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本植物低温应答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西北林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s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温是限制木本植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木本植物作为一个生物体系统,在受到低温胁迫时,为抵御逆境带来的伤害,其自身会发生一系列的分子及生理反应,以响应和应对逆境信号.这些反应互相联系,形成一套完整的分子生理应答机制.综述近年来低温胁迫下木本植物信号转导、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的分子响应,及膜系统、保护酶系统、有机调节物质的生理响应,从信号转导、转录调控、基因表达、代谢调节到生理变化这一连贯的系统进行初步阐述,以揭示木本植物低温应答机制,并就当前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未来进行展望.为进一步探究木本植物应对低温胁迫的抗寒机制和适应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选育抗寒性强的木本植物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不同用量纳米氧化铜(nano-CuO)对藏鸡生产性能及肝组织原癌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方法]取14日龄藏鸡120羽,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低、中、高不同剂量nano-CuO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空白对照组藏鸡饲喂基础日粮,nano-CuO低、中、高剂量组藏鸡分别饲喂添加5,50和100 mg/kg nano-CuO的基础日粮,试验为期14 d.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称量试鸡初始体质量和终末体质量,试验期间统计采食量,测算每组试鸡的平均日增质量、平均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等生产性能指标.28
[目的]探讨甘胆口服液按推荐剂量用药对牛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APP)浓度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为其在牛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0头自然发病的BRD犊牛,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受试药物组(甘胆口服液0.2 mL/kg)、对照药物组(麻杏石甘散0.75 g/kg),并增加健康犊牛12头作为空白对照组,按推荐剂量1次/d,连用7 d,分别于试验第0,3,5,7天记录犊牛的一般
[目的]克隆大豆GmCYP85A2基因并进行表达特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GmCYP85A2基因的功能及其对大豆叶柄角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郑豆196作为试验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GmCYP85A2基因,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GmCYP85A2基因在大豆植株不同组织(根、茎、叶片、叶柄、花、花芽和豆荚)及不同光照处理时间(0,4,8,12,16,20,24 h)下叶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该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成功克隆了大豆GmCYP85
[目的]探究钾肥种类及用量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及其与糖类物质变化的关系,旨在为紫花苜蓿秋季钾肥施用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年秋季的科尔沁沙地地区,以紫花苜蓿北极熊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对紫花苜蓿施用K2SO4和KC1,钾肥(K2O)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200 kg/hm2,于越冬前期挖取不同钾肥处理紫花苜蓿的根颈,人工模拟冷冻(-20℃)和冷藏(4℃)处理,测定紫花苜蓿根颈活力及可溶性糖、蔗糖、果糖、淀粉含量,并分析根颈活力与可溶性糖、蔗糖、果糖、淀粉含量之间的相关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拉林裸灶螽(Tachycines lalinus)雌、雄成虫尾须的外部形态及感器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明确其尾须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探讨拉林裸灶螽尾须感器生理功能及其因洞穴极端环境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奠定基础.[方法]以栖息于喀斯特洞穴的拉林裸灶螽雌、雄成虫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尾须的整体形态以及尾须所具有的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结果]拉林裸灶螽雌、雄成虫尾须均不分节,呈须状,着生方式特殊,几乎垂直于躯干.雌、雄成虫尾须具有相同的感器类型及相似的分
为实现气候变化下杜仲的科学种植布局,基于CM IP6发布的2021-2040年的4种气候情景,利用最大熵模型研究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贵州省杜仲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高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黔中、黔西南地区,低适宜和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西北高海拔区和北部、东南部高温地区.4种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杜仲生长气候适宜度体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低排放情景下与现状接近,高排放表现为适宜度的降低和不适宜区的扩大.不适宜区的扩大主要分布于贵州省西北、北部和东南地区.综合4种气候情景绘制了杜仲气候适宜性区划图,高气候适宜区
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北方为数不多的珍贵硬阔树种,经济价值较高.使用R数据包ENMeval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潜在适生区变迁过程,探索制约其潜在适生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而识别可能引起迁移的气候异常因子.结果表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524,说明Maxent模型有很好的预测能力;水曲柳的现代高等适生区位于黑龙江和吉林东部、陕西南部以及甘肃东南部;影响水曲柳适生区变化的环境因子主要有年降水量、最暖季度平均气温、等
[目的]研究高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以更好地揭示高山林线的形成机制.[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的5种木本植物(阳坡:乔木方枝柏,灌木林芝杜鹃和雪层杜鹃;阴坡:乔木急尖长苞冷杉,灌木雪山杜鹃)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8月初)与非生长季(11月底)分别取其树叶、树枝、树干(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树根等组织,测定并分析其NSC含量.[结果]林线过渡带植物在整个生长周期都有充足的NSC,生长季植物NSC含量在2.74%~3.56%,非生长季NCS含量是生长季的2.85~3.84
[目的]研究巨桉幼树对镉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为巨桉适宜立地条件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巨桉幼树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制试验,设置CK(0 mg/kg)、T1(12.5 mg/kg)、T2(25 mg/kg)、T3(50 mg/kg)、T4(100 mg/kg)5个镉(Cd)处理水平,每个处理重复3次,将每个处理Cd用量等分为5份,分别于2018年5-9月施入,10月底测定各处理植株的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光合-光响应曲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随着Cd施入水平的升高,巨桉幼树叶片叶绿素a(Ch
为探究江西抚河源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与区系组成成分,采用随机样线法、标准样地法对该保护区内不同生境和植被类型的大型真菌进行调查,以形态特征为主,分子生物学为辅对所采集标本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抚河源保护区大型真菌种类152种,隶属44科89属;2)多孔菌科(27种,17.76%)、蘑菇科(11种,7.24%)、牛肝菌科(10种,6.58%)、红菇科(10种,6.58%)为该区优势科;红菇属(8种,5.23%)、小皮伞属(8种,5.23%)、鹅膏属(5种,3.27%)、丝齿菌属(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