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外语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外语类在校生的就业应对策略,以期帮助他们从多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修养,尽早适应就业环境,更好地择业就业。最后指出,外语类大学生在就业的同时,也应该有崇高的使命感: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关键词]外语类大学生 就业形势 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白润冰(1972- ),男,陕西榆林人,西安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陕西西安71003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2-0101-02
  
  一、我国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与高校外语类专业就业形势
  
  1994年至2004年的10年间,我国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8000万个;1998年至2003年,189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有关人士预计,今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等目标任务有望全面甚至超额实现。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从高校毕业生规模来看,总量大、增幅高是突出特点,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在近几年的高考专业选报中,高中毕业生报考外语院校和外语专业的热度始终不减,外语类院校招生的规模也一再扩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将与年俱增,外语类人才的就业前景应该是乐观的。但是,由于前几年外语类招生过热,总体就业形势又不理想,因此,目前,外语类毕业生总体上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只有师范类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还比较走俏,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在今后几年内也会保持较高的数量。对于非师范类外语专业人才,语种不同,社会需求也不相同,需求较大的有英语、日语、德语、法语等人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比较容易,高学历人才供不应求。一些小语种的毕业生的就业比较困难。据报道,近年来社会需求的总趋势是:对研究生的需求旺盛,对专科生的需求少,对本科生的需求持平。
  有两个有利因素决定了外语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乐观的。一是政策因素,教育部已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维持现有招生规模,停止扩招。我国加入WTO之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方面对外语类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不过前些年的扩招已经抵消了这种增长。停止扩招后,外语类人才应会日益走俏。二是奥运效应,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增强了我国对外交流力度,改革开放的深化,也给外语类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几年里,外语类毕业生的供求结构将会有转折性的改变。
  
  二、外语类大学生的应对策略
  
  1.自我调节和自我努力。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应尽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主动适应社会竞争,积极调适在择业中的不良心态。首先,要加强思想修养,端正择业观。高校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强自身修养,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志向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主动克服那种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从众心态,认识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就是最好的择业”。其次,要做到一专多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毕业生在求职时,向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不仅包括了自己的学习成绩,也包括了自己的具体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它是大学几年积累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得来。外语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当具有高度的危机意识,早做准备,多下工夫,注意全面发展,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多练几种本领。这样,在择业时就能从容应对。
  2.积极做好择业前的准备。从学生生活走向职业生活,由受教育者成长为专业工作者,这是大学毕业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能否顺利度过这个转折,首先要看学生有无心理上的充分准备。所谓心理准备,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心理认同力。就择业而言,就是指择业者(主体)在进行职业选择过程中,对众多职业(客体)的选择认同能力,这种选择认同能力越强,则越有利于择业成功。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个人的心理冲突在所难免。没有或缺乏心理准备,就会造成茫然失措、临阵怯场以至影响正常的择业就业;有了心理准备,就能积极应对,有效地解决冲突,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的心理准备,会使学生顺利地通过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变,从而对他们的学习和择业行为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择业前的准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对当今就业制度的改革应有充分的认识,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市场和激烈竞争的形势有积极的思想准备。要努力克服择业中的自卑、畏惧和依赖的心理,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择业心态,要掌握一定的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逐步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通过主动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要及其发展动态,不断培养市场经济所需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和自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健康的心态,才能使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外语类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认真学习外语专业知识,还应该始终注意全面提高知识水平,加强能力锻炼,努力追求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合理化。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个人要跟上多变的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仅需要某专业的精深知识,更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学生们应充分利用课外闲暇时间,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学术交流、知识讲座、做家庭老师等各种实践活动来丰富知识,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实践动手、开拓创新、参与竞争的能力,增长才干。这样做不仅可大大拓展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逐步实现一专多能的目标,还可使自己具备较多的职业选择的灵活性,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从而有利于自己择业成功。
  3.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依靠社会实践进行自我选择。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有一个明确、客观的认识是避免择业时理想与现实出现过大反差的重要前提。只有完整地认识自己,包括个人的思想品质、价值目标、适应能力、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优缺点,才能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找到进一步走向社会、深入社会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择业意愿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社会的认识,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大学生决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那种只知突出和强调个人价值,希望只通过自我设计、自我奋斗就达到择业成功的人是幼稚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自我选择不能超越社会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平和个人所处的实践活动的环境。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把握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立起适合社会需要的主体意识,在择业过程中抓住每一次机会,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学会及时调整择业目标。在择业中,每位毕业生都会有自己的抱负,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而有可能使自己的抱负难以实现。要克服这种矛盾与冲突,毕业生们就必须学会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使自我实现的要求与自身现状以及社会上职业需求状况尽可能地接近、协调。当择业目标过高而无法实现时,应及时做出调整,重新确定符合自身与社会实际条件的选择目标,以增大择业的机会。如果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原定的目标上,缺少变通性,自我调节功能失灵,就很容易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被动的或进退两难的境地,导致求职障碍进一步增加。这不仅会使毕业生在求职时失去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而且会因此增加精神压力,身陷苦恼,甚至难以自拔,以至影响以后的再选择。因此,毕业生应该记住:社会对个人选择的几率远远大于个人对社会的选择几率,一切抵触情绪或满腹牢骚都是苍白、无益的。
  5.接受有关就业指导和择业技巧的培训。要使自己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获得择业的成功,大学毕业生们还必须主动接受就业指导教育和择业技巧培训。所谓就业指导,就是教育、帮助、引导、促进毕业生依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职业。大学毕业生要通过接受就业指导和择业技巧培训来充分认识时代的特点,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依据社会需要,积极调整择业目标。并且,要在主动学习掌握大学生就业的现行政策、谋职途径和具体程序的基础上,关注人才市场供需信息,避免择业中产生盲目跟风、赶时髦的从众心理,避免盲目追求美满结果的理想主义。要切实掌握择业的技巧与方法,注重人际沟通艺术的培养,学会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宣传和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特别是要加强面试技巧的训练,因为无论是对招聘者还是对求职者来说,面试过程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用人单位直接了解求职者的全部信息资料,如业务水平、气质、修养等素质,对毕业生来说,面试也是充分展示自己能力、才华的绝好机会。但是,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切忌浓妆艳抹、奇装异服、矫揉造作,要努力给用人单位留下大方、谦虚、礼貌、文明、有知识、有修养的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是走向择业成功的第一步。
  
  三、外语类大学生要具有使命感
  
  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是外语类毕业生的使命,外语类毕业生也应具有这样的使命感。
  众所周知,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在社会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大学应该更加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学生。大学期间作为学习的积累阶段,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世界,是外国语言文化学习者的重要任务,而当外语类大学生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建设的洪流中去的时候,还担负着一项重要的使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每一个外语类毕业生都应该具有这样的使命感。
  对于走入职场的外语类毕业生来说,无论是一名风光无限的外交官,在国际场合运筹帷幄展示风采,还是一名外企白领,与世界各国的同事通过电邮交流信息,抑或身处异域、工作在国外的华夏儿女,都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都是一张代表国家的名片。因此,在大学期间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对祖国语言文化传统没有了解的人很难实现对他国文化的更好了解,更难以承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崇高使命。
  近两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孔子学院建设的力度,这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的重要举措,它需要大量的外语专业毕业生投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国家蒸蒸日上的建设事业和不断加快的对外开放步伐,都为外语专业毕业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只要努力学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外语专业毕业生的明天就一定会和祖国的明天一样美好。
  
  [参考文献]
  [1]丛建伟.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促进择业成功的举措[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3-6
  [2]丛医.寻找圆梦之路·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话题[N].中国轻工报,2000-08-19.
  [3]孙眉.外语类毕业生风物长宜放眼量[N].中国教育报,2008-03-05.
  [4]吴春燕.面向农村与基层投身民办与私营不问薪金先找岗位·广东大学生就业观念更趋理务实[N].光明日报,2005-01-10.
其他文献
HFC网络是成熟的技术,在现有的技术标准和器材指标的前提下,如何优化网络结构、用活指标比例、使设备器材扬长避短是值得探讨和考虑的问题。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的效果极大地影响了化学教育的质量。设计性化学实验,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要
2007年1月16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实验》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开题会。中国职教学会会长王明达、常务副会长刘来泉、
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它主要通过校园基本建设、校园制度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采进行。
【正】 一、发达诸国医疗费用危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大量卫生、经济及其它有关资料表明,医疗费用的急剧增长、医疗保险财政赤字的日趋严重及医疗经济效益的普遍低
文章从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提出在临床教学中注意教学的中心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而不是完全去依赖多媒体的应用,只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过度已为西方学界广泛研究。对于教育过度的社会影响在国内外学界已有论者进行了研究。在此,笔者主要基于社会学的视野,审视教育过度对教育投资者和国家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为了配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在预防医学本科学生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让学
【正】 赵紫阳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和开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经济活跃起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在这九年改革实践中,工业企业(以下简称
[摘要]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和谐社会的构建及法治国家的实现。文章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生 公民意识教育  [作者简介]汪晓宇(1970- ),男,安徽歙县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法制教育。(安徽芜湖241000)  [中图分类号]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