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注重教师倡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挖掘化学中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掌握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实际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讲述了高中化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以往高中化学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教授教材中具体的知识内容,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并且教学的内容非常枯燥,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化学知识内容实际上与人们身边的生活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只有教师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建立内在的联系才能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化学教学中,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内在的联系,学生会逐渐被轻松的课堂氛围感染,拥有强烈的学习热情,主动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化学知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具有的重要作用,推动学生提高自身的化学思维。
二、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非常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大部分科学现象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都能够提炼出一定的化学知识,
因此,在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寻找各种神奇的化学知识,并充分地利用各种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
思考和探究。例如,臭氧性质的教学中,在开始讲课前,教师可以首先带学生回忆雷雨过后闻到的气味,身边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当学生仔细思考与探究结束后,教师讲授氧气变成臭氧的化学知识,并解释臭氧的基本性质,这就会让学生联想到每当雷雨过后闻到的其实是臭氧的味道,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臭氧的性质,有效地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三、利用生活中的信息
在信息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渠道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许多的科学知识实际上都与化学知识存在内在的联系。因此,在高中化学具体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信息,让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学习充满更多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高中化学的实践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铝锅的说明书,并且,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铝锅不能长时间存放酱油或者是醋等作料,提出疑问为什么铝锅不能存在这些物品,为什么出现一些污渍不能使用一些钢丝球清洗。这些问题都属于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教师需要将学生正确地引导到化学的实践教学中,并应用各种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教师将酸碱与铝发生的反应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和教师的正确引导认识到了现实生活与化学知识存在的内在联系,并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学生能够轻松的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拓展化学材料中具有的各种生活素材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具体的设计中,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教材中拥有的各种生活素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不断挖掘与拓展能够发现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关于生活化教学的相关学习主题,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各种化学知识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材中的知识点,正确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并对生活素材进行适当的提炼精简,从而拓展学生的化学思维,组织学生利用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领会更多的化学知识。例如,在有机化学乙醇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的目标:设计实验验证反应后生成物为碳酸钠。学生很快将精力集中在问题探究上,齐心协力攻克一个问题,不仅增强了知识的说服力,还有效促进了学生分析探究能力的提高。
2.在意外中挖掘生成性资源
预设永远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全部生成,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意外之花,才成就了教学的伟大艺术。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如果教师忽略这种生成,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消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做无谓的争论,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然而意外中的生成资源都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因势利导,挖掘出生成资源中的关键问题所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不足,利用细致具体的探索来冲破学生的思维障碍,使“课堂意外”转化为课堂的花朵。例如在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习中,学生忽然提出一个问题: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不应该向正极移动吗?阳离子不应该向负极移动吗?教师要及时的利用好这个生成,而不能采取回避不答的态度,通过学生对电池中电子转移的了解,学生明确了正负极带电的情况,从根本上认识了知识的本质。正是这个生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将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了化学,理解了化学,建立了让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
3.在互动中挖掘生成性资源
课堂生成是动态的,不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固定不变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积极地将自己的原有知识进行融入,从而迸发出各种各样的生成,相互之间积极的进行交流、探讨,这时教师就不能采取“放羊”式的合作讨论,要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挖掘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面对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可以灵活切入、适时点拨诱导,调控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从而在层层地推进、步步延伸中寻找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这样的资源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接近化学知识的本质,更能简明扼要的体现出真正的重点难点。例如在学习“盐的水解”时,要求学生对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利用pH学生很快得出了溶液呈碱性,这是因为碳酸氢根发生了水解的缘故;在学生将其加热测定pH时,学生对其pH升高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有的学生认为是加热促进了水解的缘故,有的学生认为是分解生成碳酸钠的缘故。教师要紧抓学生的这一生成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帮助学生探寻科学合理的实验来进行验证,在互动中,学生利用了降温测pH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生成使学生更全面细致地了解了化学,实现了课堂探究的真正价值。
三、灵活运用生成性资源
1.积极面对,顺势而导
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很难预设的,需要教师从容、机智的来面对。面对学生的课堂生成,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学生对问题更近一步的分析、思考和辨析,然后快速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到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生成背后的原因,
从而做到顺势而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点明主题,引入探究
千变万化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不能一一的进行说明,教师要能够快速地对生成资源进行整合,将学生的感性生成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挖掘出其中有价值的生成,从而将其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扩展视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提升。
3.完美演绎,实现价值
学生对生成性的问题远比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得多,这也是活跃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还要能够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智慧,利用学生的力量来实现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教师不要反方面的对问题进行解决,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激励他们的自我解决,从而使学生不断地迸发出更大的力量,实现课堂资源的真正价值。
总之,动态的高中化学课堂,生成性资源无处不在,俯首可得。教师需要积极地面对学生的生成,科学合理地进行整合,从而开发出实用、高效、有价值的资源,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服务,成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沟通的载体,从而碰撞出认知、思维和创新的火花。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愿望,还有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阅历,真正实现了教学上的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收稿日期:2014-12-08)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以往高中化学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教授教材中具体的知识内容,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并且教学的内容非常枯燥,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化学知识内容实际上与人们身边的生活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只有教师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建立内在的联系才能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化学教学中,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内在的联系,学生会逐渐被轻松的课堂氛围感染,拥有强烈的学习热情,主动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化学知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具有的重要作用,推动学生提高自身的化学思维。
二、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非常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大部分科学现象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都能够提炼出一定的化学知识,
因此,在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寻找各种神奇的化学知识,并充分地利用各种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
思考和探究。例如,臭氧性质的教学中,在开始讲课前,教师可以首先带学生回忆雷雨过后闻到的气味,身边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当学生仔细思考与探究结束后,教师讲授氧气变成臭氧的化学知识,并解释臭氧的基本性质,这就会让学生联想到每当雷雨过后闻到的其实是臭氧的味道,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臭氧的性质,有效地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三、利用生活中的信息
在信息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渠道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许多的科学知识实际上都与化学知识存在内在的联系。因此,在高中化学具体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信息,让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学习充满更多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高中化学的实践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铝锅的说明书,并且,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铝锅不能长时间存放酱油或者是醋等作料,提出疑问为什么铝锅不能存在这些物品,为什么出现一些污渍不能使用一些钢丝球清洗。这些问题都属于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教师需要将学生正确地引导到化学的实践教学中,并应用各种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教师将酸碱与铝发生的反应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和教师的正确引导认识到了现实生活与化学知识存在的内在联系,并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学生能够轻松的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拓展化学材料中具有的各种生活素材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具体的设计中,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教材中拥有的各种生活素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不断挖掘与拓展能够发现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关于生活化教学的相关学习主题,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各种化学知识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材中的知识点,正确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并对生活素材进行适当的提炼精简,从而拓展学生的化学思维,组织学生利用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领会更多的化学知识。例如,在有机化学乙醇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的目标:设计实验验证反应后生成物为碳酸钠。学生很快将精力集中在问题探究上,齐心协力攻克一个问题,不仅增强了知识的说服力,还有效促进了学生分析探究能力的提高。
2.在意外中挖掘生成性资源
预设永远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全部生成,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意外之花,才成就了教学的伟大艺术。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如果教师忽略这种生成,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消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做无谓的争论,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然而意外中的生成资源都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因势利导,挖掘出生成资源中的关键问题所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不足,利用细致具体的探索来冲破学生的思维障碍,使“课堂意外”转化为课堂的花朵。例如在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习中,学生忽然提出一个问题: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不应该向正极移动吗?阳离子不应该向负极移动吗?教师要及时的利用好这个生成,而不能采取回避不答的态度,通过学生对电池中电子转移的了解,学生明确了正负极带电的情况,从根本上认识了知识的本质。正是这个生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将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了化学,理解了化学,建立了让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
3.在互动中挖掘生成性资源
课堂生成是动态的,不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固定不变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积极地将自己的原有知识进行融入,从而迸发出各种各样的生成,相互之间积极的进行交流、探讨,这时教师就不能采取“放羊”式的合作讨论,要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挖掘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面对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可以灵活切入、适时点拨诱导,调控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从而在层层地推进、步步延伸中寻找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这样的资源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接近化学知识的本质,更能简明扼要的体现出真正的重点难点。例如在学习“盐的水解”时,要求学生对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利用pH学生很快得出了溶液呈碱性,这是因为碳酸氢根发生了水解的缘故;在学生将其加热测定pH时,学生对其pH升高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有的学生认为是加热促进了水解的缘故,有的学生认为是分解生成碳酸钠的缘故。教师要紧抓学生的这一生成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帮助学生探寻科学合理的实验来进行验证,在互动中,学生利用了降温测pH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生成使学生更全面细致地了解了化学,实现了课堂探究的真正价值。
三、灵活运用生成性资源
1.积极面对,顺势而导
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很难预设的,需要教师从容、机智的来面对。面对学生的课堂生成,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学生对问题更近一步的分析、思考和辨析,然后快速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到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生成背后的原因,
从而做到顺势而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点明主题,引入探究
千变万化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不能一一的进行说明,教师要能够快速地对生成资源进行整合,将学生的感性生成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挖掘出其中有价值的生成,从而将其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扩展视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提升。
3.完美演绎,实现价值
学生对生成性的问题远比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得多,这也是活跃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还要能够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智慧,利用学生的力量来实现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教师不要反方面的对问题进行解决,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激励他们的自我解决,从而使学生不断地迸发出更大的力量,实现课堂资源的真正价值。
总之,动态的高中化学课堂,生成性资源无处不在,俯首可得。教师需要积极地面对学生的生成,科学合理地进行整合,从而开发出实用、高效、有价值的资源,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服务,成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沟通的载体,从而碰撞出认知、思维和创新的火花。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愿望,还有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阅历,真正实现了教学上的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收稿日期:2014-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