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的赏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ngmmsn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及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于精神层面满足感的追求,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进行深入研读欣赏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全世界历史文化底蕴进行积极理解挖掘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及资源倾斜,纵观全世界小说发展演变进程,《老人与海》在其中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确保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原汁原味领会到《老人与海》的文化底蕴,中文译本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核心角色,需要从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中文译本进行赏析探究。本文通过积极剖析《老人与海》原著的主要特点,进而从多个角度对译本进行深入赏析评价,为深化促进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的赏析提升方面提出些许参考。
  关键词:文体学视角 《老人与海》 译本赏析
  一、引言
  对于小说翻译中原作风格的再现情况,国内或国外众多的理论学者对此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奈达认为:翻译就需要首先以语义为切入点,其次要使用最贴切自然的语言,于译文中实现原文信息的有效再现。因而不难看出,在奈达的观点中,所谓翻译就是将原作风格进行重现的一种重要形式。鲁迅先生提出:所有的翻译活动都需要兼顾译文是否容易理解、是否可以保存原著特点两个方面。钱钟书先生提出“化境说”,也就是可以理解为出神入化,就是不能由于语文习惯的差异导致译文中会出现生硬牵强的翻译痕迹,但是还要保证保留原著的风味。以上不同名家的言论都可以说明,小说译本一定要忠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在小说作品当中,语言文字是作者进行人物形象重塑、思想主题情感表达的主体,是促进形象化、生动化的媒介,其中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模糊性。不同的小说中有着不同的文体风格,主要与作家的写作风格有着紧密的联系。风格与内容两者不可单独分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作家思想通过相应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而小说作品中比较普遍或占据优势的某些语言现象和语言特点所形成的就是自身独特的风格。
  二、《老人与海》原著主要特点概述
  不同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会使用不同的句子、词语进行组句,便于自己的作品可以和其他名人的作品产生差异性,使得读者有所区分。所谓文学翻译中心意旨,是要以如何能在最大程度上使译文的风格最接近原著,通过研究语言风格再现的问题。也就是指要求可以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篇幅结构的不同特点,使得译文和原文之间的风格维持一致,这也就使得小说翻译具有了一定的难度,同一作家的同一部作品,经过不同人的翻译也会出现不同的版本。
  为了切实有效做好国外小说文学的中文译本相关工作,最为首要的就是要对国外小说文学原著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剖析,细致理解与把握国外小说文学的核心主旨思想及行文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种转换背景下的二次创作,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最终完成的国外小说文学中文译本整体质量符合初始预期目标,这对于《老人与海》原著的中文译本相关工作的推进开展落地来说同样适用。具体到《老人与海》原著的具体属性特征角度来看,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小说文学,相比于其他小说文学而言,《老人与海》具有特立独行的属性,其中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整体行文极其简练明了,对于原著所描述的宏大故事框架,翻译作品仅仅通过三万余字予以了全面系统的展示,而字数的限制并未使得原著表现出任何的残缺感及不足感,总体故事的起承转合非常完整,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原著在完成文字层面系统完备论述的同时,也非常好地兼顾了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及思维层面,让人读后既感觉到身临其境,又感觉到发人深省。从深层次角度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原著的主要人物是渔夫,虽然《老人与海》原著采取的是第三人称视角,然而通过相对简洁明了的整体行文方式,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这确实是渔夫自身的真实经历,总体代入感得到显著提升及升华。由此,基于原著所展现出的核心关键属性特征,为了科学有效地表达出原著的关键主旨,在中文译本的把握上也需要积极秉持简单凝练的核心指导思想,通过中文译本二次创作过程当中的信达雅要求进行适应性应用实践,在最大程度上处理好原著表达意境及中文译本阅读舒适体验的辩证统一关系,更多地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世界追求的核心诉求角度出发,尽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原汁原味地接触到原著的文化底蕴内涵。
  三、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的深入赏析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不止需要翻译者有着较为深厚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其对于原著有深刻、透彻、正确的分析与理解,要想正确评论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译本的效果,首先需要了解该小说作品的独特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文字主题等。《老人与海》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主要讲述老渔民在海上捕鱼的故事,桑迪亚哥是古巴一个老年捕鱼能手,在大海上航行了85天之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在返航途中遇到成群鲨鱼的围攻,他和鲨鱼之间展开一场搏斗。虽然小说的情节看似简单,却有很深远的寓意,表面上来看桑迪亚哥是一名渔夫,实际上在小说中是指一个被抽象化的人,桑迪亚哥和成群鲨鱼的搏斗也象征着人类与生活的搏斗。小说中通过人和自然的搏斗,赞扬了人类自我坚强的精神力量,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努力生存的热切希望。在小说中,不管是写景还是人物形象的描绘,海明威都是运用最常见的生活语言,并且用词准确,很少使用名词和形容词,动词的使用频率相比最高,而且他还喜欢使用短句,整体的文体风格显得简洁,不但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畫,增添了丰富的节奏感,渲染了人和鲨鱼的搏斗场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在进行小说翻译时,译文也要尽可能与词法、句法、语篇结构上尽可能靠拢,与原作维持统一,才可以更好展现出译文的效果。
  (一)从中文译本句段用法角度进行把握
  从小说文学的实际创造过程角度来看,由于英语与汉语存在显著源头性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是音源性语言,构成英语的基础字符单元并没有实际意义,而完全与此相反,汉语则属于字源性语言,构成汉语的基础字符单元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基础字符单元能够联系出所打算表达出实际意境,英语与汉语存在的这种显著源头性差异就使得原著所涉及的中文译本需要对原著进行灵活机动的把握,仅仅只是简单的句段对应并不能达到比较理想满意的效果,具体到《老人与海》原著所涉及中文译本的实际赏析评价方面来看,从句段用法角度进行切入,为了确保原著所涉及中文译本的科学合理性,根据原著的表达初衷及汉语实际需要,灵活机动地对原著相关句段行文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重点将原著中习惯使用的将定语放在先行词后方的句段行文结构,变更为汉语中所熟识的将定语放在先行词前方,并结合简单凝练的整体宏观指导思想进行深层次润色优化提升匹配,从最大程度上确保原著转换后的原汁原味。
  (二) 从中文译本词汇用法角度进行把握
  《老人与海》原著在词汇使用上独树一帜,其核心特点在于对小说文学中普遍习惯使用的名词及形容词使用极少,尤其对于抽象性词汇的使用更为克制,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小说文学整体行文思路,并未使得原著的故事性及现场性得到削弱,反而更加贴合原著中主要角色的核心属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读者对于原著所讲述的整体故事的代入感及沉浸感,这就要求中文译本需在对原著该种关键属性特征进行深入把控的基础上,注重对于词汇的慎重选择应用,具体到原著所涉及中文译本的实际赏析评价方面来看,从词汇用法角度进行切入,为了切实原著所涉及中文译本的科学合理性,需要根据原著同等原则控制名词及形容词的使用数量及场景。
  四、结语
  海明威是闻名全世界的小说家和语言大师,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译者在实际针对海明威经典小说展开翻译工作中,首先要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特色和结构形式,将其与不同的元素融合,再现原著的语言风格,其次还要符合译文读者的审美需求,能够被广大的读者所接受。本文通过积极剖析《老人与海》原著的主要特点,进而从中文译本的字符数量、中文译本句段用法及中文译本词汇用法等诸多角度对译本进行深入赏析评价,期望在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的赏析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丹,王继昂.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的赏析[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8(4):215-216.
  [2] 白雅洁.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的赏析[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7(3):182-183.
  [3] 罗伟.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效果的赏析[J].语文建设,2012(4):30-31.
  [4] 张鸿雁.文学翻译视角下对《老人与海》的译本语言风格赏析[J].语文建设,2012(2):16-17.
  作 者: 李芳未,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断章》的解读有太多可能,文本短小,让人读完有无尽的领悟可能,细品,短短四句诗,带来不同的人生哲思、情爱诗意和意蕴美感,也透露出诗篇断而不断的无限解读。  关键词:断而不断 人生哲思 情爱诗意 意蕴审美  《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短诗,篇幅简短,意蕴丰富,诗词意象简洁明了,以常见景象表达朴实的人生哲学。《断章》以简洁优美的诗句承载了太多的解读,带来了无限多解的可能。  一花一世界,
期刊
摘 要:柳宗元的《三戒》享誉古今,然而仔细阅读便会发现其中观点、材料不一致者不止一处。然而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还有其可贵之处,故而该文可谓瑕瑜互见之典型。  关键词:《三戒 》 瑕玷 积极意义 高妙手法  柳宗元的《三戒》乃属千古名文,所以近几十年来也一直被选作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然而白璧有瑕,而且大瑕小瑕都有,而且大瑕,亦即“观点”与“材料”不一致者多达三处。然而该文内容上依然有其积
期刊
摘 要:《白鹿原》作为一部蕴意豐富的长篇小说,其宏大壮阔的历史背景、色彩多样的人物形象、精致巧妙的写作结构,都值得反复咀嚼。除此之外,《白鹿原》中运用的众多比喻更是潜移默化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为作品增添了别样的内涵。细细品味《白鹿原》中比喻修辞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进这部史诗性的小说。  关键词:《白鹿原》 比喻修辞 艺术魅力  《白鹿原》是陈忠实历经半生,以多年的创作体会与感悟和
期刊
摘 要:“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应当是鲁迅先生在《社戏》中的一句核心语句,本文以两次看京戏和几十年前看社戏的三次观戏体验为对比,从而可以总结出戏台下,也是社会上的生存之道——天时、地利、人和。  关键词:《社戏》 鲁迅 生存之道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
期刊
摘 要:《鹿鼎记》既是一部讲述主人公机智言行的幽默喜剧,又是一部通过小人物发家史进行辛辣反讽的讽刺喜剧。在喜剧外表下的《鹿鼎记》实则蕴含着双重悲剧内核,不仅表现了小人物突然遭遇命运垂青之后陷入虚无与迷茫,也暗示了江湖走向衰落之后武侠时代的结束。  关键词:《鹿鼎记》 悲剧内核 喜剧外表  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讲述了主人公韦小宝由小混混官至鹿鼎公的市井传奇,相关改编作品也多以喜剧
期刊
摘 要:《过故人庄》为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的得意之作,《游山西村》乃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名篇之一。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虽相差四百多年,却有着相似的创作思路。无论是创作题材、创作手法,还是心境的变化、感情的表达,都能从中寻出共通之处。然而,又由于时间上的跨度,作者经历的不同,也使得这两首诗在诗歌体式、创作视角、艺术风格及创作心境上有着较大差异。  关键词:孟浩然 陆游 《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 异同比较
期刊
摘 要:东亚封建时期女性的美德主要为儒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朝鲜朝中后期两班贵族女性的金浩然斋造诣和同样出身于明末清初“将门之女”的刘淑,她们二人的“女德”除了作为内人的对家庭事务的打理,还有走进厅堂作为“外人”对国事政事的关心,本文通过体现两位诗人“妇德之娴”和“忧国之思”的寓志诗,对封建女子冲破束缚自我认同进行剖析。  关键词:女德 “妇德之娴” “忧国之思” 寓志诗 自我认同  一、
期刊
摘 要:蒋光慈的作品是革命文学传播的特殊标本。蒋光慈的成功有赖于上海现代图书市场,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众多大众化因素。其小说的通俗性因素无意中契合了图书市场需要,包括感伤哀怨的格调、才子佳人的现代演绎、传统的女性观念和物化的女性书写以及才子形象的自我塑造等。蒋光慈对通俗性因素理念上的拒斥和实践上的趋近形成了蒋光慈矛盾的作家认同。他的革命文学也是“五四”先锋的新文学下沉到市民阶层的特殊产物。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小说以主人公莉迪亚之死为叙事主线,采用反复迂回的叙事方式,书写了关于异类的故事。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视角,通过解析小说的伦理线、伦理结、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研究作者的伦理诉求。  关键词:伦理线 伦理结 伦理意识 《无声告白》  一、引言  《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2014)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美
期刊
摘 要:《黑暗的心》中的存在主义书写,与作者企图解构殖民活动价值的创作目的有直接关系。通过刻画殖民体系内小人物的荒诞日常,并塑造一组马洛和库尔茨的镜像对照关系,康拉德揭示出人的本真性“实存”与殖民活动“虚无”的根源性冲突,从人本的角度消解了殖民主义的价值。  关键词:存在主义 《黑暗的心》 反殖民 镜像人物  一、引言  《黑暗之心》的选材、叙事、修辞都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现代性特征——文化批判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