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案例品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_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1】走进青海高原
  1. 播放青海高原的视频。此时,你想到了哪些词?(苍茫、广阔无垠、寸草不生、凄凉……)
  2. 正因为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才会使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指导朗读)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简洁而开阔/悲壮和苍凉/高寒和缺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3. 难怪那些边塞诗词读起来也是如此苍凉、悲壮。(配乐读)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 教师串词引读课文第2~4自然段。(配古典苍茫之乐)
  【反思】文中对于青海高原的描述以四字词语为主,如果逐一讲解显然是死板的。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恰到好处地利用并指导朗读,能够很好地让学生穿越到青海高原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入情入境地诵读出苍茫、悲壮的气氛,使得那些四字短语,幻化成一幅幅画面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同时也为教学下文“青海高原这株柳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独立生存”做好了铺垫。
  【案例2】感受外形的神奇
  1. (映示课文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把你认为能体现柳树神奇的词句画下来,写下感受。
  2. 学生交流。通过“两合抱粗”“浓密”“百十余平方米”“树干和树枝的粗实而坚硬”(与“柔柳”作对比)“叶子的深沉”,感知柳树的高大、粗壮、旺盛的生命力。
  3. 作者在观察高原柳时,先从整体(粗壮、高大),再到部分(树干、树枝、叶子),最后再回到整体(巍巍然撑立),引导学生边朗读,边领悟写作方法。
  4. 这株柳树就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指导联系前文朗读。(配乐)
  5. 难怪作者惊叹(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反思】在理解完柳树旺盛生命力的时候,我把学生领回到课文第2~4自然段中,写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映衬着朗读,让学生再次在这样的句子中,感悟高原环境的苍茫、恶劣和令人生畏,与作者同时发出惊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案例3】感受经历的神奇
  1. 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手掌用力就是“撑”。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里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词句画下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2. 师生共同学习第6、7自然段。(作者的猜测和想象)学生通过关键词、句,说出青海高原这株柳在如此高寒缺水、难有植物生存的环境下,竟能生根、发芽、长叶,实在神奇;在无数次的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下,竟能起死回生,实在神奇;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竟能永久的生存下来,并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更为神奇……学生在一次次的感受中陆续展开想象——看到了一幅幅殊死拼搏的画面,听到了一声声誓不低头的声音,感受到了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3. 这样的撑立堪称艰辛,难以想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坚持不懈、永不言弃……)
  4. 回文诵读第5自然段。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5. 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这样写——(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神奇在
  神奇在
  神奇在
  神奇在
  6. 回归主线、紧扣文眼: 所以令作者——望而生畏。
  【反思】这段教学是重难点之处,每个学生的理解、体验、感受是不同的,与其绞尽脑汁地深挖讲解,不如静心阅读,潜心会文,紧紧抓住同学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在反复比较、多元想象中品读,使学生读懂这株神奇的柳树,这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读懂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这种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者单位:南京市钓鱼台小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作为灾害应急处理的保障性资源,应急救援物资的配送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于自然灾害处理过程
目前,不少报纸开辟了类似新闻集锦的栏目,摘转新华社和各家报刊的好新闻,提高报纸的信息量,拓宽读者的视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摘转的新闻没有忠于原稿,有的甚至歪曲了原稿。
苏教版六上第6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从文章类别来看,都是写人的课文。第18课虽然是表现巴金先生思想品格的,实际
在全世界对于能源需求越来越紧张,国内产业结构转型越来越紧迫的今天,企业能源管理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有效的能源管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符合国内外当前节能减排的目
一、 这三大奇松各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出示图片)  2. 学生交流:先说说勾画的句子,再说出关键的词语,最后结合资料来说明自己眼中的“奇”。  (1) 地理位置奇特。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上,长得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奇!  (2) 存活时间长。生长的地方下无寸土,扎根在山岩裂缝中,尺把高的松树都要长几十年
科技成果转化是企业将新的发明或成果进行深度开发,使其具备可利用性,然后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领域,从来转化为生产力来创造社会价值、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对科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李志石,这位曾当过四年“大兵”的普通战士业余报道员,而今成了如东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南通市记者协会副主席。在前不久的一天,我们慕名访问了他。“我从事新闻工作,虽然
【片段一】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来,去看看谈迁是如何从头撰写这部史书的?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心去体会谈迁重写《国榷》一书的艰辛,按要求完成作业:  1. 照样子,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写写你的感受,体会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重写《国榷》的艰辛。  例:从“四处寻访”,我读出了谈迁不怕辛劳,想让新写的《国榷》更加完备。从“亲自考察”,我读出了 从“ ”,我读出了 ;从“ ”,我读出了 。  2.
这是新华日报两位记者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感情真挚,见解正确,值得一读。在我们的记者工作中,经常有人将初步了解的情况向编辑部汇报。研究确定了很理想的报道线索和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