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V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210183-01
宁夏青铜峡灌区位于黄河中上游,是一个古老的大型引黄灌区,在1967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后,由多首制无坝引水发展成为一首制有坝引水,受黄河水的滋润,灌溉面积由解放前的9.6万h㎡发展到现在的33万h㎡,粮食也由过去的2.26亿kg发展到现在的17.7亿h㎡,是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黄河上游持续干旱少雨,黄河来水量逐年减少和水位逐步降低,灌区农业灌溉受到极大影响,干旱缺水成为制约该灌区农业发展的引水不足,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灌区灌况
(一)灌区引黄河水情
随着农业的发展,引黄灌区灌溉面积不断增加,黄河灌溉负担越来越重,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黄河下游多次发生断流和整个黄河流域严重缺水。为了保证整个黄河流域生产、生活的安全与稳定,国家除了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外,还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分配、以河调水的战略,压减上游水量,补给下游水量的不足,宁夏青铜峡灌区在国家原分配可利用引黄水量40亿m3的基础上,2002年冬灌引黄水量压减33%,根据水利部下达的《关于颁布实施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非汛期干流调度预案的通知》,该灌区在2003年春灌4-6月份引黄水量将再压减30%,压减水量12.3亿m3,整个灌区13.3万hm2农田灌溉将受到影响。
二、灌区农业抗旱措施
(一)深挖潜力,开源节流,实现水利资源的优化配置
灌区传统的灌溉模式,大引大排,使农业灌溉水资源浪费达13.28亿m3,占引水量的20%,尤其在8.67亿hm2的水稻灌区,这种浪费尤为突出,与现代灌溉农业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在现状黄河水量如此紧缺的形势下,加剧了供水矛盾。由于地下水的大量补给,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居高不下,在灌溉期间地下水埋深为1.2-1.5m,导致土壤的返盐、返碱,整个灌区土壤盐碱面积13.18万hm2,占总灌溉面积的47.5%,中低产面积14.67万hm2,占52.9%,生产能力下降。由于水资源的单一利用,一方面形成供水压力,另一方面使大量的沟水白白流失,地下水资源闲置或利用率低,造成水资源的配置、使用不合理。因此,利用各种措施,降低引水量,防治污染,充分利用沟水补渠,不仅可以缓解和解决灌溉用水压力和不足,而且可以减少潜水蒸发改良土壤,提高生产能力、促进水土资源的相互协调利用。
(二)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1、在灌区上游,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地理优势,发展井灌区、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及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形成经济园区。
2、在灌区下游,采取以渠道防渗为主,井渠结合,以排代灌的灌溉模式,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变大田为小畦田,采用沟灌、膜上灌、低压管灌、微灌及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有效减少引水量,降低田间深层渗漏,节约水资源。采用小畦田灌溉,节水效果提高37.3%。
3、对于水稻区,要全面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此项技术的核心在于根据各个生育期的不同生理需水要求,进行适时适量灌溉。
(三)积极实现农业结构的转向
青铜峡灌区现状灌溉面积中,农、林、牧用地结构为155:105:1,虽有水产养殖用地0.79万hm2,但所占比例很小。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为86:14,土地利用结构仍以粮食用地为主。小麦、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过大,农业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在2002年全区关于明年春灌安排会议上,自治区政府果断决定,压缩旱作物、水稻面积6.67hm2,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经济价值高的蔬菜、水果、种草养牧,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一方面可缓解供水不足造成的减产、低产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在农业结构转型后,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深化水利体制改革
在开展灌区节水改造中,坚持管理体制改革与工程改造同步进行,一是在推行“一把锹”淌水灌溉管理基础上,积极探索支、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管理,即继续推进农民用水协会、小型水利设施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使维护管理服务与灌水责任明确并落到实处,减少中间环节造成的各种不合理负担和收费,保护农民利益,降低水费,减少水事纠纷;二是在支渠以上的工程管理上,参照企业的经营办法,改进管理,增强经营活力。灌区在运行管理方面,推行承包、目标管理等多种形式管理模式,细化、量化经营管理职责、任务,定岗定员,落实责任,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在工资分配制度上,实行以劳定酬、以绩定酬,将工作业绩和工资、奖金等挂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五)水价改革
过低的水价使灌区运行管理非常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灌区在现行水价的基础上,实行“稳定进行,逐步提高”的原则,逐步调整水价,增加水费的收缴透明度,实行用水证制度在水费计收方法上,推行分级计量供水,改按亩均收费为按方收费的方法。采用定额供水、超计划用水加价、淡季灌溉水价优惠等政策,打破“喝大锅水”的传统做法。
三、建议
(一)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水利工作已从过去的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为主逐步转移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上来。在新形势下,一是尽快将灌区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由水管部门加强管理做实做好;二是在现在的灌区中,因地制宜地规划,实现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
(二)以科技为先导,尽快建立节水示范区
灌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技术含量高,有许多问题要研究、探讨。建立节水示范区,要针对区域种植结构、水资源状况、经济条件等,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要鼓励私人承包商的经济种植园区的试点,这样不仅起到节水示范推广作用,而且还可以在引导农民自觉调整种植结构上起到积极示范作用。在现存的节水灌区进行调查研究,总结运行管理经验,提出水资源合理配制方案及发展方向、运行机制,以点带面,为灌区发展提供示范推广样板和理论依据。
(三)建立科学的配套政策,保证灌区的健康发展
制定水价,强制节水,限制一定量的渠道用水,利用政策的导向与制约,可制定优惠的农电抽水价格,鼓励用井水。
(四)发展节水灌溉要与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相适应
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草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最新的规划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或修改原有的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和计划,以免工程建成后很快又与农业结构不相适应,造成不能正常发挥效益甚至报废。
(五)加强宣传力度
利用冬季农闲时间,深入农村与农民面对面地交流,广泛听取农民对今后农业生产的建议和意见,耐心细致讲解节水灌溉的意义和知识,使农民明白节约用水不仅可增产而且增加收入,促进各项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宁夏青铜峡灌区位于黄河中上游,是一个古老的大型引黄灌区,在1967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后,由多首制无坝引水发展成为一首制有坝引水,受黄河水的滋润,灌溉面积由解放前的9.6万h㎡发展到现在的33万h㎡,粮食也由过去的2.26亿kg发展到现在的17.7亿h㎡,是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黄河上游持续干旱少雨,黄河来水量逐年减少和水位逐步降低,灌区农业灌溉受到极大影响,干旱缺水成为制约该灌区农业发展的引水不足,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灌区灌况
(一)灌区引黄河水情
随着农业的发展,引黄灌区灌溉面积不断增加,黄河灌溉负担越来越重,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黄河下游多次发生断流和整个黄河流域严重缺水。为了保证整个黄河流域生产、生活的安全与稳定,国家除了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外,还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分配、以河调水的战略,压减上游水量,补给下游水量的不足,宁夏青铜峡灌区在国家原分配可利用引黄水量40亿m3的基础上,2002年冬灌引黄水量压减33%,根据水利部下达的《关于颁布实施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非汛期干流调度预案的通知》,该灌区在2003年春灌4-6月份引黄水量将再压减30%,压减水量12.3亿m3,整个灌区13.3万hm2农田灌溉将受到影响。
二、灌区农业抗旱措施
(一)深挖潜力,开源节流,实现水利资源的优化配置
灌区传统的灌溉模式,大引大排,使农业灌溉水资源浪费达13.28亿m3,占引水量的20%,尤其在8.67亿hm2的水稻灌区,这种浪费尤为突出,与现代灌溉农业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在现状黄河水量如此紧缺的形势下,加剧了供水矛盾。由于地下水的大量补给,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居高不下,在灌溉期间地下水埋深为1.2-1.5m,导致土壤的返盐、返碱,整个灌区土壤盐碱面积13.18万hm2,占总灌溉面积的47.5%,中低产面积14.67万hm2,占52.9%,生产能力下降。由于水资源的单一利用,一方面形成供水压力,另一方面使大量的沟水白白流失,地下水资源闲置或利用率低,造成水资源的配置、使用不合理。因此,利用各种措施,降低引水量,防治污染,充分利用沟水补渠,不仅可以缓解和解决灌溉用水压力和不足,而且可以减少潜水蒸发改良土壤,提高生产能力、促进水土资源的相互协调利用。
(二)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1、在灌区上游,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地理优势,发展井灌区、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及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形成经济园区。
2、在灌区下游,采取以渠道防渗为主,井渠结合,以排代灌的灌溉模式,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变大田为小畦田,采用沟灌、膜上灌、低压管灌、微灌及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有效减少引水量,降低田间深层渗漏,节约水资源。采用小畦田灌溉,节水效果提高37.3%。
3、对于水稻区,要全面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此项技术的核心在于根据各个生育期的不同生理需水要求,进行适时适量灌溉。
(三)积极实现农业结构的转向
青铜峡灌区现状灌溉面积中,农、林、牧用地结构为155:105:1,虽有水产养殖用地0.79万hm2,但所占比例很小。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为86:14,土地利用结构仍以粮食用地为主。小麦、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过大,农业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在2002年全区关于明年春灌安排会议上,自治区政府果断决定,压缩旱作物、水稻面积6.67hm2,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经济价值高的蔬菜、水果、种草养牧,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一方面可缓解供水不足造成的减产、低产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在农业结构转型后,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深化水利体制改革
在开展灌区节水改造中,坚持管理体制改革与工程改造同步进行,一是在推行“一把锹”淌水灌溉管理基础上,积极探索支、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管理,即继续推进农民用水协会、小型水利设施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使维护管理服务与灌水责任明确并落到实处,减少中间环节造成的各种不合理负担和收费,保护农民利益,降低水费,减少水事纠纷;二是在支渠以上的工程管理上,参照企业的经营办法,改进管理,增强经营活力。灌区在运行管理方面,推行承包、目标管理等多种形式管理模式,细化、量化经营管理职责、任务,定岗定员,落实责任,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在工资分配制度上,实行以劳定酬、以绩定酬,将工作业绩和工资、奖金等挂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五)水价改革
过低的水价使灌区运行管理非常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灌区在现行水价的基础上,实行“稳定进行,逐步提高”的原则,逐步调整水价,增加水费的收缴透明度,实行用水证制度在水费计收方法上,推行分级计量供水,改按亩均收费为按方收费的方法。采用定额供水、超计划用水加价、淡季灌溉水价优惠等政策,打破“喝大锅水”的传统做法。
三、建议
(一)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水利工作已从过去的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为主逐步转移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上来。在新形势下,一是尽快将灌区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由水管部门加强管理做实做好;二是在现在的灌区中,因地制宜地规划,实现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
(二)以科技为先导,尽快建立节水示范区
灌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技术含量高,有许多问题要研究、探讨。建立节水示范区,要针对区域种植结构、水资源状况、经济条件等,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要鼓励私人承包商的经济种植园区的试点,这样不仅起到节水示范推广作用,而且还可以在引导农民自觉调整种植结构上起到积极示范作用。在现存的节水灌区进行调查研究,总结运行管理经验,提出水资源合理配制方案及发展方向、运行机制,以点带面,为灌区发展提供示范推广样板和理论依据。
(三)建立科学的配套政策,保证灌区的健康发展
制定水价,强制节水,限制一定量的渠道用水,利用政策的导向与制约,可制定优惠的农电抽水价格,鼓励用井水。
(四)发展节水灌溉要与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相适应
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草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最新的规划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或修改原有的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和计划,以免工程建成后很快又与农业结构不相适应,造成不能正常发挥效益甚至报废。
(五)加强宣传力度
利用冬季农闲时间,深入农村与农民面对面地交流,广泛听取农民对今后农业生产的建议和意见,耐心细致讲解节水灌溉的意义和知识,使农民明白节约用水不仅可增产而且增加收入,促进各项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