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为改变大学生就业困难和企业人才稀缺的现状,我国引进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校企合作下民办院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仍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从校企合作的概念及目的展开阐述,分析了校企合作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产生的具体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就业能力。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民办高校教育;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36-01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及目的
校企合作,又可以理解为产学合作教育,这是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兴人才培养模式。它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其效果已被当今世界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劳动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民办高职院校也从一开始的规模扩张进入了内涵发展的建设时期。各大民办院校在努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行业和区域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的在于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一线高素质劳动者。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填补企业人才缺失的空白,为企业输送更多适用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有所提高
在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下成长的大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相比其他没有进行校企合作式培训的学生,也具备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和独立解决问题方面更有优势。其次,就是学生在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下,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性学习逐渐培养起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等。
(二)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对于学校而言,可以解决学校学生的就业难题,提高就业率;还可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学校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新型高素质人才,进而推动整个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对学生而言,则能够让大学生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己对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整体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对企业而言,不但解决了企业人才缺乏的后顾之忧,而且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说,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实现三方共赢的新模式,它真正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多方的互利互赢,使职业人才的培养更具开放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就业能力的措施
为了实现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就业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校企合作模式影响下的民办高校教育,应该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到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逐渐与企业需求对接;应该深入考虑哪种模式最适合各专业人才自身的发展,以及双方合作能否达到合作的最初目的等一系列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势,为大学生职业就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体系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体系,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民办高校应该及时掌握人才市场和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要对社会所需的就业能力进行提前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其二是要设置开放性的课程。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要侧重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从而有效解决学生专业技能单一和学习盲目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建立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加快适应身份的转换。但是,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毕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方式,来达到这一培养目的。首先,聘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亲身讲授实践经验,启发学生意识到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建立企业实训基地,进行学徒制培养,适当给予企业补偿,让企业提供场地和业务骨干引导学生实习。
(三)拓展和改善师资力量
学校可以通过采取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等途径,积极拓展和改善师资力量。一方面,要在校内加强“双资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相关的执教能力,构建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还可以聘请校外的职场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提高学校指导就业的教学
水平。
参考文献:
[1]肖云,杜毅.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政府责任的视角[J]. 当代青年研究,2008(4).
[2]罗金彪.浅析职业道德对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
[3]文少保.我国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开发策略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民办高校教育;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36-01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及目的
校企合作,又可以理解为产学合作教育,这是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兴人才培养模式。它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其效果已被当今世界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劳动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民办高职院校也从一开始的规模扩张进入了内涵发展的建设时期。各大民办院校在努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行业和区域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的在于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一线高素质劳动者。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填补企业人才缺失的空白,为企业输送更多适用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有所提高
在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下成长的大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相比其他没有进行校企合作式培训的学生,也具备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和独立解决问题方面更有优势。其次,就是学生在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下,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性学习逐渐培养起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等。
(二)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对于学校而言,可以解决学校学生的就业难题,提高就业率;还可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学校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新型高素质人才,进而推动整个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对学生而言,则能够让大学生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己对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整体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对企业而言,不但解决了企业人才缺乏的后顾之忧,而且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说,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实现三方共赢的新模式,它真正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多方的互利互赢,使职业人才的培养更具开放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就业能力的措施
为了实现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就业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校企合作模式影响下的民办高校教育,应该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到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逐渐与企业需求对接;应该深入考虑哪种模式最适合各专业人才自身的发展,以及双方合作能否达到合作的最初目的等一系列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势,为大学生职业就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体系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体系,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民办高校应该及时掌握人才市场和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要对社会所需的就业能力进行提前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其二是要设置开放性的课程。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要侧重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从而有效解决学生专业技能单一和学习盲目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建立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加快适应身份的转换。但是,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毕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方式,来达到这一培养目的。首先,聘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亲身讲授实践经验,启发学生意识到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建立企业实训基地,进行学徒制培养,适当给予企业补偿,让企业提供场地和业务骨干引导学生实习。
(三)拓展和改善师资力量
学校可以通过采取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等途径,积极拓展和改善师资力量。一方面,要在校内加强“双资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相关的执教能力,构建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还可以聘请校外的职场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提高学校指导就业的教学
水平。
参考文献:
[1]肖云,杜毅.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政府责任的视角[J]. 当代青年研究,2008(4).
[2]罗金彪.浅析职业道德对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
[3]文少保.我国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开发策略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