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要】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引领学生阅读,理解作品的人物和精神?文章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对此做出了实践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摘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8-0024-02 【本文著录格式】嵇建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J].课外语文,2020,1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引领学生阅读,理解作品的人物和精神?文章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对此做出了实践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摘抄
【中图分类号】G633
其他文献
【摘要】双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创新意识的提升和创造性教学方法的更新。营造好氛围、挖取创新点、设计新课型、课后巧拓展,是强化学生创新能力、激活课堂气氛、提升学生质疑能力、巩固学生创新思维的四大维度。 【关键词】发展;探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自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新课程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实施和部编教材的使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教师要注重学生自读课的引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视野,迁移能力,让学生从爱学到会学,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优化自读课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本文将在自读课的意义基础上进行论述,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摘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输入积累,理解内容;写是输出,进行读书的感受思考分析和运用。读写不可分割,相互结合补充相得益彰,方能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结合初中语文教材,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巩固运用。 【关键词】语文;读;写;思考;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7-062-03 【本文著录格式】纪兰.读写结合相
【摘要】由于高中和初中课程目标、教学要求的不同,初高中教材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也迥然有别,中高考难度值的巨大反差,这些因素均严重制约着初高中语文的衔接。本文着重从制约归因和突破瓶颈的途径等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教材;教法;考法;衔接;瓶颈;途径 【中图分類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一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分水岭,许多高一新生不能适应高中教学,经过几次周练及月考,学生学习成绩下滑显著,从
【摘要】“无态度”“无感情”“无技法”是高中作文中常见的问题。此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学生逻辑思维品质的匮乏。本文拟探讨以随笔写作为载体,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以期保护学生创作欲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实现语文作文教学夯实基础与综合提升的愿望。 【关键词】随笔写作;高考作文;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写作基础的夯实,不仅仅是对素材语言的整合
【摘要】整本书阅读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提出,要求学生通读整本书以了解书中所提出的思想,从而树立开阔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然而,由于整本书阅读相比部分阅读更加复杂,采取传统的阅读教育模式并不足以发挥整本书阅读的教育价值。因此,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改革传统课堂生态,翻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过程的教育模式,逐渐被引入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本文通过对翻转课堂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从课前、课上、
【摘要】阅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而言,在完成了基本的识字任务之后,基本排除了阅读障碍,通过自主阅读来认识世界,积累知识已经成为可能。事实上,小学阶段也是小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丰富的知识,并培养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首先以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及其指导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研究,接着又对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为了进一步探究小学六
【摘要】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正所谓“有历史的民族才有未来”,对于传统文化中精华文化的继承需要贯彻到当代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传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尤为明显,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和语文学科紧密结合的。当代新课程改革标准中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贯彻传统文化和当代科技相结合的原则,始终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标准,为初中生语文教学塑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初
【摘要】以往的阅读教学多半是学生的个人阅读。阅读是散点式的,最多也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线性关系。而学生作为个体,他们的阅读成果与经验很难与他人共享。长此以往,这种教学形态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并将整本书阅读指导与深度学习结合起来,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更佳。文章将结合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在深度学习视阈下进行高效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的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