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的路径选择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潮已经开始。在新的形势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中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大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共同促进农村的整体繁荣与进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金融服务和强有力的信贷支持对推动农村经济的腾飞至关重要。但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如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及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农业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农业产业化、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的程度还不高等,不但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也导致了农村金融功能弱化,使金融在农村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一、当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农业增收空间不断减少
   一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品少,品牌不够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的持续增收。三是农民工工资增长难。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无法获得较高收入,特别是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四是低价征地损害农民利益。我国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由于征地范围过宽,补偿严重不足,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没有着落的问题相当突出。五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有资料显示,在农村现有劳动力大约5亿,而从事种养业、养殖业仅能容纳1亿左右劳动力,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大约1.3亿,外出进城打工的农民大约1个亿,农村还有1.7亿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
   目前的农村,中低产田还占2/3,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6%。3万多座水库存在病险隐患,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局面。特别是西部农村,普遍存在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自2003年下半年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病户的医疗负担。但大多数大病医疗费的补偿比例在20%~60%,病人自付费比例依然很高。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仍大量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农业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还不高
   我国约2.5亿农户,户均耕地经营规模不到0.5公顷,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仅占35%和13%,加上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小;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村级集体正常运转难以为继。
   (四)城乡发展不够平衡,二元化差距不断加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6∶1到2012年的3.11∶1。如果考虑到社会福利、生产成本支出等因素,实际差距可能达到5~6倍。一方面,工业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占总人口67%的农村居民只购买了不到1/3的消费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相差10年左右,这与目前我国的发展极不协调。
   (五)农村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明显
   首先,农村的区域差别,中西部的农村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差别尤为明显。其次,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相当突出。此外,农村本身社会事业的差距也比较大。
  二、金融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认识,积极做好金融产品创新工作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而金融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而在资金投入上除了依靠财政资金外,金融资金应该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金融机构一定要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加大信贷投入,加快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尤其在金融产品创新中,要按照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需求,引导、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机制、加大创新力度,开发出适合农村改革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一要立足农村实际,积极开发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信贷产品。二要依托现代支付系统,改进结算方式,完善服务功能,为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提供优质结算服务。三要针对新农村建设特点,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以及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色种植和特种养殖等保险,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和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央行“窗口指导”力度,加大农村信贷投入力度
   一是进一步用活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并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和利率等手段,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制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信贷引导意见。引导辖区各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手段,优化信贷结构和投向,确保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改革发展示范点城镇化建设、重点农村基础设施等资金需求;积极培育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等新产业成为区域农业支柱产业;扶持新兴的科技农业和新型经济组织,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引导、鼓励各涉农金融机构适度下放贷款管理权限,扩大基层行的信贷管理自主权,进一步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四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引导金融部门支持农村改革发展情况列入基层央行业绩考核。    (三)创新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强农工作效率
   一是优化信贷服务,不断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金融机构应找准市场定位,建立适合农村改革发展的信贷管理体系;要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创新金融体系,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可持续运作模式,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组织、基地、农户提供更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二是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范围,进一步放宽小额农贷、农户联保贷款在期限上、额度上的限制,探索逐步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向农村小企业延伸的有效方式,及时满足农民更为扩大的、频繁的信贷需求。三是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执行合理的利率水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破解农村信贷担保难题。金融机构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解决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五是积极为农民及乡镇企业生产生活、汇兑结算、金融理财等方面提供快捷优质服务,疏通农村结算渠道,适当增加信用工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是拓展政策性金融。鼓励农业发展银行扩张信贷功能,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支持以粮棉油等农产品为原料的新型龙头企业发展。二是激活商业性金融。鼓励、引导发展农村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并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分支机构支农作用。三是完善农村合作金融。引导、督促农村信用社把改革政策落到实处,完善产权及管理制度,增强惠农实力,切实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四是加快邮政储蓄发展步伐。邮政储蓄部门要抓住改革机遇,不断扩大邮储资金自主运用范围,积极探索邮储资金回流农村的有效途径。五是积极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成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规范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有效增加农村资金供给,从而构建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
   (五)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步伐,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加大农村诚信宣传力度。引导金融部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农村信用区域的创建,对信用环境好的农村区域和诚实守信的农户实行信贷融资及金融服务倾斜政策,从而营造良好的农村诚信氛围。二是建立金融资金流向农村建设的“洼地”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应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以农村文化建设为载体,强化农村信用建设,为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充分利用国家农业再保险体系,完善农村保险补偿机制,加大农村保险力度,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通过“税贷挂钩”等政策激励,调动金融机构增加农村贷款的积极性,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四是积极完善农村担保体系。通过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重点解决农村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五是完善征信系统功能。认真做好信贷征信管理的基础工作,发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功能作用,积极开展企业和个人征信业务,稳步推进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改善辖区中小企业信用环境,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维护金融资产安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许昌市中心支行)
其他文献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求,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
2002年,名不见经传的新疆作家董立勃创作了小说<白豆>,2003年,小说发表在文学期刊重地<当代>上,并获得"当代最佳奖".在"2003年中国文学年度人物评选"中,董立勃被评为"进步最
2003年公安部颁布的《户籍管理七项便民利民措施》中规定大学生入校时,可以选择将其户籍由家庭住址所在地转到学校所在地,由常住户口变为集体户口,也可以不转并维持其农村家庭住所所在地的常住户口。由于户籍的差别特性使得有“跳农门”的学子渴望将农村户籍变为城市集体户籍,变更后的城市户籍可以在城市购房,参加当地公务员考试,享受城市的福利保障等,以上原因促使大量的大学生办理户籍变迁。(如下图所示)  随着高校
朋友极力向我推荐马牛的短篇小说集《妻子嫉妒女佣的美貌》,称这些极富想象力的极短篇特别适合我这个对小说已极度失望的人阅读。我在预想中便期待着看到一位布扎蒂、埃梅、星
古人常用“十人九痔”来形容痔病的多发,而妇女要经过妊娠分娩,可使腹内压增高,痔静脉回流阻力增大形成痔,在产褥期,产妇因卧床时间较长活动少,肠管蠕动减弱,会出现大便干燥
目的观察胸膜腔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治疗纽和对照纽两组病例,治疗组在对照纽治疗的基础上向胸膜腔注射尿激酶10万U,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官方网站(www.satcm.gov.cn)开通中医寻医指南—专科服务信息网络,对全国171家评审验收合格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和民族医重点专科(
“乡土”,作为中国文化的渊薮和隐喻性的精神存在,以其纷繁多姿乡气扑鼻的风采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由于“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在“乡土”中的冲突、纠结,再加
王祥夫近期的短篇小说<上边>语言平实素朴,感人至深.从文本表层看,它描绘的是一位母亲对回乡探亲的养子那种执着、深挚的母爱;实际上,在文本的母爱叙事表层下,潜藏的却是作者
女作家王安忆在《收获》2002年第3期上连续刊登了《小新娘》、《闺中》和《伴舞》三个短篇小说,作者冲出性爱主题的桎梏,将笔触深入到人们对幸福婚姻的渴望和追求上,标志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