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是为了拒绝遗忘(点评)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c_0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一
  2020年的这个春天,注定会成为我们今生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场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让无数国人承受了病毒肆虐的恐惧,甚或经受着生离死别的煎熬。清人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疫情期间,确乎有不少诗歌爱好者乃至知名诗人写出了汪洋诗篇。但说实话,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并得以传诵的诗歌并不多,反倒是几首古人的诗句响彻海内外,在媒体界和朋友圈刷屏,譬如:长屋王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古诗,辞章与意境俱佳,引起大众的强烈共鸣自然不足为奇。莫非,今天的诗人,面对这场旷古灾难,竟写不出一首撼动人心的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回顾近期读过的“抗疫”诗歌,至少有一首《还给》让我记忆犹新:“对不起,我们还不了/一个儿子/对不起,我们还不了/一个丈夫/对不起,我们还不了/一个家庭/惟一,可以还的/是还给我们的祖国/普通的一个名字:李文亮/还给我们十四亿人的国家/真实的:一种声音。”此诗作者彭争武,一位栖居在东莞的青年诗人。他这首诗尽管篇幅不长,却充满了一种无声的力量,其情也真,其意也切,我随之想起了一千二百年前,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那个流传至今的诗歌创作观:“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人认为,白居易在此主要强调了诗歌的现实主义手法。而彭争武的这首《还给》,不正是白居易上述诗歌理念及写作传统的当下体现吗?深入时代肌理,直面疫情现实,关注民众呼声,柔中带刚,铿锵有力,感性之余蕴藏着诗人对于灾难中的个体境遇和家国命运的理性思辨。
  彭争武的这种理性思辨,在无情的灾难面前,彰显了一位诗人难能可贵的立场与原则,以及忧国忧民的良知和正义。当我抱着知人论世的态度,考察了彭争武的成长背景及其写作渊源后,我便知晓,他是一位饱受传统滋养并深具古典情怀的诗人,他的忧思甚广并非来历不明。他骨子里的所有诗歌因子,或许皆源自他的故乡——被誉为湘楚文化源头、“中华诗词之乡”的湖南平江,一个因屈原和杜甫两大诗人魂归于斯而文脉昌盛的地方。得天独厚,彭争武从小“听着屈原和杜甫的故事长大”,“读过的古典文学作品堆积如山”。经此熏陶,彭争武甫进高中就踏上了诗歌之路,并在高中时代就已创作新诗近千首,从此成了诗歌的忠实信徒。
  青少年时期的文化积淀和写作实践,无疑为彭争武后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在他的许多诗歌,尤其是长诗《东莞书》所呈现的气象中不难看出。《东莞书》尽管只是一部命题之作,彭争武还是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洋溢的才情,将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写得可歌可泣、可圈可点。无论此刻生活在东莞的人,抑或从未到过东莞的人,读着“回望一个千年古邑/就像回望一片千年的风景/东莞古八景打开八扇窗/让我们回味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一粒尘埃一个世界/一段文字一段历史/聆听百年风雨/微观人生,浓缩东莞”这样的句子,想必都会产生一种叩响城市之门、呼唤城市之光的冲动吧。或因如此,才会有论者认为《东莞书》具有史诗品格,“是地域式的文化史。……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①带着这种意识,东莞的历史与现实,山水与自然,科技和人文,在彭争武笔下自由流淌、交融,微观但不芜杂,厚重但不张扬。某种意义上,彭争武的《东莞书》和梁平的《重庆书》,尽管书写对象迥异,两者却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旨趣方面异曲同工:为城市立传的同时,传承城市精神,守护城市灵魂。2017年6月,第六届东莞荷花奖经过激烈竞争,最终將诗歌奖授予《东莞书》,以褒扬这部长诗全景式书写东莞历史人文的文学手法和文化价值。
  二
  《东莞书》的写作,成全了彭争武,如果说平江是彭争武的精神家园,那么东莞就是他的现实归宿。二十年前,和无数相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乡村青年一样,彭争武怀揣着理想,背负着青春,一路从湘北漂泊到岭南,终于在一个叫东莞的城市落脚扎根,进而开启了一段意气风发的诗歌人生。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广东文学版图,东莞始终都占据一定地位,特别是诗歌,堪称广东诗歌重镇。在诗人舒婷看来,东莞乃诗歌之都,是诗人聚集的好地方。迄今仍活跃于此或从此地走出去的诗人数以百计,其中我熟知的,就有方舟、柳冬妩、何超群、黎启天、庞清明、池沫树、彭争武、蓝紫等多位。坦率地说,在早期我读过的东莞诗人作品中,彭争武的诗歌谈不上十分出色。《东莞书》的写作和获奖,为他赢得了盛誉,但我以为,这部作品毕竟属于应景之作,不过是他诗歌之旅的一段插曲,而非里程碑,更遑论高峰,其写作经验既无法复制,写作风格也难以承前启后。事实上,《东莞书》之后的彭争武,很快就选择了回归此前的写作风格,或者说,他更看重自己,坚持既有的写作经验。这种经验或风格即是:简洁而又含蓄。
  彭争武虽然走的也是口语诗和底层写作的路子,但无论是早期作品,还是近期作品,遣词造句都比一般的口语诗节制得多,情感表达都比一般的底层写作含蓄得多,这或许与他的古典诗歌素养和个人追求不无关系。譬如《流水线上的三月》:“这是东莞的三月1988年的三月/站在城市的肩膀上/呼吸着玉兰的芬芳/那时被雨后的阳光牵着/花开花落的村庄/被早起的露珠打湿/生命游动着 水的质朴和灵性。”字里行间完全看不到流水线上常见的麻木和疼痛,反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命气息和知足常乐的人生况味。譬如《李记牛肉面》:“李记牛肉面店还是关闭了/小丽没有跟我说再见/李麻子也不留地址/看着牛肉面店眨眼成了/新大众皮鞋档/我居然还远远闻到/一碗牛肉面诱人的香味。”几个简单的句子背后,我竟读出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意境。又譬如《门卫老湘》:“一支珠江啤酒/一碗不加肉片的米粉/在旧街12号/老湘一蹲就是十年二月零三天/……守在旧街12号/还是一支珠江啤酒/一碗不加肉片的米粉/慢慢咀嚼/就轻易打发了老湘/对家乡仅存的一点记忆。”不用刻意描写或抒情,门卫老湘的人生际遇就会让人感叹唏嘘。还譬如《有关外来兄弟的安全》:“我的外来兄弟/谁也没有发现/你的头颅蹲在路沟/圆睁着眼/你看不清完整的自我/没有亲人的祝福和泪水/连一句安慰的话/都吝啬了。”忧伤中蕴含着诗人的一颗悲悯之心,读来令人潸然。再譬如《无语的夜》:“想象夜的手有着冰凉的气息/想象薄薄的夜里一盏灯有着淡淡的光/想象靠近一间温暖的小屋/小屋在一丝冰凉的风里沉默/隧道口 一节火车鸣笛偷偷加速/近的地方近了/远的东西依稀了/吵醒的何止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唯有黑夜可以提供无穷想象,唯有想象可以拯救黑夜中的孤独者,而故事里的人,能否读懂夜的呓语?又将去往何方?寂寞无声,时间无痕,诗人无语。   除长诗《东莞书》属于鸿篇巨制以外,彭争武的大多数诗歌都非常精短,且意象较为单一,有论者就曾将他这种写作称之为“单向度的抒情方法”,意即在构思上常采用单个意象,尽量不要多个意象杂糅,以免“造成诗意的动荡和流失”,从而使诗歌本身的指向更加明晰,同时让读者获取诗歌意象更加便利。据此对照,前文援引的例子就使用了这种抒情方法。而在彭争武最新诗集《寻找》中,这种抒情方法的运用更带有普遍性,恰如其中一首诗的题目“关于春天的小小记忆”所揭示的抒情对象:小小记忆。或是一人,或是一物,或是一景,或是一情,或是一思,一首诗中很少见到两个乃至以上意象。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抒情方法虽然不复杂,且还在某种程度上为解读彭争武的诗歌降低了难度,但并不意味着此类诗歌的写作没有难度,恰恰相反,更见作者功力,否则人人能写,那还怎样辨别诗歌的好坏与水平的高低呢?
  三
  诗集《寻找》的关键词和整体意象即是诗集名称“寻找”。诗里诗外,寻找的是现在与过去、他乡与故乡,书写的却是生老病死、物是人非。换言之:“《寻找》是一个远离故土奋斗者在已过不惑之年的生命思考,如同删繁就简的三秋之树对立根土地的追问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诗人借助自己的感知与回忆,回应世界与自身。”②当我循着彭争武的记忆,随同他在东莞的大街小巷或是故乡的山川河岳,寻找属于他也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往事与情感、艺术与人生、活着与死亡的时候,我似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心中的某些郁结顿时豁然开朗。是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我们何必以身为囚以心为牢作茧自缚呢?
  寻找是为了拒绝遗忘,也是为了抵抗虚无。辛弃疾《西江月》词曰:“往事如寻去鸟,清愁难解连环。”在追寻往事的过程中,清愁有几缕,谁解其中味?彭争武的诗歌,大抵透着这样一种愁绪,清,轻,淡。譬如《舞台》:“我们一直在舞台上寻找 寻找可以寄托的/人和物 物和事 事和人/更多时候 我们就守着舞台/看着我们灿烂地笑 灿烂地笑着一路消失。”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过:“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生命的轮回显然是谁也逃不脱的宿命。因此,我们人生的舞台上,每天都在重复演绎着悲喜剧,虽然故事情节各不相像,但在舞台谢幕之际,我们殊途同归。犹如《我是谁》中的追问:“一幕已落,一曲又起。台上精彩,台下我是谁/缘何人物是我,情节不是我。故事是我,历史不是我。”幕起幕落之间,诗人思考的是一个亘古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寻找少年大哥》同样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与消失的故事:“信封上没有了地址/我的少年大哥/就在一字一行里消失了……这封信/还是从深圳退了回来/退回来时/只剩下寄件人的名字/母亲的名字在上面/有点单薄。”不知所终的少年大哥,让我想起了辛弃疾的《蝶恋花》:“老去怕寻年少伴。画栋珠帘,风月无人管。……凉夜愁肠千百转。一雁西风,锦字何时遣。毕竟啼鸟才思短。唤回晓梦天涯远。”江湖险恶,天涯遥远,终究是“悠悠梦里无寻处”。曾经的少年,是不是还乡音未改?能否听得见父母亲切的呼唤?在评论家燎原看来,彭争武的诗集《寻找》“以具体的个人标本,隐约或凸显其间的少年史、青春史、奋斗史,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乡村史、梦幻般的新兴城市史,勾勒出一个时代的历史性变迁”。③不光是《寻找少年大哥》,诗集中的《眼里坐满了往事》《疼痛》《靠近》《乡愁》《人生》等多数诗歌,无不是这种历史性变迁的真实写照。
  2019年11月,《尋找》入选第二届“全国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评论家谢有顺认为《寻找》是诗人彭争武“一次艰难的自我确认”。他进而指出:“那些人生细节、心灵记忆,在诗歌写作中被聚拢、打量、省思、塑形,更重要的是被平等对待。不省略苦难的经验,也不厌弃那些破败的遭际,抚平了怒气和怨恨之后,以宽广、仁慈、沉静、简省的语言来审视来路、寻找未来,进而让一个人的生活与一个时代如此胶着在一起,同荣辱,共进退,这就是诗歌的生命,也是一个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的精神证据。”④评价十分精准。诗集《寻找》充满了对生命的哲思,不妨以组诗《侧身经过我的空墓地》中的《安居》为例:“再卑微/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一块墓地/再骄横/每一块墓地/都会迎接一个未死的人。”我们从对比中不难读出诗人阅尽世事沧桑后的那份安宁、坦然与平和。叔本华说:“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本质上,彭争武是一个孤独者,内心的孤独反而让他得以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他者和自身,从而让他在创作上形成了一种个性鲜明、张力十足的诗风:宽广、仁慈、沉静、简省。我以为,这种诗风正是彭争武倾力追求并付诸实践的,表现在具体写作上,则是叙事温和而灵动,语言精练而隽永,思想含蓄而深邃,哀而不伤,意犹未尽。譬如《朋友》:“我靠着窗。酒凉。我看不到那个人/那个人也看不到我/他肯定就在这城市/只是街道复杂。至今找不到住所”——内心泛起的淡淡惆怅,很容易让我想到陆游的《渔家傲》:“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古典诗词可为彭争武的新诗创作提供审美范式,反过来,他的诗歌作品又借此而具有古典诗词的意蕴。
  综观彭争武近年来的诗歌创作,语言更加凝练,形式更加成熟,表达更加质朴,尤其注重细节刻画,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之融合,以此增强诗歌的思想性,值得肯定。不过,和很多诗人同样难以避免的是,彭争武的诗歌写作遇到了瓶颈,那就是重复,包括意象的重复、风格的重复、经验的重复等,这些问题在诗集《寻找》中并不罕见,需要诗人认真反思,并努力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予以突破。艾略特说:“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作为一个对生命具有敏锐感觉的诗人,彭争武的诗歌同样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而他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①刘帆.一道高天流云的风景——彭争武诗歌《东莞书》分析[N].宝安日报,2019-4-28(A17).
  ②沈汉炎.用诗歌讲述打工青年故事[N]东莞时报,2019-2-26(A09).
  ③燎原.故事的下半段:讲述与寻找——读彭争武诗集《寻找》[J].星星·诗歌理论,2020(1).
  ④赵水平.勾勒出时代的历史变迁[N].东莞日报,2019-3-2(8).
  责编:郑小琼
其他文献
1  高小聪强装笑脸,递出最后一份热辣烧烤合家欢套餐,“祝您用餐愉快”,最后一个字的音调必须是上扬的。他给柜台挂上“今日打烊”的牌子,洗去手上各种被溅上的油渍酱料,脱下工作服,换上自己的冲锋衣。这时时钟上显示着凌晨00:25。  地铁早就停运了,高小聪在寒风里瑟瑟发抖,等着最后一班981路公交车。车站里人不多,大都是像他这样轮到上晚班的柜员、服务员、勤杂工……有的搓着手,有的跺着脚,不时抱怨几句“
期刊
那年冬天,我回到故乡,想陪父母过个年。后来证明,这是个错误的决定。我从一个热带国家回到寒冷、干燥、没有暖气的中原县城,身体无法适应,到家第三天就病倒了,发烧、腹泻……那是大年初二,我母亲陪我去医院输液。她年纪很大了,我不想让她跟去,但她执意要陪。我很虚弱,甚至丧失了和她争执的力气。输完液,医生开了三天的输液瓶,让我在家附近的门诊输液。  我和母亲抱着输液瓶走回存车的地方,经过一户住家门口時,我母亲
期刊
推荐语:梅琳(西南大学)  罗志远的《老贾》描述了太平街的书生老贾生命最后一程的故事。文中讨论了一个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为之困惑的问题——书生何处安身。杜甫流亡、李白流放和屈原投江,中国的文人自古就与悲剧命运相依。时空模糊的太平街可以是任何时代,老贾亦是在任何时间中都存在着的书生,不似李杜的名垂青史,老贾似的文人才是真正组成中国文学肌理的基本元素。老贾因书而成异类,而太平街众人因心中、手中均无书反而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云街  广东广州/曹文军  倚在床头,翻阅海男的长篇小说《青云街四号》。感觉不是在读书,而是在某个春天,沿着荒凉的古道、慌乱的街巷、泥泞的公路缓慢行走。熏风徐来,仿佛《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在耳边交替回响。  青云街四号,冷清的街,夜无宁息的旅馆,诊所里的对话……把我导向时代际遇与个体命运的思考。  生死爱欲,这个人类的亘古命题在青云街潮汐般起伏。时间的沙滩,遍
期刊
推荐语:葛红兵(上海大学)  “假如你有一把枪,你会把子弹射向谁?”也许这是每一个男人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的问题。也许每个男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有过这样一把心枪,只是有的在心里无数次地用过,有的可能从来没有用过。  那把日本人战败后遗落在山洞里的手枪贯穿了整篇小说,从少年的屈辱到青年的愤懑再到成年的怨怼,手枪勾连起个体的心灵伤痛,也是疗愈的象征物。整个故事因为这把“历史的枪”而起,也因这把历史的枪转换
期刊
彭争武的诗  打开  轻轻敲门,来人在门外  我就在门后,相峙多年  从没开过门,从来都在设想  开门后的惊喜,或者失落  我不能预知,开门后的结果  当然也不能决定,谁的到来  是谁来呢,又等谁来  这次能打开门口的一扇  几时又能打开,我心底的一扇  自由  你觉得孤独,它就孤独  它守在我必经的路口  冷冷地望着,还有落叶的瞬间  墓志铭总结往事  而一只网住的小鸟  斜阳下挣扎,计较余下的
期刊
大约2013年夏天,军海兄郑重向我推荐一本书:C.S.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的《返璞归真》(汪咏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我所服务的大学里,军海兄是少数几位房子、车子、工资、职称、项目之外还可以聊聊的朋友之一。少数几位朋友中,军海兄最认真,最不幽默,我是指作为聊天的佐料的那种幽默。军海兄很少聊天,所以无需幽默。他开口,就是要和你讨
期刊
绕过花店的玻璃门,左边有个小角落,一拐进角落大个子就哭了起来。  他两只手同时用力,狠狠地刹住轮椅,一边吹口哨一样呜呜地哭出声音,一边抖抖索索地伸出手,好像空气里有什么转眼就要消失的东西需要他不顾一切地张臂去拥抱和挽留。  缸子不再用力推轮椅,明白大个子又要摸脸又要重复扎咐那些话了。缸子用目光快速扫视了一下周围,还好现在没人从这里路过。他悄悄地深吸一口气,吸进来全都憋在肚子里,憋出一大块坚硬,感觉
期刊
10岁试笔,到53岁时共完成35部作品,累计稿酬多达数亿万。这样的人生奇迹,属于美国当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闪灵》《克里斯蒂》《危情十日》《绿里奇迹》《尸骨袋》《肖申克的救赎》等名震中外的作品都出自他笔下。  不少人认为,恐怖小说只是类型小说的一种,只要懂得套路,便可信手拈来,与写作技艺关系不大。斯蒂芬·金却说,此言差矣。无论哪种小说类型,能做到普罗大众,畅销全球,都不容小觑。其背后一定隐藏
期刊
《圣像与舞》是一篇带有强烈抽象色彩的文章,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带有鲜明特征的意象,塑造了两个相辅相成的人物形象,深刻而有力地表现了信仰、艺术与自由的冲突。人类在过往的历史中,创造了无比丰硕的文明,取得了伟大的艺术成就,也塑造了令人虔诚的宗教信仰。文明、艺术、信仰代表了人类对过去的肯定,也支撑人类坚定地走向未来,就像文中的圣像一样,漫无边际的黄土不仅没使它褪色,反而让它更加伟岸、庄严。  在圣像的巨大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