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建设新探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yueying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家园建设;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
   摘 要: 精神家园是人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仰高度整合的结果,是人们笃信不移的合乎人们意愿的意义世界和理想境界。精神家园建设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澄明人生价值和意义、确定并持守人生信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从思想上塑造人、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精神家园建设在培育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激励、调节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帮助人们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等方面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目标、功能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理应成为新世纪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新维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3-0029-0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要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既是当前广大理论工作者的重大使命,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仰高度整合的结果——精神家园,是人们笃信不移并合乎人们意愿的意义世界和理想境界,是以人生意义、理想信念、终极价值关怀为核心要素的精神文化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质上就是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共同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样一来,精神家园建设在内涵、目标、功能和内容上都与新世纪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精神家园建设理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新维度。
   一、追问精神家园的实质:必要的前提马克思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中。”〔1〕也就是说,人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存在。根据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可知现实的人不仅需要物质家园,更需要精神家园。一般而言,物质家园指的是人为了维持生命活动而需要的吃、穿、住、用、行等物质生活资料及其相应的条件构成的环境;精神家园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基础上自觉建构精神文化的结果,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寄托物,是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充分展现的重要前提。
  精神家园建设新探——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维度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精神家园的实质。
   (1)就其性质看,精神家园是人的精神性存在,是主体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有意识地建构起来的意义世界和理想境界。建设精神家园的核心就是确立和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仰。精神家园作为人的精神性存在方式,充满了对人生存之根、信仰之源、终极之思的积极探求,是人们精神的支撑、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宿。正如詹七一等学者所指出:“精神家园是这样一种精神实在,它以比较完整的价值形态表达人与世界的关系,向人们展示具有完整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图景,它因价值自足而使人们向往之,成为人类精神的安身立命之处”,是“合意愿安排的稳定成型的精神心理模式”〔2〕。
   (2)就其基本功能看,精神家园是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和强大整合力的概念,它能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精神信仰等各自所表达的意义有机地整合起来,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总体关系,展示符合人类意愿生活的主观场景;精神家园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和前进动力。“精神家园是一个比喻,一个象征,它指的是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世界,是个人或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生命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3〕正因为如此,温家宝说:“我经常在思考,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就不仅要有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更要有人遥望星空,坚守精神家园,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有光明的未来。”〔4〕
   (3)就其构成要素来看,由于精神家园是主体自我建构的文化世界、意义世界和理想境界,因而是一个蕴涵着主体的人生体验、认知模式、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信仰等众多主观性精神要素的复杂的精神文化体系。苏荣才认为,精神家园系统“既包括情绪、风俗习惯、传统等低层次的要素,也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高层次的精神要素”〔5〕。
   (4)就其类型看,精神家园可以分为个体精神家园,群体、共同体精神家园和人类精神家园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个体精神家园是基础,所有共同体的精神家园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个体,即只能寓于个体精神家园之中,离开个体精神的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家园是不存在的。于是作为逻辑理论上的划分,个体精神家园就成为共同体精神家园最终的归宿。
   二、自觉建构精神家园:内在的必然精神家园不是人先天的乐园,而是人们在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中自觉建构起来的精神寄托之所。精神家园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的人生理论问题,更是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换言之,自觉建构精神家园不但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而且也与扭转我国在经济上崛起但在精神文化上停滞不前甚至滑坡局面有着密切而内在的关联。
   (1)精神家园建设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澄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过程。需要是人的内在本性,现实的人有许多的需要,而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人生存发展的前提。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6〕但是,人的生存不同于动物——仅仅满足生命的物质需要即可。即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就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7〕也就是说,人不仅要以人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更要求满足人的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即人具有追求真、善、美和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本性。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产生了需要或者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就会自然地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这些需要,人在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人们对精神的需求会更加强烈,会更加关心自身的生存质量和全面和谐发展,精神家园建设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虽然说人的存在本身包含着精神需要,但是人们对满足精神需要的渴求则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可以说,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至高表现。
   (2)精神家园建设是确定并持守人生精神信仰的过程。什么是精神家园?不少人认为就是宗教或者宗教精神、宗教信仰。的确,如果在西方国家追问精神家园及其建设问题,“宗教”是研究和实践都不可回避的。但就我们所处的中国语境而言,精神家园建设对人们精神信仰的确定和持守没有多少宗教的意味。因为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国家,且中国自古至今宗教地位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重要。而且,从西方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坚守精神信仰的宗教维度也并不是毫无价值,西方社会的某些精神信仰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英国哲学家怀特指出:“我们在谈论‘精神性’的时候,往往指那种栖居在超自然王国的‘神圣精神’,把精神性仅仅理解为宗教的范畴,这是一种模糊的认识。这不仅因为宗教本身难以确定,而且,对于自然界中的人的精神成就和渴望,‘宗教’的精神能提供类似的效果吗?”〔8〕因此,尽管我们不需要西方那种“上帝崇拜”式精神信仰,但是我们需要神圣的精神追求,需要人生的终极价值关怀。正如西方哲人所说:“精神信念在于寻求个人生活空间”〔9〕,这一点中西方是相通的。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性、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以及人的精神追求品位的论述看,所谓精神信仰主要是一种就人的超越性存在而言的人的精神追求,它既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最终归宿,也从根本上规范着人的现实生活,是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一过”的根本性价值标准。从人的精神家园的构成来看,精神信仰是精神家园的内核,表现为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理念;从精神家园对人的存在发展的功能而言,精神信仰渗透到人的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使人的整个生活呈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品质和人格精神。人的现实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精神信仰,因此对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等的守望和追求是精神家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
   (3)精神家园建设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指向。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也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确立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实现自身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人的发展,才是切合于人的内在意愿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和他同时代的人都在思考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区别于其他人从人类最高的善、从抽象的精神理念去形而上学地阐释人、理解人的发展,马克思强调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人、人性和人的发展。在深刻剖析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现实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消除人的全面异化,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理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所谓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的才能、兴趣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均衡发展;不仅指人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如果人只顾物质占有而没有精神追求,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与享受,而不注重精神的需要和提升,那么人就会成为重利轻义、背信弃义的被物欲牢笼束缚的动物躯壳。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物,精神的发展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人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发展和精神自由,“人的精神自由,不在于追求完满的绝对同一,而在于自身创造未来性,创立新的对立领域,在于自己为自己创造需要被征服的新世界”〔11〕。人的全面发展与精神自由是和谐统一的,精神自由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又进一步为人的潜能的开发、人性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和人生意义的充盈创造了条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也是我们判定所有价值的根本性的尺度。精神家园建设作为主体自觉建构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终极价值关怀的实践活动,既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自己最高的价值指向。
   三、精神家园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关联精神家园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家园建设在内涵上具有契合性。前已述及,精神家园的实质决定了精神家园建设就是引领人们追寻人生意义、理想信念和信仰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生意义和人生追求的本体性追问,为主体找到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王东莉指出:“从人的精神内核来看,建构精神家园实际就是构建人生的信念和信仰。”〔12〕构建精神家园是人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从思想上塑造人、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许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价值性和实践创造性意蕴。江泽民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13〕随着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和追求,如人的情感寄托和归宿,人的心灵抚慰和滋养,人生的理想信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独立人格的锤炼以及人与人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等。从哲学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目的或本质就是与全面提升人性的层次,探问人的存在价值、追求人生终极意义等建设“人本身”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关注人自身的发展,解读人生终极意义,建设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14〕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领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方面与建设人的精神家园在内涵上具有越来越多的重叠与共性,有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人的精神家园里的园丁,是人类精神矿藏的开拓和挖掘者”〔15〕。
   (2)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家园建设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精神家园建设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社会主义文化在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科学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的背景下提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柱和共同的理想信仰;精神家园建设就是“希望社会的个体培育起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精神力量,一种张扬真善美的价值导向,构成一个精神世界,把人们凝聚起来,组织起来,使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往前走”〔16〕。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除了一般教育科学上的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外,目前还有以下几种认识:一是从公民教育的视角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原来被长期忽略和压抑的公民的个性,培育和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平等意识,以促进个体主体性的张扬以及人性的丰富和完善,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主体性条件。二是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实践”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激发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生命激情和创造力。在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以及人的精神需求〔17〕。三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资本和权力对人的生命和人生福祉的漠视和侵害,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状况,努力使每一个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实惠,实现身心、灵肉的和谐康宁。综上可见,不管是精神家园建设还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它们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生对真、善、美的神圣追求;建设人安身立命之精神家园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建设“人本身”的时代体现。
   (3)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家园建设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精神家园建设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要为人们找到精神寄托,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憧憬。具体而言,精神家园建设对人的身心起着调整修复、支撑激励和净化抚慰作用。一方面,精神家园建设能使人排解心灵的空虚、苦闷与迷茫,给人以安顿感、归属感、幸福感和光明感,从而找到拼搏奋进的动力和方向;另一方面,能帮助人们找到精神寄托与精神归宿,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获取最深刻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体验,达到身心的内外和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多数人看来主要是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净化、保证、调节和转化等功能。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关注现实的个人的个体利益需要和价值追求,针对人们的精神性需要提供精神归宿、精神动力和精神提升服务,并大力促进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点才真正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生功能’”〔18〕。可见,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家园建设的功能是基本一致的。
   (4)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家园建设在内容上具有同构性。精神家园建设尽管涉及人们的文化体验、认知模式、情感方式等社会心理方面,但其核心仍是培育和引领人们追求人生的意义、理想信念和终极精神信仰,以达到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完满。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向人的情感世界、意义世界、素养和境界方面拓展,生发出了主体性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生涯教育和人生幸福教育等具体教育形式,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介入原来一度被忽视的人的生命、现代性人格、人生责任、人生幸福、核心价值观教育等领域,进而呈现出人性化、多样化的趋势。进入新世纪以后,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关切人生意义、人生理想信念和信仰等许多精神家园建设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家园建设在内容上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精神家园建设成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91.
  〔2〕詹七一,张立新.重构、守护与拓展精神家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12.
  〔3〕纪宝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教学与研究,2008,(4):5.
  〔4〕温家宝.温家宝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畅谈中国传统文化〔EB/OL〕.(20090201)〔20120210〕.http://www.news.sina.com.cn/c/20090201/041917125824.shtml.
  〔5〕苏荣才.共产主义:当代中国青年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1,(2):1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8〕J.White.Education,Spirituality and the Whole Child:A Humanist Perspective〔M〕.London:Cassell,1960:30.
  〔9〕Pat Duffy Hutcheson.A Humanist Perspective on Spirituality〔M〕.Canada:Spring,1994: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11〕黄慧珍.信仰与觉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4.
  〔12〕王东莉.建构精神家园——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初探〔J〕.社会科学,2000,(11):49.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
  〔14〕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6.
  〔15〕杨 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文精神内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4.
  〔16〕精神家园三人谈:家园共建仍征途漫漫〔N〕.光明日报,20110512(理论版).
  〔17〕黄 莉, 邹世享.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调查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34.
  〔18〕雷 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与现代性超越〔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1.
  (责任编辑:刘永淑)
  
  
  
  
其他文献
关键词: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行为;侵权责任;违约责任;合同法;侵权法;归责原则
期刊
关键词:教师职业;职业道德;道德建设;道德规范;道德评价;道德教育
期刊
关键词:高学历求职者;心理危机;心理预防;心理健康;人才市场  摘要:采用SCL-90量表对苏州市99名高学历求职者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工作经验、学历背景及专业的求职者,其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年龄大的高职称求职者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和饮食睡眠方面得分偏高;而农村求职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的求职者,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求职者心理健康水平均低于经济发展中
期刊
关键词:投资组合;条件风险价值;无风险资产;有效前沿;均值—方差模型;均值—条件风险价值模型  摘要:从有效投资组合的角度构建持有期下含有无风险资产的均值—条件风险价值模型,用Lagrange乘子法对该模型求解,可得到:一定条件下,新模型的有效前沿与均值—方差模型有效前沿是一致的;且当借贷利率不同时,新模型的有效前沿可以根据组合预期收益率与借贷利率的不同关系,由线段、双曲线以及射线三个部分组合而成
期刊
关键词: 要件事实;法学教育;民事诉讼法;诉讼模型  摘要: 实务中的诉讼可以根据要件事实理论组建成标准化模型。作为民事裁判的法官,必须明确诉讼标的的分配方法,而当事人(律师)则必须组建自己的攻防体系,因此,不论是对于法官抑或是律师,要件事实理论都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要迅速、适当地解决纠纷,法官与律师必须形成一个能够对话和沟通的共同体——要件事实理论,因此,要件事实教育必须成为法学院
期刊
关键词:社会责任;企业责任;利益相关者;上市公司;沪市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种矛盾的累积,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调查结果来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可得到以下结论:我国上市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股东、员工、债权人、商业伙伴、消费者、环境、社会公益;人力和财力约束是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障碍;我国上市公
期刊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应付方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心理健康  摘要:随机选取190名许昌市城乡老人进行问卷调查、量表测量和随机访谈,结果显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当老年人遇到问题时采取的应付方式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退避、幻想和自责,且存在着性别差异;主观幸福感高的老年人多采用成熟型的应付方式,采用不成熟型应付方式的老年人幸福感则较低。  中图分类号:B844.4  文献标
期刊
上世纪埘汉语俗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俗字的成因、俗字的类型、俗字的特点、俗字和正字的关系、俗字对汉字演变的意义”。而就其中的“俗字和正字的关系”的研究,则又致力于厘清与俗字相对应的正字。如果这一研究是针对单义同,确实足够了,但对多义词来说,情况大抵有二:其一
期刊
语言水平与其关系从句知识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专门研究不多,为此笔者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考察学习者英语语言水平与其所掌握的关系从句知识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上述研究的不同结果提供补充说明,以增强教学工作者对关系从句在英语语言学习中作用的认识。
期刊
关键词:韩国电影;异域形象;影像建构;权力;他者;后现代语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