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冰果室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he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1980年代,住家对街小巷内有家冰果室。军绿色的刨冰机,冰块在钻刀下高速旋转着,只约几秒钟,冰花一碗堆如小丘高,老板娘一大匙接着一大匙挖着各式配料,花豆、粉圆、粉粿、绿豆、红豆、芒果,五颜六色;豪爽淋上两大匙糖水与果酱,刨冰的沁凉瞬间隔绝夏季一波波热浪,在小巷里以嘉年华会的色彩宣告夏季来临。曾几何时,西式、日式冰品大举登台,人们喜爱日本的宇治抹茶雪糕,喜欢有着各式变化、夸张华丽的Cold Stone,台湾的冰果室在一波波外来冰品风潮中,一家接着一家消失,绿色刨冰机的身影已渐渐被人遗忘,朴实的冰碗已被冰淇淋的卷筒饼干所取代。店内悠悠旋转着吊扇、门户敞开、吃冰的同时仍感受得到夏季温度的冰果室,已被室内有强烈冷气、打着灯的MENU、全然现代化的连锁冰店大军压境,默默隐退藏身于不知名的巷弄角落中。
  Hally,却被几乎为人们所遗忘的老冰果室的每一个细节所感动,仅仅凭着一股单纯不过的诚挚,历经五年,Hally在一碗又一碗的刨冰中挖掘出冰果室无数关于我们的祖父母、父母辈的精彩故事,以及无数停留于其中的动人的老台湾时光。它们在店主人毫不向时代变迁妥协的精神下走过大半世纪,一张张铺着格子塑料桌布的木桌、年覆一年被斜阳夕照的木椅,历经的都是我们鲜少体验过的日常风景;Hally亲身走访全台二十二家老冰果店,从宜兰到花莲、台东,再走过台南、高雄和台北,走进冰店主人的人生、挖掘无数珍贵的冰果室历史片段、捕捉无数美丽的冰果店画面,无论是印花的700CC玻璃杯、兼卖肉圆与咖啡的冰果室、现已几无人知的玉米冰、全台唯一仅存的制冰厂、手工打造冰杓的重量级职人……Hally不仅成为连续五个夏季吃最多冰的男人,也成为第一位发掘台湾冰果室故事的作家。
  一幅幅美丽的冰果室画面跃然于纸上,职人专注工作的身影首度曝光于读者面前:在传统制冰厂,师傅在沁凉的地窖中守护着能制作出完美冰块的温度;制碗师傅制作冰碗、细心而利落地以手工方式在朴素的碗上压花;冰杓师傅专心一意地以手工锻打出各种精巧零件,最后再组合成一支支闪着动人色泽的冰杓。每个细节都在身怀绝技的职人们手中真挚完美。
  Hally不仅重新发掘被人遗忘的冰果室文化,更注入了极大的心力在《遥远的冰果室》。Hally亲自设计书封,无论是对图片、色彩或字型,正一如他发现冰果室人情故事的嗅觉,如此敏锐而纤细,书籍呈现出来的风貌又正如他给人的感觉:正向、清新而温暖(又有趣),书封颜色虽然采用的是很显眼的Tiffany蓝,加上书衣后,日常的感觉却自然而然地融入这代表时尚的颜色里,让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却又在第一眼早就对这本书留下了印象。
  Hally对生活永远有好玩而不停在变化的想法,这样的特质也反映在书籍制作的过程中。在后制阶段,Hally扛着摄影机,随着编辑东奔西跑,跟着印刷厂的上机过程,每个环节都不遗漏的收录:无论是内页校色或书籍装帧,在偌大的工厂里,从《遥远的冰果室》还在滚背胶开始,到裁切、书头布装订、穿线、封面装订,Hally扛着摄影机跟着生产线走过一圈,其专注的程度,盯着摄影镜头专心的神色,都让编辑自叹弗如。而这样的专注背后,是Hally对生活与人生的态度,如此积极,也如此的具有感染力。走笔至此,忍不住回想起第一次见到Hally时,听他讲述走访冰果店发生的精彩故事,一伙人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Hally原本就是说故事的好手,所有再枝节细微的事物,都可以被他对生活极为灵敏的触角发现那美好的一面。或许身处在这样纷乱的环境,我们都该培养细心关照生活枝微末节的能力,让感官更敏锐,在日常中发现更多原本就存在却从未引人注意过的美好事物,一如老冰果室。
  在Hally的文字与摄影之下,冰果室文化正在复兴中。夏天吃冰、冬天吃肉圆,或是来盘老板亲自挑选的新鲜水果,多汁甘甜,沁凉脾胃。在店主人亲切的招待中,我们都渐渐找回台湾遗失已久的时光,它们静静停留在铁道旁、巷弄里,不跟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迁就,即使人们撇除不了喜新厌旧的习惯,他们仍固执地替人们保存过往最绮丽的生活风景,是人们心中最珍贵的画面。
  “这是吃一口便了然于心的台湾人情滋味。”Hally说。
  跟着Hally走过乡村与小镇,在书页中发现世世代代守护人们脾胃的老冰果店,听它们娓娓道来台湾五○、六○年代人们的日常风景,也希望人们可以拿着《遥远的冰果室》,以自己最享受的步调,一家接着一家,一碗接着一碗,透过自己的味觉与双眼来亲身体验台湾旧时光,相信一定可以为生活带来全然不同的新感受。
其他文献
出版“走出去”已被提出不少年头了,无论是资本先行、版权输出、数字产品出口,还是实体书出口,甚至来料加工,在政策支持和出版企业市场化运作之下有了一定的成绩。然不论是哪种“走出去”方式,由于与对象国/地区的汇率差、文化、技术甚至人工成本等差异,使得“走出去”的过程难免艰辛;加上国内很多出版社主体缺乏良好的运作方案和产业集中度不高,初期出口项目呈现分散和杂乱态势。在众多已提出的解决方案中,针对性地“走出
期刊
10月9日,译林出版社同美国规模最大的图书出版公司西蒙&舒斯特公司在法兰克福书展签署了发行与出版的协议——译林社将透过西蒙&舒斯特的电子发行渠道在海外发行中文电子书,以及西蒙&舒斯特将引进、出版译林社关于中国文化、文学社科类作品。  协议启动伊始发布的约300种电子书,包括经典与现代世界文学的中译本,以及很多中国的经典著作。第一批将于11月面世,其中包括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托马斯·
期刊
过去百年间,中国出版业更多的是充当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单向桥梁,大量承载西方知识、思想与观念的译本、文丛由此源源不绝地“驰进来”,推动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的中国文化生态系统变革、更新、再生;近十余年间,“走出去”则成为出版业的重要新命题——这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民族形象柔性塑造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又是出版业资本扩张的必然诉求,这个概念不仅局限于经济贸易范畴之中,更有政治、文化、技术等诸
期刊
出生在这个世上,对不起。 ——《二十世纪旗手》  骤雨过后的晴空升起的彩虹,不久就会消逝的无影无踪,可是,悬挂在心头上的彩虹,似乎是不会消失的。  ——《斜阳》  富士和月见草很相配。——《富岳百景》  不要绝望,在此告辞。——《津轻》  这些都是无赖派作家太宰治作品中的句子,现在读来也不觉得陈旧。太宰治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其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有魅力的话吧。  此外,太宰治的一生是曲折并备
期刊
在外国图书版权引进领域,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一直是十分活跃的。例如丹·布朗、斯蒂芬·金的全部作品、J.K.罗琳《偶发空缺》等等世界级畅销书,均是由九久读书人引进到中国市场。近年,九久读书人也开始着力华文原创作品的出版,比如对应着“短经典”,打造了“中国短经典”丛书,收录了莫言、张炜、苏童、迟子建、方方、李锐、叶兆言、毕飞宇、孙甘露、范小青等实力派作家作品,以及王安忆《众声喧哗》、阎连科《
期刊
在出版业“国际化”浪潮中,“中国出版与文化走出去”已被国内多家大型出版集团提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近期,一则童话故事引发了我对这个命题的再度思考。  有只兔子想要钓鱼,他每天都坐在河边非常努力地钓鱼,可一连好多天也没有鱼儿上钩。兔子非常委屈,一边哭一边说:“我每天都用最新鲜最甜美的胡萝卜来钓鱼,可为什么还是钓不到呢?”  我想借这个故事,结合实践经历,谈一谈中国出版与文化应该如何“走出去”。  “
期刊
上期以谷口治郎结尾,这期不妨再拿他来说一说。  谷口治郎与关川夏央合作的五卷本漫画系列“少爷的时代”,以夏目漱石(第一部《少爷的时代》)、森鸥外(第二部《秋之舞姬》)、石川啄木(第三部《苍空之下》)、幸德秋水(第四部《明治流星雨》)再回到夏目漱石(第五部《闷闷不乐的漱石》)的连环,将明治三十九年(1906)至明治四十三年(1910)这段时间的日本真真切切地再现出来。  作者之一的关川夏央坦言:“之
期刊
经常登陆美国亚马逊公司网站购书的读者,都会在其主页上的众多频道中看到很特殊的一栏:China Books(中国书店)。在这家世界最大的网络图书销售商的主页上,“中国书店”是网站有史以来唯一以国家命名的主题书店,也因为这样的“特殊性”,自2011年11月启动至今两年间,“中国书店”一直吸引着全球读者的点击和关注,并持续为热爱中国文化、中国出版物的海外读者提供便捷、直接的体验及服务。  “中国书店”亦
期刊
知日·料理之魂  作者:苏静 编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日期:2014年3月  日本料理崇尚何种美学?日本料理的精髓何在?《知日》推出又一瞩目话题!从日本料理2000年的历史入手,从食材到观念挖掘日料之精髓;从你熟悉的日本料理符号出发,各个角度一览日料之真实。感受日本料理的2000年积淀,走进日本料理的魂与真。  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  作者:马梅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日期:2014
期刊
2007年3月,一家中国背景的出版社在英国伦敦悄然注册。这家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全资海外子公司——中青(英国)国际出版传媒有限公司(CYP International Ltd.,以下简称为中青国际),从商业意义上讲,是中国第一家在海外投资成立的以中国文化艺术出版为主的出版公司。中青国际在同年4月伦敦书展的首次亮相,即吸引了国内外同业者和媒体的关注。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文化和出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