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类短视频“梨视频”的内容特征与发展策略探析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快资讯时代的传播语境下,资讯类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产不断发生着变革和转向。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资讯类短视频的典型范例“梨视频”在现阶段出现的题材特征、形式特征和叙事特征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并从内容创新、技术创新、表达创新和模式创新四个维度上为未来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平台的创新发展提出可行性策略,为打造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媒体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新闻资讯;短视频;梨视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0-0057-03

1 资讯类短视频的概念界定和发展现状


  1.1 概念界定
  资讯类短视频是指运用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分发新闻资讯和优质内容的视频新闻形式。它是依托“互联网+”背景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体传播形态,具有易分享、专业化、内容多元、有效审核及规模化生产等特点[ 1 ]。目前,国内资讯类短视频平台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媒体转型自建的短视频平台,如《浙江日报》开设的“辣焦视频”;第二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的开创短视频栏目,如新京报联手腾讯视频打造的新闻栏目“我们视频”;第三种是传统媒体人脱离体制,自主打造的短视频平台,如传统媒体掌舵人邱兵创办的“梨视频”。
  1.2 发展现状
  短视频最早来源于国外的新媒体实践,2013年在国内逐渐兴起,此后便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短视频的发展依赖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信息网络的不断提速,中国互联网絡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9.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2]。Trustdata大数据显示,2020年6月,短视频领域月活跃用户量显著增长,在所有应用领域内排名第三[ 3 ]。以上数据表明移动短视频的用户数和使用率都在不断增加,可以说我们已经步入了短视频时代,短视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伴随着视觉性成为文化的主因,以往语言的霸权地位被迫让位于以视觉性为特征的视觉素养和视觉经验[ 4 ]。传统的新闻报道以文字为主导的态势也不得不开始朝视频转向。
  随着网络资费的不断下降、网络速率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从资讯短视频中获取新闻信息,短视频新闻的阅读和使用正在成为一种趋势。2014年,新华社推出首款短视频新闻客户端“新华15秒”,自此,国内媒体开启了对短视频新闻的探索。2015年,资本市场开始进入短视频行业。2016年,资讯类短视频正式集体亮相并迅速引爆网络流量,因此也被称之为“短视频元年”。传统的新闻资讯类媒体纷纷加入短视频大战,新京报推出“我们视频”;澎湃新闻出品“澎湃视频”;南方周末成立“南方视业”;原澎湃首席执行官邱兵自创“梨视频”,这些例子表明新闻资讯报道与短视频这种形式的结合越来越密切。2019年,传统主流媒体开始入驻视频平台,如央视新闻的“主播说联播”,带动了资讯类短视频的快速发展。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短视频用户对PGC内容偏好率由2017年的24.6%上升至33.8%,对PGC内容和UGC内容结合的偏好率由37.4%上升至43.6%[5]。可见,用户开始追求更优质更专业的短视频内容,专业的媒体机构正在发展成为短视频内容生产的主力。目前资讯类短视频行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虽然短视频的风口期已过,但仍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在走向更理性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2 基于热门视频分析梨视频的内容特征


  梨视频是前澎湃新闻CEO邱兵带领深具媒体背景的专业团队打造的一个资讯类视频平台。作为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先行者,梨视频于2016年11月正式上线,经过四年多的实践,目前它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资讯类短视频平台之一。本文以梨视频的官方微博作为研究样本,对梨视频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的短视频内容进行观察记录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分析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平台的先行者——梨视频在现阶段出现的内容特征,把握资讯类短视频内容的最新发展动向和态势。
  2.1 题材特征:讲述温暖正能量故事
  在新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正能量”与“流量”往往被当成两个对立的概念,媒体普遍认为正能量的内容难以广泛传播。其实不然,正能量的内容只要以适合的形式和语态呈现,其带来的流量将是巨大的。体现了平凡生活中温暖和感动的内容也容易成为爆款。
  资讯短视频崛起后,资讯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变化为人性、真实和美好。普通人的故事天然具有吸引力,好的内容应该是温暖的、感人的、直抵人心的。在2020年春节前夕,梨视频策划了2019年度“平凡之光”人物颁奖活动,回顾了在这一年里受到关注的“小人物”的高光时刻:航班上吸尿救人的张红医生、肖占祥医生;乘车时身挂“勿需让座”胸牌走红的76岁大爷刘增盛;坚持帮助流浪汉回家,15年来出资16亿的易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小人物”,但是他们的正能量故事经过媒体的传播报道,被无数网友点赞分享。这些微小且伟大的“中国细节”以新鲜的语态、滴灌式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宏大叙事,重新构建了鲜活的微观温情叙事。
  正能量和温情的内容更易传播,其底层逻辑是以情感为切入点。这些新闻资讯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并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所以更能够产生巨大的共鸣感和传播力。未来资讯类短视频会更故事化、更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而温暖、正能量的题材也会成为主流。
  2.2 形式特征:向横屏视频转向
  竖屏强调阅读体验,横屏体现完整叙事。与抖音、快手等UCG泛娱乐化的短视频不同,资讯类短视频目前还是以横屏画幅为主。但竖屏视频更适应目前的移动端消费习惯,迫使梨视频的呈现方式开始部分向竖屏转向。   笔者观察统计了近年来梨视频官方微博数 据,在梨视频的热门微博中竖屏的比例大约是1/5。虽然竖屏在资讯类短视频中的体量还不足以与横屏相抗衡,但相比起其刚上线时的视频基本做成横屏的,可以看出梨视频已经不断增加对竖屏视频使用的尝试和探索。竖屏视频这种轻量化表达可以在移动设备上最大程度地利用手机屏幕,呈现更多的信息增量,产生更好的媒介效果,同时其带来的交互性和在场感能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而资讯类短视频要求时效性和现场感,对于画质、镜头语言的要求不高,普通手机设备就能完成竖屏内容的拍摄,这也为竖屏视频与资讯的结合提供了立足点。
  在竖屏视频的使用上梨视频也考虑了平台适配性,以《#熬夜变傻有科学依据#,科学家首次拍下人类睡觉时被“洗脑”毒素全过程》为例,在字幕的处理上考虑了微博平台特性,字幕添加的位置上移居中,采用黑色背景避开右边的自带标示和底部的文字摘要,体现对竖屏视频的合理使用。
  2.3 叙事特征:场景化、碎片化
  与传统媒体新闻侧重厘清事件的因果、背景和意义的时间叙事相比,新闻资讯短视频侧重场景化的空间叙事。“新闻短视频因其短,就要求去除复杂的背景介绍和逻辑梳理而直接呈现鲜活的新闻现场,属于弱因果淡逻辑的场景化叙事。”[6]梨视频的短视频内容平均时长在120秒以内,体现了资讯类短视频的快阅读、轻量化、场景化的表达特征。与传统电视报道的宏观叙事相比,梨视频的新闻往往只集中突出一个亮点,利用后期剪辑截取最抓人眼球的高潮部分,将线性故事转换为单一场景,并以主人公的视角展现,建构起“微叙事”的场景化表达模式。
  在梨视频的报道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深度消解和去精英化的倾向。由于传统意义上的深度叙事并不适合新媒体环境下移动阅读习惯,海量的信息和快速的生活节奏造成了用户的阅读时的思维惰性和对高效率要求。而阅读深度内容,意味着更长的思考过程和脑力消耗,庞杂的信息流和追求绝对理性的深阅读会挤压用户的信息获取量和想象力,所以每一条短视频的内容都要以平面化、反深度的形式呈现。加之资讯类短视频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性,于是出现了短时长、大量报道的碎片化表达。一般来说,资讯类短视频新闻中只呈现部分内容,但其弊端也尤为明显,在对于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上,由于事件正在发展,无法完全了解到事件的全貌,媒体为了赢得流量抢发新闻就会出现传播不实消息的情况,例如梨视频官方微博所发《快讯!#英国货车39具尸体为中国公民#,司机已被逮捕》一文,经后来确认,英国货车上的死者实际均为越南人。

3 从“梨视频”看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发展策略


  梨视频作为新闻资讯的短视频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其发展的许多经验值得其他媒体借鉴,但还远不足以作为一个标杆来为资讯短视频行业设立标准。本文的探讨既是从梨视频的成功实践出发,也是从梨视频当下存在的不足出发,试着总结可供包括梨视频在内的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参考的发展策略。
  3.1 内容创新:用下沉方式传播“正能量”话题
  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发展,短视频红利不再,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市场趋于饱和,短视频平台纷纷选择以“下沉”的方式争夺市场。梨视频也开始转移阵地,开始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下沉”不是内容质量或者内容层次的下沉,而是把报道挖掘的触角延伸到三、四线城市中,深入到城市农村的方方面面,记录最真实最鲜活的中国细节。为此,梨视频建立之初就构建了庞大的拍客群体,目前75 000名拍客遍布全国2 000多个城乡和全球500多个城市。但即便如此,近年来,梨视频仍在不断开展“下沉”战略转型,不断扩大自己的拍客群体和资源优势。
  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发展转型要进一步以“下沉”策略来提高“正能量”的效率。建设更加“下沉”的拍客网络,让拍客离信息终端更近一些,为更多受众提供更贴近身边事的资讯。新媒体平台要在价值观、内容维度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更要改变宏大叙事和高高在上的语态,以小见大,采用小人物式的讲述方式,挖掘在每个平凡人身上的非凡之處。用小人物身上的正能量故事唤起共情,引领价值导向。
  3.2 技术创新:发掘资讯短视频的“场景”深度
  5G时代的到来为资讯类短视频的场景化应用提供了可能,全媒体时代下用户主体地位提升,受众的感知能力也日益延伸,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图片文字视频报道提供的现场感,沉浸式地“进入”新闻报道现场的在场需求日益强烈。5G时延仅为4G的1/10,5G技术的加持将会使短视频的体验感、立体感、沉浸感、互动感得到进一步深化,更好的满足受众的在场感和参与感。技术的创新会促进资讯类短视频的生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AR/VR等新型技术的应用,也无疑会大大提高短视频资讯的生产效率和用户到达率。
  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往后的发展升级应该要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发掘短视频的“场景”深度。首先要利用5G泛在网、高速度、低时延、低功耗的特点,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消除技术壁垒,部分要素简单、操作常规的内容,可以采用机器人自动抓取剪辑,快速生产优质内容,并让新闻内容更精准地到达用户。同时创新资讯类短视频的呈现形式,例如新京报动视频利用三维动画和VR/AR技术模拟新闻场景,力图还原一切消失的新闻现场,对缺失的新闻画面进行补充。让用户无中介地消费新闻内容,让场景全方面调动人的感官,丰富优化用户参与体验,使新闻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
  3.3 表达创新:寻找流量与深度的平衡点
  新闻资讯类短视频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移动端的受众需求,采用了碎片化、轻量化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业态的发展,但是同时这也是对流量的一种妥协。如果过度以受众为中心,迎合受众喜好,可能会造成低俗化、庸俗化倾向。所以必须坚持严肃、科学、专业的新闻态度,体现资讯平台的社会公益性、有效性与公共属性,尽可能寻找流量与深度之间的平衡点。
  虽然梨视频也做了一些类似传统媒体式的报道,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但是这样的内容还不足以成为典型。一是样本少且影响力不足,二是内容深度与传统的深度报道还有差距,只揭示问题而没有设法解决问题。未来,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平台要在充分发展短、平、快内容的基础上,拓宽产品线,分出一部分精力到深度内容的的探索中,例如以微纪录片的形式,进一步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制作小而精的内容,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   3.4 模式创新:构建与用户共生的机制
  传统媒体采用的是体制内部金字塔式的生产结构,从记者到编辑,结构层层分明,这就造成了管理的繁杂和新闻时效性的低下。全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用户手中的智能设备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完成受众到生产者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积极参与到新闻生产中,倒逼媒体建立扁平化的内容生产结构。在资讯类短视频的实践下,无论是传统媒体的转型还是新媒体的入场,都要充分利用用户资源。许多用户拍摄的一手素材可以弥补媒体无法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的不足,用户还可以提供许多被媒体所忽略的选题思路。
  梨视频的运用拍客模式,让主创团队与拍客紧密沟通,将用户转化成遍布各个地方的“记者”,为平台提供视频创作和拍摄的骨架,解决了优质内容稀缺的问题。但同时,这个模式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版权信息问题以及如何用激励机制留住优质拍客等等。新闻资讯短视频的发展离不开优质内容的持续供应,因此平台需要与用户构建更加良性的共生体制,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充分挖掘用户潜能,丰富信息采集渠道,让用户成为优质内容的发现者和生产者,同时平台也要承担起相关的管理责任和把关审核的任务。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网络资费的下降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时间不断被手机等电子设备所占据。短视频因其时间短、表现力强、适合碎片场景化消费的特点成为移动时代的常态表达,而对于新闻行业来说,在报道中采用短视频这种形式也是大势所趋。作为发展较成熟,影响较大的资讯类短视频平台,梨视频在实践中也在不断调整内容生产策略,使其生产的内容更加符合受众需求,提升内容的到达率。当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该紧紧抓住短视频这种表达手段,以正能量内容为切口,深化技术场景的应用,寻找流量与深度的平衡点,挖掘多样化的用户潜能,提高自身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曾光,眭丽莎.资讯类短视频的发展趋势研究[J].青年记者,2017(14):84-85.
  [2]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EB/OL].(2021-02-03)[2021-03-20].http://www.cac.gov.cn/2021-02/03/ c_1613923423079314.htm.
  [3]Trustdata大数据.202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EB/OL].(2020-07-30)[2021-03-20]. https://www.27sem.com/article/5349.
  [4]刘涛.环境传播:话语、修辞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0-201.
  [5]艾媒网.2019中国短视频创新趋势专题研究报告[EB/OL].(2019-09-17)[2020-03-20].艾媒大文娱产业研究中心,https://www.iimedia.cn/c400/66047.html.
  [6]黄海.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短视频的话语与叙事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5):120-128.
其他文献
为了在多云天气下实现天空偏振定向,提出了一种利用改进的U-Net深度神经网络结合偏振度阈值进行云分割的方法,并基于瑞利散射理论获取太阳方向与体轴夹角实现天空偏振定向。采用包含3个残差结构的Respath模块将UNet神经网络的编码区与解码区更好的融合,并在下采样时添加MultiBlock模块,使输入图像的特征更好地被学习。将神经网络预测的二值分割图与设置偏振度阈值为0.1的二值分割图进行或运算得到能够较好地分割云和蓝天的二值图。最后,将该二值图作为mask模板去除偏振方位角图中异常像素点,使保留的像素点符
第二十八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21)举办期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顾建国先生接受本刊专访,采访视频在“央视频”新媒体平台进行了播出。顾建国在采访中介绍了省级广电系统融合媒体总体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模式,包括多元化的基于云平台的服务体系架构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建设维护经验,笔者将其整理成文,以飨各位读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复兴路办公区微波机房升级改造后能够支持多路4K及高清信号的接入、调度、转发、监看等功能,本文介绍了该微波机房的建设背景,设计原则和功能,系统设计方案,并对机房应用实例进行了阐述。
摘 要 通过“百度指数”和“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分析工具分析了十八大以来(2012—2019)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媒体关注情况,结果显示对马克思主义新媒体关注的活跃度持续增长,搜索指数年均增长16.14%;关注度有地域和人群差异,华东、华北活跃度较高,西北、东北地区活跃度较低,中青年人群活跃度较高,男性略高于女性;关注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关注其他相关概念或问题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
光干涉绝对重力仪采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监测被测落体的下落位移。干涉仪的参考棱镜需相对于地球中心静止,然而置于地面上的参考棱镜会随着地面振动,这将使干涉法所测的落体相对于地球的位移变化有偏差,直接影响重力仪单次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增大了多次测量数据的分散性。因此,针对NIM-3A型绝对重力仪提出了全新的测振补偿法,利用高精度测振传感器监测地面振动,并将它补偿到干涉法监测的被测落体下落位移上。实验结果表
本文通过介绍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电视转播广场系统的音频系统方案、拾音话筒选择以及话筒摆放位置,阐述了笔者在电视转播中如何建立声场和构建空间。
针对当前煤矿井下采掘施工过程中,顶板出现支护失效、顶板破碎断裂等现象,导致顶板事故频繁发生,不仅加大了顶板维护难度,而且严重威胁着采掘施工安全,盛泰煤矿生产技术科通过技术研究,对煤矿顶板事故常见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对策措施,通过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摘 要 互联网空间正经历着从“受众”到“用户”,从“围观者”到“参与者”的巨大转变,Vlog作为一种影像化呈现个人生活的新兴媒介景观,在深刻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观念和社交方式的同时,也为女性的自我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技术赋权的背景下,女性主要通过画面出场、声音出场及身体出场等方式在Vlog中呈现自身形象,Vlog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主要有居家贤惠、时尚百变、情感丰富、大膽表达等4类,女性媒介形象的呈
搭建基于超小GRIN光纤探头的F-P干涉仪测振的实验系统,采用高精度纳米位移台作为被测振动体目标,在解析基于超小GRIN光纤探头的集成化F-P干涉仪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对被测振动体的微小振动进行多次实验测量,采集实验测量数据并分析该集成化F-P干涉仪的实验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在给定实验条件下,该F-P光纤干涉仪在振幅为200~300 nm时的性能参数较好,线性度最小为0.42%,对应的灵敏度为7.507 V/μm,重复性标准差最大为0.232 V;在10~100 nm与350~500 nm,干涉仪测振系统有
对临兴区块煤层气先导试验项目各阶段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进行了预测和评价,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后,认为从地下水环境影响角度分析,在采取了严格的地下水环保措施后,建设项目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