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隔百岸观火”语本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呵旁观者文》:“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如立于此船,观彼船之沉溺,而睹其凫浴(凫浴:浮游)以为欢。”后以“隔岸观火”四字成文,比喻见到别人有危难,不加救助,却在一旁看热闹。例如鲁迅《且介亭杂文·答(戏)周刊编者信》:“假如寫一篇暴露小说,指定事情是出在某处的罢,那么,某处人恨得不共戴天,非某处人却无异隔岸观火,彼此都不反省。”又如梁实秋《雅舍小品·幸灾乐祸》:“人家有灾难,你怎么可以悠闲看热闹?悠闲地看热闹便至少有隔岸观火之嫌。”巴金《望着总理的遗像》:“苟安不能得到和平,火烧到门口,我们也无法关门建设,更不能隔岸观火。”
理解和使用这条成语的关键在“火”字。首先,“隔岸观”的是“火”,而不是“花”或别的什么。“花”离远了可能看不清楚,“火”则不然。《尚书·盘庚》:“予若观火。”孔颖达疏:“言见之分明如见火也。”可见“火”是“见之分明”的,不然怎么说“洞若观火”呢?其次,“火”就是火灾,比喻危难。面对别人的危难,自己却作“隔岸观”,置身事外,漠不关心,甚至幸灾乐祸,当然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有人恰恰丢掉了这个关键的“火”,只取“隔岸观”三字,不管观的是什么,只要不是近距离地观察,身临其境地参与,都说成“隔岸观火”。因为“观”的不是“火”,又隔着很宽的河岸,其结果只能是看得不真切,了解不深入,理解不透彻,不能切中要害等等,而与态度是否正确毫无关系。这就同这条成语的意思相去甚远了。如此断章取义,自然会造成种种误用:
一、既然是“隔岸观”,当然是有距离了。例如:
(1)在看得见、摸不着的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上了解政府工作现状,终究有点“隔岸观火”的感觉。这次陕西省首开的“省政府见习生”先河……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实打实感受、面对面交谈,设身处地参与其中。(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年9月14日)
(2)陈导拍摄的越南题材电影也大多给人以仿佛隔岸观火的冷静的距离感——而距离感或疏离感恰恰是村上文学的一个主要特色。(《成都日报》2011年9月14日)
二、既然是“隔岸观”,当然是看不清楚了。例如:
(3)对于这一重大事件(按,指足坛打假扫黑),很多消息都不够权威,公众大多一头雾水,有时候连媒体也是雾里看花,隔岸观火,只能你猜我猜大家猜。(《新华日报》2011年2月17日)
(4)大多数开发商对于[市场]形势的判断,犹如隔岸观火不甚清晰,因此在定价问题上,也就自然会显得格外谨慎,不敢贸然行动。(《东方早报》2012年2月16日)
三、既然是“隔岸观”,当然就不能深入实际、切中要害了。例如:
(5)走基层,怎么走?那就是走出办公室,走近寻常家;走出上层,走入基层;走出会场,走进现场。因为高高在上发现不了问题,隔岸观火分析不了问题。(东方网2012年9月11日)
(6)常听人说当下的文艺批评多见的是“文艺表扬”,关键是这些“文艺表扬”做到“鞭辟入里”也甚为不易,多见的是“隔靴搔痒”乃至“隔岸观火”。(《光明日报》2012年5月2日)
以上诸例,观的都不是“火”,而且都同置身事外、袖手旁观、幸灾乐祸的错误态度毫无联系,显然是把“隔岸观火”当成了“隔岸观”。
更有甚者,不但丢了“火”,连“隔岸”也不要了,只抱住一个“观”字,把“隔岸观火”当成“观望”的同义语,错得更加离谱了。例如:
(7)“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后,由于以往历次政治运动所带来的创伤,大多数人仍然存有隔岸观火的心理。(人民网2012年1月19日)
(8)(新)技术的使用,无疑将会为企业的资金流动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且效果……也难以预期。因而,许多企业都只能隔岸观火,望而却步。(新华网2011年9月27日)
理解和使用这条成语的关键在“火”字。首先,“隔岸观”的是“火”,而不是“花”或别的什么。“花”离远了可能看不清楚,“火”则不然。《尚书·盘庚》:“予若观火。”孔颖达疏:“言见之分明如见火也。”可见“火”是“见之分明”的,不然怎么说“洞若观火”呢?其次,“火”就是火灾,比喻危难。面对别人的危难,自己却作“隔岸观”,置身事外,漠不关心,甚至幸灾乐祸,当然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有人恰恰丢掉了这个关键的“火”,只取“隔岸观”三字,不管观的是什么,只要不是近距离地观察,身临其境地参与,都说成“隔岸观火”。因为“观”的不是“火”,又隔着很宽的河岸,其结果只能是看得不真切,了解不深入,理解不透彻,不能切中要害等等,而与态度是否正确毫无关系。这就同这条成语的意思相去甚远了。如此断章取义,自然会造成种种误用:
一、既然是“隔岸观”,当然是有距离了。例如:
(1)在看得见、摸不着的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上了解政府工作现状,终究有点“隔岸观火”的感觉。这次陕西省首开的“省政府见习生”先河……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实打实感受、面对面交谈,设身处地参与其中。(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年9月14日)
(2)陈导拍摄的越南题材电影也大多给人以仿佛隔岸观火的冷静的距离感——而距离感或疏离感恰恰是村上文学的一个主要特色。(《成都日报》2011年9月14日)
二、既然是“隔岸观”,当然是看不清楚了。例如:
(3)对于这一重大事件(按,指足坛打假扫黑),很多消息都不够权威,公众大多一头雾水,有时候连媒体也是雾里看花,隔岸观火,只能你猜我猜大家猜。(《新华日报》2011年2月17日)
(4)大多数开发商对于[市场]形势的判断,犹如隔岸观火不甚清晰,因此在定价问题上,也就自然会显得格外谨慎,不敢贸然行动。(《东方早报》2012年2月16日)
三、既然是“隔岸观”,当然就不能深入实际、切中要害了。例如:
(5)走基层,怎么走?那就是走出办公室,走近寻常家;走出上层,走入基层;走出会场,走进现场。因为高高在上发现不了问题,隔岸观火分析不了问题。(东方网2012年9月11日)
(6)常听人说当下的文艺批评多见的是“文艺表扬”,关键是这些“文艺表扬”做到“鞭辟入里”也甚为不易,多见的是“隔靴搔痒”乃至“隔岸观火”。(《光明日报》2012年5月2日)
以上诸例,观的都不是“火”,而且都同置身事外、袖手旁观、幸灾乐祸的错误态度毫无联系,显然是把“隔岸观火”当成了“隔岸观”。
更有甚者,不但丢了“火”,连“隔岸”也不要了,只抱住一个“观”字,把“隔岸观火”当成“观望”的同义语,错得更加离谱了。例如:
(7)“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后,由于以往历次政治运动所带来的创伤,大多数人仍然存有隔岸观火的心理。(人民网2012年1月19日)
(8)(新)技术的使用,无疑将会为企业的资金流动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且效果……也难以预期。因而,许多企业都只能隔岸观火,望而却步。(新华网2011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