内基本滴酒不沾,当我跟他们当面讲起我在美国会跟同学去喝酒的事儿时,还没讲到几次喝醉的经历他们就已经有点跳脚了,我也作罢。我觉得可能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担忧,但我想说的依旧是,这件事情不管在哪个国家,女生提高警惕性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关。
  (摘自北美在线)(编辑/川贝)
其他文献
在全球范围愈发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严重威胁到民众的安全。一些允许民众持枪的国家,特别在美国,因滥用枪支导致的伤亡事件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究竟民众该不该合法持枪,这是需要全世界范围共同探讨的问题。  1. 美国  每100人持枪数为88.8支  2.也门  每100人持枪数为54.8支  3.瑞士  每100人持枪数为45.7支  4.芬兰  每100人持枪数为45.3支    5.塞尔维亚  每1
都是因为一名世界知名的书法大师神父,苹果电脑的显示效果才得以成为现在的样子。  这位神父名叫罗伯特·帕拉迪诺,今年2月26日去世,享年83岁。帕拉迪诺不仅是一名职业生涯始于隐修会的罗马天主教神父,还是一位世界知名的书法大师。  他的名片上写着“神父、书法家”,字体是他那无懈可击的Renaissance italic。他长期同时从事神父和书法家这两种职业。多年时间里,请他施洗的孩子,都会得到一份精美
二战末期,日军在太平洋节节败退,盟军直逼日本本土,日军发起所谓的“护国作战”,而台湾首当其冲。  日本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兴建了多座机场,台湾现在的军用和民用机场也大多是在当年日本时期机场的基础上扩建或改建的。  当时随着战事吃紧,日本当局加速在台湾部署神风特攻队自杀式作战部队,除了飞机之外还有自杀式攻击小艇。  这些以自杀式攻击试图阻止盟军攻势的战术思维,据后来的研究认为是日军希望以此来阻吓
每年美国《福布斯》杂志都会公布最酷酒类标签的评选结果,参加评选的酒不限制制造年份,但往往都是近十年的酒获奖几率大。按照产地集中范围划分的红酒“旧世界”和“新世界”,也从标签上明显区别开来,寻求现代时尚甚至前卫的“新世界”红酒容易拿到设计大奖。  2010年份塞拉·卡伦斯大男孩混合红酒  科林·泰特根-汉弗莱(酒厂的合作伙伴和策展人)选择了极具个性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运用在艾瑞克·肯特红酒标签上
不堪回首——多位美国人的自述    “真的过去那么久了?是的,我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当被劫持客机撞向世贸中心时我正在图书馆里自习。我问身边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只隐约地听到一些关于飞机失事的消息。接着我和我的朋友在电视机前守着,看了近5个小时的追踪报道。”  ——斯考克,30岁,IT工作者  “我们都清楚在9·11事件后发生了什么。尽管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伊拉克参与了恐怖袭击,但是美军仍旧进入了阿
在当今社会,只会打理孩子的吃穿住行已经不再是“好父母”的标准,能够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塑造好性格才是“好父母”的重要任务。  可以说,父母是一份职业性很强的工作,可是我们很多父母都不专业。  身为父母的您,可以学习和参考一下德国妈妈的育儿方式和经验,向专业父母靠拢。  德国妈妈岗位关键问题与对策  Q1: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德国妈妈三“不”曲:不提醒,不帮忙,不管他!  Q2:孩子花钱如流水?
书籍简介:  若科学与哲学是互相遥望的两岸,《大师说科学与哲学》恰好能化身为桥,连接两大知识体系。本书作者帕格尔斯是英年早逝的杰出科学家,在49岁那年夏天遭遇山难,留下的这本著作,字里行间充满科学的思维、哲学的辩证,是理性精神好的明证。想探讨知识的本质?聊聊心智与肉体如何连结?想知道“科学”到底是什么?你都可以在本书找到答案。在帕格尔斯的带领下,我们剖析笛卡尔的心与物,跃过牛顿的肩膀,穿越爱因斯坦
世界最大的私人旅游指南《孤独星球》近日评选出2016亚洲十大最佳旅游景点,或许是时候背上行囊带上单车,从自己居住的家乡开始细味,体验海岛风情、自然美景、品尝特色小吃、好好感受邻近国家和地区的风情,为不一样的亚洲美丽而深深着迷。  上海——中国  上海这座大都市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在那里,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核心区与当代全球金融枢纽融为一体。    全州市——韩国  在全州的韩屋村,仍保留着几百
睡觉的猫  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里写道:“似乎并不只有人会做梦,马也会,狗也会,牛也会;没错,绵羊和山羊同样如此,所有胎生四足动物都会做梦;狗还会在入睡后吠叫,表明它们在做梦。” 很显然,我们不可能直接问动物,它们会不会做梦。但至少可以观察一些它们做梦的证据。科学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完成这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种是观察动物在各个睡眠阶段的肢体行为。另一种则是观察它们睡眠时的大脑工作模
很多人认为,世界即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次,机器可以完成很多由人类负责的工作,甚至比人类做得更好。未来的世界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享受更廉价的服务,但失业也将变得更加普遍。    这便引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机器什么时候能够取代你的工作?  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但一些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希望找到答案。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卡特佳·格蕾丝与来自人工智能影响项目和机器智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