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处境和现象,后现代主义建筑有几个明显地特征:采用装饰;色彩感强烈,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与现有环境融合。后现代建筑在造型方面打破了常规,在设计中求新意、求不同、求变化。后现代建筑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主流趋势。就其美学形态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功能之美
建筑是为人营造居住环境的建筑,是为了让人们居住的,后现代建筑发生在工业大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人的居住环境的功能性,即实用性。让建筑不仅舒适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使后现代建筑,给人的感觉更加温馨,并且展现多姿多彩的功能之美。例如,后现代著名建筑——上海杨浦大桥,它是一条斜拉桥,该桥梁不仅实现了其实用的功能性,且在受力合理,节省耗材的情况下,使建筑轮廓流畅,形态优美。这座桥梁是功能美的代表之作。
二、结构之美
后现代建筑突破了现代建筑的几何图形结构,使建筑结构更加新颖,精致,美观。1967年,在蒙特利尔世博会上,一个圆形巨大的建筑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它就是巴克敏斯特·富勒(美国伟大的艺术家、发明家、设计科学家,1895-1983)设计的美国馆。美国馆圆球直径76米,三角形金属网状结构合理地组合成一个球体。整个设计简洁、新颖,没有任何多余的材料,建筑就像一个精致漂亮的水晶球。他把圆球建筑与哲学思想结合:世界上最小和最大的物质构造是圆形和球体。圆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基础型,它也是最小和最大物质运动轨迹的形体。建筑的美不仅体现在结构上,巴克敏斯特-富勒在其圆球建筑中也表述着:地球和人类应作为一个互为作用,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体现着其内在意蕴的美。圆球建筑便是以“无一定尺寸限制的结构”为概念,不连续的和连续的伸张力相结合,以最小的材料和最合理的结构、最小的投资创造出最大的内部空间。即以最大限度利用能源,以最少结构提供最大强度。展现了后现代建筑的结构之美。
三、韵律与节奏之美
韵律与节奏,是指同一个图案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中,重复出现所产生的运用感。由于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秩序美感,所以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后现代建筑,多是高层建筑和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穿插和叠加。其中引起的渐变构成和发射构成的形式,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例如,日本现代建筑大师,矶崎新的设计作品水户艺术馆,值得一提的是艺术馆中央有一个很高、很怪的标志塔,其在多方面显得标新立异,这个塔同样是一件赋予韵律与节奏感的建筑,标志塔有无数个三角形组成,根据一定的组合形式,一直盘旋到高处,就像一首有节奏的音乐。
四、色彩之美
后现代建筑的美感,最值得称赞的是在色彩方面的创作,色彩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的,它是建筑最直接、明了的表现手段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些长期生活在一片灰色的城市中的男女们,走到大街上。到处都是一片混凝土的世界,他们被这种所谓的色彩厌恶了。他们需要发泄,为了迎合消费者,建筑也带着了丰富多样的色彩,色彩大胆、夸张,五颜六色的建筑到处可见,而且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用色大面积的使用艳丽纯色,直接明了,这样的建筑赢得了这个时代里生活的人。
例如,洛杉矶的太平洋设计中心,该建筑的设计仍然遵从密斯的玻璃外墙和钢结构思路,但融入了更多的技术。这座大厦被构思成为一个蓝色的独立的物体。它的外形就像一艘耸立于由小房子构成的海洋中的蓝色远洋巨轮,或一条海洋中的大鱼。其众所周知的绰号——蓝鲸,表明它在公众印象中占有不容置疑的一席之地,成为了一座纪念性的里程碑建筑。
五、奇异之美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受到信息社会极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运用各种手段来标新立异,以期造成“轰动效应”,于是,扭曲、畸变、残破、断裂、冲突乃至丑化对传统文化的新的理解和新的运用等非常规设计手法便应运而生。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表现后现代建筑奇异之美的例子。
六、和谐之美
和谐之美即是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后现代建筑中的地方性风格倾向,是将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的代表。芬兰天才阿尔瓦·阿尔托是人性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他终生倡导人性化建筑,主张一切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其次是建筑师的想法,其建筑作品融理性和浪漫为一体,亲切温馨,而非工业时代机器的产物。其中,他的代表作芬兰珊纳特赛罗镇中心建筑,可以说是阿尔托风格的代表,小镇中心坐落在一座小山上,用红砖和木结构建造而成,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传统建筑非常协调,人们在去往市镇中心的路上始终能感觉到主楼的存在,进入主楼却感觉不到主楼的存在,这就是其妙处。
七、材料之美
后现代建筑的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和金属玻璃。钢筋混凝土不仅强度大,而且自身重量相对较轻,这样,楼层就能做的薄一点,建筑物的跨度也可以很大,使建筑物看起来高大,美观,且节省地面空间。例如,跨度达218米的法国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陈列大厅,其混凝土壳层的厚度仅12厘米,1960年奥运会罗马小体育宫的壳层厚度仅1厘米左右。混凝土预制件的出现使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的现场一砖一石地盖房子的方式淘汰。英国的海德公寓因大量使用混凝土预制件而闻名。这也使得建筑物外观结实,牢固,体现出材料的美感。
金属玻璃是在后现代建筑中广泛应用的材料,金属玻璃给人以现代感,并且使建筑外观简洁、明亮,大量金属玻璃的使用也能很好的利用光能,调节室内亮度。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玻璃这种材料所表现出的简洁明亮的质感,把自然光引进房间深处,使整栋建筑体现出后现代建筑的用材之美。
总之,后现代建筑的各种美学形态,是值得我们探究和玩味的,美的建筑让我们生活在艺术之中。
一、功能之美
建筑是为人营造居住环境的建筑,是为了让人们居住的,后现代建筑发生在工业大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人的居住环境的功能性,即实用性。让建筑不仅舒适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使后现代建筑,给人的感觉更加温馨,并且展现多姿多彩的功能之美。例如,后现代著名建筑——上海杨浦大桥,它是一条斜拉桥,该桥梁不仅实现了其实用的功能性,且在受力合理,节省耗材的情况下,使建筑轮廓流畅,形态优美。这座桥梁是功能美的代表之作。
二、结构之美
后现代建筑突破了现代建筑的几何图形结构,使建筑结构更加新颖,精致,美观。1967年,在蒙特利尔世博会上,一个圆形巨大的建筑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它就是巴克敏斯特·富勒(美国伟大的艺术家、发明家、设计科学家,1895-1983)设计的美国馆。美国馆圆球直径76米,三角形金属网状结构合理地组合成一个球体。整个设计简洁、新颖,没有任何多余的材料,建筑就像一个精致漂亮的水晶球。他把圆球建筑与哲学思想结合:世界上最小和最大的物质构造是圆形和球体。圆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基础型,它也是最小和最大物质运动轨迹的形体。建筑的美不仅体现在结构上,巴克敏斯特-富勒在其圆球建筑中也表述着:地球和人类应作为一个互为作用,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体现着其内在意蕴的美。圆球建筑便是以“无一定尺寸限制的结构”为概念,不连续的和连续的伸张力相结合,以最小的材料和最合理的结构、最小的投资创造出最大的内部空间。即以最大限度利用能源,以最少结构提供最大强度。展现了后现代建筑的结构之美。
三、韵律与节奏之美
韵律与节奏,是指同一个图案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中,重复出现所产生的运用感。由于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秩序美感,所以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后现代建筑,多是高层建筑和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穿插和叠加。其中引起的渐变构成和发射构成的形式,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例如,日本现代建筑大师,矶崎新的设计作品水户艺术馆,值得一提的是艺术馆中央有一个很高、很怪的标志塔,其在多方面显得标新立异,这个塔同样是一件赋予韵律与节奏感的建筑,标志塔有无数个三角形组成,根据一定的组合形式,一直盘旋到高处,就像一首有节奏的音乐。
四、色彩之美
后现代建筑的美感,最值得称赞的是在色彩方面的创作,色彩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的,它是建筑最直接、明了的表现手段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些长期生活在一片灰色的城市中的男女们,走到大街上。到处都是一片混凝土的世界,他们被这种所谓的色彩厌恶了。他们需要发泄,为了迎合消费者,建筑也带着了丰富多样的色彩,色彩大胆、夸张,五颜六色的建筑到处可见,而且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用色大面积的使用艳丽纯色,直接明了,这样的建筑赢得了这个时代里生活的人。
例如,洛杉矶的太平洋设计中心,该建筑的设计仍然遵从密斯的玻璃外墙和钢结构思路,但融入了更多的技术。这座大厦被构思成为一个蓝色的独立的物体。它的外形就像一艘耸立于由小房子构成的海洋中的蓝色远洋巨轮,或一条海洋中的大鱼。其众所周知的绰号——蓝鲸,表明它在公众印象中占有不容置疑的一席之地,成为了一座纪念性的里程碑建筑。
五、奇异之美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受到信息社会极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运用各种手段来标新立异,以期造成“轰动效应”,于是,扭曲、畸变、残破、断裂、冲突乃至丑化对传统文化的新的理解和新的运用等非常规设计手法便应运而生。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表现后现代建筑奇异之美的例子。
六、和谐之美
和谐之美即是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后现代建筑中的地方性风格倾向,是将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的代表。芬兰天才阿尔瓦·阿尔托是人性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他终生倡导人性化建筑,主张一切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其次是建筑师的想法,其建筑作品融理性和浪漫为一体,亲切温馨,而非工业时代机器的产物。其中,他的代表作芬兰珊纳特赛罗镇中心建筑,可以说是阿尔托风格的代表,小镇中心坐落在一座小山上,用红砖和木结构建造而成,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传统建筑非常协调,人们在去往市镇中心的路上始终能感觉到主楼的存在,进入主楼却感觉不到主楼的存在,这就是其妙处。
七、材料之美
后现代建筑的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和金属玻璃。钢筋混凝土不仅强度大,而且自身重量相对较轻,这样,楼层就能做的薄一点,建筑物的跨度也可以很大,使建筑物看起来高大,美观,且节省地面空间。例如,跨度达218米的法国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陈列大厅,其混凝土壳层的厚度仅12厘米,1960年奥运会罗马小体育宫的壳层厚度仅1厘米左右。混凝土预制件的出现使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的现场一砖一石地盖房子的方式淘汰。英国的海德公寓因大量使用混凝土预制件而闻名。这也使得建筑物外观结实,牢固,体现出材料的美感。
金属玻璃是在后现代建筑中广泛应用的材料,金属玻璃给人以现代感,并且使建筑外观简洁、明亮,大量金属玻璃的使用也能很好的利用光能,调节室内亮度。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玻璃这种材料所表现出的简洁明亮的质感,把自然光引进房间深处,使整栋建筑体现出后现代建筑的用材之美。
总之,后现代建筑的各种美学形态,是值得我们探究和玩味的,美的建筑让我们生活在艺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