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古诗文教学既要为高考,也要为人生,既要务实,也要务虚。在注重古汉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人文内涵,注重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为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24
目前,在各种考试评估的压力之下,中学古诗文教学弥漫着一种急功近利的风气。教师在教学一篇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讲解高考考点所涉及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对古诗文经典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却弃如敝屣。《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古诗文教学注重古汉语基础知识教学也是务实之举,本无可厚非,但在“务实”之外,还需“务虚”,惟其如此,学习古诗文才不会造成买椟还珠之恨,也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本文就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诵读吟咏,体会古诗文的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许多关于诵读的名言还一直在我们口头传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等。这些名言,无疑都是古人对自己语文实践经验的经典概括,具有真理性。时空相距久远,语言晦涩难懂,今天的文言文教学,更不能抛弃这一传统。
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分三步走来读文本:先读准,即借助工具书把难读的字读准音并理解其含义;再读顺,即把握语气和节奏,通畅地朗读诗文;三读懂,即读懂文意,体会作者寓于文本中的情感,展开个性化的诵读吟咏。这三步其实是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第三步才是诵读追求的高境界。
教材所选的古诗文,都是大浪淘沙之后的经典,通过诵读,学生首先直接体会到汉语言之美,从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趣。如诵读《迢迢牵牛星》,笔者让学生体会“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叠词妙用所营造的音韵之美。诵读《饮马长城窟行》,笔者让学生体会“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中顶真修辞所产生的回环之美。诵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体会“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的画面美。诵读王维的《山居秋暝》,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之美。诵读杜牧的《阿房宫赋》,让学生体会“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凝炼之美。诵读屈原的《离骚》,让学生体会“兮”“其”等虚词的应用造成的舒缓低回之美。诵读王勃的《滕王阁序》,让学生体会骈文语言的错落和谐之美。诵读李白的《蜀道难》,让学生体会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先声夺人、雷霆万钧之气势美。诵读李商隐的《锦瑟》,体会语言的朦胧迷离之美,诵读陶渊明《归园田居》,体会其语言的质朴简洁之美等等,不一而足。
诵读吟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热情,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披文入情,体验古诗文的情感美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可见,情感是诗文的灵魂。高中古诗文教学,最基本的固然是学习古汉语基础知识,疏通文意,但绝不能止于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去体会古诗文的精神内涵,感受蕴含其中的人情人性美,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培育自己健康的人生志趣。
如教学《离骚》,笔者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屈原内外兼修的美德,坚貞高远的志向,皦然不污的情操,九死不悔的忠贞。教学《孔雀东南飞》,笔者引导学生体会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感受并传承刘兰芝身上所体现的勤劳智慧、温柔贤淑、孝敬长辈、知书达理、刚强自尊等传统美德。教学《与妻书》,引导学生体会林觉民“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儿女情、英雄泪,体会革命先烈“以天下人为念”,牺牲自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献身精神,从而树立心系天下,献身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才智的远大抱负。教学陆游《书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这两位作者的其他作品,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体会他们一腔赤诚却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无奈,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使命感。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遇,体会苏轼豪迈旷达的情怀,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坦然面对人生失意与挫折。
学习古诗文,通过披文入请,可以体验古人的美好情感和人格情操,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丰富我们的感情世界,塑造我们的美好人生。
三、品文析理,体悟古诗文的哲理美
“哲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诚如是,古人在进行创作时,总会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独具慧眼的观察、鞭辟入里的认识、敏锐卓异的发现,融入景物描绘或叙事抒情之中。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文析理,体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在享受理趣美的同时,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催人奋进的力量。
联系现实,笔者再引导学生。庄子以神奇的想象力,以雄辩的智慧,创造出卓异的境界,既富于艺术魅力又富于哲理之趣。逍遥游的哲理之美,给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在浮躁的现实人生中,我们要谨防名缰利锁,拒绝诱惑,宁静淡泊,志存高远,不断修养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要像林则徐那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胸怀“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崇高境界。
可以这样说,相对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教材所选的古诗文只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更不能只限于为高考的的知识教育,还应着眼于为人生的审美教育上,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感受古代优秀作品文情并茂之美的同时,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为人生积淀一些文化底蕴。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学 518027)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24
目前,在各种考试评估的压力之下,中学古诗文教学弥漫着一种急功近利的风气。教师在教学一篇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讲解高考考点所涉及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对古诗文经典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却弃如敝屣。《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古诗文教学注重古汉语基础知识教学也是务实之举,本无可厚非,但在“务实”之外,还需“务虚”,惟其如此,学习古诗文才不会造成买椟还珠之恨,也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本文就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诵读吟咏,体会古诗文的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许多关于诵读的名言还一直在我们口头传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等。这些名言,无疑都是古人对自己语文实践经验的经典概括,具有真理性。时空相距久远,语言晦涩难懂,今天的文言文教学,更不能抛弃这一传统。
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分三步走来读文本:先读准,即借助工具书把难读的字读准音并理解其含义;再读顺,即把握语气和节奏,通畅地朗读诗文;三读懂,即读懂文意,体会作者寓于文本中的情感,展开个性化的诵读吟咏。这三步其实是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第三步才是诵读追求的高境界。
教材所选的古诗文,都是大浪淘沙之后的经典,通过诵读,学生首先直接体会到汉语言之美,从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趣。如诵读《迢迢牵牛星》,笔者让学生体会“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叠词妙用所营造的音韵之美。诵读《饮马长城窟行》,笔者让学生体会“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中顶真修辞所产生的回环之美。诵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体会“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的画面美。诵读王维的《山居秋暝》,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之美。诵读杜牧的《阿房宫赋》,让学生体会“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凝炼之美。诵读屈原的《离骚》,让学生体会“兮”“其”等虚词的应用造成的舒缓低回之美。诵读王勃的《滕王阁序》,让学生体会骈文语言的错落和谐之美。诵读李白的《蜀道难》,让学生体会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先声夺人、雷霆万钧之气势美。诵读李商隐的《锦瑟》,体会语言的朦胧迷离之美,诵读陶渊明《归园田居》,体会其语言的质朴简洁之美等等,不一而足。
诵读吟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热情,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披文入情,体验古诗文的情感美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可见,情感是诗文的灵魂。高中古诗文教学,最基本的固然是学习古汉语基础知识,疏通文意,但绝不能止于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去体会古诗文的精神内涵,感受蕴含其中的人情人性美,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培育自己健康的人生志趣。
如教学《离骚》,笔者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屈原内外兼修的美德,坚貞高远的志向,皦然不污的情操,九死不悔的忠贞。教学《孔雀东南飞》,笔者引导学生体会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感受并传承刘兰芝身上所体现的勤劳智慧、温柔贤淑、孝敬长辈、知书达理、刚强自尊等传统美德。教学《与妻书》,引导学生体会林觉民“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儿女情、英雄泪,体会革命先烈“以天下人为念”,牺牲自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献身精神,从而树立心系天下,献身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才智的远大抱负。教学陆游《书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这两位作者的其他作品,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体会他们一腔赤诚却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无奈,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使命感。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遇,体会苏轼豪迈旷达的情怀,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坦然面对人生失意与挫折。
学习古诗文,通过披文入请,可以体验古人的美好情感和人格情操,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丰富我们的感情世界,塑造我们的美好人生。
三、品文析理,体悟古诗文的哲理美
“哲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诚如是,古人在进行创作时,总会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独具慧眼的观察、鞭辟入里的认识、敏锐卓异的发现,融入景物描绘或叙事抒情之中。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文析理,体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在享受理趣美的同时,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催人奋进的力量。
联系现实,笔者再引导学生。庄子以神奇的想象力,以雄辩的智慧,创造出卓异的境界,既富于艺术魅力又富于哲理之趣。逍遥游的哲理之美,给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在浮躁的现实人生中,我们要谨防名缰利锁,拒绝诱惑,宁静淡泊,志存高远,不断修养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要像林则徐那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胸怀“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崇高境界。
可以这样说,相对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教材所选的古诗文只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更不能只限于为高考的的知识教育,还应着眼于为人生的审美教育上,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感受古代优秀作品文情并茂之美的同时,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为人生积淀一些文化底蕴。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学 518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