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邓小平人才理论是由人才选拔培养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原则方针、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制度创新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的理论体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代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研究邓小平的人才理论,对于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 人才理论 民族振兴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在新世纪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人才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的人才理论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创新的科学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围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人才保证这个根本问题,对新时期的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发挥作用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崭新观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邓小平人才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的人才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它的基本构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一)核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选拔人才的思想基础。早在1977年,邓小平刚刚恢复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抓科技和教育,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84年他在谈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说:“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为了实事求是肯定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确立了对人才“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方针。
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人才建设就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决条件。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之后,邓小平高瞻远瞩,把人才作为关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问题提r出来。他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在他看来,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人就是决定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干出来的,正确的路线是要由人来贯彻执行的,由什么样的人来干和执行,结果会大不一样。这样,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得失成败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蓬勃发展;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
(二)关键——着力建设三支人才队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造就各级各类优秀人才。邓小平认为,人才队伍建设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样,要全面推进,不能单打一。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着力抓好三类人才的建设,即专业技术人才、党政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建设,这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在邓小平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决定了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成功。他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同时,要造就一批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领导人才。他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就要培养一批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我们需要一些专家、懂行的人,现在不懂行的人太多了,‘万金油’干部太多了。”“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能长期安于当外行,要钻进去,逐渐成为内行。”此外,还要重视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求高度重视管理,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邓小平十分重视管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强调科学技术包括管理在内,指出“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根据邓小平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既有现代化的经济、技术知识,又有革新精神,勇于创造,能够开创新局面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管理干部。
(三)主体——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
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构成了邓小平人才理论的主线。
第一,人才的培养。人才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邓小平高度重视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必须把教育搞上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要发展教育,就必须进行必要的物质投人,从各方面关心爱护人才。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他强调:“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第二,人才的选拔。邓小平指出:“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专门人才,但是,是不是说,我们现在就没有人才呢?不是,是我们的各级党委,特别是一些老同志,在这方面注意不够,没有去有意识地发现、选拔、培养、帮助一批专业的人才。”邓小平十分重视选拔人才,认为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优秀人才才会脱颖而出。邓小平坚决反对在人才选拔问题上搞论资排辈,认为论资排辈是一种落后的习惯,中国要发展,就要转变陈腐落后的用人观念,敢于解放思想,打破老规矩老框框,不求全责备,要历史地、发展地看待人才。求全责备是选拔人才的最大障碍,是形而上学,他说:“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
第三,人才的使用。“放手提拔,大胆使用”,是邓小平人才使用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多次强调,对于人才,只有大胆地和放手地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在工资级别上破格提高,招聘也是个办法。他认为,现在我们在人才使用上,总的倾向还是比较保守的,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也没有果断地起用。 邓小平把能否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作为领导干部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他强调:我们“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
二、邓小平人才理论的时代意义
国之兴,在于政,政之得,在于人。尊重知识和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任人唯贤”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追求的政治理想。邓小平在考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部署时,将人才看作改革兴衰成败的关键。他说:“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新技术、新工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就必须培养一批具有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德才兼备的干部人才队伍。”他还说:“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之间互为依托、彼此作用的关系中,充分意识到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正如江泽民所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和博大胸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尤其关注年轻干部的成长。”邓小平的人才理论,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级党委、政府在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上亦做出了极大努力,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应该看到,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总之,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竞争中,中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搞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需要继续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原则,需要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人才培养选拔中提出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自觉遵循人才培养选拔的客观规律,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论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全面掌握邓小平人才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机制;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人民、民族有用之才的良好环境,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关键词 邓小平 人才理论 民族振兴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在新世纪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人才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的人才理论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创新的科学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围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人才保证这个根本问题,对新时期的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发挥作用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崭新观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邓小平人才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的人才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它的基本构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一)核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选拔人才的思想基础。早在1977年,邓小平刚刚恢复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抓科技和教育,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84年他在谈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说:“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为了实事求是肯定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确立了对人才“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方针。
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人才建设就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决条件。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之后,邓小平高瞻远瞩,把人才作为关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问题提r出来。他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在他看来,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人就是决定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干出来的,正确的路线是要由人来贯彻执行的,由什么样的人来干和执行,结果会大不一样。这样,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得失成败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蓬勃发展;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
(二)关键——着力建设三支人才队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造就各级各类优秀人才。邓小平认为,人才队伍建设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样,要全面推进,不能单打一。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着力抓好三类人才的建设,即专业技术人才、党政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建设,这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在邓小平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决定了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成功。他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同时,要造就一批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领导人才。他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就要培养一批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我们需要一些专家、懂行的人,现在不懂行的人太多了,‘万金油’干部太多了。”“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能长期安于当外行,要钻进去,逐渐成为内行。”此外,还要重视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求高度重视管理,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邓小平十分重视管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强调科学技术包括管理在内,指出“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根据邓小平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既有现代化的经济、技术知识,又有革新精神,勇于创造,能够开创新局面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管理干部。
(三)主体——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
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构成了邓小平人才理论的主线。
第一,人才的培养。人才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邓小平高度重视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必须把教育搞上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要发展教育,就必须进行必要的物质投人,从各方面关心爱护人才。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他强调:“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第二,人才的选拔。邓小平指出:“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专门人才,但是,是不是说,我们现在就没有人才呢?不是,是我们的各级党委,特别是一些老同志,在这方面注意不够,没有去有意识地发现、选拔、培养、帮助一批专业的人才。”邓小平十分重视选拔人才,认为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优秀人才才会脱颖而出。邓小平坚决反对在人才选拔问题上搞论资排辈,认为论资排辈是一种落后的习惯,中国要发展,就要转变陈腐落后的用人观念,敢于解放思想,打破老规矩老框框,不求全责备,要历史地、发展地看待人才。求全责备是选拔人才的最大障碍,是形而上学,他说:“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
第三,人才的使用。“放手提拔,大胆使用”,是邓小平人才使用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多次强调,对于人才,只有大胆地和放手地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在工资级别上破格提高,招聘也是个办法。他认为,现在我们在人才使用上,总的倾向还是比较保守的,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也没有果断地起用。 邓小平把能否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作为领导干部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他强调:我们“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
二、邓小平人才理论的时代意义
国之兴,在于政,政之得,在于人。尊重知识和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任人唯贤”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追求的政治理想。邓小平在考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部署时,将人才看作改革兴衰成败的关键。他说:“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新技术、新工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就必须培养一批具有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德才兼备的干部人才队伍。”他还说:“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之间互为依托、彼此作用的关系中,充分意识到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正如江泽民所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和博大胸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尤其关注年轻干部的成长。”邓小平的人才理论,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级党委、政府在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上亦做出了极大努力,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应该看到,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总之,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竞争中,中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搞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需要继续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原则,需要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人才培养选拔中提出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自觉遵循人才培养选拔的客观规律,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论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全面掌握邓小平人才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机制;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人民、民族有用之才的良好环境,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