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传播视阈下的表情包的发展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交媒体迅猛发展,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人际交往,因线索的消除而有了包装自我的机会。表情包不断演进发展,除了帮助用户在网络中塑造自我,还逐步成为了用户寻求娱乐、反叛主流文化的一种手段。然而,这种反叛是一场有边界的狂欢。
  【关键词】表情包;社交媒体;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8.064
  1. 网络表情包的发展演进
  表情,是现实人际交往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虚拟社交,难以观察到交往对象的语气、语态、表情、动作。因此,起补充和推断作用的表情包应运而生。学者郑满宁(2016)归纳出了表情包发展的三个阶段。“最早表情1.0阶段追溯到1982年9月19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师法尔曼首创的微笑符号‘:-)’,后续的表情包2.0阶段是公众社交软件自带的emoji表情;表情包3.0阶段则是网民自创的meme表情,并对让人印象深刻的网络图片不断PS恶搞,形成一种网络流行的表达现象”。学者刘汉波(2017)则从互联网演进的角度剖析web1.0时代到web3.0时代表情包随之产生的需求满足程度的变化、使用场景的转变以及动态表情包和静态表情包平分秋色的格局。“在虚拟现实的大潮下,表情包经历了由文字到图像、由知觉到感官的跨越”。而这些具有二次创作性质的表情包,随着虚拟社交的不断深入,逐步发展成为了新型的社交方式。
  现今的表情包,因分众化的使用诉求和多样的场景需求,形成了动态与静态并存、甜美可爱与戏谑讽刺并存、内涵明确与多元解读并存、大众传播与小众圈层化传播并存的局面。
  2. 表情包背后的多元意涵
  2.1 网络世界中虚拟形象的塑造
  在现实生活中表现自我,在虚拟社会中塑造自我。社交媒体因其超越空间的传送能力和强烈的交互属性,在连接亲友的同时还为用户与陌生人的趣缘社交提供了可能,拓宽了其社交范围。而这样的连接与拓展并非是没有代价的。虚拟社交中的线索是贫瘠的。由于身体的不在场和文字符号的单一性,人们很难观察到媒介的另一端与其互动之人的反应。这种情感反馈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双方的误读。但不可否认的是,线索的消除也为用户塑造一个虚拟的自我提供了条件。虚拟社交中的表情包,不論是可爱的还是戏谑的,不论是被赋予积极向上意义的动物化的表情包还是融合“梗”文化带有调侃意味的表情包,都是用户通过图像来进行自我塑造和呈现的方式。
  这种虚拟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多元的。紧随文字其后或单独存在的表情包,基于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交流对象的亲疏远近,塑造了一个用户的多重形象。从使用场景的角度来看,用户在相对开放的公共空间或因利益等因素连接而成的群体中,倾向于使用较为平和的、大众通俗易懂且易于接受的表情包。美国学者戈夫曼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表演。人们的行为可以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表演更多是在前台进行的。“个体在前台区域的表演可以看成一种努力,这种努力造成他在该区域的活动维持和体现了某些标准的外观”。而在较为私密的场景中,用户则倾向于实施“后台”行为,使用使用自己感兴趣的、较为偏爱的、不用受到群体压力和规训的表情包。从与交流对象的亲疏远近的角度来看,面对不熟悉的人,用户对交流对象认知的模糊而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是时,用户倾向于展示出自己的温柔平和的一面以减少潜在的社交压力,降低在虚拟环境中发生争执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基于哪个维度的考量,用户塑造的虚拟自我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其自身性格。学者彭兰(2019)指出,“作为面具, 表情包在某些时候不仅可以弱化自己的锋芒,还可以掩饰人们的真实心情,对心情进行‘美图’”。当用户发送一个又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卡通表情包时,也许他的内心世界并不明朗,正陷于苦痛之中,此时的表情包,更像是对自我的积极暗示或避免与他人倾诉而无法共情带来的社交尴尬。这种对心情进行“美图”的行为,不仅局限于交往的一方,有时双方会进行双向“美图”。梅罗维茨通过对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和麦克卢汉理论的深入思索,在《消逝的地域》中提出了电子媒介并不是通过内容来对人们产生影响,而是通过改变人们现实生活的场景来发挥作用。(梅罗维茨,1986/2002)。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碎片化的信息读取模式,人们越来越难以沉浸在少数的深层次交往之中。虚拟社交也更倾向于范围广而卷入度低的浅交往。置于真空中的虚拟社交与无暇深入的浅层社交,让交往的双方以表情包为载体进行双向心情“美图”,以达成一种想象中的共识。在单向或双向“美图”的过程中,真情也许因为追求这种想象中的共识而式微,但我们不能因此便全盘否定这种自我包装的行为,它作为柔性的表达方式,对交往双方也起到了诸如情感慰藉的积极作用。
  2.2 孤独与不安中寻求认同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中的人是孤独的。高速发展的现实世界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人们承受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这样的境况使得人们更想在网络这一相对自由和开放的虚拟空间中寻找认同和归属。尽管网络空间中的这种自由局限于前台的匿名,在后台依旧进行实名管理。但前台的匿名已然为用户创造了一种不被规训和凝视的相对安全感。
  除了通过文字、语音来形塑认同和归属,表情包也在形塑着一种趣味性强、视觉传达力显著的“图像社交”模式。以暗含了“丧文化”的“打工人”表情包为例,用户在使用带有自嘲性质的“打工人”表情包时,除了宣泄内心的情绪,更多的是在人人叹“丧”的洪流中寻找共鸣和认同。在这种表达与寻找归属的过程中,用户感知着虚拟世界中陌生人的境遇,以此进行自我慰藉。在此意义上,表情包成为了输出情绪的工具和自我慰藉的药剂。   但表情包是流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一个又一个“梗”的诞生,表情包也在用户的二次创作中不断迭代。一方面,这些用户在制作和传播二次创作的表情包中输出情绪和寻求认同。另一方面,只有懂得这些表情包背后的“梗”,才能在基于表情包的“图像社交”中得到真正的归属感。而不断更新的网络文化、富于变化的表情包,带来了代际之间的区隔也为用户形塑认同设置了障碍。看懂表情包、使用表情包成为了圈层社交的一道边界。在现实生活中本就不安與孤独的人们,为了在网络空间中融入群体,还得不断更新自己的表情包、更新自己对表情包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至此,表情包既成为了用户形塑认同的手段,也在无形中给予受众不断习得网络文化的压力。这种压力的强弱,与交往对象的属性、社交软件的使用强度、用户的使用场景等均有联系。
  2.3 暗含边界的反叛与狂欢
  可以看到,不论是在虚拟世界中塑造自我还是在虚拟社交中寻求归属,网络表情包的选择、制作、基于表情包的社交互动呈现出一种反叛与狂欢的倾向。甜美可爱的表情包可能是社交距离的隐性体现,是个人在网络世界中争夺对情绪和思维自主展露的权力。戏谑、融合了“梗”的表情包通过巧妙包装传递用亲身交流、文字难以言说的内容。
  网络红人们凭借自身鲜明的特点,成为了表情包创作的新元素。他们自创的话语、独特的表情、表达的情绪,都暗合了网络世界中的娱乐精神,与用户内心深处狂欢的渴望相契合。当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塑造自我时,也需要真实的自我展露。这些极具生活气息的、暗含情绪宣泄功能的表情包,给予了用户揭开面具做自己的机会,给予了用户使戏谑表情包体验娱乐狂欢的机会。“斗图”热潮袭来,在热闹的表情包大战中,理性的思考与话语交流被消解,娱乐至上的思想被放大。这些依托热点、本着娱乐精神做自己的表情包,虽有反叛的基因和狂欢的态势却也受到来自自身和环境的隐性约束。处于各个群体中的个体,自身受到群体规范的约束,这种约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并形成个体的自我约束。双重作用下,表情包的反叛与狂欢暗含边界。
  3. 表情包狂欢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从表情包1.0阶段发展到表情包3.0阶段,表情包的不断发展也伴随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误读,贯穿在表情包发展的各阶段。微信自带的微笑表情,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理解。表情包3.0阶段,用户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表情包,使得表情包繁荣发展。微信最新版本已将表情包容量扩充至999位。庞大的表情包中,往往暗含用户自我的思想,有些思想并不愿为他人所知,表意也不直白,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因表意不明造成误读。本应在虚拟社交中弥补消失了的线索的表情包,未能发挥功效或起到了负功能。
  除了误读,这场用户制作、传播表情包的狂欢中,话语霸权也是不可忽视的现象。除了通俗易懂的表情包外,依托热点而生的、融合“梗”的表情包往往由网络活跃者掌握。他们利用自己对于网络热点的追随与跟进,创作出一批需要理解背后隐含的热点才能进行准确解读的表情包。使用复古素材、简单动画、大号字体的标榜中老年群体使用的表情包,实则是掌握了表情包制作技能的青年群体定义中老年群体形象的产物。他们代替中老年群体,定义了他们使用的表情包应该是什么样的,并由此形成了一种隐蔽品位区隔。
  表情包3.0阶段,经典影视剧作为表情包的核心素材之一被广泛使用。用户在卷入这场表情包制作与传播的狂欢中时,也面临着侵权行为难以界定的问题。表情包不是侵权行为的新形式和新掩护。
  4. 结语
  现今,微信作为社交软件巨头,不断升级自带表情和扩充表情包容量。社交媒体顺应用户对于表情包的需求已成为发展定势。但在表情包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各主体都不能忽视表情包狂欢背后的问题。既要看到表情包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又要针对表情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找出应对之策,促进表情包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满宁.网络表情包的流行与话语空间的转向[J].编辑之友,2016(08):42-46.
  [2]刘汉波.表情包文化:权力转换下的身体述情和身份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17(01):180-185+188.
  [3]欧文·戈夫曼 (2008):《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03页。
  [4]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1):104-110+153.
  [5]李欣,彭毅.符号化表演:网络空间丧文化的批判话语建构[J].国际新闻界,2020,42(12):50-67.
  [6]林爱珺,张博.作为话语的表情包:网络表情包的符号消费与社会学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8):35-40.
  作者简介:高嘉宇,2000年5月,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现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新闻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于各种审美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关于采编工作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各种轻重的需求,在当环境之下,如何能够更好的提升采编工作自身的素质是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此篇文章当中,主要针对相关领域當中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创新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24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日益成熟,使得原有的产业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较大冲击,社会影响力以及经济价值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稳步增强传统媒体的经济价值,建立起与新媒体的联动发展模式,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有机融合,拓宽媒体新渠道,延伸媒体新内容,以满足不同群体的资讯获取需求。文章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大数据时代,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的特征、动力与路径层面出发,进行细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微信微博与移动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平台逐渐出现,使人们的新闻获取方式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于电视节目的
在当前互联网不断的升级与优化下,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方式已经变得更加多元化,为媒体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台经营管理已经成为了我国信息传播的主要
【摘要】我国电视民生类新闻节目从曾经的热门收视者桂冠走红到近几年来的发展困顿,面临着新媒体的转型困难和传播方式变迁的许多困境。民生新闻的转型与发展方式不应仅仅停留在向公开新闻、大民生新闻转变,而是探索一条与当下媒体相契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民生类新闻;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
近年来,跨媒体融合现象逐渐凸显。全媒体背景下,针对各项媒体资源和内容实行相融,可扩大宣传范围。这次采取跨媒体融合方法,依据互联网载体,结合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制作
【摘要】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媒体融合成为了传统媒体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新闻传播的观念出现了变化,同时传统媒体新闻采集和制作的流程也受到了极大程度的挑战。这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业务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新闻业务,受到了新媒体时代的强烈冲击,业务形态出现了巨大变革,需要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业务开展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业务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濟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品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闻媒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电视的出现,使得新闻媒体也具备了娱乐属性,这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当中,需要电视台编辑能够积极的进行转型和改变,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电视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对于融媒体时代电视台编辑转型的重要意义进行
【摘要】自人类远古时期始,传播活动便应运而生。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以及当下的信息传播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时代语境中的传播样态及习惯。伴随着用户多元化需求的提升、媒体行业的竞争力不断攀升、新兴科技提供的技术支撑,以及大背景下政策的支持引导。中国广电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成为当下媒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日常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各种新兴媒体板块的出现不断更新着社会发展形式,传统媒体于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调整。“十四五”期间传统媒体传播格局将发生巨变,媒体融合加速、受众分化显现、多元价值碰撞,悠悠众口不能是一食多投,平衡取舍雅俗共赏之路任重道远。如何规划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把握新技术发展机遇,如何让传统媒体与时代精神相互呼应,推动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