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差异,中日同形语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种种演化,以至于中日同形语中的汉字在词义及使用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体会中日文化差异、学习掌握同形语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同形语 雪 中日
中日同形语是在汉字传到日本之后,在两国语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磨合中逐渐形成的。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以前。参照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彩陶上一些文字模样的简单刻画,就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而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据《古事记》的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即公元285年,五经博士王仁携带《论语》、《千字文》来到日本,汉字始传入日本。进入六世纪之后,随着遣隋使遣唐使的来华,大量的汉学典籍和佛教经典涌入日本。汉字在日本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上层社会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普及。这一时期,在日本出现的大量的汉字词,对日本汉字词汇的影响很大。镰仓时期,由于汉学与汉诗在日本的盛行,苏东坡等宋朝诗人的诗和文章在日本受到推崇,这些诗与文章中的汉字词也有不少成为现存的中日同形语。这些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中日同形语,在后世各自的发展中,意义有的有所添加,有的有所减少,也有的意思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本文将以日语中“雪”的别名为例,考察一下中日同形语的释义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演变。
一、雪的别名之 “六出”
“六出”在日语中是雪的别称。而在中文中,“六出”的意思要丰富一些。《汉语大词典》中给出的释义如下:(1)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以为雪的别名。《太平御览》卷十二引《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簹六出。雪花曰麤。”南朝陈徐陵《咏雪》:“豈若天庭瑞,輕雪帶風斜。三農喜盈尺,六出舞崇花。”唐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宋王禹偁《贺雪表》:“靡神不舉,有感則通,遂令六出之祥,大副三農之望。”清赵翼《戏作》诗:“凝寒所成固其理,何以片片六出俱?”(2)谓一花生六瓣。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东海郡尉于台有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号六仙人杏。”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陶真白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宋陆游《二友》诗:“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3)古代妇女有“七出”之条,犯其一条即被休弃,唯帝王、诸侯之妻,无子不出,称为“六出”。《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唐贾公彦疏:“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天子、诸侯之妻无子不出,唯有六出耳。”
二、雪的别名之天花(天华)
“天花(天华)”在日语中用作佛教用语,意为“天上灵妙的花”。《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如下:(1)亦作「天华」。佛教语。天界仙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南朝陈徐陵《麈尾铭》:“既落天花,亦通神路。”宋辛弃疾《江神子·闻蝉蛙戏作》词:“病维摩,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清姚鼐《惠照寺见禹卿于此写维摩诘经》诗:“钟堂一饭成遗迹,回首天花丈室空。”(2)指雪。唐熊孺登《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宋陆游《拟岘台观雪》诗:“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金高士谈《雪》诗:“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门疏竹共风流。”闻一多《雪》诗:“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3)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高热,全身起红色丘疹,继而变成疱疹,最后成脓疱。十天左右结痂,痂脱后留有疤痕,俗称“麻子”。本病现已消灭。
三、雪的别名之风花
“风花”日语中的释义为“雪花、飞雪”。《汉语大词典》中对“风花”的释义有:(1)风中的花。《南齐书·乐志》:“阳春白日风花香,趋步明月舞瑶堂。”唐卢照邻《折杨柳》诗:“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宋陈师道《奏酬应物》诗:“生世如风花,高下亦偶然。”(2)指天空斑驳散乱的云气。宋晁补之《祝家墩阻水旦起舟人云天上风花顺矣作一绝》:“明日扬颿应复驶,蒸云散乱作风花。”明杨慎《田家喜晴谣》:“风花闪日日笑云,云气烘为雀头色。”自注:“俗以云气斑驳谓之风花。”(3)指起风前的大雾。宋陆游《自开岁略无三日晴戏作长句》:“雨脚稍收初见日,风花忽起又遮山。”自注:“风欲作,则大雾充塞,谓之风花。”(4)指用华丽辞藻写景状物的诗文。唐白居易《答故人》诗:“读书未百卷,信口嘲风花。”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五》:“《诗眼》云:‘世俗喜绮丽,知文者能轻之;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清龚自珍《歌筵有乞书扇者》诗:“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材有岁差。”
四、雪的别称之青女
“青女”在日语中意为掌控霜雪的女神,转义为雪;同时又可以指代那些青涩的、涉世未深的少女,或是宫廷中没有官阶的女性。而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如下含义:(1)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南朝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于时青女司寒,红光翳景。”唐杜甫《秋野》诗之四:“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清姚鼐《问张荷塘疾》诗:“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黄花未吐枝。”郭沫若《东风吟》:“青女相欺又几时?眼前百卉竞芳菲。”(2)借指霜雪。唐寒山《诗》之一一五:“屡见枯杨荑,常遭青女杀。”宋王安石《红梨》诗:“岁晚苍官才自保,日高青女尚横陈。”元张可久《一枝花·冬景》套曲:“玄冥不出权独占,青女三白势转严。”清纳兰性德《浪淘沙·秋思》词:“霜讯下银塘,并作新凉,奈他青女忒轻狂。”(3)喻指白发。明顾大典《青衫记·乐天赏花》:“繁华易陨,恐青女又侵青镜。”
五、雪的别称之玉屑 “玉屑”在日语中,意指雪花,又可以指代玉的碎屑或是灵丹妙药,同时又用来描述妙词佳句。与此相对,《汉语大词典》里的“玉屑”意为:(1)玉的碎末。《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汉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齐当食玉屑。’”《三国志·魏志·卫觊传》:“昔汉武信求神仙之道,谓当得云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仙掌以承高露。”宋谢翱《后桂花引》:“修月仙人饭玉屑,瑶鸭腾腾何处爇。”(2)碎末的美称。唐李贺《题赵生壁》诗:“大妇然竹根,中妇舂玉屑。”此指米粉。《群音类选·双忠记·张母忆儿》:“又节届端阳,酒泛菖蒲玉屑香。”此指香粉。(3)谓华而不实的文词。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谭,清金马之路。”(4)转以喻美好的文辞。元许有孚《观雪冷然台》诗:“坡诗诵得聚星堂,字字珠玑飞玉屑。”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叠韵诗》:“话旧尚能霏玉屑,延龄端不藉金丹。”(5)比喻雪末。金元好问《读书山雪中》诗:“似嫌衣锦太寒乞,别作玉屑妆山川。”《群音类选·升仙记·复度文公》:“万里云彤,玉屑银砂乱洒空。这雪声敲窗纸,势压梅梢,色映帘笼。”茅盾《新疆风土杂记》诗:“纷飞玉屑到帘栊,大地银铺一望中。”(6)纸名。即麻纸。产于蜀地。南唐李后主请蜀笺工制造,因与玉屑无异,故名。参阅宋高晦叟《珍席放谈》卷下。
此外,日语中的雪花,还可以称为“六出花”“六花”等。汉语中,雪花还被称为“寒酥”“玉龙”等。《汉语大词典》中对应的解释如下:
寒酥,喻指雪花。明徐渭《谑雪》诗:“一行分向朱门屋,误落寒酥点羊肉。”明徐渭《梨花》诗之三:“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酥未肯消。”
玉龙,(1)龙形的玉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梁大同八年,戍主杨光欣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镂精妙,不似人作。”元乔吉《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曲:“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2)传说中的神龙。宋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词:“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金高庭玉《天津桥同李之纯待月》诗:“跳上玉龙背,抱得银蟾光。”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永安寺壁上有梅田女史题诗云:‘灵妃齐驾玉龙回,留得清阴满绿苔。’”(3)指龙形的漏壶。宋张孝祥《菩萨蛮》词:“玉龙细点三更月。庭花影下余残雪。”元萨都剌《章贡道中》诗:“忆得当年曾夜值,玉龙银箭漏声长。”(4)喻剑。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王琦汇解:“玉龙,剑也。”唐吕岩《化江南简寂观磨剑赠侯道士》诗:“欲整锋鴼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嗥。”(5)喻笛。宋林逋《霜天晓月·题梅》词:“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元张翥《孤鸾·题钱舜举仙女梅下吹笛图》词:“闲拈玉龙自品,爱冰姿与花争洁。一阕霓裳乍了,又落梅初叠。”(6)喻雪。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宋张元《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水浒传》第十一回:“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清秋瑾《齐天乐·雪》词:“朔风萧瑟侵帘户,谁唤玉龙起舞。”毛泽东《念奴娇·昆仑》词:“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由上述举例可以看出,日语虽然在历史上深受汉语的影响,但是伴随着同形词在后世使用语境及使用频率的差别,中日同形语在各自的发展历史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有的词,如“六出”、“风花”、“玉屑”等,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了丰富的释义,但是在现代日语中的释义却相对单一;有的词,如“天花”,其在现代日语中完整的保留了古代释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添加了新的含义;同样,又如“青女”,中日两国语言在其后世的发展中,都添加了新的含义。
参考文献
[1]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第十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关键词:同形语 雪 中日
中日同形语是在汉字传到日本之后,在两国语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磨合中逐渐形成的。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以前。参照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彩陶上一些文字模样的简单刻画,就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而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据《古事记》的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即公元285年,五经博士王仁携带《论语》、《千字文》来到日本,汉字始传入日本。进入六世纪之后,随着遣隋使遣唐使的来华,大量的汉学典籍和佛教经典涌入日本。汉字在日本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上层社会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普及。这一时期,在日本出现的大量的汉字词,对日本汉字词汇的影响很大。镰仓时期,由于汉学与汉诗在日本的盛行,苏东坡等宋朝诗人的诗和文章在日本受到推崇,这些诗与文章中的汉字词也有不少成为现存的中日同形语。这些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中日同形语,在后世各自的发展中,意义有的有所添加,有的有所减少,也有的意思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本文将以日语中“雪”的别名为例,考察一下中日同形语的释义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演变。
一、雪的别名之 “六出”
“六出”在日语中是雪的别称。而在中文中,“六出”的意思要丰富一些。《汉语大词典》中给出的释义如下:(1)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以为雪的别名。《太平御览》卷十二引《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簹六出。雪花曰麤。”南朝陈徐陵《咏雪》:“豈若天庭瑞,輕雪帶風斜。三農喜盈尺,六出舞崇花。”唐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宋王禹偁《贺雪表》:“靡神不舉,有感則通,遂令六出之祥,大副三農之望。”清赵翼《戏作》诗:“凝寒所成固其理,何以片片六出俱?”(2)谓一花生六瓣。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东海郡尉于台有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号六仙人杏。”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陶真白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宋陆游《二友》诗:“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3)古代妇女有“七出”之条,犯其一条即被休弃,唯帝王、诸侯之妻,无子不出,称为“六出”。《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唐贾公彦疏:“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天子、诸侯之妻无子不出,唯有六出耳。”
二、雪的别名之天花(天华)
“天花(天华)”在日语中用作佛教用语,意为“天上灵妙的花”。《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如下:(1)亦作「天华」。佛教语。天界仙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南朝陈徐陵《麈尾铭》:“既落天花,亦通神路。”宋辛弃疾《江神子·闻蝉蛙戏作》词:“病维摩,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清姚鼐《惠照寺见禹卿于此写维摩诘经》诗:“钟堂一饭成遗迹,回首天花丈室空。”(2)指雪。唐熊孺登《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宋陆游《拟岘台观雪》诗:“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金高士谈《雪》诗:“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门疏竹共风流。”闻一多《雪》诗:“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3)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高热,全身起红色丘疹,继而变成疱疹,最后成脓疱。十天左右结痂,痂脱后留有疤痕,俗称“麻子”。本病现已消灭。
三、雪的别名之风花
“风花”日语中的释义为“雪花、飞雪”。《汉语大词典》中对“风花”的释义有:(1)风中的花。《南齐书·乐志》:“阳春白日风花香,趋步明月舞瑶堂。”唐卢照邻《折杨柳》诗:“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宋陈师道《奏酬应物》诗:“生世如风花,高下亦偶然。”(2)指天空斑驳散乱的云气。宋晁补之《祝家墩阻水旦起舟人云天上风花顺矣作一绝》:“明日扬颿应复驶,蒸云散乱作风花。”明杨慎《田家喜晴谣》:“风花闪日日笑云,云气烘为雀头色。”自注:“俗以云气斑驳谓之风花。”(3)指起风前的大雾。宋陆游《自开岁略无三日晴戏作长句》:“雨脚稍收初见日,风花忽起又遮山。”自注:“风欲作,则大雾充塞,谓之风花。”(4)指用华丽辞藻写景状物的诗文。唐白居易《答故人》诗:“读书未百卷,信口嘲风花。”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五》:“《诗眼》云:‘世俗喜绮丽,知文者能轻之;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清龚自珍《歌筵有乞书扇者》诗:“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材有岁差。”
四、雪的别称之青女
“青女”在日语中意为掌控霜雪的女神,转义为雪;同时又可以指代那些青涩的、涉世未深的少女,或是宫廷中没有官阶的女性。而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如下含义:(1)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南朝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于时青女司寒,红光翳景。”唐杜甫《秋野》诗之四:“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清姚鼐《问张荷塘疾》诗:“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黄花未吐枝。”郭沫若《东风吟》:“青女相欺又几时?眼前百卉竞芳菲。”(2)借指霜雪。唐寒山《诗》之一一五:“屡见枯杨荑,常遭青女杀。”宋王安石《红梨》诗:“岁晚苍官才自保,日高青女尚横陈。”元张可久《一枝花·冬景》套曲:“玄冥不出权独占,青女三白势转严。”清纳兰性德《浪淘沙·秋思》词:“霜讯下银塘,并作新凉,奈他青女忒轻狂。”(3)喻指白发。明顾大典《青衫记·乐天赏花》:“繁华易陨,恐青女又侵青镜。”
五、雪的别称之玉屑 “玉屑”在日语中,意指雪花,又可以指代玉的碎屑或是灵丹妙药,同时又用来描述妙词佳句。与此相对,《汉语大词典》里的“玉屑”意为:(1)玉的碎末。《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汉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齐当食玉屑。’”《三国志·魏志·卫觊传》:“昔汉武信求神仙之道,谓当得云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仙掌以承高露。”宋谢翱《后桂花引》:“修月仙人饭玉屑,瑶鸭腾腾何处爇。”(2)碎末的美称。唐李贺《题赵生壁》诗:“大妇然竹根,中妇舂玉屑。”此指米粉。《群音类选·双忠记·张母忆儿》:“又节届端阳,酒泛菖蒲玉屑香。”此指香粉。(3)谓华而不实的文词。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谭,清金马之路。”(4)转以喻美好的文辞。元许有孚《观雪冷然台》诗:“坡诗诵得聚星堂,字字珠玑飞玉屑。”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叠韵诗》:“话旧尚能霏玉屑,延龄端不藉金丹。”(5)比喻雪末。金元好问《读书山雪中》诗:“似嫌衣锦太寒乞,别作玉屑妆山川。”《群音类选·升仙记·复度文公》:“万里云彤,玉屑银砂乱洒空。这雪声敲窗纸,势压梅梢,色映帘笼。”茅盾《新疆风土杂记》诗:“纷飞玉屑到帘栊,大地银铺一望中。”(6)纸名。即麻纸。产于蜀地。南唐李后主请蜀笺工制造,因与玉屑无异,故名。参阅宋高晦叟《珍席放谈》卷下。
此外,日语中的雪花,还可以称为“六出花”“六花”等。汉语中,雪花还被称为“寒酥”“玉龙”等。《汉语大词典》中对应的解释如下:
寒酥,喻指雪花。明徐渭《谑雪》诗:“一行分向朱门屋,误落寒酥点羊肉。”明徐渭《梨花》诗之三:“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酥未肯消。”
玉龙,(1)龙形的玉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梁大同八年,戍主杨光欣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镂精妙,不似人作。”元乔吉《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曲:“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2)传说中的神龙。宋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词:“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金高庭玉《天津桥同李之纯待月》诗:“跳上玉龙背,抱得银蟾光。”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永安寺壁上有梅田女史题诗云:‘灵妃齐驾玉龙回,留得清阴满绿苔。’”(3)指龙形的漏壶。宋张孝祥《菩萨蛮》词:“玉龙细点三更月。庭花影下余残雪。”元萨都剌《章贡道中》诗:“忆得当年曾夜值,玉龙银箭漏声长。”(4)喻剑。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王琦汇解:“玉龙,剑也。”唐吕岩《化江南简寂观磨剑赠侯道士》诗:“欲整锋鴼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嗥。”(5)喻笛。宋林逋《霜天晓月·题梅》词:“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元张翥《孤鸾·题钱舜举仙女梅下吹笛图》词:“闲拈玉龙自品,爱冰姿与花争洁。一阕霓裳乍了,又落梅初叠。”(6)喻雪。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宋张元《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水浒传》第十一回:“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清秋瑾《齐天乐·雪》词:“朔风萧瑟侵帘户,谁唤玉龙起舞。”毛泽东《念奴娇·昆仑》词:“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由上述举例可以看出,日语虽然在历史上深受汉语的影响,但是伴随着同形词在后世使用语境及使用频率的差别,中日同形语在各自的发展历史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有的词,如“六出”、“风花”、“玉屑”等,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了丰富的释义,但是在现代日语中的释义却相对单一;有的词,如“天花”,其在现代日语中完整的保留了古代释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添加了新的含义;同样,又如“青女”,中日两国语言在其后世的发展中,都添加了新的含义。
参考文献
[1]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第十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