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日前在参观某一所学校的时候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课间的时候,学校中所有的值日教师都准时到岗(如各个楼梯口、学生活动区域、走廊过道等),与此同时,校园内还有一位老师(估计是德育处的),手拿摄像机,一边巡视,一边拍摄。笔者颇为不解,为何要如此呢?在该校一位老师的“指点”下,我打开了这所学校的校园网站,在“好习惯”这一栏目里有“每日课间”这一子栏目,打开一看,里面不仅有值日教师对每个班级学生课间活动的记录情况,还有一些“典型”(如追逐打闹)的视频资料。难怪在课间的时候,笔者所到之处,学生们都是“温文尔雅”,不但没有追逐打闹的现象,就连踢毽子、跳绳等学生喜欢的游戏运动也不见了,学生们课间除了上厕所、去教师办公室交作业,几乎都端坐在教室里“奋笔疾书”。
看着在值日教师“虎视眈眈”之下,数码相机镜头之前“彬彬有礼”的学生们,笔者不禁哑然:我们是应该为这些学生所“养成”的“好习惯”而感到高兴呢,还是应该为他们因此所失去的课间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愉悦”而悲哀呢?的确,课间活动是有不安全的因素,因为课间活动是小学生自发进行的身体活动,凡身体活动特别是多人之间进行的身体接触必然伴随一定的危险性,学生追逐打闹也容易发生事故、引发矛盾、损坏公共财物等。但笔者认为,不能因为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就削足适履、因噎废食,扼杀孩子们的活泼天性。再说,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课间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节课学生都承担着压力,比如长时间以坐姿为主的课堂学习方式,学生的身体自然就会疲劳; 40分钟全神贯注地学习,大脑疲劳、心理压力大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为孩子提供宽松的课间活动,既可以放松孩子们课堂上聚精会神所造成的精神紧张,缓解学习压力,又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感受集体活动带来的愉悦。陶行知说过,在学校之中,常常有正当的游戏运动,兴味很好,自然没有工夫去做别的坏事去了。科学安排课间活动,以积极的办法取代被动的束缚,自然就会培养出自由、健康、快乐的孩子。何况,我们教师教育的职责并不是“虎视眈眈”地巡视,并不是手拿数码相机进行拍摄,而应当通过正确引导而化解其中的消极影响,扩大积极影响。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工夫。间于二者之间,可谓不死不活的学校。笔者所参观的这所学校当然算不上是活学校,恐怕最多只能算得上不死不活的学校罢了。
我们应该把课间还给学生!笔者很喜欢《孔子游春》这篇文章(苏教版第十二册),尤其喜欢和学生们一起朗读课文中的这一段:“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情景啊!其实,我们可以走到学生们当中去,和他们一起参加课间活动,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老师和学生们一样,课间也需要适当调节一下自己的身心,而和学生们在课间一起做游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这方面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学校各班的班主任几乎都是年轻人,因此,我校要求他们在学生课间活动的时候能够主动融进学生中间,并努力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要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游戏或运动。大多数学生把游戏运动作为一种绝对的自我放松的方式,一有空闲,只会追追打打,哄闹几声。比如“踢毽子”,有些学生也经常踢,但每次只是踢个一二次,动作极不标准,而且自己踢完了还瞎起哄,影响他人,但他本人却无所谓。此时,我们就得让他明白踢毽子的意义,教他踢毽子的动作,比如脚的姿势,踢的部位,应该用多大的力气等,不仅要学会单踢,而且要学会一些有难度的,如盘踢、打跳等。这样一来,他就能从中得到乐趣,而且肢体技能也能得到提高。其二,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性的游戏或运动。在玩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结成活动小组,既注重群体内的互相探讨、共同提高,又强调个体创造力的发挥。比如“跳绳”,我们可以采用“单人跳绳”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人齐跳”的方式,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乐趣,又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于是,课间同学们徜徉在我们那风景优美的校园里,同学们爽朗的笑声、幸福快乐的笑脸,以及我们教师的童趣,这难道不正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吗?
《孔子游春》一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弟子们的歌舞弹唱,有了孔子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才使得泗水河畔有了比“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更浓的春意;我们也只有把课间还给学生,校园才是学生们真正的春天,才算得上真正的活校园!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看着在值日教师“虎视眈眈”之下,数码相机镜头之前“彬彬有礼”的学生们,笔者不禁哑然:我们是应该为这些学生所“养成”的“好习惯”而感到高兴呢,还是应该为他们因此所失去的课间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愉悦”而悲哀呢?的确,课间活动是有不安全的因素,因为课间活动是小学生自发进行的身体活动,凡身体活动特别是多人之间进行的身体接触必然伴随一定的危险性,学生追逐打闹也容易发生事故、引发矛盾、损坏公共财物等。但笔者认为,不能因为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就削足适履、因噎废食,扼杀孩子们的活泼天性。再说,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课间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节课学生都承担着压力,比如长时间以坐姿为主的课堂学习方式,学生的身体自然就会疲劳; 40分钟全神贯注地学习,大脑疲劳、心理压力大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为孩子提供宽松的课间活动,既可以放松孩子们课堂上聚精会神所造成的精神紧张,缓解学习压力,又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感受集体活动带来的愉悦。陶行知说过,在学校之中,常常有正当的游戏运动,兴味很好,自然没有工夫去做别的坏事去了。科学安排课间活动,以积极的办法取代被动的束缚,自然就会培养出自由、健康、快乐的孩子。何况,我们教师教育的职责并不是“虎视眈眈”地巡视,并不是手拿数码相机进行拍摄,而应当通过正确引导而化解其中的消极影响,扩大积极影响。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工夫。间于二者之间,可谓不死不活的学校。笔者所参观的这所学校当然算不上是活学校,恐怕最多只能算得上不死不活的学校罢了。
我们应该把课间还给学生!笔者很喜欢《孔子游春》这篇文章(苏教版第十二册),尤其喜欢和学生们一起朗读课文中的这一段:“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情景啊!其实,我们可以走到学生们当中去,和他们一起参加课间活动,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老师和学生们一样,课间也需要适当调节一下自己的身心,而和学生们在课间一起做游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这方面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学校各班的班主任几乎都是年轻人,因此,我校要求他们在学生课间活动的时候能够主动融进学生中间,并努力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要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游戏或运动。大多数学生把游戏运动作为一种绝对的自我放松的方式,一有空闲,只会追追打打,哄闹几声。比如“踢毽子”,有些学生也经常踢,但每次只是踢个一二次,动作极不标准,而且自己踢完了还瞎起哄,影响他人,但他本人却无所谓。此时,我们就得让他明白踢毽子的意义,教他踢毽子的动作,比如脚的姿势,踢的部位,应该用多大的力气等,不仅要学会单踢,而且要学会一些有难度的,如盘踢、打跳等。这样一来,他就能从中得到乐趣,而且肢体技能也能得到提高。其二,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性的游戏或运动。在玩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结成活动小组,既注重群体内的互相探讨、共同提高,又强调个体创造力的发挥。比如“跳绳”,我们可以采用“单人跳绳”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人齐跳”的方式,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乐趣,又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于是,课间同学们徜徉在我们那风景优美的校园里,同学们爽朗的笑声、幸福快乐的笑脸,以及我们教师的童趣,这难道不正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吗?
《孔子游春》一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弟子们的歌舞弹唱,有了孔子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才使得泗水河畔有了比“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更浓的春意;我们也只有把课间还给学生,校园才是学生们真正的春天,才算得上真正的活校园!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