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人才及其时代意义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邓小平人才理论是由人才选拔培养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原则方针、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制度创新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的理论体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代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研究邓小平的人才理论,对于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 人才理论 民族振兴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在新世纪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人才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的人才理论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创新的科学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围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人才保证这个根本问题,对新时期的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发挥作用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崭新观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邓小平人才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的人才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它的基本构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一)核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选拔人才的思想基础。早在1977年,邓小平刚刚恢复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抓科技和教育,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84年他在谈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说:“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为了实事求是肯定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确立了对人才“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方针。
  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人才建设就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决条件。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之后,邓小平高瞻远瞩,把人才作为关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问题提r出来。他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在他看来,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人就是决定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干出来的,正确的路线是要由人来贯彻执行的,由什么样的人来干和执行,结果会大不一样。这样,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得失成败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蓬勃发展;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
  (二)关键——着力建设三支人才队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造就各级各类优秀人才。邓小平认为,人才队伍建设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样,要全面推进,不能单打一。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着力抓好三类人才的建设,即专业技术人才、党政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建设,这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在邓小平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决定了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成功。他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同时,要造就一批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领导人才。他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就要培养一批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我们需要一些专家、懂行的人,现在不懂行的人太多了,‘万金油’干部太多了。”“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能长期安于当外行,要钻进去,逐渐成为内行。”此外,还要重视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求高度重视管理,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邓小平十分重视管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强调科学技术包括管理在内,指出“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根据邓小平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既有现代化的经济、技术知识,又有革新精神,勇于创造,能够开创新局面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管理干部。
  (三)主体——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
  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构成了邓小平人才理论的主线。
  第一,人才的培养。人才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邓小平高度重视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必须把教育搞上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要发展教育,就必须进行必要的物质投人,从各方面关心爱护人才。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他强调:“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第二,人才的选拔。邓小平指出:“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专门人才,但是,是不是说,我们现在就没有人才呢?不是,是我们的各级党委,特别是一些老同志,在这方面注意不够,没有去有意识地发现、选拔、培养、帮助一批专业的人才。”邓小平十分重视选拔人才,认为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优秀人才才会脱颖而出。邓小平坚决反对在人才选拔问题上搞论资排辈,认为论资排辈是一种落后的习惯,中国要发展,就要转变陈腐落后的用人观念,敢于解放思想,打破老规矩老框框,不求全责备,要历史地、发展地看待人才。求全责备是选拔人才的最大障碍,是形而上学,他说:“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
  第三,人才的使用。“放手提拔,大胆使用”,是邓小平人才使用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多次强调,对于人才,只有大胆地和放手地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在工资级别上破格提高,招聘也是个办法。他认为,现在我们在人才使用上,总的倾向还是比较保守的,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也没有果断地起用。   邓小平把能否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作为领导干部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他强调:我们“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
  
  二、邓小平人才理论的时代意义
  
  国之兴,在于政,政之得,在于人。尊重知识和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任人唯贤”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追求的政治理想。邓小平在考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部署时,将人才看作改革兴衰成败的关键。他说:“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新技术、新工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就必须培养一批具有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德才兼备的干部人才队伍。”他还说:“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之间互为依托、彼此作用的关系中,充分意识到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正如江泽民所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和博大胸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尤其关注年轻干部的成长。”邓小平的人才理论,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级党委、政府在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上亦做出了极大努力,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应该看到,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总之,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竞争中,中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搞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需要继续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原则,需要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人才培养选拔中提出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自觉遵循人才培养选拔的客观规律,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论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全面掌握邓小平人才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机制;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人民、民族有用之才的良好环境,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9-0104-07一、引言  所谓“世官”,即指一个家族不同代的成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担任官职的现象。有的家族前后代担任的是同一官职,有的家族担任的则是不同官职。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还会涉及到“世官家族”概念,也有必要有所界定。所谓“世官家族”,即指那些连续三代或三代以上成员担任官职的家族。  世官制度是西周
把轻轻的雾撒下来  把安谧的雾撒下来  在褐色的地上敷上白光  月明的夜是无比的温柔与宽阔的啊  给我的灵魂以沐浴  我在寒冷的空气里走着  穿过那些石子铺的小巷  闻着田边腐草堆的气息  那些黑影是些小屋  困倦的人们都已安眠了  没有灯光 静静地  连鼾声也听不见  我走过它们面前  温柔地浮起了一种想望  我想向一切的门走去  我想伸手叩开一切的门  我想俯身向那些沉睡者  说一句轻微的话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9-0034-07  以往学界探讨《吕氏春秋》的养生论主要是为了辨明其思想来源,并大致形成了两种意见:早期研究者认为《吕氏春秋》作为一部“杂家”著作,其特点是“漫羡而无所归心”、折中调和。换言之,就是认为《吕》书没有理论创见,只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作品。受这一观念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吕氏春秋》的养生论也是融合了先秦告
区别一:old 通常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分别是 older, oldest。可用于人或物,可用作表语或定语,可与 than 连用。如:   He is older than me. 他比我年纪大。   I’m two years older than he. 我比他大两岁。   The cathedral is the oldest building in the city. 这座教堂是城里最古
内容提要   在魏晋玄学中,郭象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很有代表性。他不仅以理论的形式总结了自汉末以来文人对时间迁逝的集体性咏叹,而且以超前的理论眼光透析了时间的本相,并将时间迁逝的问题有效地引入到生死解脱的本体求证中来。更关键的是,郭象进一步加快了庄子世界中的自然万化流程,并以无数的瞬间点来切割绵延。尽管这种瞬点时间观念只是一些萌芽,但为以后佛禅的时间空观思想入主中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   关
適合话题:  方向;努力;  克服;和解  我是在湖边长大的孩子。我们那里的人都是这样学会游泳的:在某个暑假,父亲会带上救生圈把你带到湖边,温柔地抱起你,然后突然把你扔进水里。他告诉你不要慌,不要乱挣扎,脚用力踩水,就可以让自己的头保持在水面上。如果你呛水了,他就会把救生圈扔过来,让你休息几分钟。然后再慈祥地把你抱起来,再把你扔进水里。即便是比较笨的孩子,这样的循环来个十几次,也基本都学会游泳了。
内容提要郭象之逍遥义包含圣人之“无待”逍遥与众生之“有待”逍遥两个层次:前者从“心”上言逍遥,属主观的境界形态,是对庄子逍遥义的承接;后者从“性”上言逍遥,属客观的实然形态,是对庄子逍遥义的拓展。对郭象逍遥义两个层次的分析,直接关系到对其性质的判定。学界以“适性逍遥”指称郭象之逍遥义,遗落了其义中的圣人逍遥一层,对此的澄清,有助于对郭象逍遥义的深化理解。  关键词逍遥义无待逍遥有待逍遥境界形态实然
内容提要关于传统社会思想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机制与衍生功能的研究,是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调研发现,张载思想的概化发挥文化治理的显在功能,其宗族思想和乡约实践展现出“爱必兼爱”的互助合作精神和“以礼化俗”的道德教化功能,奠定了基层治理厚重的社会基础。在张载思想概化影响的基础上,张载思想的延展与地方社会结构和民生需求互构影响,发挥文化治理的潜在功能,赋予地方社会较强的内生秩序能力,同时精英情怀与
预测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自信;传统与创新;包容;和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寻根溯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在全社会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思潮涌现:有人认为,时代发展很快,传统美德却被人遗忘了,应该全力复兴“儒学”,重构道德体系;也有人对传统经典进行“个性化
内容提要 “日本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望月清司在其著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以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构建起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这一富有“人性”意味的理论以“依赖关系”为基础,体系完整、推演周严,令人耳目一新,但其实质却与马克思的学说大相径庭,望月从“教义体系”中解蔽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因此成为一个虚拟的原像。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学说需要字斟句酌的文本解读,更需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