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路上的古镇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uowei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出景区,武夷山周边的村镇依次出现在眼前,闽北交融复杂的个性也逐渐显露。古时中原居民离开北方,来此躲避战乱;南宋,朱熹理学让这里成为东南文化重镇;历史的沉重还未消去,明清时期,武夷山的茶叶就在这其中种植加工,装船由水路运往江西河口码头,之后一路北上直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这里的人们在内敛低调之中,从来不缺少对外部文明适时的开放、吸收,并如同茶叶一样,将自己的文明一并输出。
  从王城到边城
  武夷山被称为“天然氧吧”,久住在城市吸惯汽车尾气的人,初来乍到可能会有些头晕,不知道的会把这归因于空气湿度大,其实这是一种“醉氧”反应。在城村,人们会产生一种类似的反应,那是因为历史的气息猝不及防地朝你袭来,等到醒来已是归去。
  来到城村,身为一名游客你会期待什么。站在村子南部的入口看着世遗的标志,身边是闽越王城博物馆,若是言行合一的知道分子,进去细数下历史是个不错的主意。博物馆内文图并茂,一并有实物、复制品向你讲述2100多年前,闽越国从汉封立国直到叛汉终被剿灭的百余年历史。
  有了博物馆的备书,再来到西北方向不远处的闽越王城遗址,看什么怎么看心里就有了底。总面积达48万平方米的遗址地形分南、北、中三个部分。游客前往最多的宫殿区位于城内中央的高胡坪上。从宫殿原址修建起来的地基还可以看到当时的轮廓,地面上散落着几个窗口,透过玻璃朝下看,里面泛青饰纹的砖石让人遥想起古汉时期的先人岁月。最令人称奇的还数宫殿边上的一口古井,历经两千多年依旧未干涸。
  从闽越王城走出来,便到了城村。回望中才发现,王城就像一位老人,为游人翻开城村这本古书的第一页。
  城村有多老?闽越人离开后,中原移民最早到达此处建村的时间大约在隋唐之际,村落今日的风貌则是延明清两代而来。城村三面为崇阳溪所环绕,四面夯筑寨墙,沿墙开西门,门楼题刻依方向分别为北门“淮溪首济”、东北门“锦屏高照”、东南门“庆阳楼”及南门“古粤”。在村南边入口看过了古粤门楼、赵氏家祠,延民居中间的小路走进来,百余米的距离,第一座过街亭就出现了。过街亭虽不精美,但在武夷山走一遭,就会发现这是唯独城村才有的景色。过街亭建有上下两层,是人们歇脚、闲坐的场所,亭中现在还放有木梯,供人向上登楼时使用,不过亭身已渐衰老,木梯似乎成了摆设。若在此处左拐,百余米的距离马上又可以看到另外一座过街亭。城村的样貌也在这段慢步的距离中显现出一角。
  城村见证了闽北乃至福建的历史文明进程,说它是中国的庞贝古城不为过。在中国诸多古村镇中,城村的古朴几欲过火,对看惯了江南水乡之秀、西南边陲古镇之绮的眼睛来说,城村的古老没有一点“新”意。这却正是城村极为特别的地方。穿行在城村的一坊、四亭、三十六街、七十二巷,才知道真正的古老很难被打扰。临街的人家中并没有古人,有些房子甚至刚刚翻新过,可一路走过,无论里面是哪种营生,总有一种自身被隔离于时光之外的恍惚。
  在武夷山,每一座古村长久以来就有着完备的排水系统,城村自不例外。城村的建筑全部沿街巷呈条块分布,街道两旁分设排水系统,并在西北面溪中筑坝拦水,渠水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分流全村,供村民日常洗涤、冲污。
  城村人与“井”有着不解之缘,街巷状如井字,村里的古井更是随处可见。传说井水共有九十九处之多,其中最出名的为清嘉庆古井。也有人说,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甘甜井水滋养着城村,才会出现一代又一代的百岁寿星。村中有一座百岁坊保存完好,为明朝万历年间城村赵西源庆寿时所建,是城村健康生活的证明。如果有机会来到城村,不妨走一下百岁坊,掬一捧古井水啜饮,虽然不能保证喝过就会长命百岁,但说不定从此就接了城村的地气。
  在城村晃荡,每一步都能走到千百年前,每句话一出口,便长出了蒙太奇的翅膀,飘过凝重的马头墙,进入某个家族的祠堂中。若喝过沁凉的古井水,担心太醉,可以走回村子的南边,在赵家祠堂的古粤茶座里喝杯清茶,聆赏过最后一段古风遗韵后,无憾地返回现代生活。
  下梅
  在岩茶出走的地方
  来武夷山游古镇,把下梅安排在第一站,再合适不过。在岩茶出走的地方,下梅村用江南园林的神韵、徽派建筑的底气,诉说着往日的茶叶传奇。
  下梅有下梅的性格,在闽北古镇大多安之若素、处变不惊的神态中,下梅看起来更顺从。清朝年间,武夷山的茶叶由此外销,为了加快漕运,当地人开凿了当溪,自此溪水横贯村中,闽北的村落也有了江南水乡的影子。
  下梅村的历史离不开水,一条梅溪,一条当溪,村子的得名源于地处梅溪下游,当溪开凿后又促进了茶叶的繁荣。就连村子的衰落也与水脱不了干系。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武夷岩茶只要顺闽江而下就可出口,于是武夷山地区的茶市中心从下梅转移到赤石。
  水载着下梅的沉浮,或许正是水至柔,才让下梅在武夷山一片崇山峻岭中生出了不同的个性。
  听说过下梅名字的人,一定知道这里是“万里茶路”的起点,可下梅并非武夷茶尤其是备受欧洲人喜爱的小种红茶的重要产地,何以放弃当时地处交通隘口的桐木关,折道下梅再进江西,让人不解。有种说法是,下梅茶商茶叶贩卖经验丰富,消息又灵通,知道晋商路过江西河口码头前来采购茶叶,便一早等候多时,所以外面的商人知道小种红茶好,却是和下梅茶商打交道。这个故事未经考证,但道出了下梅茶商在众人印象中的精明。
  这是下梅又一处个性,重商道。
  商业的繁荣加快了人力、物流、信息的流动,带来了开放的气候。所以,自古以来,商业繁华地往往文教发达,佳人才子辈出,凭着一股强大的吸引力,不知不觉就成了地区的中心,后人也可以在此回望昔日鼎盛时的身影。
  下梅就是这样。邹氏家族是下梅的旺族,从清朝与晋商合作茶叶出口以来,香火绵延了数百年,遍布海内外。每年邹氏祠堂的祭祀是下梅村不多见的热闹景观,后辈们一边凭吊着先祖垂训,一边继续着家族对茶的使命。邹家的后人如今还有许多就住在下梅村先人的老屋里,家族中每一代会选出一位传人,其实也是在挑选着护茶使者。   邹氏的阔绰不容置疑,当年由茶叶积攒起的财富许多都留在了村上大大小小的宅屋里。尽管下梅的房屋相较武夷山其他地方来说,已经更为精巧,地处下梅中心的邹氏祠堂依旧十分抢眼,是名副其实的地标建筑。祠堂建于清朝的兴盛时期乾隆年间,占地约200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气势恢宏,不减当年。祠门以幔亭造型,特饰有“木本”、“水源”篆刻书法两幅,传递家传宗法血缘有如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关的涵义。
  在邹氏祠堂旁边的邹氏大夫第透露着另一种低调的奢华。令许多人感兴趣的是,门上可以看到传说中的“门当户对”,初看不过是中门上四个凸起的圆形雕刻,没想到居然藏着这么多学问。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两厢的隔窗饰以木雕,雕刻的题材非常丰富,屋宇看起来富丽堂皇。在一处天井中,有一块石材长达八米,至今找不到对手。幸运的话,碰到邹氏后人,还可以亲耳听上一段财富传奇。
  这样临溪而建的精致,让行走在下梅古村的游人顿生置身江南水乡的错觉,这便是下梅繁华气息的所在。向时兴的风尚致敬,需要足够的财力,也要有足够的见识。
  在邹氏大夫第对面的巷子里,可以寻到下一处江南景致——“西水别业”。这是另一位邹氏富豪的旧时别墅。其中一座婆婆门尤为人称道,说起它的外形,与其形容为芭蕉叶状,不如直接说那是女子婀娜的身段。门的设计者邹茂章的妻子张氏十分有趣,希望邹家的媳妇个个像她一样才貌双全,为此专门造了这扇门作为衡量身材的标准,由此不难看出下梅当时风气之开明、开放。
  走过下梅传奇式的大屋,回到美人靠前,看着不复热闹的当溪,心中难免生出一丝惆怅,若再想回味一番,可以寻访这里一位唱山歌的老人,他也是下梅万里茶路最后一代竹筏运茶工。老人曾经唱着山歌载着茶叶往返于上梅和赤石间,七十八年来,下梅的变迁也在改变他的命运。坐在老屋里,听一些下梅乡音,这几句歌词或可稍作安慰:“砍柴郎仔,不要慌,落了太阳有月光,月光落了有星星,落了星星大天亮,早上起来下大霜……”。
  五夫
  五夫镇的人文底气
  五夫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迄今已经1700余年,自古就有“邹鲁渊源”的美称。历史上人才辈出,朱熹、刘氏三才子、胡氏五贤都曾在这里生活、讲学。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故乡上梅,据说在当时也是隶属于五夫。又因为地处崇山峻岭之中,莲池十里,五夫也被称为“莲花之乡”。
  五夫因朱熹而闻名。朱熹祖籍原属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但他却喜欢称自己为五夫人。朱熹和五夫有着解不开的渊源,从十四岁来到五夫算起,他在五夫渡过了四十多个春秋,在此完成了自己著书、立说的大部分人生。镇上的紫阳楼就是朱熹当时的故居所在,经过近千年的岁月变迁,紫阳楼早已不是原身,但掩映在莲花和古树之间的屋子,还显露出古时情怀。状如官帽的屋檐透着书香门第的气息,绕至屋后是一片青翠的竹林,据说朱熹当年经常在此徘徊思考。又听说,朱熹的《观书有感》正是由紫阳楼附近的景色触发而来。默诵一遍古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说的可不就是紫阳楼边的一塘古莲。
  五夫是“群英荟萃”之邦,镇上历史文物古迹非常丰富。朱熹的故居紫阳楼只是五夫理学之旅的一个开端,打个比方,如果朱熹是五夫镇的头号招牌,那么兴贤古街就是入门之后的重头戏。
  兴贤古街是五夫镇上最能体现朱熹及历代先辈功业的地方。始自五虹桥,终至文献桥(又名双龙桥),全长1000余米,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六个街坊组成。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即具雏形,南宋后期趋于鼎盛。
  街上牌坊林立,在主要的建筑中不难发现朱熹的踪迹。位于古街后半段的兴贤书院,最早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在此弘讲理学、以文论道,现今在书院内还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堂匾和各式楹联。朱子社仓原名“五夫社仓”,首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由朱熹提议创设,开救荒之先河,是朱熹的惠民善政,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其更名为现在的朱子社仓。
  走在古街,还可以看到五夫名门刘氏家族重修的祠堂。五夫刘氏是中华刘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又被史学家称为东族刘氏。家祠于2005年重建成后,为五夫的文化游增加了更深的内涵。刘氏家祠中供奉的“五忠六贤”,在武夷山名垂青史,宋朝时期的“三忠一文”,更是被历史所公认。此外,朱熹十四岁来到五夫镇后,便是由刘家的刘子羽、刘子翚、刘勉之照顾成人的,不可否认,他们的言传身教已经成为了朱熹思想的一个来源。刘氏祠堂布局庄严,门楼砖雕艺术精湛,古风犹存。祠深二十余米,中厅还设有戏台,祠内常年香火缭绕,若是在制茶的季节走进去,可以看到门的两边坐满了正在挑茶的白发老人。
  离刘氏祠堂不远的连氏节孝坊在武夷山当地颇为有名,仿佛朱子理学的另一种实践,目前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兴贤古街,几乎家家门前都有一副对联,古朴的樟木再贴上红底黑字的手写对联,五夫的古风古韵就呼之欲出了。行走在街上,也许你的眼睛就会不自觉地被“之子于归”的横批吸引过去,仔细看看,“净扫蓬门迎上客,鼓击琴瑟接新人”的上下联和泛旧的门楣,是不是衬托得这四字愈加大气?
  从头走到底,兴贤古街一千米的距离要比不少古街长,更难得的是,长长的街道所置身的五夫镇本身并不大,却满是古迹遗址。离开兴贤古街前,还有一条不能错过的古迹是朱子巷。它就处在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的交界线,是朱熹外出返家的必经之路。巷子曲折向上,全部用鹅卵石铺就,上面印满了朱熹幼时上学和中年访友的足迹。走在上面,轻抚两边的古屋高墙,不知道是否可以连上古人的脉搏,一探五夫理学的究竟。
  曹墩
  茶不到曹墩不香
  曹墩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九曲溪上游。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九曲棹歌》中,有两句“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其中的“平川”指的就是曹墩。由此可知,曹墩距离景区很近,事实上,不想坐车的话,从星村竹筏码头沿溪水向上走,一个小时就到了。
  从明代开始,曹墩就一直是武夷岩茶的主要产地,这里家家户户做茶,从脚步不稳的小孩到头发花白的老人,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哪怕是一个后落户于此的外地人,对茶也能说出个三五分来。这里的茶水流进每个人的身体后仿佛就不再离开,于是曹墩索性叫“茶村曹墩”。   若只是产茶,曹礅的名气不会这么大。“茶不到曹礅不香”传出了曹墩茶的神韵。具体来说,曹墩的茶做工精细,不只香气浓郁,还有清、甜、活,回味悠长的特点。
  虽然就武夷山整个市来说,人们的生活天天都是在泡茶、喝茶中度过,但是作为一个游客,喝茶远不如当地人那样自在。来到曹墩就舒服多了,这儿不仅茶香,当地的茶农比起武夷山其他处热情的人们更是有增无减,走在路上只消一个眼神、一个探头,身子已经从街上挪到了屋内,不一会面前就摆上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武夷岩茶。
  曹墩的茶浓,生活气息也浓。早几年,曹墩政府曾投入100多万元,将沿古街的打铁铺、弹棉花铺、竹编铺、根雕铺、草药铺、剃头铺、豆腐坊、小吃店等整葺一新,打造乡村民俗游,近几年回落之后,有些店铺已经不见踪影。不过,仍不时听到有游客前来打听当时的店铺。好在店铺虽然消失不见,茶村的人情味还在。穿过飘着茶香的吊脚楼古街,两边敞开的门中时时刻刻可以看到人们心满意足的笑脸。坐下来,在村口的典斋膳堂,吃一顿当地原汁原味的农家土菜,用白米加野果做成的黑饭,山野清香阵阵。
  曹墩人的生活很自在,不过别以为这样他们就满足了,在小小的茶杯后面曹墩人还藏着自己的文化隐光。作为明清两代武夷岩茶的主要产地,曹墩的富庶可想而知。这里的古门后面同样住着曾经的名门望族,且不说撰写了《武夷山志》的董天公旧宅、状元府、举人府,姑且顺着精美的木雕、石雕,一路眼光流转,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就来到了某个令人惊喜的庭院,院中留守的阿婆也许还会不无骄傲地讲诉起昔日的繁华。而那个带你踏入庭院的小小雕刻,又怎知不与茶有关?
  除了茶之外,曹墩人的生活还有两件雅事,文书和兰花。因为喜好习书法的人不少,逢年过节,可以看到许多自书的对联,时不时村里还会来一场书法比赛。在这里,有机会看到一些很有特色的行业对联,比如“秤直钩弯星朗朗和知轻知重,磨大眼小齿稀稀可推细推粗”,这是豆腐坊门前的,而“脚蹬草屐畅游名山佳水,手握经纬喜编美好蓝图”,这就是草编坊的。比起同样家家户户贴对联的五夫镇,曹墩的对联透出不一样的趣意。
  游客若想买几件伴手礼带回送亲友,茶叶无疑是首选,曹墩的茶叶冲泡出的香气可以迎合许多入门茶友的喜好,价钱又十分公道。除了茶叶,根雕、兰花同样不错。古街上根雕铺内的郑师傅不仅擅长雕刻,同时也是栽培兰花的好手,出自他手下的根雕和兰花都是抢手货。
  说到兰花,这是茶以外另外一处曹墩家家户户都可看到的风景。当地位于九曲溪上游大峡谷入口处,多云雾且雨量充沛的气候,使得幽兰处处丛生。在曹墩,每户人家少则几盆,多则数十盆,甚至成百上千盆,栽的人多,兰花的种类自然也多。据介绍,武夷山当地拥有的兰花品种占全国兰花种类的70%以上,曹墩占了大部分。其中有一种独特的兰花,被人称为“董工兰”,得到的人无不以之为傲。
  曹墩是岩茶之乡,也是兰花之乡,堪称武夷山“岩骨花香”四字的形象代表。另外,人们耳熟能详的武夷山导游词多数出自曹墩人董天公的《武夷山志》,可以说,不管你走到武夷山的哪一个地方,都有曹墩如影随形。如此的曹墩,来到武夷山又怎能不去呢?
  桐木村
  红茶的故乡
  武夷山有两处专业的茶村享誉世界,一个是天心村,专做正岩茶;另一个就是桐木村,红茶的故乡,以正山小种红茶和金骏眉最为有名。
  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市西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处闽赣交界,从保护区内的三港乘车北行11.6里,过了桐木关,就是江西。境内平均海拔800米,一条长35公里、东西宽25公里的大峡谷断裂带分布其中,地势险峻,再加上保护区流传着哨兵把守的传闻,至今仍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平日里除了慕名来探茶询香的访客外,很少有游客前往。不过,对于喜欢骑行的车友来说,桐木村可能不那么陌生,沿桐木村向北,绕行江西,再返回福建省内,就可以到达素有“华东屋脊”之称的黄岗山。
  近些年,由于金骏眉的问世,桐木村在国内得到了很多关注。实际上,桐木村的名字远在百年前的清朝,就已经传到海外。位于福建最北端的桐木关,是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易守难攻,立关北望,“V”形的大峡谷是一道自然的天堑,延伸至江西省内。历史上,这里不仅是兵家争抢之地,也因为举世罕见的生态和红茶故乡的身份,引得许多贪婪的外国探险家来此寻宝。
  桐木村的历史颇有些坎坷,不仅“墙内开花墙外香”,明明是红茶的发源地,自清末以来,茶叶外销的道路却因人为因素受到阻隔。说起武夷红茶名气最响的时候,要追溯到清朝中前期。最早在康熙五年,由荷兰人把少量的“正山小种”红茶带回欧洲,没料到却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流行起来,并形成后来的下午茶传统。为了打破中国人对红茶技术的垄断,一个名叫罗伯特·福琼的英国植物学家奉命承担了刺探这一商业秘密的任务。福琼先后两次来到武夷山,经过五年时间,他详细记录下武夷茶的制作工艺,购买了大量茶树种子。在此之前,欧洲人长期来一直以为红茶是不同于绿茶的另外一种植物,直到此时方知,是制作工艺的不同产生了迥异的口感。为了保证茶叶的顺利移植,福琼出高价招募了八个当地的制茶工人,最终将他们带到气候和地理条件相似的印度大吉岭,在那里培育出了现在行销全球的大吉岭红茶。此后仅仅过了50年,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叶就足以供应欧洲,英国不再向中国进口茶叶。
  红茶的移植诚然令世界上更多的人得以品尝它醇香的滋味,甚至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但历史的行事带有上世纪中国特有的遗憾和屈辱,总让人五味杂陈。2009年,一位名叫罗禅的印度茶师来到桐木村。站在茶园中环顾四周,他不禁感叹只有生态如此好的土地才能生出最上好的茶叶。这种盛赞却不足以缓解人们心头的苦楚,面对立顿120余年的历史,桐木村的人们任重道远,身为红茶的传承人,建立长久的茶业品牌几乎是这里每个人的梦想。
  正如罗禅所感慨那样,桐木村的茶园遍布在举世难找的自然生态中。
  武夷山向来以“盆景式茶园”著称,在景区内的正岩茶分布极散,每户茶农十几庙的茶园恨不得分长在几十处。在桐木村,茶树生长得更加恣意,有时两三株茶树就长在峭立的岩壁上,遑不论一芽一叶的金骏眉,这里的每一片茶叶采摘都极费人力。
  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许多神奇的物种。在桐木村,最传奇的当数金斑喙凤蝶,它是惟一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蝴蝶。之所以称它为传奇,还因为这种蝶一旦被捕入网中就会奋力挣扎,直至翅膀全部破碎。国内尚没有这种标本,在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昆虫标本珍藏室内,保存有三只采集自广东省连平县的残缺金斑喙凤蝶标本。
  桐木村人喜欢开玩笑说,邓小平在这划了一个圈,这圈要比深圳特区更早,说的就是1979年7月3日正式批准设立的武夷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这圈一度被村民视为致富的牵绊,伐不得也猎不得,让山里的人很迷茫。经过三十年的岁月,如今它已成为桐木村人最引以为傲的家园,因为只有这才是正山小种、金骏眉的产地,只有这才是红茶正宗的故乡。
其他文献
明星聚集地,除了红地毯,还有名餐厅。4月7日,世界顶级新派日餐厅NOBU北京店开幕。NOBU餐厅创始人松久信幸的新派日本料理已被名流界追捧为传奇,北京店开幕当日,成龙携手丁晟、杨坤、刘承俊、七小福、林鹏等出席。毫无疑问,NOBU北京店会同NOBU在全球的其余餐厅一样,成为在地旅游不可或缺的一笔,亦提供窥探明星的一条捷径。    全球第一家NOBU餐厅于1994年在纽约哈德逊开业,由主厨松久信幸和罗
期刊
日韩是陆客医疗美容旅行的传统选择,这几年台湾却抢尽风头。台湾医疗服务,不仅有日韩的细致入微,其技术也因大S等“美容党”的明星效应,在大陆建立了口碑。业界预计,未来几年,台湾针对大陆游客的医疗美容业务每年将增长约30%。  对陆客而言,预约了割双眼皮、除眼袋、美肤、肉毒杆菌等台湾整形项目,回来后可告诉朋友,你只是去台湾度了个假,纯是好心情,让你看起来光鲜亮丽,有那么一点说不出的“不同”了。    高
期刊
尽管许多人都对搭乘长途航班  时的经济舱有怨言,但是老实说,  商务舱或头等舱的价格确实不是大多数人能承受得起的。《金融时报》的记者桑盛姆·桑赫拉说:“只有  将我的公寓转租出去,并在今年剩余的时间里,  搬到伦敦动物园的小狒狒圈养围栏里去住,  这样我或许才可能买得起一张商务舱的机票。”    “我 想升舱”,变成了许多乘客在乘坐长途航班时的美好愿望。事实上,航空公司为了吸引更多忠诚的常旅客,的
期刊
在海上金门,一年一度的城隍巡游活动已经流传百年。  农历四月十二日这天,城隍老爷坐着五彩神轿,  在众人的簇拥下游走于金门的街巷。  人们把这场仪式操持得极尽热闹隆重,  只为感谢这位城池的守护神经年累月为岛上代代居民所给予的福祉和庇佑。  如果说扛神辇的舞步连接了三百多年来的传统,那么三太子的舞步则一脚踏进了现世的热闹纷呈。在台湾,三太子是儿童的守护神,是可爱又顽皮的童神,因此,三太子会骑机车、
期刊
安吉春深竹海  “清明一尺,谷雨一丈”,春雨过后,南方青竹疯长,其绿意浓怒,如烟似雾,是当仁不让的“眼睛”SPA。而竹之风骨,又最近传统中国之君子风度。以竹为旅行之媒,观摄其姿态,登临其山岳,咀嚼其清淡真味——江南春深,深在安吉竹海中。    安吉地处浙西北,建县于公元185年,汉灵帝赐名“安吉”,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但这不是其成名之处。安吉有连绵不绝的竹海及古朴民居,被称为中国竹乡,拥有
期刊
在荷兰旅行,对风车的兴趣,实在比不上对这个国家与其国民对环保的巨大热情的好奇心。我时常觉得环保,不过是太多明星名人口头上说说的事,到了荷兰,才发现,“绿色”无处不在。    荷兰是自行车的王国,据说约1600万的人口,却拥有1700万辆自行车。而且在荷兰,大企业通常规定,对住家15公里以内的员工每年补贴800欧元自行车购置费、90欧元换胎打气费。  在基础设施方面,2009年荷兰的第一批家庭,安装
期刊
那些快被踩烂了的景点儿或者城市,我们这些资深驾友们自然是不屑一顾,DIY的线路才玩得尽兴又刺激!从东到西横跨北福建,闽赣边界上打个转再杀回来,一路有泰宁丹霞这样的大片景点,却也有无数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镇,正好协调旅行节奏。    闽北>桂峰村>云山村>闽湖村    作为朱熹故里的尤溪已经是自驾的天堂,在我们不走寻常路的思想引领下,把沿途中的小村落串联起来,也收获不少。    >>洋中镇·桂峰村  
期刊
问福建的评茶师他们习惯喝什么茶,  他很有可能告诉你:“岩茶。”  在专业领域,喝岩茶似乎才是正道,  它是乌龙茶的始祖,兼有红茶和绿茶的优点,  它有禅茶的风韵,重要的是性温健胃。  它适合大部分人的性格:以中庸温和之道  赢得认可。它亦懂得适度张扬,握有利器,  比如,岩韵,比如,大红袍。    {武夷岩茶}“烂石”中的抽象岩韵  近些年有许多老茶客从喝铁观音改喝武夷岩茶了,问他们缘由,“环境
期刊
酒店团购已成了你不得不去了解的潮流,根据艺旅咨询公布的2011中国酒店团购市场研究报告,预计到2011年底,参与酒店团购的中国消费者将超过1000万人次,参与酒店数量将达3000家。  然而,酒店团购市场目前还比较杂乱,有消费者跳出来直指其三大隐患:价格虚高、无法确保顺利入住、虚假数量引诱消费。鉴于住酒店往往是旅行者一趟出行中的最大头开销,对团购酒店,也不宜一棒打死,不妨学学如何绕开陷阱,找到对的
期刊
在武夷山,茶的踪迹,和山水的走向,和人文的脉络几乎重合。茶因山水而来,更因三花并蒂、三教同山之奇观,生出诸多不同的香气。  “千载儒释道 万古山水茶”这两句中,“茶”是最后一字,缓缓道来,正是前面九字精、气、神的最终结晶。在这里,茶是杯底那抹香,解谜的关键还在于山水人文之中。  天心  永乐禅寺  万语与千言  不外吃茶去  大红袍是武夷山古往今来最负盛名的茶叶,历史之久远让它身上的传奇故事愈加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