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对于人才的需求转变为“会学型”,这点在课程改革中也有所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紧跟潮流,专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视角下,教师在课上的主导地位被弱化,逐渐作为学生小组活动的指导者存在,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又使得学生能够在小组内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通过面对面地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动手实践等,来进行知识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这种学习方式相比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更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明显提升课堂学习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与探索,提出以下几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一、合理分组,保证学生在组内的学习效果
所谓合理分组,是指教师应该明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将不同学习能力与学习风格的学生划分为一组,让学生能够在组内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吸收到不同的观点,听到不同的意见,活跃学生的思維,拓展学生的思路。同时,尽量保证组间能够进行抗衡,以免在探讨问题时有些小组在结束授课时仍然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损伤学生的学习自信。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风格进行分组,并将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在课上展示出来。首先,教师根据提前调研的学生学习情况来将学生进行分组,在组内的格局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同学的变动也可以接受,这也能够让学生在人性化管理的课堂上进行舒适的学习。其次,教师展示需要学生计算的题目,分别是:一个底面积为25的圆柱体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体后,表面积是否有所增加?增加了多少?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8.4cm,高是50cm,则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次,学生在做好组内分工的基础下进行问题的探究,第一个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不理解,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表面积是否有所增加,再将其代入题目的计算中。最后,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题目的总结和分析,在尊重学生探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适当竞争,用组间的抗衡激起学生斗志
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是不冲突的,同时适当的竞争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还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劲头,让学生在积极学习氛围的影响下调动自身的主动性,从而打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依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并准备好学生可能需要用到的圆柱体、圆锥体等,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最合理且最多的推导方式的小组获得胜利。首先,学生需要在组内讨论出本次探究的实验方案;其次,递交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来领取相关的用具;再次,学生在组内尝试着解决问题,按照小组内讨论的情况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做好记录;然后,学生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内发言,说说自己小组所采取的实验方案,以及最终的推导结果;最后,教师和学生进行推导过程的再现,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注重合作,让组内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在一个小组内,有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也有想象能力强的学生,也有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而数学问题又涉及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深入剖析以及尝试解决等,学生小组也要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特长,让每个成员都能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同时,小组组长应该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并及时进行小组人员的变动,如这次活动的记录员可以担当下次的汇报员,推理人员可以成为下次的动手操作人员等等。
例如,在例题“李潇要运往超市一批蔬菜,上午运走了总数的30%,下午运走了总数的20%,还剩160kg,这批蔬菜的总重量应该是多少千克?”中,小组组长需要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主要任务,明确出此次合作探究活动的记录员和汇报员,因此此次例题的解析不需要动手操作,所以除了两名同学需要参与合作探究外,还需要做好小组内解题思路的记录和表达。这样一来,所有成员都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之后进行的交流也就更加顺畅。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强调学生之间的学习信息共享,重视学生在组内的合作,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分组来平衡地把控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够在组内吸收到不同的观点,同时融入适当的竞争让学生更有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激情,最后注重学生在小组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加强学生小组内部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赵鹏志.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106.
[2]杨颖.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135.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通过面对面地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动手实践等,来进行知识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这种学习方式相比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更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明显提升课堂学习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与探索,提出以下几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一、合理分组,保证学生在组内的学习效果
所谓合理分组,是指教师应该明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将不同学习能力与学习风格的学生划分为一组,让学生能够在组内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吸收到不同的观点,听到不同的意见,活跃学生的思維,拓展学生的思路。同时,尽量保证组间能够进行抗衡,以免在探讨问题时有些小组在结束授课时仍然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损伤学生的学习自信。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风格进行分组,并将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在课上展示出来。首先,教师根据提前调研的学生学习情况来将学生进行分组,在组内的格局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同学的变动也可以接受,这也能够让学生在人性化管理的课堂上进行舒适的学习。其次,教师展示需要学生计算的题目,分别是:一个底面积为25的圆柱体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体后,表面积是否有所增加?增加了多少?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8.4cm,高是50cm,则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次,学生在做好组内分工的基础下进行问题的探究,第一个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不理解,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表面积是否有所增加,再将其代入题目的计算中。最后,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题目的总结和分析,在尊重学生探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适当竞争,用组间的抗衡激起学生斗志
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是不冲突的,同时适当的竞争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还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劲头,让学生在积极学习氛围的影响下调动自身的主动性,从而打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依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并准备好学生可能需要用到的圆柱体、圆锥体等,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最合理且最多的推导方式的小组获得胜利。首先,学生需要在组内讨论出本次探究的实验方案;其次,递交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来领取相关的用具;再次,学生在组内尝试着解决问题,按照小组内讨论的情况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做好记录;然后,学生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内发言,说说自己小组所采取的实验方案,以及最终的推导结果;最后,教师和学生进行推导过程的再现,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注重合作,让组内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在一个小组内,有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也有想象能力强的学生,也有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而数学问题又涉及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深入剖析以及尝试解决等,学生小组也要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特长,让每个成员都能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同时,小组组长应该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并及时进行小组人员的变动,如这次活动的记录员可以担当下次的汇报员,推理人员可以成为下次的动手操作人员等等。
例如,在例题“李潇要运往超市一批蔬菜,上午运走了总数的30%,下午运走了总数的20%,还剩160kg,这批蔬菜的总重量应该是多少千克?”中,小组组长需要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主要任务,明确出此次合作探究活动的记录员和汇报员,因此此次例题的解析不需要动手操作,所以除了两名同学需要参与合作探究外,还需要做好小组内解题思路的记录和表达。这样一来,所有成员都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之后进行的交流也就更加顺畅。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强调学生之间的学习信息共享,重视学生在组内的合作,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分组来平衡地把控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够在组内吸收到不同的观点,同时融入适当的竞争让学生更有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激情,最后注重学生在小组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加强学生小组内部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赵鹏志.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106.
[2]杨颖.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