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继教部的老师,长期担任英语听力的授课任务。 “有上头”其实是句上海方言,就是普通话里所谓的“有意思”。聽力课如何“有上头”,探讨的就是怎么才能让听力课上的有意思,学生感觉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说起这个话题还得从我自己做学生说起了……..
1 主题
很多年前,在我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自觉最没意思的课就是听力课。老师大都按部就班的播放听力原文,A,B,C,D逐一对答案,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在那个年代,信息资源远不如现在发达,但只要能借到一本教参,自己用一下功,不去上课也就罢了。
而当今社会信息资源如此发达,搜索一下教科书的名字,网上就呼啦啦的提供给你无数个免费下载听力原文,答案及录音的网站。美剧,英语学习网站,英语广播,英语电视等等遍地开花。在这个大背景下,怎样让听力课“有上头”,是广大听力教师应当思考的主题。以下我将撷取教学中的几个实例,探讨一下自己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
2 教学实例
2.1 提前告知语境,简化听力难度
Lesson 2 Task 1 : Film Editing
这篇听力材料通过对一位 Film Editor 的采访,介绍了电影编辑过程中的几个流程。 “Film Editing”这个主题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而且具有一定专业性。正如文中所述:“A lot of people probably don’t know how complicated a job it can be. It’s far more than just sticking pieces of film together.”基于此,在播放听力原文前,我先组织学生 brainstorm 他们印象中的电影编辑流程是怎样的。在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后,结合课文的介绍归纳了电影编辑的几个步骤:Logging --- Synching up --- First Selection --- Rough Cut --- Fine Cut --- Approval ---Dubbing --- Neg. Cutting --- Distribution
并对其中的专业名词做了解释,如:
Logging: recording the detail of the film and the sound in a log book; Synching up: matching sound and picture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s stamped along the edge of the film and sound tape;
Rough Cut: an initial version of the film;
Fine Cut: the final form of the film;
这之后才让学生听原文。因为已预知语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的放矢,顺利的完成了听力练习。对于这样有一定难度和专业背景要求的听力材料,与其听很多遍仍不得要领,倒不如提前告知语境,降低听力难度,既提高了听力课的效率,学生也不易产生听力疲劳。
2.2 重设听力练习,概括原文大意
Lesson 20 Task 2 : Last of the Airships
这篇听力材料详细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5月6日的“兴登堡空难 Hindenburg Disaster”。1937年5月6日下午七时二十分左右,“兴登堡”号飞艇载着 97 名旅客和飞艇乘员从始发地法兰克福飞抵目的地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海军航空总站准备着陆时,突然着火,仅几分钟就被烧毁。课文关于这篇听力材料的练习分为四部分:A. multiple choice / B.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 C. fill in the blanks / D. list the safety precautions…. 除了Part D要求列出兴登堡号飞艇采用的安全措施外,其余各项均为客观题, 涉及到一些十分具体的信息,如兴登堡号飞艇的长度,直径和飞行速度等。但这些练习无法使学生对“兴登堡空难”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在完成了教科书上的练习后,我又补充了一个练习,要求学生完成如下表格,帮助学生对“兴登堡空难”作出全局性的了解:
Occurrence Summery
Date: 6 May 1937
Type: Airship fire
Site: Lakehurst airport, New Jersey, USA
Aircraft name: Hindenburg
Cause of the accident Unknown
Flight Origin: Frankfurt, Germany
Destination: Lakehurst airport, New Jersey, USA
Fatalities: 35
Survivors: 62
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利用这张表格让学生做了个“故事接龙”的口语练习,即,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表格中的内容表述出来,以此帮助大家重温这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真实历史事件。
2.3 利用听力原文,挖掘文化内涵
Lesson 22 Section One : Clas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这篇听力材料介绍了英美国家的阶级分布。文中出现这样一句对话:
“— What is class distinction?” “— It’s people’s accents. In Pygmalion, you know, it goes back to, as soon as you open your mouth in England you’re immediately you know placed.”
课文后并没有针对这句对话的练习,但“Pygmalion”这个词却引了我的注意,它不仅是个有故事的词,而且对学生理解全文的主题“Class in Britain and America”很有帮助。于是,在学生听到这部分内容前,我对该词作了如下解释:
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一个擅长雕刻的国王,被自己雕刻的少女石像深深吸引,最后感动了爱神,为雕像灌注生命,使两人长相厮守。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以这段传说为原型创作了同名社会讽刺剧,通过描写教授Henry Higgins 如何训练一名贫苦买花女并使其最终被上流社会认可的故事,抨击当时英国腐朽保守的等级制度。后被好莱坞翻拍成音乐剧“窈窕淑女”,由Audrey Hepburn主演。
可能因为提到了好莱坞和奥黛丽赫本的关系,有些学生在课后自发地找到了“窈窕淑女”的碟片,好好的过了把眼瘾。这可是我当初始料未及的。
又如,在Lesson 21 Task 1: Talking About Television ,对话中谈到
A: The Graduate?
B: That’s it. The Graduate.
A: Yes. I know. I’ve seen that. Yes, good… good film.
B: Yes, and nice music…..
我用對话做引子向学生介绍了“毕业生”的主题歌 “Sound of Silence”
以及“Scarborough Fair”。课后我将两首歌的歌词和中文解释都放在公共邮箱里,并建立了链接,使学生可以在线收听莎拉布莱曼的演唱。很多学生收听后都表示歌声惊为天籁。
3 结论
提前告知语境,简化听力难度、重设听力练习,概括原文大意、利用听力原文,挖掘文化内涵。
以上是我在平时的听力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听力教材,摸索出的一些教学的方法和体验。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我认为现在的听力课绝非放放磁带,对对答案这般简单。怎样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1 主题
很多年前,在我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自觉最没意思的课就是听力课。老师大都按部就班的播放听力原文,A,B,C,D逐一对答案,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在那个年代,信息资源远不如现在发达,但只要能借到一本教参,自己用一下功,不去上课也就罢了。
而当今社会信息资源如此发达,搜索一下教科书的名字,网上就呼啦啦的提供给你无数个免费下载听力原文,答案及录音的网站。美剧,英语学习网站,英语广播,英语电视等等遍地开花。在这个大背景下,怎样让听力课“有上头”,是广大听力教师应当思考的主题。以下我将撷取教学中的几个实例,探讨一下自己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
2 教学实例
2.1 提前告知语境,简化听力难度
Lesson 2 Task 1 : Film Editing
这篇听力材料通过对一位 Film Editor 的采访,介绍了电影编辑过程中的几个流程。 “Film Editing”这个主题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而且具有一定专业性。正如文中所述:“A lot of people probably don’t know how complicated a job it can be. It’s far more than just sticking pieces of film together.”基于此,在播放听力原文前,我先组织学生 brainstorm 他们印象中的电影编辑流程是怎样的。在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后,结合课文的介绍归纳了电影编辑的几个步骤:Logging --- Synching up --- First Selection --- Rough Cut --- Fine Cut --- Approval ---Dubbing --- Neg. Cutting --- Distribution
并对其中的专业名词做了解释,如:
Logging: recording the detail of the film and the sound in a log book; Synching up: matching sound and picture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s stamped along the edge of the film and sound tape;
Rough Cut: an initial version of the film;
Fine Cut: the final form of the film;
这之后才让学生听原文。因为已预知语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的放矢,顺利的完成了听力练习。对于这样有一定难度和专业背景要求的听力材料,与其听很多遍仍不得要领,倒不如提前告知语境,降低听力难度,既提高了听力课的效率,学生也不易产生听力疲劳。
2.2 重设听力练习,概括原文大意
Lesson 20 Task 2 : Last of the Airships
这篇听力材料详细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5月6日的“兴登堡空难 Hindenburg Disaster”。1937年5月6日下午七时二十分左右,“兴登堡”号飞艇载着 97 名旅客和飞艇乘员从始发地法兰克福飞抵目的地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海军航空总站准备着陆时,突然着火,仅几分钟就被烧毁。课文关于这篇听力材料的练习分为四部分:A. multiple choice / B.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 C. fill in the blanks / D. list the safety precautions…. 除了Part D要求列出兴登堡号飞艇采用的安全措施外,其余各项均为客观题, 涉及到一些十分具体的信息,如兴登堡号飞艇的长度,直径和飞行速度等。但这些练习无法使学生对“兴登堡空难”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在完成了教科书上的练习后,我又补充了一个练习,要求学生完成如下表格,帮助学生对“兴登堡空难”作出全局性的了解:
Occurrence Summery
Date: 6 May 1937
Type: Airship fire
Site: Lakehurst airport, New Jersey, USA
Aircraft name: Hindenburg
Cause of the accident Unknown
Flight Origin: Frankfurt, Germany
Destination: Lakehurst airport, New Jersey, USA
Fatalities: 35
Survivors: 62
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利用这张表格让学生做了个“故事接龙”的口语练习,即,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表格中的内容表述出来,以此帮助大家重温这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真实历史事件。
2.3 利用听力原文,挖掘文化内涵
Lesson 22 Section One : Clas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这篇听力材料介绍了英美国家的阶级分布。文中出现这样一句对话:
“— What is class distinction?” “— It’s people’s accents. In Pygmalion, you know, it goes back to, as soon as you open your mouth in England you’re immediately you know placed.”
课文后并没有针对这句对话的练习,但“Pygmalion”这个词却引了我的注意,它不仅是个有故事的词,而且对学生理解全文的主题“Class in Britain and America”很有帮助。于是,在学生听到这部分内容前,我对该词作了如下解释:
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一个擅长雕刻的国王,被自己雕刻的少女石像深深吸引,最后感动了爱神,为雕像灌注生命,使两人长相厮守。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以这段传说为原型创作了同名社会讽刺剧,通过描写教授Henry Higgins 如何训练一名贫苦买花女并使其最终被上流社会认可的故事,抨击当时英国腐朽保守的等级制度。后被好莱坞翻拍成音乐剧“窈窕淑女”,由Audrey Hepburn主演。
可能因为提到了好莱坞和奥黛丽赫本的关系,有些学生在课后自发地找到了“窈窕淑女”的碟片,好好的过了把眼瘾。这可是我当初始料未及的。
又如,在Lesson 21 Task 1: Talking About Television ,对话中谈到
A: The Graduate?
B: That’s it. The Graduate.
A: Yes. I know. I’ve seen that. Yes, good… good film.
B: Yes, and nice music…..
我用對话做引子向学生介绍了“毕业生”的主题歌 “Sound of Silence”
以及“Scarborough Fair”。课后我将两首歌的歌词和中文解释都放在公共邮箱里,并建立了链接,使学生可以在线收听莎拉布莱曼的演唱。很多学生收听后都表示歌声惊为天籁。
3 结论
提前告知语境,简化听力难度、重设听力练习,概括原文大意、利用听力原文,挖掘文化内涵。
以上是我在平时的听力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听力教材,摸索出的一些教学的方法和体验。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我认为现在的听力课绝非放放磁带,对对答案这般简单。怎样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