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教”及其教学思想的密码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il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丰赡的语文教学思想,散见于煌煌五卷《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可加以聚焦,无非一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它的另一种表述“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曾以题词的形式赫然出现于1978年第1期《中学语文》封面。自此以后,它便一直成为这家著名语文期刊封面上的独特标识,年年如是,月月如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叶圣陶语文核心教学思想影响深远,启迪着一代又一代语文人。
  影响源自认识,有什么认识便产生什么影响。经典作品常读常新,经典论断亦然。对于叶圣陶的这一论断“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同時代的人们有不同的认识,相应地也产生不同的影响。综括起来,人们的认识大致有:“目的说”,即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自学说”,即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学生也确实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说”,即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教师主导说”,即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臻于“不需要教”的佳境;“能力培养说”,即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能停留于一般知识的灌输;“方法策略说”,即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习惯养成说”,即教学要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每一种认识,都曾经对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形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的认识曾经成为某一时期重要的教学思想,影响着当时的整个语文界,比如魏书生突出“自学”环节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强调学生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导读法”。
  时代永远向前,人们的认识不断向纵深处掘进。课程改革再度启动,2018年是第九次课程改革元年。反复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我的眼球不禁被这样的“大数据”所吸引:“学习”一词覆盖率最高,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引导”一词大量出现,有近50次之多,其中“课程内容”一章在具体阐述18个“学习任务群”时,更是频频凸显。这充分表明,第九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和“引导”型的教学方式。
  那么,“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和“引导”型的教学方式,是否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发现?有人说过,新的时代为花朵的绽放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但种子一定是从历史老人的手掌里撒落下来的。确实如此,“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和“引导”型的教学方式,在第九次课程改革中被大加推崇,并不是偶然的。
  一、引导——叶圣陶眼里的“教”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引导”是针对特定对象(学生)的具体情状而进行的,于是那学生能够自悟自通的部分就基本可以排除在引导之外,这就相当于“做减法”;而另外一种教学方式“灌输”,虽也面对特定对象(学生)却视而不见,不去针对其具体情状,于是对预设内容不加选择、和盘托出,这就相当于“做加法”。
  习惯于做减法,随着学生自悟自通的东西越来越多,语文教师需要教的东西便越来越少,以趋于“无”——不需要教;习惯于做加法,学生逐渐丧失自悟自通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教的东西便越来越多,以趋于“满”——什么都教。“不需要教”的境界,正是引导型的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而“满堂灌”的现状,正是灌输型的语文教师自己一手造成的。
  引导型的语文教师,以“不需要教”为鹄的,拒绝“讲风太盛”,习惯于“做减法”。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那么,“不需要教”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境界?在我看来,首先是乐于自学,不再需要教师提供发动机;其次是勤于自学,不再需要教师跟踪一辈子;最后是善于自学,不再需要教师反复炒冷饭。教给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持久的学习热情、灵活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等,他们就会受用长时而非“学到哪儿忘到哪儿”,受用许久而非“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受用终身而非“竹篮打水一场空”。可以说,当我们真正从学习的后续性、持久性、终身性这一高度来观照“此在”——正在发生的课堂教学时,我们就必然会努力取用与此相适应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引导”。正是基于这种学习的后续性、持久性、终身性,叶圣陶先生才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具体来说,“引导”这种叶圣陶式的“教”,就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历(预学)和感受(圈点勾画)时才教,在他们心愤(求通而未得)口悱(欲言而未能)而渴望交流、表达时才教,在他们交流、表达而自然呈现出原生态的学情时才教,在他们思维断裂、方向迷失时才教。譬如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见苏教版必修二专题“慢慢走,欣赏啊”)是一篇相对比较浅显的现代散文,开篇交代“有趣”一词,并以此为文眼串起金先生在教必修课、选修课、做讲座的系列教学活动以及业余生活中涉及的若干事情,卒章点出他“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本来,文眼、事件、人物特点等基本信息都处于显性层面,学生仅仅通过浏览的阅读方式便能心领神会,可是很多教师一讲起课来,总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将学生熟知的东西“拉网式”过一遍,结果真正需要教的东西因无法完成而划归“安大略省”,或者完成了却是“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而把教学角色定位为“引导者”的教师,往往能够坚持这样的原则:凡是学生已知、已懂的,绝不浪费课堂的有限时间;凡是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或思考片刻即能弄懂的,绝不越俎代庖。我曾经多次在全国各地执教《金岳霖先生》,每次都是让学生先学、先言说,然后才借力打力、后发制人。他们都把阅读过程中“生成的关注点、问题点、质疑点等”或“随机生成的各种话题、问题、拓展材料以及学生成果等”拿出来相互交流,但由于地区不同、生源不同、环境不同,每次交流的内容、序列、方向都不尽相同。而甘心处于“下游”位置的我,在他们思考缺乏广度、高度、深度之时才施以援手,在他们思维出现断裂甚至完全偏离课程轨道之时才充分发挥弥合、聚焦的功能。
  总之,“教”,就要教在刀刃上,教在火候上,教在症结上。“教”,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焕发学习的热情,建构起受用终身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就要使学生逐渐达到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程度。   二、以学定教——叶圣陶教学思想的密码
  如前所说,“引导”是基于学习的后续性、持久性、终身性来给“教”做减法,是站在“此在”(当下的课堂)“朝后看”。然而教学的现实状况却是,绝大多数教师仅仅“朝前看”。
  站在“此在”朝前看,就是看学情,让学生“先学”。此之谓“先学后教”。预习题的布置,教学案的普及,学习单的推行……种种致力于学生“先学”的举措都表明,“先学后教”的教学观念已深入人心,而真正不相信“先学后教”的语文教师,事实上已经罕见。可深思一下,学生“先学”起来,大多数教师又是如何“后教”的呢?
  有的语文教师,一开始也基于学情,从战战兢兢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那里征询到几个小问题,可敷衍几下,随之而来的教学活动却并不以此为出发点、参照点,一直到最后也未好好回应。这样的教师视学情为儿戏,轻易走过场,学生需要也好不需要也好,反正教师自己觉得需要就大讲特讲。这种爱做加法的教师,可称为“我行我素”派。
  有的语文教师,从来不让学生直接提问、质疑,不让学生主动交流对文本的激赏之处,总是高举课前自己预设好的“问题”的鞭子反复拷打学生,对学生发起一次次疯狂进攻,然后面对皮开肉绽的“学情”,像名医一样捧出一大堆药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讲深讲透”,其结果往往是把大多数学生讲得一愣一愣的。这种爱做加法的教师,可称为“深度套牢”派。
  有的语文教师,绝对尊重学情,针对任何一个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哪怕是边角料问题、无效问题甚至非语文问题,都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且给出自己的解释;针对任何一个学生表达和交流的任何一点学习感受,都耐心听取,竭力补充。他们一旦解释和补充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往往作无边界的拓展、无底洞的深化。这种爱做加法的教师,可称为“教无不尽”派。
  如今,“我行我素”派、“深度套牢”派和“教无不尽”派牢牢占领着三尺讲台,他们使中国语文课堂普遍呈现着“讲风太盛”的特点。学生“先学”,有所不悟不通亦有所自悟自通,如此学情竟未能触动“后教”的教师采取少教、精教的引导型教学方式,这着实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为什么很多教师明明都按“先学后教”的次序来做了,最终却以“我”定教,我行我素,深度套牢,教无不尽,最终未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呢?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叶圣陶语文核心教学思想“教是为了達到不需要教”这句话里。
  一方面朝前看,即让学生“先学”,可以使我们眼前拥有教学的实体对象及其具体情状,使我们能够站在坚实的土地上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朝后看,即“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以使我们心中怀有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使我们自觉抛弃贪教、滥教的毛病,而像叶圣陶所比喻的那样“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本来“朝前看”有做加法的冲动,现在“朝后看”,可以抑制住这种冲动,从而做了减法。不该教,忍住不教;该教多少,就教多少;该教也未必教“满”,适可而止。这就是“引导”的真谛,这就是叶圣陶在几十年前就谆谆告诫广大语文教师的。
  更进一步地看,“以学定教”之“学”,其实有两个“学”:朝前看,有“先学”或者“预学”;朝后看,有后续学习(简称“续学”)。预学跟续学,本质上都是自学,都体现出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同样是自学,前者为现实的土地,后者为理想的天空。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脚踏大地,眼望星空”。说明白一点,就是有了预学,自然“需要教”,但如果没有对“续学”的考虑,不拿“续学”来制衡,那么这种情况下的教便轻易滑向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容易做加法。“我行我素”派、“深度套牢”派和“教无不尽”派,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动辄“做加法”,就是因为缺失“朝后看”的意识。
  由此看来,仅仅把“以学定教”之“学”定位为“先学”或“预学”,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真正全面、科学的定位应该是“预学和续学”。可以说,能够看到“以‘预学’定教”的必要性,相对不难;而能够发现“以‘续学’定教”的重要性,委实不易。既朝前看,亦朝后看,这是更高意义上的“以学定教”。当一般人的认知水平还处于“以学定教”1.0版时,叶圣陶先生早就研发出了“以学定教”2.0版。
  叶圣陶语文核心教学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密码就在于此。有了这个密码,善于引导的语文教师就会真正开启学习型课堂的大门。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贯串着“以学定教”的理念,积极倡导“引导”型的教学方式。它旗帜鲜明地批判“生硬灌输”,反对“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既来自时代的呼呼,也植根于历史的土壤。真正先进的东西,往往具有共时性,今人与前人共享。“以学定教”的理念和“引导”型的教学方式,早就蕴涵在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科学论断中,只是其价值需要一个变革的时代来激活它。
  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每一个语文人都应当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主动拥抱生本课堂、学习型课堂,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开放的格局、自由的气象。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
其他文献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在脑梗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存在于健康人血液中的微量蛋白,它在损伤、感染或炎症时浓度可以上升至10
伴随着和熙的春风,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于2001年4月19日-25日在北京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这次展览会是在人类刚刚步入21世纪,是在
期刊
回收瓶已成为很多啤酒厂家生产用瓶的主要来源。若回收瓶处理不好,必将对啤酒外观和内在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现就我厂使用回收瓶的一些经验教训总结成文,供同行参考。1、回收
本文针对啤酒生产中气体管理线(即空气管理、CO2管线)的重要性谈谈日常杀菌。
期刊
近一段时期以来,发酵液经硅藻土过滤后,清酒未出现明显的悬浮物及沉淀物,但成品酒静止放置后,倒置时可发现纤维毛、片状蛋白质沉淀物,甚至于"冒烟"现象,这些沉淀物经贮存后,
期刊
我国的现代语文教育始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开始实施分科教学,当代语文教育始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第一套《语文》课本。无论是在现代、当代还是在最近的新课改时期,理论界从未就语文教育目的达成共识,学堂章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教育目的不断变化,很多语文教师困惑于不知道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
【主题导语】  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规则意识的淡漠或者说缺失,是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硬伤,将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从孔子时的“从心不逾矩”到后来“无规矩不成方圆”,再到今日对规则意识的强调,建立广泛的规则意识从来都没有被忽视过。但是,面对人性先天的逐利冲动,建立全民规则意识需要长期的社会培养和全方位的训练。  规则意识当成为现代文明的通行证,每个人都将置身其中,成
从不同角度讨论麦芽理化指标,以便更正确、客观地了解麦芽质量。
<正> 我公司1999年底购进意大利 ALFA 4F 35 21 T型四标贴标机,生产能力大,价格适中,其具有的贴过顶铝箔标功能,提高了公司产品的包装档次,而且该机采用了当今许多最新技术,
本文是研究为什么高浓度发酵的啤酒其泡沫总是不理想。通过在10&#176;P 和20&#176;P 麦汁发酵中测定已被确认为形成泡沫稳定性的重要分子疏水多肽蛋白质含量,发现该物质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