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工作如何开展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s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攻读高学历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导致高学历人才特别是研究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高效地开展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乃至全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生就业新形势分析
  1.研究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均衡
  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是由于研究生就业市场尚未成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不同专业类型之间需求不平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更加体现了相关领域对知识和学术能力“专”“精”“深”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也限定了研究生的就业范围。从就业市场来看,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计算机、机械、建筑等专业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学术性较强的专业,如哲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专业则表现为市场需求不高、供过于求的状态。这使得供大于求的研究生不得不在求职过程中转向其他行业的相关岗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研究生的求职压力,形成连锁反应,导致研究生就业市场趋向于更为激烈的竞争格局。其次,地域分布和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研究生择业方向。由于大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生活待遇优越,许多选择报考这些地区的研究生毕业后都倾向于留在该地区就业,主观上形成了高层次人才扎堆的现象,使得原本激烈的竞争更加残酷。
  2.研究生市场竞争力减弱
  近年来,各高校研究生数量迅速增长,而导师数量跟不上招生人数的激增,导致优质教师资源持续被稀释,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研究生虽然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但是整体缺乏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有所欠缺,从而使得研究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脱节,不能学以致用。另外,研究生在心态上普遍存在优越感,认为高学历必然会带来高收入,就业心态不积极,对学校生活的依赖也导致了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减弱。同时,大多数研究生还缺少创新精神,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生的顺利就业。
  3.就业歧视普遍存在
  由于正常毕业的女性硕士研究生,正值婚育高峰期,使得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相对年轻、负担较少的本科生。年龄歧视的现象也为研究生就业增加了难度。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探讨
  1.经济形势抑制了研究生的就业前景
  目前的经济形势对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有一定的抑制性影响。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使得我国的出口贸易受到极大牵制。另外,我国本身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也对研究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国有企业面临着减员增效的现状,不仅降低了对毕业生的引进,而且还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剩余人员,这些调整与变化都相应地缩减了研究生的就业机会。
  2.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缺少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
  目前,许多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缺乏明确的专业目标,或是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缺乏可行性和实效性,在专业设置不够合理的基础上,盲目扩招必然会使研究生感到就业前景迷茫,毕业后出路不明确。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的还存在“博士”变为“渊士”的问题。随着学历的提升,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只强调“深渊式”的向下研究,而不是从广度上真正做到“博学”,这一现象反而限制了高学历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这些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困难。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只强调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而忽略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社会实践,使研究生所学与所用严重脱节。
  3.研究生整体质量下降,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到直接影响。很多研究生在校期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术科研上,对社会的疏远使得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弱。研究生长期以来接受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习惯了被动、刻板的思维方式,缺少质疑与创新精神。此外,部分研究生存在较为极端的就业观和不正确的就业心态。一方面对自我的期望值过高,渴望“一步到位”,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研究生“骑驴找马”的就业态度,使得他们心情浮躁、频繁跳槽。
  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及探索
  1.培养高素质研究生人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中确立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明确了具备高文化素养和高道德品质的人才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理念。因此,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强调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在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中,工作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引导研究生充分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发现、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2.加强就业指导和实践锻炼
  对于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更为必要的是将就业指导真正做到实处,有效地帮助研究生解决在求职择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就业问题需要得到高校和研究生自身长期的重视,将就业指导穿插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可以在设置研究生课程时,加入社会实践的环节,鼓励研究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另外,还可以开设与就业、自主创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讲座,引导学生以正确、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形势。此外,还可通过加强“三助”岗位的锻炼,提升研究生的综合实践岗位能力。研究生可以通过“助研”和“助教”岗位的锻炼,主动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促进研究生知识和实践的统一,提升学术能力,增强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同时,可通过“助管”岗位开阔研究生的视野,达到锻炼研究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加快就业指导专业化队伍的建设
  基于切实为研究生做好就业工作服务的理念,加之近些年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原来简单的政策性、观念性的就业指导已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的需求。研究生渴望在择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得到专家深层次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全面化的特点,需要就业指导从业人员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职业规划与设计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可以尝试将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职能分开,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家化的就业指导科研队伍和教学队伍。
  4.开拓多种信息渠道,搭建有效信息平台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就业信息缺乏有效的整合,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差。高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要积极为毕业生搜集就业信息,最大限度地实现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招聘环节的直接对接。
  一是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实现高校毕业生信息与社会需求信息链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网上需求信息查询、网上用人单位情况介绍、网上自荐等,同时建立网上远程招聘可视平台,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更直观、方便、快捷。
  二是加强与企业、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确立稳固的就业基地,确保稳定的就业信息源。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实习乃至就业机会。将用人单位邀请到学校,为双方搭建更多、更直接有效的双向选择平台。
  三是建立校友联盟,通过往届毕业生获得更宽泛的就业信息,更好地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四是努力构建全员化就业服务体系,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关心和重视学生就业问题,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学院—学校”的全方位立体式就业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多变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高层次的综合素质人才成为社会的主流需要。研究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扩招,为研究生就业提出了很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全面分析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实践锻炼融入日常教学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快建立就业指导专业化队伍,为研究生开拓多种信息渠道,搭建有效信息平台。对于研究生自身,也要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宝贵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夯实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素养,培养一技之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成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其他文献
2009年10月6日,澳大利亚央行决定,将基准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升至3.25%.至此,澳大利亚成为20国集团中首个开始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国家.11月上旬,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
汉字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旦产生,会反过来影响并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学如何将弘扬文化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受益,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文章上,这里
2009年5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10+3”财长会议上,就联合应对金融危机达成了在2009年年底前建成总规模达1200亿美元的区域储备库(CMIM),并尽快建立独立监督机构.在
因为工程项目利润会受到EPC总承包成本管理工作影响,要想提升工程利润,需要不断完善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尤其是成本管理工作.EPC总承包模式在造价控制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总承包
目的 探讨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α-2b干扰素500万U肌注,隔日1次,疗程6个月
国际工程经营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随处可见,如果施工企业不对相关建筑项目中所存在的潜在危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挖掘,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收益,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
中国儒、道、佛思想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内核,我国儒道传统文化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为文化和艺术提供了载体,是我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千百
我今年45岁,是公司职员。由于结婚较晚,35岁才生孩子,而且出现了产后大出血。其后,我的体质明显下降,长期失眠,身体变得越来越消瘦,为此,开始接受中医内科大夫的治疗。经过大
企业安全生产发展形势多样化,积极开展员工安全培训教育是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途径,是确保人员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底线.强化员工安全培训教育,是企业安全发展的一项重要
期刊