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认识方式看课堂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b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了一节课,启发了我这样的思考:课堂教学和哪些因素有关?在这些因素中除了显性因素之外,还有哪些隐性因素?本文主要就是从影响课堂教学的一些隐性因素入手,来重新审视和理解我们的课堂教学。类似的思考我也曾经历过,比如追求有灵魂的课堂,追求有生命力的课堂等等,但是现在想来,那些思考的范畴都比较宽泛,其内涵和外延都难以把握。有时候,换一种视角来看问题,会使问题具体化,也有利于问题的深入研究。首先对比这几个命题,它们都指向同一目标,那就是课堂。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活的主要场所,对课堂的关注是研究教育教学的主要空间;其次,无论是有灵魂的课堂,还是有生命力的课堂,都是强调人在其中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只有富有生命力和灵魂的人存在于课堂之中,课堂才能被赋予人的精神的力量;最后,无论是有灵魂的人,还是有生命力的人,都离不开个体认识世界的方式,个体认识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一个人视野的大小、思想的差异、境界的高低。课堂的灵魂和生命力不是虚无的东西,而是依附在个体认识方式上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精神产物。因此,学生的认识方式应该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隐性因素。
  从观察和研究学生的认识方式开始,开碎我们对课堂教学研究的新途径;从观察和研究学生的认识方式开始,从而把笼统的课堂教学研究具体化和细节化。人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总是多样的、复杂的,但是如果要寻其内在规律,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能寻觅到大概的发展脉络的,这个脉络大致如下:感性观察→动手实践→语言描述→心灵感悟。在这四种认识方式中,前三者因为受学科性质的限制而呈现出不一样的形式和内容,最后一点则是对所有学科的超越,是认识方式和内容的升华。只有超越形而下的认识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中最为珍贵最为有价值的沉淀。
  
  一、眼睛观察:初始认识阶段
  
  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来自眼睛的观察,这种观察最初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产生有意识观察。同样,这种观察起初是纯感性的,随着儿童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随着儿童所能观察到的空间范围的变大,这种感性观察也越来越不纯粹,不纯粹的表现就是理性的介入。当理性开始介入儿童的感性观察之后,他所能观察到的对象就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事物。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种伴随着理性的观察将是他们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我们要知道,无论理性如何介入观察的过程,其主要成分即感性的一面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如此,眼睛观察的范围和内容多是“表面的、浅显的”东西,因而这种观察方式也就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初始性特征。而正由于这种初始性特征,眼睛观察才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一种独特的作用。
  什么是眼睛观察的初始性呢?在课堂教学中它的独特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初始便意味着新鲜的接触、激动的尝试,因此,眼睛观察的初始性实际上意味着“首次、基础、尝试”的特征。“首次”是指观察者和观察对象第一次接触,“基础”是指观察对象基于学习内容而言的,“尝试”是指观察对象在观察活动中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而正是这样的特征,眼睛观察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起到了一种唤醒、激发的作用。它不一定深入到学生学习思维的内核,但一定存在于学生思维活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起着引领学生思维向更深处发展的作用。
  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例1呈现的是四个大小相同的圆,但被平均分成了不同的份数,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一个圆里的涂色部分,再把大小相等的分数填入等式。面对教材呈现的四个圆,学生完全能够从直观图形中观察到其中有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大小是相等的,虽然它们表示的分数是不一样的。如果忽略了观察的初始性特征,而是让学生先去写出分数,再来根据图形比较大小,那就会失去由观察初始性特征给学习带来的“兴趣、疑问和探求”的动力。因此,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仔细而认真的观察,然后写出分数,进行比较,分析在“大小相等”的背后所存在的真正原因。
  还是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为例,教材提供了如下几组分数:
  
  学生在观察每个等式中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如何变化的时候,首先观察到的是一种形式的直观,而不同于上面例子中所体现出的内容的直观,这种形式直观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变化规律。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由观察所带来的初始性特征体现在形式直观中,而非内容直观上。正是如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对这种形式直观的观察活动,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眼睛观察作为学生的一种认识方式,因其具有认识的初始性特征,因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对这种作用的重视和运用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
  
  二、动手实践:丰富认识阶段
  
  劳动是人的自然属性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这不仅因为劳动是人的自然属性之一,更重要的是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够不断丰富认识、累积认识,并和其他认识方式相互作用,使个体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的重要性正是体现在它对认识的“丰富”作用上,同时它又解决了眼睛观察的“表面和浅显”的问题。但对动手实践的作用也不应该过于夸大,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让学生玩“搭积木”的游戏,这里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回顾已经学习的知识,它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间接的,我们称之为间接作用。而在“动手围一围图形”的过程中,实践活动基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来说所起的作用就是直接的,我们可以称为直接作用。它们的区别在于,在学习过程中这种实践活动体现较多的是学生认识的主观一面,还是学生认识的客观一面,如前者,搭积木的游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提供了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基础,在此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就是一种间接的作用。而后者,围一围所学的图形活动,因为直接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发生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即时性,因而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更具有直接作用。在这些活动中,体现较多的是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而更具有主观性。
  动手实践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无论是起一种直接作用,还是起一种间接作用,它都是学生认识的一次进步,这种进步体现在认识的“丰富性”上,即学生的认识不单纯是静止的,而是静止与动态互相交织的认识过程。
  
  三、语言描述:深入认识阶段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它的生命力来自生活,离开生活语言就没有意义,同时,语言又是高度抽象化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描述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其意义正在于此,因其高度抽象化,它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起到的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深入”作用。无论是眼睛观察,还是动手实践,都离不开语言的辅佐,离开语言,这些认识方式都将停留在“无生命”的状态,同时,语言描述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其认识的水平也体现着这种“深入”的性质。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时候,有这样一道例题:
  例7,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
  4/4=〔〕  10/5=〔〕 28/7=〔〕
  可以让学生充分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可能想到如下方法: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思考;②画图解决;③根据分数的意义推想。 其中画图解决是一种动手实践解题方法,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语言描述使学生的认识过程“理性化”,认识结果“成果化”,而“理性化、成果化”正是认识“深入”的一种体现。在后两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中,体现的是语言描述自身对于认识的“深入”作用,这时支撑语言描述的是“理解、概括、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多是对事实之外的把握,而不是对事实本身的把握。当语言描述高于事实本身的时候,它的“深入”作用便立即体现出来了。而这正是在“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重要的认识手段,所以才会有“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说法。
  
  四、心灵感悟:升华认识阶段
  
  最后一种认识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也无法通过眼睛观察和动手实践本身来获得。这是一种形而上的认识方式,它超越了学科,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它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观努力,如果没有主观努力,这样的认识是不能实现的。因而,心灵感悟是认识的最高形式,它不仅体现在认识的形式上,也体现在认识的内容上。只有个体将学习融入其精神的世界之中,成为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这样的学习生活才有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才会将学习作为一种心灵体验的过程,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数学的理性之美,语文的情感之美,英语的优雅之美等等。也许心灵感悟作为一种认识方式,永远只是我们所期待的,但是,这并不意味它永远不会来到我们身边,也许有一天,当我们“蓦然回首”的时候,发现“它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认识方式本身来说,这四种认识方式没有高低之分;作为课堂教学来说,这些认识方式在不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到底如何运用却是有所区别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它们所具有的不同的特征,也就是观察的“初始”、实践的“丰富”、语言的“深入”和心灵的“升华”。把握住了这些认识方式所具有的特征,也就是把握住了这些认识方式对于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这些认识方式的特征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江苏省仪征市张集小学 211400)
其他文献
北宋的统治者们认为唐末五代的混乱是由节度使等藩镇的割据造成的,因而加强皇帝的统治权和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制度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但是,改革并不是件易事,因为改革很容易引起混乱及社会性矛盾。历史总是随着改革而改变进行的方向。因此,要获得改革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原则。通过对范仲淹、王安石等的变法思想和社会改革的根本理论进行简单的考察,进而分析北宋改革的性质和对现代的意义。
目的探讨丁酸钠(NaB)对人卵巢上皮癌细胞株3AO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NaB对3AO细胞作用不同时间,观察其对3AO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分析细胞周期、DNA含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上升,但由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且贬值幅度大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因此人民币对以摩根士丹利和汇丰银行估算权
颅内转移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1],是导致肿瘤患者迅速衰竭、死亡的主要原因.部分患者因脑部首发症状而就诊,与原发性肿瘤不易区别,手术切除后才病理证实为转移性瘤.因此,
讨论西部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与调整,提出多路径发展战略的构想。建议在继续抓好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选择强化村镇区域开发的内源发展战略。通过村
为解决Al2O3陶瓷型壳与DZ22合金的界面反应问题,通过浇注试验制得试样,借助光学显微镜、SEM、EDS等手段对所得试样的形貌、成分、界面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Z22合金与Al2O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健康体质的培养,而且更关注学生专一体育项目的培养,让学生能很好的掌握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主体性、创造性的作用,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使用者,树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全新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进
目的:分析头孢西丁在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三年我院收治的86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为研究案例,结合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
通过分析落实良种补贴政策存在的误区。探讨了良种补贴工作经费短缺、良繁基地不落实、商品转化率低等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应加强补贴资金监管、品种展示示范、种子质量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