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起源于味

来源 :当代旅游(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i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古以来研究原初美学起源的人多不胜数,有“美产生于巫术”、“美起源于性”及“美产生于味”等多种说法。同时大多数研究者都承认“美与味有着必然联系”但美是否是起源于味便不得而知。本篇主要从“味是什么,从美与味的本字及古音韵学知识、味给美提供生理基础及味范畴扩大”等方面来论证“美起源于味”。
  关键词:味;陶器时代;原初美学
  在中国研究古典美学起源的人非常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李泽厚先生的“美起源于巫术”以及陈良运先生的“美起源于性”等。古典美学与味的关系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有很多人研究,但他们几乎都一致认为美与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味是否是中国原初美学的起源便很少有人探究。这种观点我也只是在吴中杰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中看到过有大致的叙述,从而便寻找证据来论证这一点,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其中若有不足之处,还请海涵。
  一、味的内涵
  在《说文解字.口部》中,“味,滋味。是从口,未声。”然而,味本是其声旁“未”,《说文解字.未部》说:“未,味也。六月滋味也……凡未之属皆从未‘’。从味的本字我们可以看出,味便是口含食物的感受。这种感受由最初的只有酸、甜、苦、辣发展演变为后来总的审美情趣,味便是美的开始之处。
  二、中国原初美学起源于味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源于劳动生活。1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早期是孕育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所以舌尖品尝到的味也就成了原初美学的一个重要起点。“夫礼之初,始诸于饮食”,即是说礼就是文化的源头,礼又源于饮食,由此推测,礼不仅是人类文化的起头,也是孕育了中华审美意识的摇篮。
  笠原仲二在他的美学论著中说到,“先民天然审美意识的本质,就是某一事物带给他们肉体的愉悦,这类愉悦是源于味觉给予的美的感受”。1因为先民的审美意识懵懂,各方面生长都还未到达成熟的状态,人们不自觉的就要把美和快乐享受混为一谈,以是才将五味、五声、五色并举,五味居首,最为基础和主要,那么审美意识产味觉便是合理的。
  有一些论者或许要反驳这个观点。2比如李泽厚先生就认为美的本源应该到原始巫术典礼中去寻找,他说:“汉字中的‘美’字,意味用羊的形状作为头饰佩戴的‘大人’,所代表的是在巫术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祭司或者酋长”我不是很赞同这种观点,下面我将一一说明。
  首先,从美的本字来看,《说文解字》中说:“美,即甘、从羊从大,羊在六畜,给主膳也”“甘即美。五味之美,皆称甘,所以后来扩展为好的事物都是美的”,肥的羊吃起來的味道是甘,这样甘的味道就是美。除此之外,有人研究美与味的产生时间先后,发现味后于美产生,美字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而味是在金文中才有踪迹,因而在味尚未产生之际,人们通常以美来表达味的含义,美就有味美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李泽厚先生的解释“羊大”中的大是正面而立的人,羊是一种羊型装饰是行不通的,因为目前还没有理由证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错的。
  其次,从古音韵学方面来考察,2古音韵学家阮正在《释门术》中说“属于同一韵部的字,他们的意义也不会相差太远。古音相通的字,意义也可能大致相同。味字在《广韵》《集韵》中都注为“无沸切”而《集韵》又标为“莫佩切”,令人惊讶的是“味”字与“美”字古韵相似,读作“无鄙切”。这两对读音刚好相互对应,所以由此推测很有可能“美”与“味”上古读音源本为一,只是到了后来才分化。
  最后,味的享受替古典美学的发成长奠定生理根基。2味与陶器有着密切关系,陶器时代是比较全面的记录反映人类早期生活状态,我们要研究原初美学的起源,不仅在理论上应该有一个逻辑起点,同时在时间上也应该有一个时间起点,我们将其定在陶器时代。因为在陶器时代之前,整个人类的意识发展处于蒙昧时期,所以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其次,在这一阶段,从族源学上看,还没有形成华夏民族的这样一个种族,因而对华夏审美意识起源的探讨也无从说起,所以陶器时代就是研究原初美学的重要时间段。最后,陶器的产生应和用,带领全社会进入熟食生活,也就是“饮食文明”的开端,人和动物被区分开,这一现象的价值在于食物经过处理,不仅能杀死野生食物中的大量细菌,保护人身体不受侵害,其次高温也可以高效分解食物纤维,促进人类更好的、更全面的吸收食物养分,促进脑力智力发育,以及思维的深化,为人类意识发展奠定生理根基。经常性的熟食生活,为人类彻底的脱离动物世界、发展思维提供物质条件。除此之外,陶器经过加工,就已经出现了满足蒸、煮、烙、烩等不同功能的器物,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从多方面把握食物美的感受,丰富审美的多样性。“味”使人们对日常食物的出于生理需要的粗线但以线条的快感变成了满足心理需要的丰富多样、细腻精致的多种美感。中国古代的审美是以味觉为中心,再依次放射开来,延伸到嗅觉、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又从直观感受为起点发散到心理,乃至能产生美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味”的范畴的扩展
  味所代表的审美意蕴是不断深化扩展的,4味在文艺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作品外在形式上体现出的语言,艺术美,再者是读者在品读作品过程中因情感共鸣而产生的美的感受体验,就我们研究的美起源于味的观点来看,更加注重后者,强调味的深化,美的深入。形而上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理想与味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过程中,很多审美理想的发展都与味亦步亦趋。先秦时,味与和息息相关,食品的味不只是指单一的味道,更是指各种味道的调和补充,同样,审美中的味也在于调和,例如“无味”不是平淡无奇,而是各种味道相得益彰。日常生活也一样,喜怒哀乐这几味如不调和,则会物极必反。
  其次,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方式是品。味与品在方式上恰有相似之处,食物之美需要反复咀嚼来吸取精华,当然作品的美也需要阅读者反复阅读揣摩才能体会个中滋味。这便是品。中国诗歌的微妙便在于具有美妙的旋律,使人们在反复朗诵中领会其中的音乐美,中国古典诗讲求意蕴,这与味脱离不了干系,“以味论诗”便是一个证明。
  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无论作诗还是读诗、品诗都必须先辨其味。同时他还强调味外之旨,就是诗歌除了思想、情感、意象之外还应该在整体上带给人美的呼唤和心灵的抱慰,王维的禅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便是一个例子。
  西方美学注重视觉与听觉,但中国是从“味觉”发展而来的美学,从文字等多个角度可以发现味与美都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只是当时停留在饮食方面而非审美经验。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何芬,1996年生,女,现就读于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J].南开大学,2010,(24):33-35.
  [2]徐宏香.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2004(4):102.
  [3]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3-124.
  [4]夏迪.司空图诗味论[J].安徽文学月刊,2013,(5):69-70.
  [5]李娜.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1,(5):88.
其他文献
【摘 要】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是企业党组织和行政组织的专门监督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检查企业领导决策,督促企业领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正确地制定和有效地组织实施企业生产经营和党风廉政建设决策,以保证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更需要强化国有企业纪检監察组织的这种监督职能。  【关键词】国有企业; 纪检监督  十八
2001年1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手术治疗320例自然绝经后卵巢肿瘤患者,术前均做B超及CA-125检查,以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
银行目前在大范围内进行创新的可能性很小,只能做些微创新、微改良吧。与此相比,银行业内部山头林立、决策缓慢、层级众多、目标多元化等方面,都不是阻碍创新的最重要原因
期刊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这要求施工单位在进行建筑时不仅要保证工程质量,还要对施工速度进行保障.后浇带施工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裂缝现象的出现,
1999年8月至2004年8月,我们应用YL-1型穿刺针微创治疗双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8例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帮钢厂下岗职工用钢材和废旧木料手工制造出一台以钢铁为骨架的钢琴,真是一件也许可以登上吉尼斯纪录的新奇事。电影《钢的琴》讲述的是下岗职工的故事。 中年男人陈桂林
煤矿通风系统能够对井下的状况进行及时的监控和控制,降低了事故发生率,提高煤矿生产及安全系数。但是在目前我国的煤矿通风系统中,大多数都是人工操作,无法实现动态的监控和控制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化融合是化解文化冲突的必然选择。苏丹,尽管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第46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但作为尚待全面开发的“市场处女地
近年来,四川省国土资源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战略部署,举全系统之力,集中行业优势,发挥政策效应,翻箱倒柜,倾囊相助,全力支持巴中市扶贫
期刊
报告30例骨折患者术后服用自制创复汤.结果表明自制创复汤能降低骨折术后患者的IL-1、IL-6及TNF-α的血清表达水平,减少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