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相关课程,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活动。
无锡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少先队多年来依托吴地的优秀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教育活动。“非遗文化小研究”就是其中之一,三年多的研究体现了三大特色:一是后援支持力度大,学校的研究工作得到了无锡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大力支持,成立了“无锡民间文艺校园实践基地”,一大批无锡民间艺术家走进学校指导队员们开展活动,弥补了学校辅导员非遗知识技能的不足,提高了研究效果;二是研究形式多样,“我的非遗微心愿”“非遗小学堂”“老小讲劲头”“方言微讲堂”“小脚丫寻寻团”“争当小小非遗传承者”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了研究的形式,增强了队员的参与热情;三是儿童气息浓厚,捏泥人、讲方言、唱吴歌、演锡剧、学刺绣、吟诗文……富有儿童特点的各种活动,贴近队员生活,他们兴趣浓厚,乐在其中。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队员们亲身实践,体验了家乡非遗文化的魅力,感受了非遗传承人的良好品质。堰桥实小的非遗研究,为每一位少先队员打开了一扇窗,队员们必将透过这扇窗户,从吴地非遗走向世界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世界的非遗,以多样的方式保留着人类祖先的记忆;中华民族的非遗,以温润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千年文化的精髓;吴地的非遗,正在以智慧的方式被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的队员们传承着,绽放得分外精彩。
无锡,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以其文化遗产之丰厚,文化底蕴之深邃,文化内涵之博大而著称。“用吴地的优秀文化滋润学生,润泽他们的生命”,便是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一以贯之的育人理念。从1998年至今,该校始终以吴文化为研究主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历久弥新。近年来,学校把目光聚焦到了无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称吴地非遗文化)与少年儿童成长之间的联系上,确定了《传承吴地非遗文化践行少先队根本任务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学校少先队抓住队员对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充满浓厚兴趣的心理特征,轰轰烈烈地开展起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小研究”活动,帮助队员们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一、基地,让非遗文化学习更笃实
吴地非遗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让队员们更好、更快地走进无锡的非遗文化,感受璀璨的文化瑰宝,学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无锡民间文艺校园实践基地”。由此,一大批无锡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艺术家们被请进了校园,他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并手把手地传授,让大家感受了一次又一次非遗文化的魅力。
瞧!小阶梯教室里,“吴地方言研究”的代表人物项行老师不时写着板书,将无锡方言与普通话进行着对比,幽默的讲解让队员们开怀大笑。为了让来自外地的队员也能尽快融入无锡这个大家庭,邀请他们加入了学习吴地方言的行列,通过本地队员与外地队员“手拉手”,大家共同学说同一种方言,感悟着吴侬软语的韵味。
看!在非遗专家沈荷芳老师的倾情传授下,队员们都对学习锡绣充满无限热情,连男同学也学得有模有样。只见他们穿针引线,描花绣凤,一丝不苟,绣出的作品“粗中有细”,一点不比女同学逊色。队员们在一根根小小绣花针和彩线的世界里研究针法,钻研针脚,琢磨配色,开始了全新的探索旅程。
听!五(7)中队的教室里,此时琴声悠扬,唱腔婉转,那是队员们在学唱无锡传统的锡剧曲目《双推磨》呢!队员们在锡剧传人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2课时的学习,就已经初步掌握了锡剧的唱腔,那神情,那咬字,活像一个锡剧小票友呢!
每次艺术家来校指导的日子,就成为了全校的“非遗文化研究日”。队员们在与艺术家零距离的接触中,尽情吸收非遗文化的精髓,在无锡民间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得到熏陶与浸润。依托家乡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堰桥小学通过“无锡民间文艺校园实践基地”的平台,带领着少先队员,在模仿、制作、表演和操作中,领略非遗文化和少先队活动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同时,激发了队员们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内在诉求,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二、氛围,让非遗文化传承更有型
为了让更多的队员了解非遗文化,浸润在绵远悠久的非遗文化中,学校努力创设非遗文化的氛围。如专门印发了相关非遗知识的资料,让大家学习了解;对中高年级队员进行非遗知识学习的检测,制作非遗手抄报、剪报等。各中队还开展了“我的非遗微心愿”调查,很多队员表达了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还表达了要争当“小小非遗传承者”的心愿。
现如今,步入校园,可以处处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气息。教室里有着漂亮美观的非遗黑板报,校园中央大道的宣传栏里,有“非遗小学堂”的宣传栏,这里展出的是各社团的活动照片、体会文章以及学生作品;学校的飞雁电视台里还开辟了一档小栏目叫“老小讲劲头”,为此学校还专门进行了方言主持人的海选,从中选拔“方言小主播”播报校园新闻资讯,讲述吴地小故事,吟诵吴地诗文、童谣,播报各研究中队非遗研究动态等等,由于播报的形式让队员们听来格外亲切,因此受到了师生的一致欢迎。
三、社团,让非遗文化探究更给力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吴地非遗文化”所蕴含的育人内涵,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为了让研究更贴近队员实际,学校还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从众多吴地非遗项目中选择了大家感兴趣的项目作重点研究,并组建了吴歌剧社、阿福工坊、吴韵吟诵社、乡音小学堂、小脚丫寻寻团等红领巾社团。有了这些红领巾社团,队员们搞起活动来更加兴致盎然了。
如阿福工坊(惠山泥人)社团的队员们专程来到惠山泥人研究所“喻湘莲抟泥坊”进行参观考察,开展了“寻访最美江苏人——喻湘莲”的活动。年逾花甲的喻奶奶热情地给队员们讲述了惠山泥人的传说和故事,手把手教起了队员们如何做惠山泥人,尽管队员们自己动手捏泥人还不够熟练,但能亲手体验一把就是最大的收获了。临别之时,喻奶奶还为大家题写了“梦想寄语卡”,勉励队员们要人人争当追梦好少年!更振奋人心的消息是, 2014年春节期间,该社团的寻访活动纪录片还在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我们的节日》中播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 六(8)中队“小脚丫寻寻团”的队员们去实地参观了江南文化名镇——村前古镇。队员们一睹家乡美丽风景,感受到了家乡浓厚的文化气息,尽情抒发了自己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尤其是队员胡梦、周桂峰和袁君杰三人就是土生土长的村前人,走进自己的村庄参观,他们显得格外兴奋。胡梦还拿来了家中珍藏的《胡氏宗谱》以供研究。回校后,队员们还自己将寻访所得拍成了一部校园微电影《古句新言旧室新生,百年学堂响起书声》,并在校园电视台特色小栏目“老小讲劲头”中播出,号召更多的队员意识到爱党、爱社会主义要有行动,要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四、成果,让非遗文化活动更出彩
“非遗文化小研究”让队员们成为了非遗文化传承的主体,不是简单地办个展览、进行一次展演,或是举办一次讲座,而是在非遗专家的引领下,少先队员们在校园里进行持续性、常态化的活动,优秀的非遗项目在校园里萌芽、生根、开花、结果,已然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
为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2014年“六一”前夕,学校开展了一次“非遗文化我传承,争当追梦好少年”非遗成果汇报展示活动,所有的非遗社团都参与了此次展示,队员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对非遗文化的热情令人欣慰。吴歌剧社的队员们自己创作了赞美家乡的吴歌《美哉无锡城》,还与吴歌专家、被称为“江南百灵鸟”的唐建琴老师同台演唱,让大家领略到了吴地少年的风采;吴韵吟诵社的队员们将一组无锡诗文用古诗新唱的形式来演绎,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展示活动之后,队员们纷纷写下了自己心中的感想:队员钱程说:“我参加了吴歌剧社的活动,学会了唱锡剧《双推磨》,感受到了锡剧是无锡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他们在劳动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戏剧中的一朵奇葩。展示活动上,我还和小伙伴们上台表演了其中的选段,看着来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们的反映,我能把无锡的非遗文化展示给大家,觉得很自豪。以后,我还要努力地传播锡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
队员费珂说:“我虽然是个男生,但当我接触到锡绣后,我被震撼了。一根小小的绣花针,能绣出如此精致的图,不愧是精微绣啊!我现在也能运用简单的针法绣图案了,我觉得我们无锡的艺术家真了不起。我也要为家乡的非遗文化做点自己的贡献。”
队员谈璐渝说:“我跟着有‘江南百灵鸟’之称的唐建琴奶奶学唱吴歌,原来吴歌的曲调都是唐奶奶自编的,她将自己身边的美好生活用方言唱了出来,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我也要做我们堰小的吴歌百灵鸟。”
队员浦人云说:“本次展示活动,我有幸当了一会方言小主播,真是太有意思啦!我知道方言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我要做地方文化的传承人,让我们的吴侬软语永远传播下去。”
一次次参观学习,一次次体验活动,堰桥的少先队员们对一个个非遗文化,从陌生走向熟悉,如今已经慢慢地爱上了非遗。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实证明,校园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好的土壤。“非遗文化小研究”正在帮助一批批少先队员学习了解和传承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无锡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少先队多年来依托吴地的优秀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教育活动。“非遗文化小研究”就是其中之一,三年多的研究体现了三大特色:一是后援支持力度大,学校的研究工作得到了无锡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大力支持,成立了“无锡民间文艺校园实践基地”,一大批无锡民间艺术家走进学校指导队员们开展活动,弥补了学校辅导员非遗知识技能的不足,提高了研究效果;二是研究形式多样,“我的非遗微心愿”“非遗小学堂”“老小讲劲头”“方言微讲堂”“小脚丫寻寻团”“争当小小非遗传承者”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了研究的形式,增强了队员的参与热情;三是儿童气息浓厚,捏泥人、讲方言、唱吴歌、演锡剧、学刺绣、吟诗文……富有儿童特点的各种活动,贴近队员生活,他们兴趣浓厚,乐在其中。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队员们亲身实践,体验了家乡非遗文化的魅力,感受了非遗传承人的良好品质。堰桥实小的非遗研究,为每一位少先队员打开了一扇窗,队员们必将透过这扇窗户,从吴地非遗走向世界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世界的非遗,以多样的方式保留着人类祖先的记忆;中华民族的非遗,以温润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千年文化的精髓;吴地的非遗,正在以智慧的方式被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的队员们传承着,绽放得分外精彩。
无锡,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以其文化遗产之丰厚,文化底蕴之深邃,文化内涵之博大而著称。“用吴地的优秀文化滋润学生,润泽他们的生命”,便是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一以贯之的育人理念。从1998年至今,该校始终以吴文化为研究主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历久弥新。近年来,学校把目光聚焦到了无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称吴地非遗文化)与少年儿童成长之间的联系上,确定了《传承吴地非遗文化践行少先队根本任务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学校少先队抓住队员对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充满浓厚兴趣的心理特征,轰轰烈烈地开展起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小研究”活动,帮助队员们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一、基地,让非遗文化学习更笃实
吴地非遗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让队员们更好、更快地走进无锡的非遗文化,感受璀璨的文化瑰宝,学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无锡民间文艺校园实践基地”。由此,一大批无锡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艺术家们被请进了校园,他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并手把手地传授,让大家感受了一次又一次非遗文化的魅力。
瞧!小阶梯教室里,“吴地方言研究”的代表人物项行老师不时写着板书,将无锡方言与普通话进行着对比,幽默的讲解让队员们开怀大笑。为了让来自外地的队员也能尽快融入无锡这个大家庭,邀请他们加入了学习吴地方言的行列,通过本地队员与外地队员“手拉手”,大家共同学说同一种方言,感悟着吴侬软语的韵味。
看!在非遗专家沈荷芳老师的倾情传授下,队员们都对学习锡绣充满无限热情,连男同学也学得有模有样。只见他们穿针引线,描花绣凤,一丝不苟,绣出的作品“粗中有细”,一点不比女同学逊色。队员们在一根根小小绣花针和彩线的世界里研究针法,钻研针脚,琢磨配色,开始了全新的探索旅程。
听!五(7)中队的教室里,此时琴声悠扬,唱腔婉转,那是队员们在学唱无锡传统的锡剧曲目《双推磨》呢!队员们在锡剧传人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2课时的学习,就已经初步掌握了锡剧的唱腔,那神情,那咬字,活像一个锡剧小票友呢!
每次艺术家来校指导的日子,就成为了全校的“非遗文化研究日”。队员们在与艺术家零距离的接触中,尽情吸收非遗文化的精髓,在无锡民间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得到熏陶与浸润。依托家乡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堰桥小学通过“无锡民间文艺校园实践基地”的平台,带领着少先队员,在模仿、制作、表演和操作中,领略非遗文化和少先队活动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同时,激发了队员们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内在诉求,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二、氛围,让非遗文化传承更有型
为了让更多的队员了解非遗文化,浸润在绵远悠久的非遗文化中,学校努力创设非遗文化的氛围。如专门印发了相关非遗知识的资料,让大家学习了解;对中高年级队员进行非遗知识学习的检测,制作非遗手抄报、剪报等。各中队还开展了“我的非遗微心愿”调查,很多队员表达了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还表达了要争当“小小非遗传承者”的心愿。
现如今,步入校园,可以处处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气息。教室里有着漂亮美观的非遗黑板报,校园中央大道的宣传栏里,有“非遗小学堂”的宣传栏,这里展出的是各社团的活动照片、体会文章以及学生作品;学校的飞雁电视台里还开辟了一档小栏目叫“老小讲劲头”,为此学校还专门进行了方言主持人的海选,从中选拔“方言小主播”播报校园新闻资讯,讲述吴地小故事,吟诵吴地诗文、童谣,播报各研究中队非遗研究动态等等,由于播报的形式让队员们听来格外亲切,因此受到了师生的一致欢迎。
三、社团,让非遗文化探究更给力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吴地非遗文化”所蕴含的育人内涵,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为了让研究更贴近队员实际,学校还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从众多吴地非遗项目中选择了大家感兴趣的项目作重点研究,并组建了吴歌剧社、阿福工坊、吴韵吟诵社、乡音小学堂、小脚丫寻寻团等红领巾社团。有了这些红领巾社团,队员们搞起活动来更加兴致盎然了。
如阿福工坊(惠山泥人)社团的队员们专程来到惠山泥人研究所“喻湘莲抟泥坊”进行参观考察,开展了“寻访最美江苏人——喻湘莲”的活动。年逾花甲的喻奶奶热情地给队员们讲述了惠山泥人的传说和故事,手把手教起了队员们如何做惠山泥人,尽管队员们自己动手捏泥人还不够熟练,但能亲手体验一把就是最大的收获了。临别之时,喻奶奶还为大家题写了“梦想寄语卡”,勉励队员们要人人争当追梦好少年!更振奋人心的消息是, 2014年春节期间,该社团的寻访活动纪录片还在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我们的节日》中播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 六(8)中队“小脚丫寻寻团”的队员们去实地参观了江南文化名镇——村前古镇。队员们一睹家乡美丽风景,感受到了家乡浓厚的文化气息,尽情抒发了自己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尤其是队员胡梦、周桂峰和袁君杰三人就是土生土长的村前人,走进自己的村庄参观,他们显得格外兴奋。胡梦还拿来了家中珍藏的《胡氏宗谱》以供研究。回校后,队员们还自己将寻访所得拍成了一部校园微电影《古句新言旧室新生,百年学堂响起书声》,并在校园电视台特色小栏目“老小讲劲头”中播出,号召更多的队员意识到爱党、爱社会主义要有行动,要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四、成果,让非遗文化活动更出彩
“非遗文化小研究”让队员们成为了非遗文化传承的主体,不是简单地办个展览、进行一次展演,或是举办一次讲座,而是在非遗专家的引领下,少先队员们在校园里进行持续性、常态化的活动,优秀的非遗项目在校园里萌芽、生根、开花、结果,已然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
为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2014年“六一”前夕,学校开展了一次“非遗文化我传承,争当追梦好少年”非遗成果汇报展示活动,所有的非遗社团都参与了此次展示,队员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对非遗文化的热情令人欣慰。吴歌剧社的队员们自己创作了赞美家乡的吴歌《美哉无锡城》,还与吴歌专家、被称为“江南百灵鸟”的唐建琴老师同台演唱,让大家领略到了吴地少年的风采;吴韵吟诵社的队员们将一组无锡诗文用古诗新唱的形式来演绎,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展示活动之后,队员们纷纷写下了自己心中的感想:队员钱程说:“我参加了吴歌剧社的活动,学会了唱锡剧《双推磨》,感受到了锡剧是无锡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他们在劳动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戏剧中的一朵奇葩。展示活动上,我还和小伙伴们上台表演了其中的选段,看着来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们的反映,我能把无锡的非遗文化展示给大家,觉得很自豪。以后,我还要努力地传播锡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
队员费珂说:“我虽然是个男生,但当我接触到锡绣后,我被震撼了。一根小小的绣花针,能绣出如此精致的图,不愧是精微绣啊!我现在也能运用简单的针法绣图案了,我觉得我们无锡的艺术家真了不起。我也要为家乡的非遗文化做点自己的贡献。”
队员谈璐渝说:“我跟着有‘江南百灵鸟’之称的唐建琴奶奶学唱吴歌,原来吴歌的曲调都是唐奶奶自编的,她将自己身边的美好生活用方言唱了出来,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我也要做我们堰小的吴歌百灵鸟。”
队员浦人云说:“本次展示活动,我有幸当了一会方言小主播,真是太有意思啦!我知道方言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我要做地方文化的传承人,让我们的吴侬软语永远传播下去。”
一次次参观学习,一次次体验活动,堰桥的少先队员们对一个个非遗文化,从陌生走向熟悉,如今已经慢慢地爱上了非遗。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实证明,校园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好的土壤。“非遗文化小研究”正在帮助一批批少先队员学习了解和传承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