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dyaq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伯利亚的风,吹过沙漠、海洋和城市,吹进乡村。西伯利亚远吗?不知道。只晓得,风势不可挡从遥远而来,枝杈间飒飒作响,刮到脸上生疼,把冬至的太阳吹成黄绵袄子。
  我们斜背着书包,奔跑在放学路上。早上出门前,长辈们再三叮嘱,今天冬至烧纸磕头,放学就家来呀。
  巷子里,家家户户木门敞开,大白天堂屋亮着灯。嗅嗅空气,烧纸的烟火味夹杂着红烧肉的味道。在我的记忆里,冬至不是节气,而是个节日。孩童嘴馋,对有关吃的节日印象最深。比如:正月十五吃圆子,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冬至大如年,奶奶称过冬为“做冬”。用什么做呢?当然是手了。
  油灯如豆,奶奶坐小矮凳,裹老棉袄。一张张金锡箔和银锡箔,在她指间左折右叠,变成一只只精致可爱的元宝。我装模作样地学,最后折成一条条小纸船。
  奶奶表扬我乖,说小满听话,老爹老太们一定会保佑小满考大学。
  我问,真会保佑我啊?
  奶奶应答,小满诚心,折的元宝最值钱,老爹老太们不晓得多欢喜呢。
  我说,全是纸,哪是什么钱啊。
  奶奶神秘兮兮地冲我低声责怪,不能说啊,纸一烧就变成真元宝了。
  我似懂非懂。奶奶舒心地笑着说,人只要孝顺,祖宗会保佑我们的。
  奶奶边折边念经:阿弥陀佛元宝经,手捧元宝亮晶晶……我问她念的什么呀,她一本正经地答道“元宝经”。
  我屁股坐不住,三分钟热度,便悄悄溜出去玩了。家里最乖最用心的是老花猫,它趴在奶奶怀里,喵呜喵呜的,和奶奶一起念经。猫真是个奇怪的东西,一生下来就会念经。有人说,猫未列入十二生肖,有九条命,不入轮回,可能跟它会念经有关。不晓得老花猫跟奶奶念的是否是同一本经,她们念经的时刻,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两筐元宝做好,奶奶做菜。前天夜间冲的坨粉,已经成形;做黏饼的米粉,已经发酵;打猪肉,买小鱼,拾豆腐,洗青菜,割韭菜,刮慈姑,奶奶做得欢心。
  乡言“早烧年,晚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小日中”。方桌挪至堂屋正中,东西北三面,备长凳,南侧空置。红烧肉,烧小鱼,青菜上面盖豆腐,甜黏饼,四大盆菜,八碗饭。碗内米饭呈圆顶,如同小土丘,筷子齐刷刷地排列饭碗右侧。奶奶不许我们走动,担心碰到桌凳,惹先辈们不高兴。
  爷爷点烛焚香,父亲跪单膝,划动火柴,点燃元宝。火光映人,灰烬飘然如蝶,半空中自由无声地游弋,似乎在发出某种神秘的召引。奶奶念叨,老爹老太家来吃饭拿钱啊!不要省,打酒买肉,大钱不赌,小来来!我跪双膝,抬头打量空空的桌凳,无比好奇。没人啊?难道人与人的眼睛,有区分吗?《金刚经》里说,眼睛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之分。也许奶奶比我孝顺,心存敬畏,便有了慧眼吧。
  磕头磕头,奶奶催促。我们依次对着空桌凳磕头。磕好后,奶奶念叨,宽坐宽坐。每碗饭每个菜,奶奶掐一小块,走出大门口,远远地抛到东面矮屋的屋顶。我问,扔这个做什么?她叹息道,老爹老太们都吃饱了,有些没家的野鬼可怜啊,给他们留点饭菜。
  所有供的菜,需要回锅后才能吃。红烧肉加了慈姑,韭菜炒坨粉,酱瓣烧豆腐……冬至最舒心的是爷爷,他端着酒杯,从中午开始喝,我放晚学了,他还在喝,满脸通红,浑身上下的惬意。酒真是个好东西,人不喝酒,那些欢喜从何而来。爷爷一生平淡,在他身上我从未看到过两件事,一是生气,二是抱怨。我想,爷爷是幸福的,可能他也有一双慧眼吧。
  多年后的冬至夜,与友人酒后同行。天空被风吹得高远,有虚无缥缈之感。一轮圆月悬于半空,透着几份清冷。友人说,冬至的月亮比中秋的月亮更是明亮。我仰望蒼穹,天地漆黑,明月如眼。
  夏红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穿越》。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其他文献
1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乡下的孩子力图挣脱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冲出乡村走进城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奋斗好多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录取率只有极低的百分之几,年龄相距很大的芸芸考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乃至产生了一个专指大学生的热词“天之骄子”。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流行语是“跳出农门吃皇粮”——农村的孩子参加高考,一经录取,身份即成为国家干部,凭录
期刊
1  秋阳下,狗尾巴草随风摇曳,男孩采一枝草,用手掌夹着放在嘴边,向它高喊:黄狗窝啰啰,家来吃乌米饭呵。黄狗窝啰啰,家来吃乌米饭呵。  孩童的世界充满野趣,一棵小小的草,因它的穗子毛茸茸,看起来像狗尾巴,孩子们就想象它是小黄狗,唤它回来吃饭。  此草还可以演变成胡琴,不需要花钱买的胡琴。只需要拔两根狗尾巴草,在草底部一寸处,打半个结环,然后将另一根草放在结环中,同样打个结环。两手拉着结环余下部分,
期刊
大风在肆虐。冬夜,我住在阁楼上,感觉马架式屋脊就要被大风掀翻,瓦砾似受髡削,发出一阵阵尖叫。与我一同住在阁楼上的还有两条红色的小锦锂,一只指甲大的小沙蟹。我不知该用什么方式与它们沟通,告诉它们不要害怕,太阳已照射到南回归线,大风在数九,数上八十一个昼夜,就是春天。  小锦鲤与小沙蟹属于外孙女,我们替她代养。外孙女四岁,家人与她一起从户外捉回两种小宠物,为了满足她的自然天性。我手边有一本关纪新的新著
期刊
我喜欢坐在露台上看落日。小村安安静静,众鸟盘旋欢鸣,昆虫嘤嘤嗡嗡地往来飞舞,河畔的小猫小狗跑来跑去。灰色的屋顶、绿色的树梢,甚至摇曳着水草的河面上,都被晚霞点染成透亮的五彩。天地一下子變得辉煌而壮观。《山海经》上说,秋神蓐收住在西天的泑山上,深情地守护着夕阳,让它每天都要这般美丽。一天又一天,蓐收凝望着落日的红光,怅然不动。日落的确是一出气势磅礴的大剧,并且每天都有新的剧目。日落的过程中,我常常会
期刊
企龙山下一汪水,未名。但不能称之“未名湖”,未名湖也是个堂皇的名字。我暂呼其“待名湖”。  我曾暗攥拳头要找一个谁也没见过、没听说过的野湖,不管浑浊还是清澈,只要我拍拍它的肩膀,它就听我的安排。妻子说,做梦吧,深圳水这么多,哪个没主?脸盆大的一摊水都有人管。  想想也是。  而这个待名湖,知道的人不多。  该湖面积目测不会超过一千平方米。绕湖一周,慢走也就十分钟。农耕时代,村村可见这般水坑,没人管
期刊
在我小学和中学时代,每当放了暑假,就有许多百无聊赖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远离了教室和老师,稀奇古怪的梦野蛮生长。我像一匹野马,在翠绿的草地里,尥蹶子,摇尾巴,吃吃草,幸福无比。  挑猪草,粘知了,下河游泳,上树掏鸟窝……累了,热了,我就躺在树荫下或河坎上睡觉,且睡得极深。此时,我与自然之间的藩篱被拆除,我成为自然的一分子。松软的大地是源源产生美梦的新床,阳光是上帝丢落的被子。野地里的空气不断流动,裹
期刊
1  仿佛被一只手攥了,水声突然就瘦了,山谷瞬间空灵。  游人也似乎读懂了季节,为了避免与草木撞色,大红的风衣就显得格外抢眼。  越来越多的摄影者,携着长枪,携着短炮,以立、以蹲、以卧,只为那令人心动的一瞥回眸。  山色斑斓,让时间越发有了韵味。  云彩升高,让天空的胸怀更加宽阔。  雁阵成行,每一声里都带着草木的咏叹。  疏影。像一只被点燃的爆竹,在我的脑海中炸响,清癯、精致、悠然、惊艳。  秋
期刊
父亲一辈子为灯笼活着。  1937年元宵节,在挂满灯笼的夜晚,父亲降临这个世界。父亲呱呱坠地的时候,爷爷正在堂屋里头扎灯笼。奶奶说,你给娃取个名儿吧。爷爷脱口而出,就叫“灯笼”。从此,街坊邻居都管父亲叫灯笼,这个小名儿挺响亮。  父亲七八岁的时候,爷爷手把手教他扎灯笼。爷爷说,扎好一个灯笼大致有6道工序:选材备料,扎骨架,糊纸,纸张处理,配色,搭配装饰。  父亲聪明伶俐,很快就熟记了选材备料的五件
期刊
姓名,人的代号而已。不过,出现在证件、文本乃至纸条上的时候,姓名指代的往往是活生生的人。关涉到人,姓名就有了权利,就有了情感。  说几个真实的故事吧。  父亲过世后,老家朋友大江把八旬母亲从村里接到自己身边生活。吃喝穿用,一切都不用她开支。老母亲也有一点收入:粮食补贴、养老金和高龄津贴。一般春节前,妹妹都要带母亲去银行取現一回,然后与上年的存款合并,再存。每次存钱回来,老母亲会兴奋地告诉大江单子上
期刊
纷纷扬扬的大雪,背着行囊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行囊里,装满了丰厚的问候和祝福。  她步履轻盈,生怕惊扰了父老乡亲的睡眠。正是深夜,人们梦境的触须仍然恋恋不舍、盘根错节地深入到秋天的田野里。阳光浓烈,闪着金子般的光芒。庄稼如分娩的母亲,小心地把孩子交给来来往往的车辆和村庄的粮仓。  这些,仅仅是父老乡亲舍不得转身离开的梦。真实的境况是,在秋末和初冬,田野凋敝,万物萧瑟,西北风把美丽和丰饶全部带走,只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