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治理视角下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研究

来源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im1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的改革转型时期,容易发生各种社会矛盾。高校是社会重要且特殊的组成部分,各种突发事件不时会爆发,将严重影响校园的安全。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很多高校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不健全、预警与评价机制不完善、心理干预机制缺失以及法律层面不完善,同时多元主体之间缺少默契且信息共享闭塞等,应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法律、预警与评价机制、应急心理系统等,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协同治理;高校;突发事件
  作者简介:滕苏苏(1983),女,江苏南通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守可(1981),男,山东临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史。
  此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研究”(编号2017SJBFDY565)的研究成果之一。
  高校是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地方,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几年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高校带来负面影响,也严重干扰着高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
  一、基于协同治理视角下的高校突发事件现状
  (一)提升处理意识
  各地高校突发事件的不断而持续发生,学校在实践中提升处理意识,丰富和总结处理经验,注重突发事件的管理和控制。他们不断提升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保护老师和学生的安全,维护社会和学校的稳定,并出台相关应急处理文件。高校管理者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快速沟通、协商解决问题,并且能够认识到突发事件处理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不断提高高校自我防范意识。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和控制,出台相关法律为高校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使高校处理突发事件有法可依。政府、高校、社会公众意识到突发事件必须快速而妥善地处理,减少社会和对广大高校師生不良的负面影响。
  (二)增强媒体引导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经过媒体的报道势必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而持续关注,如果高校能有效预警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事态的发展,进而解决突发事件,不给社会和师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如果高校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突发事件,媒体又不能正确报道事件的发展,就会误导社会的舆论,这不但会给高校的声誉带来损伤,也会在某种程度上给社会带来恐慌。因此,正确而且合理的媒体舆论能够引导和帮助高校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同时也由于高校处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公开性,提升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
  (三)提升协同能力
  高校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被发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只有政府、学生、媒体多元主体合力协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和最大限度减少损失。[1]目前,已经有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突发事件处理的综合协调办公室,加入学生、政府、高校、社会、媒体等多元主体全面处理突发事件,这样大大提高处理能力,能够最优化处理问题。
  二、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处理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地高校频发的突发事件时刻考验着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水平和能力,虽然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使我们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是许多事件的经验和教训促使我们必须改进在高校突发事件治理中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组织体系不健全
  高校突发事件中没有健全的预警和应对治理组织体系,仍是以高校为单一且相对单薄的主体形式来参与应对治理高校突发事件,使高校在突发事件中难以有效处理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大多由高校相关负责的分管领导负责,相关联的部门临时参加,组成人员临时抽调,这明显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一是工作的制度和内容没有常态化,实践证明人与人、人和事物都存在磨合期,组成人员没有延续性而且缺乏默契的配合,无法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也难以有效保存和延续相关经验和总结教训;二是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三是错失突发事件的最佳处理时机;四是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法律及制度保障,无法保障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事件主体的单一性,使得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中难以促使高校、政府、师生和媒体等参与力量形成联动机制,相关信息难以共享。政府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缺少有力的相关措施、干预力度不够,法律保障不足,而且缺少对其他主体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与规范。
  (二)缺乏应有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对高校突发事件处置方面的立法方面由于起步晚,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的缺乏,而且我国高校突发事件治理行政性干预较多轻法治,使得学校的合法权益和管理得不到充分保障,某种程度导致和激化了各种矛盾和冲突。我国虽然出台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2]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相对缺乏,所以高校面对突发事件时,学校及责任人对自身的责任和能采取应对的措施没有明确的界定。
  (三)多元主体之间信息共享沟通不畅
  当前高校突发事件治理的主要症结之一就是信息共享沟通渠道不畅,甚至某些时候试图限制和封锁传播消息,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时各主体之间无法及时沟通。但是现在的社会处于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远超出可以估量的想象,加之社会公众会对高校突发事件关注程度较高,媒体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形式传播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事件的社会影响力,甚至会误导公众,进而引起师生及社会公众的恐慌,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3]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对信息进行实时共享和及时发布,应对社会和公众进行正确引导和疏导。因此多元的各个主体之间,更加应加强信息共享沟通机制的建设。
  (四)预警机制不健全
  很多高校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只是临时拼凑复制其他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当高校真正发生突发事件时,很难组织有效的措施,耽误应急处置的最佳时机,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和损失。   (五)心理干预机制缺失
  高校突发事件治理不仅要注重解决突发事件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还要对产生负面心理影响的学生进行疏导,消除或者减少心理波动。但目前我国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普遍缺乏,很多高校只有几名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对因突发事件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未引起高度重视,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如今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平常经历的挫折较少、自控能力不强,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虽然目前高校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关注力度,在人才资金等支持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而且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辅导主力军依旧还是辅导员,这样势必不能有效疏导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从政府层面,也缺乏对高校心理干预机制的建立和长远规划,缺少投入相关专项资金及培育相关专业人才来保证高校的心理干预机制建设。媒体在报道高校突发事件时,侧重把心理引导带向正确健康方向的心理干预方面的报道不够。
  三、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交叉式组织体系
  建立常态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是应对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必要对策之一。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应当给予充分的保障和明确权利和职责的制度,进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建立以高校为核心,多元参与的立体交叉治理结构,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不断优化深化治理结构的组合,吸纳和整合各类社会力量,充分发挥“1+1>2”的效果。
  (二)健全相关立法
  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依法治国,但高校突发事件方面的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仍只是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而且目前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大多数还没有明确界限,大多数仍是政府治理公共危机,单一主体为主多元主体仅仅参与的协同治理。因此必须制定更多的关于突发事件多元主体协同的法律规范,才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三)创建信息共享平台
  高校突发事件协同治理和信息共享沟通平台的创建,首先要做好信息沟通,即预防阶段、应急处理阶段和善后阶段的信息沟通,必须把控好关键节点---媒体。
  1.预防阶段的信息沟通。学校各部门之间以及学校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信息在未发生突发事件时必须时刻保持渠道畅通无阻。学校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召开交流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积极与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交流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保证信息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
  2.处理阶段的信息沟通。在应急处理过程中,首先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且保障信息的高度畅通。同时高校要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及时公开公布事件的最新状况,并且充分及时地与各个主体交流信息,充分利用具有现代的指挥通信系统平台,将各类资源与信息纳入进行整合和合理的分析,为事件的解决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此时媒体的报道方向和内容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的进展。所以,高校加强与媒体合作和公关力度,要与媒体建立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导向、传播等多重作用。
  3.善后阶段的信息沟通。高校不仅要总结突发事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关经验,也要重视善后阶段的信息沟通,向社会公众和在校学生通报处理情况,以便在日后处理类似事件时,能够全面提升学校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处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健全预警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治理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更要关注突发事件前期的预警和突发事件后期的评价。
  一是預防教育机制,重视预防工作不但提高广大师生自身的思想认识,而且可以在平时演练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预防措施,锻炼学生身处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4]二是信息处理机制,建立预警与信息收集处,收集各类预警信息及学生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通过平台进行分析整合,及时为高校领导和决策层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方向,并建立完整的有关事件处理的全程报告。三是联动机制,信息时代下的高校,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人生经验较短和是非观念的薄弱使突发事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扩散至很大的范围,所以学校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波及到周边相邻学校,造成较大的负面损失。因此建立大校区联动机制能有效地降低突发事件的影响力,对高校具有重大意义。
  (五)建设应急心理支持系统
  1.多层次应急心理支持系统。多层次心理支持系统的核心和关键是将心理咨询专家、学校辅导员、教师、学生干部及其他成员共五个层次有效融合在一起的应急心理支持系统,科学系统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2.多形式的应急心理支持系统。高校不但可以和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合作,还要充分的将学校的心理咨询部门、业余心理咨询社团等资源进行优化和组合,让学生能够在各类心理机构获得相应的咨询,提升自身的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静.高校突发事件协同治理问题研析[J].理论导刊,2015(03):34-37.
  [2]高原.美国高校应急预案建设及其启示[D].河北大学,2013.
  [3]苏素琼.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7):137-138.
  [4]银鑫.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调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course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which different kinds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re more likely to arise. As part and parcel of the socie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often faced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emergencies, wreaking great havoc on campus security. While handling these emergencies, however,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ck comprehensive organizational system, warn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chanism, legal system, coope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between different departments. Thus, it is imperative to improve all related systems and mechanisms so as to promote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
  Key word: Cooperative governance theory; Colleges; Emergencies
  责任编辑 朱荣华
其他文献
ENN环境新闻网新闻2017年1月10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以南地区,几个世纪以来都在饱受干旱的困扰。近年来,位于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萨赫勒地区和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整个非洲大陆(从西
ENN新闻精粹2016年12月13日甲烷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也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原因,现在在大气中的增长速度比过去二十年中的任何其他时间都要快。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201
讨论一般连续指标两个局部可比较σ- 域族,证明了它们可用一个单指标全序的σ- 域族及其停时来表示.该结果推广了G·Zbaganu 和X·W·Zhuang 所得到的有关定理
ENN新闻精粹2016年11月15日由半导体材料的超薄膜制成的下一代太阳能电池前景非常乐观,因为它们使用起来价格相对便宜并且足够灵活,几乎能应用安装于任何一个地方。研究人员
本文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估方法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本文用同态基本定理,证明了群、环中若干与同构相关的命题
21 世纪的成人高等教育一定要在继承成人高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坚持成高教育的现代化、多样化、开放性和联合性, 这才是成高教育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在纪念项英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张丁华在纪念项英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深切地缅怀这位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项英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
结合企业需求进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直是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探索校企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端人才的新模式,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作为世界航运大国,中国港口吞吐量常年跻身世界前列,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国稳居7席。这些往来于港口间的船舶多以柴油发动机为主,使用的燃油硫含量最高达3.5%,排放了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