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研究成果
(一)初步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
我们构建了“媒体搭桥——情境驱动——自主学习——信息延伸”的模式,此模式下,教师是:创设情景——任务呈现——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交流反馈。
下面以《海底世界》教学为例。
(1)媒体搭桥:创设情境,利用网络把难以看到的海底景象展现,学生“游览海底世界”,欣赏海底深处的奇异景象,由此唤起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撞击,产生移情效应,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和投入。
(2)情境驱动: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海底到底是宁静的,还是有声音的?为什么说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打开“质疑问难”窗口,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对疑问进行归纳整理,以疑问为突破口组织教学。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可以采用朗读课文,上网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目标明确,学有所向,学有所法。
(3)自主学习: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声音、动物、植物、地形、矿产),可以在“课文朗读”里点击“声音”聆听到海底的美妙乐曲,点击“活动”看各种动物活动方式,也可在“海底资源库” 查看资源。再将自己的探究结果通过BBS发布、交流,并以口头汇报补充。在交流中,既实现了第二次资源共享,又突破了三年级学生把话说具体的教学难点,达到“源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4)信息延伸:“拓展延伸”环节设计问题:你想更多地了解海底世界吗?课后请认真搜集海底世界的有关资料,并把它写下来。利用“海底论坛”、留言板进行探讨,参与评价,最后打开“练习巩固”,利用“友情链接”提供的网址进行“海洋探秘”。
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以“任务”推动学习,贯穿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学习环境与资源的构建和学习内容任务的设计上。
2.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成了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极大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优化了作文教学结构。我们构建了“信息导说——自主习作——媒体评改——存盘上传” 的模式。
下面以《月夜遐想》作文教学为例。
(1)信息导说:多媒体展示优美的月夜图、动画,配以优美的音乐,把自己头脑中瞬间产生的奇特想法,用一个词、一句话写下来。交流后出示搜集的关于星月的奇思妙想图文,朗读讨论从中领悟奇思妙想的方法,并构思自己的习作。
(2)自主习作:有了想象,有了构思,习作就像流水一般流淌出来。播放优美的轻音乐,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用键盘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媒体评改:完成习作后,老师将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习作或病文加以出示,欣赏评改,采取重放、关键处定格、放大或缩小等手段,指导学生欣赏体会、讨论修改等。并通过以不同颜色的修改,让学生进行改前改后的比较、体会。
(4)存盘上传:根据例文评改,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定稿后存盘并上传给教师,形成班级“习作集锦”。
3.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打破逻辑演绎推理的做法,增强学生归纳和直觉估算能力,从而体现数学文化特征。我们构建了“媒体激趣——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意义建构”的模式。
下面以《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
(1)媒体激趣:图片欣赏——埃菲尔铁塔,举重运动员,天坛、杨浦大桥、故宫……生动的画面,激起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紧接着观察画了一半的瓶子、衣服,想象整个图形。讨论看了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想法?把你想了解的知识,上传到公告栏中。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最后师生通过互相协商,在公告栏中完善本课的教学目标,自觉进入新授。
(3)探索交流:将一张纸对折,在纸上画出半个瓶子、衣服的图案,沿线条剪下,把纸展开。讨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水到渠成。初步建立概念后,进一步研究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与画法,进入在线测试反馈学习。
(4)意义建构:动手操作验证猜想,进而获取“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最后把自己得到的结论上传到网上,互相交流。在老师的总结之下,共同建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查阅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进入“思考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还可以创作出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在班内交流,同伴互评,教师点评。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我判断、探索、选择性的学习、建构,努力体现学习的个性化。
4.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英语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协作交流和情感激励工具,促使学生发展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及英语交际的能力发展。我们构建了“情境热身——模拟操练——思维拓展——回扣教材”模式。
下面以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4 《Halloween》 教学为例。
(1)情境热身:课前,教室里布置相关情境,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滚动播放国外Halloween的图片、音乐,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文化氛围和节日气氛。
(2)模拟操作:讨论What do we need for Halloween? We need… What else do we need? … 讨论完所需东西后,用多媒体创设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习操练重点句型What do you need? What else do you need? What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masks?…相关单词pumpkin, mask, vase, pig, chicken…学生语言运用真实、灵活。
(3)思维拓展:教师进一步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字、图片。如在Halloween Party中人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bite the apples,并组织试玩。既掌握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又大大提高了英语语言学习的效率。
(4)回扣教材:回归到课文语篇,进一步了解Jim一家是如何准备万圣节,如何去买所需的东西,继续巩固相关知识等。
英语语言训练,特别需要信息技术来为其提供各种各样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料,特别需要信息技术为其创设各种模拟情境来为学生更主动、真实地进入英语对话情境。
本课题在以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为主的基础上,向其他学科辐射。
(二)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学习目标的选择者,学习内容的探索者,学习成果的发现者,学习方式的创造者。如在《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的教学中,学生首先进入“资料室”的“56个民族”,点击“各族简介、民族风情、图片荟萃、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栏目,进行广泛的或归类的资料搜索。也可进入“精彩视频”收看各民族视频资料。经过多方收集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鉴别和整理,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晓畅,最后将自己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并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等。
①竞争。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可以是小组)完成,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加以评论。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如《海伦·凯勒》一课,学生在对海伦成功某一原因的深入探究后,进行课堂交流,看谁的探究最有价值,最后在交流的过程中能认识到诸多原因的合力才最终造就了海伦·凯勒。
②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网络查询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达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如举行“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辩论赛时,老师向学生推荐了《狮城舌战》一书,因书店无货,学生们纷纷上网阅读,学习起辩论艺术;还从网上搜集名言警句、生活实例充实论点。辩论时,一个个引经据典,唇枪舌剑,对问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③伙伴。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促进问题的解决。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研究时,学生自由组合成伙伴关系,进行小课题的研究。调查、考察、访谈、上网搜集资料,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伙伴积极参与,友好合作,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等,创造性潜能也获得了充分的开发。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造性学习
在研究小课题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的研究成果外化呢?我们研究中常用的工具:①文字处理工具(Word 、WPS等)——适合培养学生信息组织、意义建构的能力。②绘画、作曲工具——适合培养学生创作作品的能力。③信息浏览、搜索工具(如Internet Explorer)——适合培养学生搜索、甄别、获取信息的能力。④信息集成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适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表达能力与品质。如 “蓝鲸”的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学生的成果展示精彩纷呈。有用Word撰写研究报告,有用Excel的立柱图对比蓝鲸与大象、肥猪的大小,更有用PowerPoint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
(三)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模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了“一个准则,一个形式,多项内容,多种手段”的评价模式。一个准则:学生发展准则;一个形式:发展性描述评价;多项内容:信息能力、问题能力、非智力发展、知识获得等;多种手段:多元的评价主体(教师、学生、社区、计算机系统,并有机结合)、多变的评价载体(口头评价、表格描述评价、综合描述评价、网络评价)、多种的评价对象(小组或个人)。
课题产生的绩效
(一)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在学中创、创中学,为信息社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能力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从学到创,从创到学,不断提升。
2.丰富了学习手段,提高了信息素养
学生能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学习资源,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以解决问题。学会了通过E-mail、留言板、BBS、QQ等进行交流讨论,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3.加强了多种评价,体验了成功喜悦
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的定时性考查,学生的心理负担减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强了。
(二)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在教中创、创中教,为教师的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
1.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艺
课题组的成员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实践,提高了教学能力,一系列典型教学课例得到了推广。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有近150篇发表、获奖。
3.练精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教师会利用互联网收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自制课件进行教学。实验班中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特色。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软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一)初步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
我们构建了“媒体搭桥——情境驱动——自主学习——信息延伸”的模式,此模式下,教师是:创设情景——任务呈现——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交流反馈。
下面以《海底世界》教学为例。
(1)媒体搭桥:创设情境,利用网络把难以看到的海底景象展现,学生“游览海底世界”,欣赏海底深处的奇异景象,由此唤起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撞击,产生移情效应,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和投入。
(2)情境驱动: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海底到底是宁静的,还是有声音的?为什么说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打开“质疑问难”窗口,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对疑问进行归纳整理,以疑问为突破口组织教学。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可以采用朗读课文,上网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目标明确,学有所向,学有所法。
(3)自主学习: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声音、动物、植物、地形、矿产),可以在“课文朗读”里点击“声音”聆听到海底的美妙乐曲,点击“活动”看各种动物活动方式,也可在“海底资源库” 查看资源。再将自己的探究结果通过BBS发布、交流,并以口头汇报补充。在交流中,既实现了第二次资源共享,又突破了三年级学生把话说具体的教学难点,达到“源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4)信息延伸:“拓展延伸”环节设计问题:你想更多地了解海底世界吗?课后请认真搜集海底世界的有关资料,并把它写下来。利用“海底论坛”、留言板进行探讨,参与评价,最后打开“练习巩固”,利用“友情链接”提供的网址进行“海洋探秘”。
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以“任务”推动学习,贯穿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学习环境与资源的构建和学习内容任务的设计上。
2.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成了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极大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优化了作文教学结构。我们构建了“信息导说——自主习作——媒体评改——存盘上传” 的模式。
下面以《月夜遐想》作文教学为例。
(1)信息导说:多媒体展示优美的月夜图、动画,配以优美的音乐,把自己头脑中瞬间产生的奇特想法,用一个词、一句话写下来。交流后出示搜集的关于星月的奇思妙想图文,朗读讨论从中领悟奇思妙想的方法,并构思自己的习作。
(2)自主习作:有了想象,有了构思,习作就像流水一般流淌出来。播放优美的轻音乐,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用键盘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媒体评改:完成习作后,老师将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习作或病文加以出示,欣赏评改,采取重放、关键处定格、放大或缩小等手段,指导学生欣赏体会、讨论修改等。并通过以不同颜色的修改,让学生进行改前改后的比较、体会。
(4)存盘上传:根据例文评改,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定稿后存盘并上传给教师,形成班级“习作集锦”。
3.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打破逻辑演绎推理的做法,增强学生归纳和直觉估算能力,从而体现数学文化特征。我们构建了“媒体激趣——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意义建构”的模式。
下面以《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
(1)媒体激趣:图片欣赏——埃菲尔铁塔,举重运动员,天坛、杨浦大桥、故宫……生动的画面,激起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紧接着观察画了一半的瓶子、衣服,想象整个图形。讨论看了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想法?把你想了解的知识,上传到公告栏中。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最后师生通过互相协商,在公告栏中完善本课的教学目标,自觉进入新授。
(3)探索交流:将一张纸对折,在纸上画出半个瓶子、衣服的图案,沿线条剪下,把纸展开。讨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水到渠成。初步建立概念后,进一步研究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与画法,进入在线测试反馈学习。
(4)意义建构:动手操作验证猜想,进而获取“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最后把自己得到的结论上传到网上,互相交流。在老师的总结之下,共同建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查阅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进入“思考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还可以创作出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在班内交流,同伴互评,教师点评。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我判断、探索、选择性的学习、建构,努力体现学习的个性化。
4.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英语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协作交流和情感激励工具,促使学生发展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及英语交际的能力发展。我们构建了“情境热身——模拟操练——思维拓展——回扣教材”模式。
下面以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4 《Halloween》 教学为例。
(1)情境热身:课前,教室里布置相关情境,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滚动播放国外Halloween的图片、音乐,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文化氛围和节日气氛。
(2)模拟操作:讨论What do we need for Halloween? We need… What else do we need? … 讨论完所需东西后,用多媒体创设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习操练重点句型What do you need? What else do you need? What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masks?…相关单词pumpkin, mask, vase, pig, chicken…学生语言运用真实、灵活。
(3)思维拓展:教师进一步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字、图片。如在Halloween Party中人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bite the apples,并组织试玩。既掌握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又大大提高了英语语言学习的效率。
(4)回扣教材:回归到课文语篇,进一步了解Jim一家是如何准备万圣节,如何去买所需的东西,继续巩固相关知识等。
英语语言训练,特别需要信息技术来为其提供各种各样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料,特别需要信息技术为其创设各种模拟情境来为学生更主动、真实地进入英语对话情境。
本课题在以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为主的基础上,向其他学科辐射。
(二)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学习目标的选择者,学习内容的探索者,学习成果的发现者,学习方式的创造者。如在《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的教学中,学生首先进入“资料室”的“56个民族”,点击“各族简介、民族风情、图片荟萃、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栏目,进行广泛的或归类的资料搜索。也可进入“精彩视频”收看各民族视频资料。经过多方收集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鉴别和整理,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晓畅,最后将自己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并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等。
①竞争。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可以是小组)完成,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加以评论。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如《海伦·凯勒》一课,学生在对海伦成功某一原因的深入探究后,进行课堂交流,看谁的探究最有价值,最后在交流的过程中能认识到诸多原因的合力才最终造就了海伦·凯勒。
②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网络查询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达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如举行“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辩论赛时,老师向学生推荐了《狮城舌战》一书,因书店无货,学生们纷纷上网阅读,学习起辩论艺术;还从网上搜集名言警句、生活实例充实论点。辩论时,一个个引经据典,唇枪舌剑,对问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③伙伴。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促进问题的解决。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研究时,学生自由组合成伙伴关系,进行小课题的研究。调查、考察、访谈、上网搜集资料,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伙伴积极参与,友好合作,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等,创造性潜能也获得了充分的开发。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造性学习
在研究小课题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的研究成果外化呢?我们研究中常用的工具:①文字处理工具(Word 、WPS等)——适合培养学生信息组织、意义建构的能力。②绘画、作曲工具——适合培养学生创作作品的能力。③信息浏览、搜索工具(如Internet Explorer)——适合培养学生搜索、甄别、获取信息的能力。④信息集成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适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表达能力与品质。如 “蓝鲸”的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学生的成果展示精彩纷呈。有用Word撰写研究报告,有用Excel的立柱图对比蓝鲸与大象、肥猪的大小,更有用PowerPoint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
(三)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模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了“一个准则,一个形式,多项内容,多种手段”的评价模式。一个准则:学生发展准则;一个形式:发展性描述评价;多项内容:信息能力、问题能力、非智力发展、知识获得等;多种手段:多元的评价主体(教师、学生、社区、计算机系统,并有机结合)、多变的评价载体(口头评价、表格描述评价、综合描述评价、网络评价)、多种的评价对象(小组或个人)。
课题产生的绩效
(一)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在学中创、创中学,为信息社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能力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从学到创,从创到学,不断提升。
2.丰富了学习手段,提高了信息素养
学生能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学习资源,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以解决问题。学会了通过E-mail、留言板、BBS、QQ等进行交流讨论,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3.加强了多种评价,体验了成功喜悦
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的定时性考查,学生的心理负担减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强了。
(二)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在教中创、创中教,为教师的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
1.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艺
课题组的成员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实践,提高了教学能力,一系列典型教学课例得到了推广。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有近150篇发表、获奖。
3.练精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教师会利用互联网收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自制课件进行教学。实验班中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特色。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软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