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再生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5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畲族传统字带编织是畲族传统的“礼俗用品”,凝结着畲族人民古老的审美情趣,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畲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困境。基于非物质文化再生理论,从政府、学校、传承人等方面探索畲族编织工艺发展新维度,以期在当代非遗传承的语境下,讲好畲族故事,传承畲族传统手工艺,使传统编织文化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畲族文化的符号代表。
  关键词:文化再生;非遗传承;畲族;编织工艺;文化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定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民族性”往往局限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殊领域,是一种通过世代相傳方式传播的文化表现形式。虽然经过时代更迭、社会演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经历了创新和改变,但非遗中所蕴涵的文化认同感,凝结着的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永恒不变的。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2]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如何结合时代讲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使非遗突破传统的特定领域、特定职业、特定时间,找到全世界的文化共性,值得我们思考。
  畲人自称“山哈”,寓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江浙的东南丘陵地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浙江省有17.1万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4.3%,其中丽水有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面积1900多平方公里,辖5个镇,19个乡。此外,鹊溪镇、渤海镇、东坑镇等都是畲族人口聚集的地区,每个畲族乡镇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
  本文以畲族传统编织工艺为例,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通过走访畲族相关特色村庄和现有的相关博物馆,实地考察和采访当地的手工艺人,了解现阶段需要对症解决的问题。并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了解到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需求和期待,探索传统手工艺需要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畲族传统编织的技法及其纹样特点
  (一)畲族传统编织技法
  制作畲族彩带的原料为各色蚕丝线和棉纤维,彩线由古老的方法绞线制成,但是到了现代则改为现成的棉线。工具只需用简易的织带架,古老的畲族人民甚至能在树上编织字带。在编织彩带的准备过程中需要经过牵带、拉综、吊牛三个步骤。
  在编织的过程中需要挑起经线,把不需要的经线压下,用纬线盖过,通过经线和纬线的穿插形成提花图案。景宁地区的彩带宽幅约3-5厘米,纹样较大、长度较短。经线有多种颜色,纬线则为白色,利用经线一层一层的黑挑织和中央线则为全白。经线多少则由彩带宽幅决定,由中间黑经线的数量为彩带定名,一般有“三双”“五双”“十三行”“十五行”“三十三行”“五十五行”等,一般以“十三行”最多。
  (二)畲族编织纹样特点
  畲族彩带又称为“山哈带”、“字带”、“花带”、“围裙带”,通常用于服饰的装饰,东西的捆绑,上衣束腰等[3] 。在畲族传统编织图案中,位于彩带中间部分的属于梁花镂印图案,类似于汉族的印染花布,是不规律的样式,由编织者自行决定编织内容。按照花纹样式可以分为:水巾带,又称直柳带,是采用平纹编织的彩带,彩带中没有过多的穿插;七间带,也可以叫做无字带,采用无字纹样编织的彩带;样纹带,采用畲族传统纹样编织的字带;新时带,是畲族人民将彩带革新,将现代汉字融入到传统的编织手艺中的一种现代的编织样式。
  在传统的编织纹样中大多采用假借汉字形和甲骨文形的纹样图案,彩带中保留了我们至今能追溯到的最古老的成熟汉字——甲骨文。甲骨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还是凝聚着商朝历史的文化载体。从现代美学的角度来看,其中的对称、排列、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而畲族彩带编织中,保留了这种文字样式,也保留了千百年来畲族人们的审美情怀,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大的价值。
  畲族编织图案是畲族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古老的畲族妇女从实体的物象中抽象出理想的图案范式,不是对物体简单的描摹,而是畲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表达,是人的精神思想和美术样式相统一的过程。[3]浙江地区的彩带颜色丰富,常见的有红、绿、蓝、白、黑等,彩带的配色并不固定,由织带人的审美决定。这些纹样中排除西方的光影方式,以中国特有的白描手法,抓住物象特征,以线的形式描摹物象的剪影,再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使图案更加美观。每一条彩带的纹样都层次分明,布局繁复又不失整齐,这些特点关乎古人的生活美学,表达了畲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二、畲族传统编织的再生意义
  (一)何为非遗再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生是指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原生文化圈进入另一个文化圈,经改造后为该文化圈人们所接受、传承的情况。[4]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是把传统手工技艺附着在具态化物品中,是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技艺,具有很好的使用和观赏价值,本身就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能力。在非遗的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仍然具有很大作用,不仅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也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
  1.在非遗再生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方式:
  技术重构。由于传统手工艺大多手艺繁复制作时间长,无法批量生产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使传统手工艺制品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寻找传统技法和现代机械技术的良性结合,推动非遗在现代的再创造中以“活态”的方式进入市场,既不丢失其原本的技艺特点,又能够利用传统手工艺制品的特点为其增加市场价值。   文化重构。将传统手工艺中好的文化有机地置于现代文化中,吸收和借鉴现代文化,融汇和沟通周边的文化。在文化再生中缔造新的文化,鞭策文化的成长和变迁。
  2.畲族传统编织再生面临的困境
  (1)缺乏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再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非遗的特殊性,90后、00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必须提高。传统技艺的再生是有生命的、立体的,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整体和时代的背景当中。传统手工艺是旧的,而传承这些技艺的人却不断更新为新人,这样,传统手工艺才能持续发展。
  由于畲族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很多传统手工艺都是通过口头和世代相传等方式流传下来的,并没有专门的记录。很多非遗传承人的实际手艺扎实,但是因为年龄较大,长期处于农村,学历水平不高,语言表达和传授能力较弱,缺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不敢对外进行文化渗透。在对丽水市遂昌县三仁畲乡好川村的调查中,当地著名的非遗传承工作室——遂昌三公主编织工作室的负责人表示,目前工作室的成员都是当地具有编织手艺的老年人,平均年龄较大。很多年轻人想学习这门技艺,但是由于彩带编织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又没有专门可供学习的配套书籍记载,畲乡又地处山区,不便于年轻人的往来,所以很多想学习的年轻人只能作罢。彩带编织艺术的学习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这门手艺的传承人大大减少,出现了“艺随人亡”的消极局面。
  (2)现代化的冲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生的传统手工艺大幅度减少,畲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深刻的发展危机。新媒体技术等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非遗发展的原生态的语境。畲族年轻一辈观念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大多搬离古老的村寨在大城市生活,其基本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都有很大改变,逐渐丧失了原本淳朴的文化理念。很多年轻的一代都不愿意继承古老的畲族手工艺,不了解畲族古老的风俗,也不参与盛大节日、民俗仪式、宗教祭祀等,所以传统畲族文化面临渐渐消亡的危机。
  (3)民间力量薄弱
  在丽水当地有很多村级展览馆、民间自发的保护组织和个人收藏陈列馆,比如丽水遂昌县东风村畲族展陈馆、遂昌县汤溪陈列馆、云和县晓琴民俗陈列馆等。群众开始对自己的文化有了认同意识,这是好的现象,但是这些展馆缺乏政府的支持,展览条件有限,民间的管理意识落后,没有办法运用现代技术对对畲族传统手工艺进行很好的讲解。省内的民俗馆、展览馆运用vr技术、3D投影技术、虚拟现实的展厅几乎为零,政府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直接导致了现在畲族文化发展的狭隘局面。
  三、畲族传统编织文化的再生策略
  (一)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
  互联网改变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传播和营销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文化传播思路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社会成员。中国传统文化大多以书籍、影视等较为严肃的方式传播,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交软件、网络推送等大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方法,90后、00后年轻一代更是大量以数字化的方式获取信息。所以传统畲族手工艺的传播应该在原有书籍科普、博物馆开放的基础上,开通多种途径传播。
  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景宁畲族自治区现在开设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旅游局的官方微博、景宁畲族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微信公众号和畲乡物语的物象公众号,致力于打造与畲族主题相关的文创品牌。受众可以在公众号中浏览畲族相关展览、活动、比赛等资讯。此外,还开设了畲乡物语文创旗舰店的小程序,推进了畲族旅游品牌化和商业化,群众足不出就可以了解到畲族风情、购买到相关产品。
  (二)学校教育渗透
  畲族传统彩带制作依托相关研究机构、高等学府等进行文化渗透,将原本静态化的手工艺品转换为数字化贮存和动态的制作过程,便于学生体验,让年轻一辈进一步了解彩带文化。近日桐庐县畲族乡彩带工作室与北京大学“力行计划”的研究生专项实践联动,来自北大的学生走进畲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亲身体验了彩带编织艺术,感受了独特的畲族文化。景宁畲族博物馆举办畲族博物馆小小讲解员活动,全县23名小学生参加,让更低年级的学生成为畲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拓宽畲族文化受众。
  丽水学院也致力于畲族文化的传播,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积极走进畲乡,深入探寻畲族彩带的文化特点。开设“畲族医药”“畲族体育”“传统手工艺”等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了解畲族文化;建立了畲族手工艺社团,设计畲族手工艺相关体验课,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够切身地参与其中,在校内就能制作畲族相关的手工艺品。
  (三)相关政策扶持
  政府近年来大力宣传畲族文化,试图唤起群众的保护意识。丽水市推选第五批非遗传承人62人,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举办“柳竹新桥”三月三节编织彩带比赛。目的是让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积极承担传承非遗的责任,培养自身文化的荣誉感,从而让畲族非遗进一步传播。
  为进一步挖掘畲族文化元素,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积极承办2020年首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集思广益推动传统手工艺在生活化样式中的延续,在文化层面推动传统手工艺转型,增强非遗进入市场的能力,又不破坏其本身原生态的语境。在第十五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交友会上,也设立了主题为“非遗新跨界”的浙江非遗生活馆,畲族彩带等衍生产品在此次展会中重点展出。此次展会融合政府、旅游、外贸、设计等多边力量,政府通过这些项目的探索希望找出“非遗+扶贫”“非遗+旅游”“非遗+数字化”的创新發展道路。
  四、结语
  畲族彩带作为畲族传统手工艺之一的编织技艺,是畲族人民古老审美情趣代代相传的典范。在现代化的非遗语境下,文化、旅游市场欣欣向荣,畲族彩带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传承和再生,既丰富了畲族传统编织的文化内涵,又加速了畲族文化向市场的转变。只有让畲族文化融入大众生活,才能让畲族传统手工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2006-04-20].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ich.shtml.
  [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EB/OL].[2014-03-28].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4-03/28/c_126326835_3.htm.
  [3]叶桦.畲族编织工艺艺术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版),2007(3):144-146.
  [4]陈胜容.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视角的唐山皮影戏传承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9):72-74.
  作者简介:姚懿童,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
  通讯作者:戴莹,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巩义市海上桥村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设计、生态、文化以及区域发展等多维度展开探讨,论证文中所构建的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证明其既是符合当前巩义市美丽乡村现代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需要,也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乡村环境景观;海上桥村;乡村景观规划策略  一、巩义市乡村环境景观概述  巩义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东邻省会郑州,西邻古都洛阳。作为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
期刊
摘 要:长沙铜官窑陶瓷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刘兆明先生把现代设计引入长沙窑产品设计和工艺之中,从作品的造型、釉色、纹饰、创作手法、创作理念等方面都创造出新的特点,为长沙窑的创新打开新的思路。运用符号学理论探析新长沙窑的创新设计,阐释刘兆明作品的意涵,有利于长沙窑陶瓷技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刘兆明;长沙窑;创新;符号学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1.研究背景  长沙铜官窑
期刊
摘 要:矢量软件Illustrator是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必备的基础软件之一,矢量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决定了设计作品的表现力。如今设计行业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三维软件制作的平面海报设计作品,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本文将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Illustrator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实践课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矢量软件的积极性。  关键词:艺术设计;矢量软件;计算机辅助
期刊
摘 要:乡村文化景观空间的重构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乡村文化景观空间规划既要考虑乡村建设用地与乡村周边生态板块(水体、山体、农田等)的布局关系,还要考虑内部生活空间的生态化联系,两者共同构成乡村用地布局的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式。乡村公共景观的营造既提升了乡村风貌,又促进了邻里交往,从而延续了传统乡土文化。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景观;重构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
期刊
摘 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满足生活需要的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因为需求变化,才给予了大众点评、口碑等参考选择类APP出现的机会。而正是有了这些参考类APP,我们生活中才呈现出更多样的选择。当今,参考选择类APP一方面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另一方面,各APP在版式设计上则是优劣参差。在国内经济效益快速提升的同时,APP的设计却未能与之同步提升。读图时代,人们对于文字阅读需
期刊
摘 要:时尚摄影作为品牌宣传当季产品的重要手段,以往只对衣物本身进行展示型的模式化摄影,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当下的审美层次和审美语境。近年来,时尚摄影开始追求以品牌内核为主导、加以摄影师个性表现的自由创作,摄影作品开始脱离表层美丑的约束,转化为具有更高美学层次的、与品牌结合的艺术作品新媒介。  关键词:摄影;时尚;潮流文化;奢侈品  在传统的观念中,时装品牌的核心为其所生产的衣装、配饰以及鞋靴等产品,
期刊
摘 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对于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资源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动画造型设计”课程为例,从建设目标、课程实施、应用情况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以促进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学以致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动画造型设计;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创
期刊
摘 要:桃花坞的木版年画无论是从构图、色彩还是工艺上来看,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其对娃娃、故事、风景等题材的喜爱,更是表现出中国人民对传统美德的景仰和崇尚。桃花坞木版年画不仅是一种民间传统工艺,更是历史的记录者,它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习俗等加入到年画之中,使其具有了重要的文化价值,也为我们探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进入新时期,桃花坞木版年画在传承发展的同时,更要大胆创新,与时
期刊
摘 要:探寻湖南当代艺术大家郁涛现成品绘画作品的藝术特征,为湖南现当代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通过人物访谈并大量收集郁涛的现成品绘画作品,同时查阅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按照郁涛不同时期的现成品绘画作品,总结出了郁涛现成品绘画的三个特点:“生长——滋长壮大”“涅槃——消解重构”“重生——重塑书魂”。郁涛以留下痕迹的现成品——纸制品为创作材料,通过“解构——还原——重构”的方式,创作出有质感并赋
期刊
摘 要:徐州特产食品企业通过改造其包装形象强化品牌的识别。以“品牌动态”理念为导引,运用设计语言在包装调性、核心元素、形态个性、专属符号、材料工艺、细节把控等层面对原包装进行“破”与“立”。深入发掘、创新呈现、高效传播特产的地域、品牌文化。作为地方特产知名品牌,旗山江月在包装改造中进行了相应尝试,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关键词:徐州特产;食品包装;品牌识别;改造;旗山江月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